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吕哲重视军方,帝国百家之中的兵家是最为强大的一个学派。同时,因为吕哲追求法制社会,法家在帝国也有诸多的发展空间,因此除开兵家之外法家也是强大的一个学派。
百家虽然被称作百家,可实际上学派并不止有百家那么多,每一家学派中甚至还会因为思想和对某些事情的定义不同有区分,因此每一家学派中也会有诸多的分支。
秦末时期正是儒家学派抬头的岁月,儒家众多先人的努力,再加上当代有许许多多致力于将儒学发展壮大的人,儒家在秦末扩散的趋势非常快,一度造成一种每个城市必然有儒家,儒家在每一座王城也必然有大儒的现象。
儒家喜欢引导舆论,让舆论变成对自己这一方有利的一面,也即是所谓的舆论操作,善于使用舆论来操控升斗小民,以达到影响官方的一些目的,这正是任何君王所不喜的,因此儒家也里经过多次的磨难。
“这些家伙被警告了那么多次,所幸的是他们没有将计划付之行动。”
“是啊,他们计划了好几次,要引导舆论以壮声势,都是被在朝为官的大儒制止。”
“帝国可是有舆论管制法的,虽然还没有真正实行过舆论管制,可是律法上写得非常清楚。”
学派众多,儒家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该有的待遇,但是儒家至少是从官方获得资源相对多的一家,其它学派有的甚至只能领最低的资源,大多数人只当儒家是不安分守己,一些被儒家惹得烦了的人也不是没有等着看儒家倒霉的心思。
儒家一直有掌控一国的野心,自老子创建儒家以来,莫不是为了做官而在努力。说句很不客气的话,儒家是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和学术,但是儒家的创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奔着做官而去。很多学派也打从心里认为儒家称作“求官家”更加实如其名。
“之前任何中枢都没有儒家的位置,帝国中枢的九卿中典客是儒家学派,一些儒生也位处重要位置。这样难道他们还不满足吗?”
“哈哈!儒家会满足只是几个高官?他们恨不得所有官员都是属于儒家,其它学派全部滚蛋。”
“真是不可理喻的一个学派,他们是想做官想疯了!”
“等着瞅吧,要是他们没有忍住,去故技重施,呵呵……就等着看好戏吧!”
故技重施?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太好了,一个词就讲明了儒家的一些黑历史。
儒家不止一次地操作舆论,在任何一个列国都重复操控过民间的舆论。可惜的是下场一直不怎么好,也因为儒家动不动就喜欢裹挟民意,一直为列国君王所不喜。
若说列国的君王只是不喜儒家,可是采取的措施也只是驱逐儒生,并没有手段太过强硬或是血腥,可是儒家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君王不敢对儒家太过分,于以后的一件事情得到了血的教训。
嬴政还是秦王期间,儒家就在咸阳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舆论大作战”。起因是儒家看到了秦国的强大想要跻身进入秦国朝堂中枢。
秦国历来就是法家的势力范围,儒家想要在秦国有的官场有所发展当然是要先抹黑乃至于是诋毁法家,可惜的是因为法家在秦国掌握着官方力量,儒家屡次操作舆论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多次有儒生因为“妖言惑众”等罪名被下狱或是斩首。儒家和法家的仇也是越结越大。
儒家中的一些人为了报复法家也就昏了头,操作舆论操作到不应该掺合的地方,竟然去议论秦王嬴政的生母,甚至是因为秦王嬴政多次偏袒法家扭曲了一些事实。将嬴政生母赵姬的一些生~性~淫~荡大肆传播。
嬴政生母一些生活上确实是有那么些黑历史,可是事实并不代表可以任意地传播,特别是一位强国君王的生母。更不用说儒家还对一些事实进行了“加料”,彻底是惹怒了嬴政,彻底是让嬴政恨极了儒家,可是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往过很久,时逢嬴政命令术士炼丹,术士炼除了吃了会死人的丹药,嬴政认为术士是想要毒杀自己,暴怒之下下令抓捕术士,结果儒家又在操作关于秦国的一些不光彩的历史,儒家的所作所为被嬴政知道,下达的命令中又增加了抓捕儒生一条。
众多术士和儒生被抓,因为炼出毒丹需要烧毁大量的术士文献,也是当时秦国要烧掉春秋战国以来史家对秦国一些不公正的记载,焚书的规模非常大。暴怒中的嬴政没有给抓捕到的那些人一个痛快,采取的是坑杀。
史称“焚书坑儒”的事件,后世的儒生一直拿这件事情来证实秦国是暴秦,可是从来都不会客观地介绍是发生了什么事。通俗点形容就是“一个巴掌没有拍击到任何物体可拍不响”,要是儒家没有干出点什么事,谁会拿他们怎么样?必定是干了一些什么事才会惹来祸事。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历史版本的“焚书坑儒”是发生在公元前二二四年,不是发生在该发生在公元前二一二年左右,那时恰好是在吕哲穿越过来的前一年。
“你说,会不会有儒生等一下跳出去?”
“不好说啊,儒生做事从来不计后果,为了达到一些目的甚至会不顾自身安危。”
“对,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套上了‘卫道’的外衣,卫道卫的是儒家的道,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怕死得很。”
可以想象儒家的名声真的不怎么样,特别是上古先秦时代刚刚结束不久,时间还没有冲淡儒家的一些黑历史,儒家也还没有完全把持过朝政销毁一些儒家的黑历史记载,更多的地方更是没有来得及洗白。有着太多令人侧目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儒家的愣头青也实在是多了一些,众多学派一直对儒家的咄咄逼人该是反感到什么地步?
有窃窃私语,而窃窃私语从来都不会只发生在一个地方……
宫城,城楼走道入口。十几个身影站定在那里已经有一小会,他们有的身穿帝国各种品阶的官袍,不少则是穿着儒家特有的儒服,像是因为谈什么出现分歧,一个个看上去都比较激动。
“你们不要昏了头!现在是什么场合,你们现在去谏议必然会让王上暴怒,又让天下人怎么看待我儒家!”
“正是因为在这种场合,所以我们才想那么做。为儒家,为百万儒家学子,君王暴怒如何。”
“你……”
“王上是理智的君王。但是他被太多的奸臣蛊惑了……”
“你们会彻彻底底地葬送儒家!王上暴怒还有可挽回,但是你们若是攻击军方,特别是在这样的场合搅乱军方最荣耀的时刻,军方必然是要视儒家为死敌!”
“不过杀身成仁尔尔,若是我等身死可以换来王上正视到兵家的阴谋,也算是死得其所。”
“太偏执,太幼稚,太不可理喻了!”
“要知道你也是儒生!兵家是能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可兵家也是祸害!若是不及早让王上看到兵家的险恶用心。王上必然会被拖累,本来可以传承千世万世的帝国也将会被那一帮为了追求功业的兵家,为他们的一己私心没有停歇地征战,将帝国拖入无底深渊!”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景驹和叔孙通是得到一些消息。得知会有儒生横闯城楼,他们急急忙忙赶来,为的就是挡住一些头脑犯浑的儒家真的硬闯城楼。
城楼走道入口处可是有甲士把守,儒生未必能闯得上去。但是头脑犯浑的那些儒生做事很明显不会考虑后果,极有可能会拿自己身的身躯去撞甲士的兵刃,哪怕他们最终没有闯上去。要是出现死伤事情也必然会被闹大。
今天是什么样的场合?远征的军队有部队举行凯旋仪式,更有对华夏礼仪来说相当重要的献俘仪式,事情闹大了在后面必然会传遍全国,会造成什么的影响谁也不会知道,但是儒生在这种日子干出强闯君王所在城楼,总该不是什么好事。
景驹和叔孙通过来的时候,十来个儒生正在与把守城楼走道入口的甲士理论。
这些儒生的原话是有十万火急,或者是事关帝国兴衰的要事,反正怎么严重怎么说,就是一定要上城楼,当面向君王呈禀。
甲士怎么可能因为儒生随随便便的几句话就放行?甲士先是要求儒生拿出通行令,儒生自然是没有通行令,一方提高警惕进行把守,一方见糊弄不过去要硬闯,已经出现推挤。
叔孙通和景驹一来就喝止众儒生,把守城楼走道入口的甲士是宫城卫士,甲士的职责就是保卫王室不受任何威胁。
甲士是看众儒生身上未见兵器才没有立即动手,要是儒生有携带兵器稍微一靠近露出歹意就该被斩杀当场。又因为儒生是先用语言糊弄有一个缓冲,他们才得以靠近。
身上未见携带兵器,威胁不是那么大,但是众儒生开始要硬闯,要是景驹和叔孙通再晚来一小会,已经抽出兵器的甲士就真的要让这些敢于硬闯的儒生见血了。
即时拦下犯浑的儒生,景驹先是出言让众儒生往后退开一段距离,叔孙通则是在向已经拔出兵器的甲士解释一些什么,然后两人也就开始于众儒生理论了起来。
很显然,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来闯城口的众儒生已经打定主意今天必定是要干出点什么轰动的大事,景驹和叔孙通劝了好久都没有让他们放弃。
“孔生,你身份特殊,为孔子八世孙,本身又是陈男爵幕僚,要想清楚后续的影响!”
景驹口中的“孔生”其实是孔鲋,他是孔子的第八世孙,早期又投奔起事的陈胜,现在正是帝国三等男爵陈胜的幕僚。
“呵呵,自然是知道后果。老夫今天已经五十有四,身体已经不再硬朗,随时有可能去见祖宗,正是想在去见祖宗之前为儒家再做一份贡献。”孔鲋看上去态度很坚定?
叔孙通皱眉,他其实很不喜欢孔鲋,孔鲋在战乱时期不是投奔有王室血统的列国君王,跑去投奔陈胜是其一,其二是孔鲋很多时候表现得相当令人诟病,像是孔鲋刚才说自己快死了,死之前想要做一件轰动的大事,这句话说得实在是有些无耻,孔鲋是快死了,但是其它儒生呢?
孔鲋挽着下巴白黑相应的胡须,看了看景驹,又看了看皱眉的叔孙通:“你二人是我儒家在帝国的高官之一,一直以来也致力发展儒家,算的上我儒家的功臣。”,又是一阵“呵呵呵”的笑声:“不但不应当来阻止我们,甚至是要与我等一同干这件大事才对。”
什么叫不可理喻?孔鲋的话就叫不可理喻,特别是动不动就“我儒家”,往广义上来讲“我儒家”可以解释为孔鲋亦是儒家的一份子,那么使用“我儒家”这样的用词自然是没有什么错。可是,孔鲋说“我儒家”这三个字的神态和语气,更多是因为他是创建儒家的孔子八世孙,有一种儒家是他孔家的意思在内。
“你二人要么让开,要么与我们一起。” 孔鲋还是在挽着下巴的胡须:“或许……你二人可以带我们上城楼见王上?毕竟你们一人是九卿之一,一人是王上所重视的博士。”
景驹原本脸上还会习惯性地带着微笑,听孔鲋最后一句话,他脸上彻底僵住了。
叔孙通呢?他本来就讨厌孔鲋,这一刻更是无比的厌恶,很想凑上去一巴掌或是一脚将孔鲋给踹飞。
“你真的要一意孤行?”叔孙通没有什么好脸色。
孔鲋昂了昂下巴:“自然!”
景驹却是还在苦口婆心:“想想,再斟酌斟酌吧,要向王上有所建议,日后有很多机会,不一定是要在今天呀!”
“呵呵呵……”孔鲋用着鄙夷的眼神扫了扫两人,意有所指:“就算你们将我们拦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用的。有些该发生的事情,今天还是会发生。”
就在他们僵持在这里时,本来显得安静的气氛突然爆发出一段像是万众一起呐喊的惊呼,似乎是城楼上面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
那段突兀的惊呼让景驹和叔孙通彻底变了变色,可谓是大惊失色。而孔鲋一种儒生却是笑了,只差开怀大笑。(未完待续。。)
百家虽然被称作百家,可实际上学派并不止有百家那么多,每一家学派中甚至还会因为思想和对某些事情的定义不同有区分,因此每一家学派中也会有诸多的分支。
秦末时期正是儒家学派抬头的岁月,儒家众多先人的努力,再加上当代有许许多多致力于将儒学发展壮大的人,儒家在秦末扩散的趋势非常快,一度造成一种每个城市必然有儒家,儒家在每一座王城也必然有大儒的现象。
儒家喜欢引导舆论,让舆论变成对自己这一方有利的一面,也即是所谓的舆论操作,善于使用舆论来操控升斗小民,以达到影响官方的一些目的,这正是任何君王所不喜的,因此儒家也里经过多次的磨难。
“这些家伙被警告了那么多次,所幸的是他们没有将计划付之行动。”
“是啊,他们计划了好几次,要引导舆论以壮声势,都是被在朝为官的大儒制止。”
“帝国可是有舆论管制法的,虽然还没有真正实行过舆论管制,可是律法上写得非常清楚。”
学派众多,儒家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该有的待遇,但是儒家至少是从官方获得资源相对多的一家,其它学派有的甚至只能领最低的资源,大多数人只当儒家是不安分守己,一些被儒家惹得烦了的人也不是没有等着看儒家倒霉的心思。
儒家一直有掌控一国的野心,自老子创建儒家以来,莫不是为了做官而在努力。说句很不客气的话,儒家是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和学术,但是儒家的创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奔着做官而去。很多学派也打从心里认为儒家称作“求官家”更加实如其名。
“之前任何中枢都没有儒家的位置,帝国中枢的九卿中典客是儒家学派,一些儒生也位处重要位置。这样难道他们还不满足吗?”
“哈哈!儒家会满足只是几个高官?他们恨不得所有官员都是属于儒家,其它学派全部滚蛋。”
“真是不可理喻的一个学派,他们是想做官想疯了!”
“等着瞅吧,要是他们没有忍住,去故技重施,呵呵……就等着看好戏吧!”
故技重施?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太好了,一个词就讲明了儒家的一些黑历史。
儒家不止一次地操作舆论,在任何一个列国都重复操控过民间的舆论。可惜的是下场一直不怎么好,也因为儒家动不动就喜欢裹挟民意,一直为列国君王所不喜。
若说列国的君王只是不喜儒家,可是采取的措施也只是驱逐儒生,并没有手段太过强硬或是血腥,可是儒家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君王不敢对儒家太过分,于以后的一件事情得到了血的教训。
嬴政还是秦王期间,儒家就在咸阳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舆论大作战”。起因是儒家看到了秦国的强大想要跻身进入秦国朝堂中枢。
秦国历来就是法家的势力范围,儒家想要在秦国有的官场有所发展当然是要先抹黑乃至于是诋毁法家,可惜的是因为法家在秦国掌握着官方力量,儒家屡次操作舆论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多次有儒生因为“妖言惑众”等罪名被下狱或是斩首。儒家和法家的仇也是越结越大。
儒家中的一些人为了报复法家也就昏了头,操作舆论操作到不应该掺合的地方,竟然去议论秦王嬴政的生母,甚至是因为秦王嬴政多次偏袒法家扭曲了一些事实。将嬴政生母赵姬的一些生~性~淫~荡大肆传播。
嬴政生母一些生活上确实是有那么些黑历史,可是事实并不代表可以任意地传播,特别是一位强国君王的生母。更不用说儒家还对一些事实进行了“加料”,彻底是惹怒了嬴政,彻底是让嬴政恨极了儒家,可是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往过很久,时逢嬴政命令术士炼丹,术士炼除了吃了会死人的丹药,嬴政认为术士是想要毒杀自己,暴怒之下下令抓捕术士,结果儒家又在操作关于秦国的一些不光彩的历史,儒家的所作所为被嬴政知道,下达的命令中又增加了抓捕儒生一条。
众多术士和儒生被抓,因为炼出毒丹需要烧毁大量的术士文献,也是当时秦国要烧掉春秋战国以来史家对秦国一些不公正的记载,焚书的规模非常大。暴怒中的嬴政没有给抓捕到的那些人一个痛快,采取的是坑杀。
史称“焚书坑儒”的事件,后世的儒生一直拿这件事情来证实秦国是暴秦,可是从来都不会客观地介绍是发生了什么事。通俗点形容就是“一个巴掌没有拍击到任何物体可拍不响”,要是儒家没有干出点什么事,谁会拿他们怎么样?必定是干了一些什么事才会惹来祸事。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历史版本的“焚书坑儒”是发生在公元前二二四年,不是发生在该发生在公元前二一二年左右,那时恰好是在吕哲穿越过来的前一年。
“你说,会不会有儒生等一下跳出去?”
“不好说啊,儒生做事从来不计后果,为了达到一些目的甚至会不顾自身安危。”
“对,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套上了‘卫道’的外衣,卫道卫的是儒家的道,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怕死得很。”
可以想象儒家的名声真的不怎么样,特别是上古先秦时代刚刚结束不久,时间还没有冲淡儒家的一些黑历史,儒家也还没有完全把持过朝政销毁一些儒家的黑历史记载,更多的地方更是没有来得及洗白。有着太多令人侧目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儒家的愣头青也实在是多了一些,众多学派一直对儒家的咄咄逼人该是反感到什么地步?
有窃窃私语,而窃窃私语从来都不会只发生在一个地方……
宫城,城楼走道入口。十几个身影站定在那里已经有一小会,他们有的身穿帝国各种品阶的官袍,不少则是穿着儒家特有的儒服,像是因为谈什么出现分歧,一个个看上去都比较激动。
“你们不要昏了头!现在是什么场合,你们现在去谏议必然会让王上暴怒,又让天下人怎么看待我儒家!”
“正是因为在这种场合,所以我们才想那么做。为儒家,为百万儒家学子,君王暴怒如何。”
“你……”
“王上是理智的君王。但是他被太多的奸臣蛊惑了……”
“你们会彻彻底底地葬送儒家!王上暴怒还有可挽回,但是你们若是攻击军方,特别是在这样的场合搅乱军方最荣耀的时刻,军方必然是要视儒家为死敌!”
“不过杀身成仁尔尔,若是我等身死可以换来王上正视到兵家的阴谋,也算是死得其所。”
“太偏执,太幼稚,太不可理喻了!”
“要知道你也是儒生!兵家是能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可兵家也是祸害!若是不及早让王上看到兵家的险恶用心。王上必然会被拖累,本来可以传承千世万世的帝国也将会被那一帮为了追求功业的兵家,为他们的一己私心没有停歇地征战,将帝国拖入无底深渊!”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景驹和叔孙通是得到一些消息。得知会有儒生横闯城楼,他们急急忙忙赶来,为的就是挡住一些头脑犯浑的儒家真的硬闯城楼。
城楼走道入口处可是有甲士把守,儒生未必能闯得上去。但是头脑犯浑的那些儒生做事很明显不会考虑后果,极有可能会拿自己身的身躯去撞甲士的兵刃,哪怕他们最终没有闯上去。要是出现死伤事情也必然会被闹大。
今天是什么样的场合?远征的军队有部队举行凯旋仪式,更有对华夏礼仪来说相当重要的献俘仪式,事情闹大了在后面必然会传遍全国,会造成什么的影响谁也不会知道,但是儒生在这种日子干出强闯君王所在城楼,总该不是什么好事。
景驹和叔孙通过来的时候,十来个儒生正在与把守城楼走道入口的甲士理论。
这些儒生的原话是有十万火急,或者是事关帝国兴衰的要事,反正怎么严重怎么说,就是一定要上城楼,当面向君王呈禀。
甲士怎么可能因为儒生随随便便的几句话就放行?甲士先是要求儒生拿出通行令,儒生自然是没有通行令,一方提高警惕进行把守,一方见糊弄不过去要硬闯,已经出现推挤。
叔孙通和景驹一来就喝止众儒生,把守城楼走道入口的甲士是宫城卫士,甲士的职责就是保卫王室不受任何威胁。
甲士是看众儒生身上未见兵器才没有立即动手,要是儒生有携带兵器稍微一靠近露出歹意就该被斩杀当场。又因为儒生是先用语言糊弄有一个缓冲,他们才得以靠近。
身上未见携带兵器,威胁不是那么大,但是众儒生开始要硬闯,要是景驹和叔孙通再晚来一小会,已经抽出兵器的甲士就真的要让这些敢于硬闯的儒生见血了。
即时拦下犯浑的儒生,景驹先是出言让众儒生往后退开一段距离,叔孙通则是在向已经拔出兵器的甲士解释一些什么,然后两人也就开始于众儒生理论了起来。
很显然,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来闯城口的众儒生已经打定主意今天必定是要干出点什么轰动的大事,景驹和叔孙通劝了好久都没有让他们放弃。
“孔生,你身份特殊,为孔子八世孙,本身又是陈男爵幕僚,要想清楚后续的影响!”
景驹口中的“孔生”其实是孔鲋,他是孔子的第八世孙,早期又投奔起事的陈胜,现在正是帝国三等男爵陈胜的幕僚。
“呵呵,自然是知道后果。老夫今天已经五十有四,身体已经不再硬朗,随时有可能去见祖宗,正是想在去见祖宗之前为儒家再做一份贡献。”孔鲋看上去态度很坚定?
叔孙通皱眉,他其实很不喜欢孔鲋,孔鲋在战乱时期不是投奔有王室血统的列国君王,跑去投奔陈胜是其一,其二是孔鲋很多时候表现得相当令人诟病,像是孔鲋刚才说自己快死了,死之前想要做一件轰动的大事,这句话说得实在是有些无耻,孔鲋是快死了,但是其它儒生呢?
孔鲋挽着下巴白黑相应的胡须,看了看景驹,又看了看皱眉的叔孙通:“你二人是我儒家在帝国的高官之一,一直以来也致力发展儒家,算的上我儒家的功臣。”,又是一阵“呵呵呵”的笑声:“不但不应当来阻止我们,甚至是要与我等一同干这件大事才对。”
什么叫不可理喻?孔鲋的话就叫不可理喻,特别是动不动就“我儒家”,往广义上来讲“我儒家”可以解释为孔鲋亦是儒家的一份子,那么使用“我儒家”这样的用词自然是没有什么错。可是,孔鲋说“我儒家”这三个字的神态和语气,更多是因为他是创建儒家的孔子八世孙,有一种儒家是他孔家的意思在内。
“你二人要么让开,要么与我们一起。” 孔鲋还是在挽着下巴的胡须:“或许……你二人可以带我们上城楼见王上?毕竟你们一人是九卿之一,一人是王上所重视的博士。”
景驹原本脸上还会习惯性地带着微笑,听孔鲋最后一句话,他脸上彻底僵住了。
叔孙通呢?他本来就讨厌孔鲋,这一刻更是无比的厌恶,很想凑上去一巴掌或是一脚将孔鲋给踹飞。
“你真的要一意孤行?”叔孙通没有什么好脸色。
孔鲋昂了昂下巴:“自然!”
景驹却是还在苦口婆心:“想想,再斟酌斟酌吧,要向王上有所建议,日后有很多机会,不一定是要在今天呀!”
“呵呵呵……”孔鲋用着鄙夷的眼神扫了扫两人,意有所指:“就算你们将我们拦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用的。有些该发生的事情,今天还是会发生。”
就在他们僵持在这里时,本来显得安静的气氛突然爆发出一段像是万众一起呐喊的惊呼,似乎是城楼上面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
那段突兀的惊呼让景驹和叔孙通彻底变了变色,可谓是大惊失色。而孔鲋一种儒生却是笑了,只差开怀大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