从始至终,皇帝对待功臣大方那是极为有名的。●⌒而似乎那么多年过去了,皇帝也没有下令处死过哪个功臣?
一个对跟随者大方的皇帝,心该是多么野才会产生不服的想法?一个始终不轻易对臣工举起屠刀的皇帝,该是疯狂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人想要去进行招惹?特别是皇帝一开始就掌握着最终暴力,只要是脑筋清楚的人,得到自己应得的之后,没人会轻易寻死吧?
“陛下肯定是有相近的意思,不然事情没有可能拿出来进行讨论。”卫翰一开始就是跟随皇帝,最开始的时候是皇帝初始部队的斥候官,混了十来年爬到了中郎将军团长的位置上。他自认还是有点了解皇帝,笑呵呵地说:“至少在鼓励民间向外开拓上是没有错误的。”
徐志听着一直点头,赞同道:“没错!陛下根本就不在意是谁在向外扩张,在意的是他们扩张之后能为帝国带来好处。”
蒙恬和吕臣不留痕迹的对视了一眼,两人很快又将目光移开。
回忆一下皇帝一直的主张,再看看帝国近几年来的变化,连起初就在追随的人都那么想,那么整件事情的大方向估计就真的没有什么错误了,只会是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不同。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过,说是鼓励军方就地扎根。”吕臣开始有点聊天的兴趣了,搬来一个马扎,又给自己抓来一串葡萄,说道:“不是说军团就地发展,是鼓励军方退伍的一些人,让他们在驻扎地点直接安家落户。可惜的是不但军方自己觉得难度大,文官集团也是跳脚。”
蒙恬还真就不知道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好奇地问了一下经过,然后颇为错愕地说:“那个时候文官集团就和我们不对付了?”
事情是发生在七年前了,那个时候帝国根本就没个影子,国家还是叫“汉”,时值汉军正在操家伙与百越诸部落火拼,似乎是刚刚杀进岭南没有多久?
在汉军杀进岭南之前。百越已经连续遭受重创,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汉军对岭南的征战,以其说最大的敌人是百越人,不如说是自然环境。所幸的是参与进攻岭南的汉军,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南方,一部分是由之前的越人……就是真的越,不是百越,由越王勾践后裔的骆摇领着投奔,成为征伐岭南的先锋。
攻下岭南之后。总不能是光占土地不开发的吧?就有人建议让应该退役的士兵原地生活,不过得说一句大实话,士兵自己不愿意不说,文官也害怕自己治下人口流失参与进去。那个时候汉国还没举世无敌,可不能闹腾,然后是军方也没有势大到“谁惹我,我揍谁”的强势,事情只能是不了了之。
“所以嘛。陛下搞出了屯田兵……现在应该叫建设兵团了。”卫翰用着吊儿郎当的语气说:“帝国不是要裁军吗?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里建设兵团的数量会暴增,但那只是一个过渡的问题。所以。想要持续使用建设兵团的模式来开发想要开发的地皮,成本上与没有裁军根本就没有区别。”
说的异常正确,建设兵团虽然是非战斗部队,但所在建制的士兵依然需要支付军饷,差别就是他们无法享受到战时津贴。如果是单纯为了省钱,建设兵团的规模没有可能一直保持数量庞大。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帝国不缺钱啊?”吕臣有点犯迷糊,他说:“陛下之所以选择裁军,是相信了执政府的措词,认为军方庞大的军队数量拖慢了地方建设的速度。”
还真别说,现在连一个普通平民都知道帝国在财政上的富裕程度。那是有赖于帝国一直在宣传从哪里和哪里掠夺到多少财富,用这样的宣传来证明向外扩张的正确性。
既然不是为了节省财政考虑而进行裁军,那就只能是为了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来进行建设,问题也就重新绕了回来,不再拥有那么多的作战用途军团,可是建设兵团的庞大建制对建设是好处多过于坏处的吧?
几个军方的大佬们齐齐的愣住了,他们对视着,沉默着,心里估计都是在犯迷糊,有些搞不懂近期的国策变动究竟是基于什么考虑。
“那些文官太讨厌了!”徐志在安静了一下之后第一个开口,他说:“他们一直认为我们会是威胁,不是有一句那个什么话吗?叫‘谎话一直重复之后就会变成真理’,该不会是陛下被影响了吧?”
“开什么玩笑啊!”卫翰直接呛声:“陛下能被那群白痴随随便便的影响?”
“也是啊!”徐志点着头:“陛下才不会被那群白痴那么轻易的影响,不过咱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最好写信给太尉,让太尉盯紧那些喜欢搞事的白痴。”
也就是最先跟随吕哲的那批人说话才会这么直接,换作是任何一些在被兼并之后才纳入帝国体系的人,说话根本没可能这么随便。看看蒙恬和吕臣就知道了,他们肯定是有类似的想法,但都闭嘴没有吭声。
“一定要私下写信给在中枢的同僚!”徐志这人是属于人来疯的类型,只不过是随着地位越来越高有些收敛,但是在身份同等的人面前依然是那个模样。他几乎是张牙舞爪地说:“那些白痴越来越过份,咱们不能表现得软弱。”
蒙恬已经在心里皱眉,他心想:“难怪那群文官会认为军方强硬霸道,应该就是这群家伙一直以来就是用类似的态度去对待文官集团吧?”
从某些方面来说,蒙恬还真的就没有冤枉错人,军方从一开始是仗着领导者是直接的统领,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一些治理地方的文官当回事。这一方面估计也是吕哲一直没有怎么重视文官的感受,认为打天下依靠的是武力,地方只要生产力不被破坏,似乎也没有怎么去关注。造成吕哲这种思想的起点是。他们没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来建设地方,只能依靠抢百越人来维持粮秣。
等待应该重视地方之后,情势却是发展成军方拥有屯田部队。这样一来军方的军粮由屯田部队就能够支持,吕哲和军方又不是那么在乎治理地方的文官有什么想法。
好吧,等待吕哲想要在乎治理地方的文官到底是有什么想法的时候,结果中原大战就那么展开了。迫使吕哲重新将注意力转到军事上面来。
由南向北,用着相对温和的方式统一了全国,是从那一刻起吕哲才转移一些注意力到文官集团身上,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以工代赈开启的工程。
不过吧,吕哲开始重视文官的时间点还是太迟了,因为他的不在乎,军方已经习惯不将文官集团当回事。
再有,吕哲可不是想着统一全国就该刀枪入库马放南,是想着要持续开拓。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发生冲突时,他难免是会有一些偏向性。
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是吕哲无比清楚一件事情,文官对统治者不爽,很多时候就只能是不爽,但一旦军方对统治者不爽,那就不是简单的不爽那么简单。要是出现状况,武将造成的后果绝对远要比文官大得多,这样一来嘛……文官继续苦逼着就苦逼着吧。
近年来吕哲也是有在逐渐压制武将的嚣张跋扈。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至少就没能够看到军方的人在本土搞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哪怕是有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军方也是对着外国和异族,吕哲毛病了才会为了一帮外国人去惩罚军方。
“陛下和任何一任的君王都不一样。”卫翰怪异地看着蒙恬,说道:“以前那些君王是怎么样,跟咱们没有关系,至于下一代或者几代君王……离咱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刚才蒙恬实在是没有忍住。建议还是需要和文官集团缓和一下关系,毕竟帝国的转型已经是既定国策,那么和文官集团闹翻根本就没有必要。然后,他又举了一些以前秦国的例子,举证说明文官玩阴的非常厉害。很多时候武将自己也有取死之道。
拿秦国历代君王举例子?按照蒙恬看来,秦国几代君王都是雄主,不然也没有可能让偏于一隅的西秦走到一统天下的地步,可是拿历代秦国君王来和现任的皇帝比容人的度量可就比错了例子了。
长久的历史之中,秦国历代君王几乎每一代都发生冤杀功臣的事情,然而皇帝到目前并没有对功臣下手。
蒙恬呐呐了一小会自己笑了。他说:“你说得对,陛下只是陛下,不会是其他人。”
对于皇帝会不会拿功臣开刀,很多人其实有过讨论。皇帝不拿人开刀,那是建立在没人寻死,也是皇帝拥有最强者自信的根本意识。
说一句很不好听吧,只有觉得自己弱小才会产生不安全感,普通人在认为不安全的时候会选择躲避。君王虚弱了,在觉得不安全的时候却是会选择举起屠刀。那么君王认为谁是威胁就杀谁,杀不死就等着被反扑,成功扑灭反叛了继续当自己的统治者,没有扑灭反叛则是亡国外加灭族,古往今来不外如是。
开国的皇帝很少会在建国之后拥有虚弱感或是不安全感,因为他们是带着军队创建了国家,既然能够建立国家肯定也是获得了军队的支持,有拥有军队的支持等于是掌握最大的暴力机器,怎么会感到不安全?他们甚至能够在国家建立起来之后,对着那些拥有兵权的大将进行屠杀,并且也都比较简单的杀掉。
徐志大大咧咧地说:“还是问问到底怎么回事,其它就先不用管了。”
卫翰颔首:“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吕臣的反应不是太激烈,他刚才的事情还没有做完,聊天的兴致淡了也就继续做事。
坐在主位的蒙恬却是显得有些精神恍惚,他以前不是那么了解怎么回事,一再经历之后却是了解了。他心想:“难怪陛下会取得天下,也难怪帝国会越来越强盛。”
身为臣下不去恐惧于皇帝是不是时时刻刻找着什么理由杀自己,他们做事自然是比较有干劲,特别是取得什么成绩就会获得什么回报的时候,干劲真的是无比大。
“君臣相宜,任何一个这样的统治阶层,没有任何理由强大不起来……”蒙恬突然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欣慰,他继续想着:“陛下接受分封,那就不存在什么功高震主。另外,关于什么样的功劳会获得什么样的奖励,似乎是从一开始就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还存在选项。劳动有所得,有功可酬勤,这样就没有存在猜忌的必要。”
太正确了,功高震主这种事情会出现,只有那个几个简单的因素,统治者无能、统治者无能、统治者无能……反正就是因为统治者无能,!再来才是没有足够的容人之量,然后才是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
统治的根基为什么会动摇?那还是跟统治者无能有关!简单点的说吧,要是统治者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诉求,不会出现统治根基动摇的事情。说白了嘛,统治根基的动摇不会是一下子就出现,必然是会有一个过程,那么统治者掌握了所有优势之后依然无法得到改善,任何借口都无法改变其无能的真实性!
“陛下怎么都不会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蒙恬眼睛盯着山川舆图,脑子里想的事情却与作战无关,他心想:“听闻皇子议自小聪慧,任何一项都呈现优秀?从皇子议监国时的表现来看,将来也会是一个明君。作为重要的是,皇子议绝对也是重视军方,那么军方肯定会乐于接受一个重视自己的人,双方不会有什么隔阂。连续两代君王都能掌控军方,是在是想不出有什么能够致使帝国产生动荡……外国?哪一个外国能打得过帝国?内部……?什么都在好转,谁愿意闹?”(未完待续。)
一个对跟随者大方的皇帝,心该是多么野才会产生不服的想法?一个始终不轻易对臣工举起屠刀的皇帝,该是疯狂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人想要去进行招惹?特别是皇帝一开始就掌握着最终暴力,只要是脑筋清楚的人,得到自己应得的之后,没人会轻易寻死吧?
“陛下肯定是有相近的意思,不然事情没有可能拿出来进行讨论。”卫翰一开始就是跟随皇帝,最开始的时候是皇帝初始部队的斥候官,混了十来年爬到了中郎将军团长的位置上。他自认还是有点了解皇帝,笑呵呵地说:“至少在鼓励民间向外开拓上是没有错误的。”
徐志听着一直点头,赞同道:“没错!陛下根本就不在意是谁在向外扩张,在意的是他们扩张之后能为帝国带来好处。”
蒙恬和吕臣不留痕迹的对视了一眼,两人很快又将目光移开。
回忆一下皇帝一直的主张,再看看帝国近几年来的变化,连起初就在追随的人都那么想,那么整件事情的大方向估计就真的没有什么错误了,只会是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不同。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过,说是鼓励军方就地扎根。”吕臣开始有点聊天的兴趣了,搬来一个马扎,又给自己抓来一串葡萄,说道:“不是说军团就地发展,是鼓励军方退伍的一些人,让他们在驻扎地点直接安家落户。可惜的是不但军方自己觉得难度大,文官集团也是跳脚。”
蒙恬还真就不知道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好奇地问了一下经过,然后颇为错愕地说:“那个时候文官集团就和我们不对付了?”
事情是发生在七年前了,那个时候帝国根本就没个影子,国家还是叫“汉”,时值汉军正在操家伙与百越诸部落火拼,似乎是刚刚杀进岭南没有多久?
在汉军杀进岭南之前。百越已经连续遭受重创,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汉军对岭南的征战,以其说最大的敌人是百越人,不如说是自然环境。所幸的是参与进攻岭南的汉军,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南方,一部分是由之前的越人……就是真的越,不是百越,由越王勾践后裔的骆摇领着投奔,成为征伐岭南的先锋。
攻下岭南之后。总不能是光占土地不开发的吧?就有人建议让应该退役的士兵原地生活,不过得说一句大实话,士兵自己不愿意不说,文官也害怕自己治下人口流失参与进去。那个时候汉国还没举世无敌,可不能闹腾,然后是军方也没有势大到“谁惹我,我揍谁”的强势,事情只能是不了了之。
“所以嘛。陛下搞出了屯田兵……现在应该叫建设兵团了。”卫翰用着吊儿郎当的语气说:“帝国不是要裁军吗?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里建设兵团的数量会暴增,但那只是一个过渡的问题。所以。想要持续使用建设兵团的模式来开发想要开发的地皮,成本上与没有裁军根本就没有区别。”
说的异常正确,建设兵团虽然是非战斗部队,但所在建制的士兵依然需要支付军饷,差别就是他们无法享受到战时津贴。如果是单纯为了省钱,建设兵团的规模没有可能一直保持数量庞大。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帝国不缺钱啊?”吕臣有点犯迷糊,他说:“陛下之所以选择裁军,是相信了执政府的措词,认为军方庞大的军队数量拖慢了地方建设的速度。”
还真别说,现在连一个普通平民都知道帝国在财政上的富裕程度。那是有赖于帝国一直在宣传从哪里和哪里掠夺到多少财富,用这样的宣传来证明向外扩张的正确性。
既然不是为了节省财政考虑而进行裁军,那就只能是为了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来进行建设,问题也就重新绕了回来,不再拥有那么多的作战用途军团,可是建设兵团的庞大建制对建设是好处多过于坏处的吧?
几个军方的大佬们齐齐的愣住了,他们对视着,沉默着,心里估计都是在犯迷糊,有些搞不懂近期的国策变动究竟是基于什么考虑。
“那些文官太讨厌了!”徐志在安静了一下之后第一个开口,他说:“他们一直认为我们会是威胁,不是有一句那个什么话吗?叫‘谎话一直重复之后就会变成真理’,该不会是陛下被影响了吧?”
“开什么玩笑啊!”卫翰直接呛声:“陛下能被那群白痴随随便便的影响?”
“也是啊!”徐志点着头:“陛下才不会被那群白痴那么轻易的影响,不过咱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最好写信给太尉,让太尉盯紧那些喜欢搞事的白痴。”
也就是最先跟随吕哲的那批人说话才会这么直接,换作是任何一些在被兼并之后才纳入帝国体系的人,说话根本没可能这么随便。看看蒙恬和吕臣就知道了,他们肯定是有类似的想法,但都闭嘴没有吭声。
“一定要私下写信给在中枢的同僚!”徐志这人是属于人来疯的类型,只不过是随着地位越来越高有些收敛,但是在身份同等的人面前依然是那个模样。他几乎是张牙舞爪地说:“那些白痴越来越过份,咱们不能表现得软弱。”
蒙恬已经在心里皱眉,他心想:“难怪那群文官会认为军方强硬霸道,应该就是这群家伙一直以来就是用类似的态度去对待文官集团吧?”
从某些方面来说,蒙恬还真的就没有冤枉错人,军方从一开始是仗着领导者是直接的统领,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一些治理地方的文官当回事。这一方面估计也是吕哲一直没有怎么重视文官的感受,认为打天下依靠的是武力,地方只要生产力不被破坏,似乎也没有怎么去关注。造成吕哲这种思想的起点是。他们没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来建设地方,只能依靠抢百越人来维持粮秣。
等待应该重视地方之后,情势却是发展成军方拥有屯田部队。这样一来军方的军粮由屯田部队就能够支持,吕哲和军方又不是那么在乎治理地方的文官有什么想法。
好吧,等待吕哲想要在乎治理地方的文官到底是有什么想法的时候,结果中原大战就那么展开了。迫使吕哲重新将注意力转到军事上面来。
由南向北,用着相对温和的方式统一了全国,是从那一刻起吕哲才转移一些注意力到文官集团身上,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以工代赈开启的工程。
不过吧,吕哲开始重视文官的时间点还是太迟了,因为他的不在乎,军方已经习惯不将文官集团当回事。
再有,吕哲可不是想着统一全国就该刀枪入库马放南,是想着要持续开拓。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发生冲突时,他难免是会有一些偏向性。
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是吕哲无比清楚一件事情,文官对统治者不爽,很多时候就只能是不爽,但一旦军方对统治者不爽,那就不是简单的不爽那么简单。要是出现状况,武将造成的后果绝对远要比文官大得多,这样一来嘛……文官继续苦逼着就苦逼着吧。
近年来吕哲也是有在逐渐压制武将的嚣张跋扈。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至少就没能够看到军方的人在本土搞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哪怕是有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军方也是对着外国和异族,吕哲毛病了才会为了一帮外国人去惩罚军方。
“陛下和任何一任的君王都不一样。”卫翰怪异地看着蒙恬,说道:“以前那些君王是怎么样,跟咱们没有关系,至于下一代或者几代君王……离咱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刚才蒙恬实在是没有忍住。建议还是需要和文官集团缓和一下关系,毕竟帝国的转型已经是既定国策,那么和文官集团闹翻根本就没有必要。然后,他又举了一些以前秦国的例子,举证说明文官玩阴的非常厉害。很多时候武将自己也有取死之道。
拿秦国历代君王举例子?按照蒙恬看来,秦国几代君王都是雄主,不然也没有可能让偏于一隅的西秦走到一统天下的地步,可是拿历代秦国君王来和现任的皇帝比容人的度量可就比错了例子了。
长久的历史之中,秦国历代君王几乎每一代都发生冤杀功臣的事情,然而皇帝到目前并没有对功臣下手。
蒙恬呐呐了一小会自己笑了。他说:“你说得对,陛下只是陛下,不会是其他人。”
对于皇帝会不会拿功臣开刀,很多人其实有过讨论。皇帝不拿人开刀,那是建立在没人寻死,也是皇帝拥有最强者自信的根本意识。
说一句很不好听吧,只有觉得自己弱小才会产生不安全感,普通人在认为不安全的时候会选择躲避。君王虚弱了,在觉得不安全的时候却是会选择举起屠刀。那么君王认为谁是威胁就杀谁,杀不死就等着被反扑,成功扑灭反叛了继续当自己的统治者,没有扑灭反叛则是亡国外加灭族,古往今来不外如是。
开国的皇帝很少会在建国之后拥有虚弱感或是不安全感,因为他们是带着军队创建了国家,既然能够建立国家肯定也是获得了军队的支持,有拥有军队的支持等于是掌握最大的暴力机器,怎么会感到不安全?他们甚至能够在国家建立起来之后,对着那些拥有兵权的大将进行屠杀,并且也都比较简单的杀掉。
徐志大大咧咧地说:“还是问问到底怎么回事,其它就先不用管了。”
卫翰颔首:“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吕臣的反应不是太激烈,他刚才的事情还没有做完,聊天的兴致淡了也就继续做事。
坐在主位的蒙恬却是显得有些精神恍惚,他以前不是那么了解怎么回事,一再经历之后却是了解了。他心想:“难怪陛下会取得天下,也难怪帝国会越来越强盛。”
身为臣下不去恐惧于皇帝是不是时时刻刻找着什么理由杀自己,他们做事自然是比较有干劲,特别是取得什么成绩就会获得什么回报的时候,干劲真的是无比大。
“君臣相宜,任何一个这样的统治阶层,没有任何理由强大不起来……”蒙恬突然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欣慰,他继续想着:“陛下接受分封,那就不存在什么功高震主。另外,关于什么样的功劳会获得什么样的奖励,似乎是从一开始就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还存在选项。劳动有所得,有功可酬勤,这样就没有存在猜忌的必要。”
太正确了,功高震主这种事情会出现,只有那个几个简单的因素,统治者无能、统治者无能、统治者无能……反正就是因为统治者无能,!再来才是没有足够的容人之量,然后才是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
统治的根基为什么会动摇?那还是跟统治者无能有关!简单点的说吧,要是统治者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诉求,不会出现统治根基动摇的事情。说白了嘛,统治根基的动摇不会是一下子就出现,必然是会有一个过程,那么统治者掌握了所有优势之后依然无法得到改善,任何借口都无法改变其无能的真实性!
“陛下怎么都不会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蒙恬眼睛盯着山川舆图,脑子里想的事情却与作战无关,他心想:“听闻皇子议自小聪慧,任何一项都呈现优秀?从皇子议监国时的表现来看,将来也会是一个明君。作为重要的是,皇子议绝对也是重视军方,那么军方肯定会乐于接受一个重视自己的人,双方不会有什么隔阂。连续两代君王都能掌控军方,是在是想不出有什么能够致使帝国产生动荡……外国?哪一个外国能打得过帝国?内部……?什么都在好转,谁愿意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