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座“不夜城”是北宋时期的汴京,也叫东京,其实就是现代的开封。
当时的世界所有国家里的城市到了夜间都是一片漆黑,只有大宋的首都到了夜幕的时候因为商业的发达需要光亮来令人游玩,商铺都会点亮灯笼做生意。西方人和中亚人来到汴京后将情况传回去,除了宋人之外的其余人就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夜间依然光亮的城市,他们也就称呼夜间依然保持灯火通明的汴京为“光明城”。
以秦末的生产力,以现在的商业情况和民间购买力,吕哲偶尔玩玩“不夜城”还可以,要是想要保持每个夜晚城市内都有充足的光线压根是办不到。
现在的照明一般是菜油点灯,而没有纸张的情况下用娟、丝绸做起来的灯笼绝对是奢侈品,那么在开阔空间燃烧性不是那么强的灯油点灯一点肯定要被风给吹熄了。还有一种照明手段是依靠动物的油脂缠上布条,或者是缠着一些动物油脂十分充足的内脏,这样的火把烧起来燃烧性非常强,可是也因为燃烧性太强了,一个不小心肯定是要引发火灾,肯定是需要有专门的人在旁边看顾着。
南陵城内的建筑物分成两种,一种是被吕哲所影响大量采用水泥混合木材、砖头、石块等结构的建筑,另一种是几乎看不到什么石质保持木材、稻草结构性的房屋。
其实水泥的运用真的能改善人的生活,不说路面的水泥路,其实只要不是那么夸张的使用没有钢筋支撑的水泥结构,配合以当代的建屋规格来使用大量的木材再加上必要的转头和石块,建起一座看上去十分坚固的二层建筑物完全没有问题。
有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效仿,吕哲什么东西都喜欢用水泥,最近更是迷上了设计十多丈高的人物雕像,那么南陵作为吕哲的行政中心。不管是体系内的官员,还是民间的黔首,他们怎么不会风靡于统治者的喜好呢?
走夜路的外来官员,他们一路走来倒是渐渐习惯了好走的水泥路,也不是那么对路边的隔开一段距离站立的戍卫军那么发怵,开始观察起道路两旁的建筑物来。他们发现建筑物的格局有了一些的变化,例如以前一定会有的菜园被变成了空旷的前庭,篱笆似乎也改为了半人高的一种泥土结构,主体建筑更是变成了两层。
首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啊,他们住在一座干净整洁的城市里面。花点钱就能享受到自来水入户,想洗澡了还能去公共澡堂,闲暇无聊还能去那个什么公园看会喷水的池子,比起他们这些虽然是县丞、县长什么的官员生活条件要好上许多。
南陵城内有一条叫“美食街”的市区,哦……现在的“市”,其实就是专门做买卖的地方,唐宋时期叫“坊”。
听说,大部分人还没去过,他们听说美食街的很多食物都是宫城那边传出来的。虽然不保证绝对的正宗。可是都是自家君王让厨子专门研究出来的吃法,一样的食材做起来的方法不一样有多种的吃样,南陵那种新生的叫炒菜的东西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更是无比的爽口。
带着各种新鲜的心境。他们也不知道是走了多久,来到一个广阔无比的广场时,看见的是众多的篝火,还有那些众多身着甲胄的戍卫军。
“按照品阶排队!”有看上去像是军侯的武官正在不断重复地吆喝着:“等一下会按照品阶入(宫)城。按照品阶排队!”
春秋时期有一个晋国对“好整以暇”有偏执的追求,“好整以暇”其实就是讲求纪律,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按照等级来列队保持完整性和纪律性。秦国其实也追求“好整以暇”。不过是在军事行动上的偏执,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秦国任命,到了吕哲崛起后依然在做官,对纪律性的要求并不感到陌生。
县丞该排在哪条队伍,县长、县令又是哪一条,他们根据戍卫军的指示很快就排列成队,后面来的人只需要按照品阶排在先来的人后面也就是了。
对于郡六曹、郡丞、郡守这些中高层的官员,戍卫军倒是保持了足够的尊重,肯定是要在县一级别的队伍前方。
也就是文官性质的人排队才会去让戍卫军操心,军方系统的人来到广场后早早就自己按照品阶拍好了队,他们之中的军侯数量比较少,校尉看上去数量众多,俾将、偏将的武官正在约束校尉和军侯,同时俾将和偏将也会时不时的前去和如共尉、司马欣、季布这样的高级武将汇报什么。
军方系统是按照军团的建筑在列队,吕哲麾下现在也就四个军团,东、南、北三个军团之外是禁军,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吕哲,所以三个军团的队伍最前面是中郎将级别的武将,禁军的队伍最前列才是一个偏将级别的武将。不过,禁军将校们的位置绝对要比东、南、北三个军团要靠前,毕竟是吕哲的直属部队嘛,按照那种什么甲、乙、丙、丁的军种归类,禁军肯定是头甲。
排队时会有杂音,等待队伍排列完毕,不算是多么没有纪律性的人都会被现场的气氛所影响,总不能大家都绷着排队不说话,然后自己“唧唧歪歪”没完没了吧?因此队伍排列完毕,现场除了偶尔的脚步声和篝火被大风吹时的“呼呼”声,再也没有其它的声音。
所以呢,等待值班的宫城戍卫军不再吆喝,排列成队的文武官员,从宫城的城墙往下看是列成了六个队列,县丞和、郡丞。郡六曹这种“官吏”中的“吏”是一直两人并列的长队,县长和县令这个级别的“官”因为数量较多自己成了一个长队,少数的郡守成了一小撮自己成一队,军中的军侯、校尉、俾将、偏将又分建筑自己列了三个长队。
也不知道是折腾了多久,东方天际开始泛白,宫城的三个高耸城门在一阵令人听着牙酸的“嘎吱”声中缓缓地张开。
站在城楼处的猛三,他盯着下方排列整齐的队伍,高声吼:“进!”
话音刚落,三个城门刚好是完全的打开,共尉、司马欣、季布三人互相笑了笑也不说话,在那声“进”的指示中迈步向城门走,他们各自选了一个城门,司马欣因为功勋卓越走的是正中间的城门,季布也因为在南征之战中获利不俗的功勋走左边的城门,右边的城门自然是由共尉来走。他们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后面是下属三个军团的将校们。
禁军是在三个军团都走进宫城之后才迈动脚步,他们走的也是中门,毕竟军种特殊嘛,并且这帮将校也是追随吕哲去参加长沙百越歼灭战的人,有那个资格走中门。
军方的队伍走罢,有专门的值班戍卫军将领会安排文官集团,郡守因为品阶高有资格走中门,其余的文官却是只能分为两个方向从左门和右门进入,中门并不对他们开放。
或许会有人在心里嘀咕什么“主上不重视文官”“武官的规格和待遇比文官高”之类的话,可是吕哲就是重视军方又怎么了,他们有现在成就就是靠着军队一刀、一枪、一箭杀出来的,以后还需要军队去开扩更大的疆土,对武官重视一些是必然的。
其实这样的行为很不错,用有差别的规格待遇能培养出军方的荣誉感,至少武将集团发现文官集团与自己的待遇不同时,几乎所有武官都下意识地嘴角一勾、胸膛也不由自主地挺了挺,只差吼一嗓子“老子是军人,老子骄傲”这样的荤话了。
进入宫城,之前没有资格进来的人无一不是睁大眼睛用眼角偷瞄周边的环境,在东方的第一道阳光照射下,他们看见的又是一个占地比较大的广场,不过地面的地盘与宫城外那个泥土广场相比起来是用水泥路来铺成。
宫城内的广场用水泥路只是暂时的,以后宫城外的广场会采用水泥,宫城内的广场则是会使用花岗岩之类的材质。
“这个……‘城’真是多啊。”
也不知道是谁发出了这样的感概,不过他口中的“城”指的是宫城内的垒壁,也就是隔开视野和有防御性质的甬道之类的布局。
当然啊,宫城怎么能是一望无际的空旷呢,这样的布局也只有在影视作品里面才会看到。实际上所有朝代的宫城格局都布置得很复杂,要不是熟悉地形闯进去肯定是要迷路,毕竟是关于到一个国家统治者的安全,能不考虑防御性质吗?再则复杂的地形也是防止戍卫军漏过刺客,让刺客进入这么一片复杂的格局里难以找到统治者所在的建筑物。
“噤声!”猛三耳朵很灵敏,他听到了文官集团那边传出来的悄悄话。
这一下没人再敢开口了,都是默默在戍卫军的引领下迈动脚步,只不过眼睛还是会忍不住四处乱瞄……(未完待续。。)
当时的世界所有国家里的城市到了夜间都是一片漆黑,只有大宋的首都到了夜幕的时候因为商业的发达需要光亮来令人游玩,商铺都会点亮灯笼做生意。西方人和中亚人来到汴京后将情况传回去,除了宋人之外的其余人就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夜间依然光亮的城市,他们也就称呼夜间依然保持灯火通明的汴京为“光明城”。
以秦末的生产力,以现在的商业情况和民间购买力,吕哲偶尔玩玩“不夜城”还可以,要是想要保持每个夜晚城市内都有充足的光线压根是办不到。
现在的照明一般是菜油点灯,而没有纸张的情况下用娟、丝绸做起来的灯笼绝对是奢侈品,那么在开阔空间燃烧性不是那么强的灯油点灯一点肯定要被风给吹熄了。还有一种照明手段是依靠动物的油脂缠上布条,或者是缠着一些动物油脂十分充足的内脏,这样的火把烧起来燃烧性非常强,可是也因为燃烧性太强了,一个不小心肯定是要引发火灾,肯定是需要有专门的人在旁边看顾着。
南陵城内的建筑物分成两种,一种是被吕哲所影响大量采用水泥混合木材、砖头、石块等结构的建筑,另一种是几乎看不到什么石质保持木材、稻草结构性的房屋。
其实水泥的运用真的能改善人的生活,不说路面的水泥路,其实只要不是那么夸张的使用没有钢筋支撑的水泥结构,配合以当代的建屋规格来使用大量的木材再加上必要的转头和石块,建起一座看上去十分坚固的二层建筑物完全没有问题。
有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效仿,吕哲什么东西都喜欢用水泥,最近更是迷上了设计十多丈高的人物雕像,那么南陵作为吕哲的行政中心。不管是体系内的官员,还是民间的黔首,他们怎么不会风靡于统治者的喜好呢?
走夜路的外来官员,他们一路走来倒是渐渐习惯了好走的水泥路,也不是那么对路边的隔开一段距离站立的戍卫军那么发怵,开始观察起道路两旁的建筑物来。他们发现建筑物的格局有了一些的变化,例如以前一定会有的菜园被变成了空旷的前庭,篱笆似乎也改为了半人高的一种泥土结构,主体建筑更是变成了两层。
首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啊,他们住在一座干净整洁的城市里面。花点钱就能享受到自来水入户,想洗澡了还能去公共澡堂,闲暇无聊还能去那个什么公园看会喷水的池子,比起他们这些虽然是县丞、县长什么的官员生活条件要好上许多。
南陵城内有一条叫“美食街”的市区,哦……现在的“市”,其实就是专门做买卖的地方,唐宋时期叫“坊”。
听说,大部分人还没去过,他们听说美食街的很多食物都是宫城那边传出来的。虽然不保证绝对的正宗。可是都是自家君王让厨子专门研究出来的吃法,一样的食材做起来的方法不一样有多种的吃样,南陵那种新生的叫炒菜的东西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更是无比的爽口。
带着各种新鲜的心境。他们也不知道是走了多久,来到一个广阔无比的广场时,看见的是众多的篝火,还有那些众多身着甲胄的戍卫军。
“按照品阶排队!”有看上去像是军侯的武官正在不断重复地吆喝着:“等一下会按照品阶入(宫)城。按照品阶排队!”
春秋时期有一个晋国对“好整以暇”有偏执的追求,“好整以暇”其实就是讲求纪律,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按照等级来列队保持完整性和纪律性。秦国其实也追求“好整以暇”。不过是在军事行动上的偏执,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秦国任命,到了吕哲崛起后依然在做官,对纪律性的要求并不感到陌生。
县丞该排在哪条队伍,县长、县令又是哪一条,他们根据戍卫军的指示很快就排列成队,后面来的人只需要按照品阶排在先来的人后面也就是了。
对于郡六曹、郡丞、郡守这些中高层的官员,戍卫军倒是保持了足够的尊重,肯定是要在县一级别的队伍前方。
也就是文官性质的人排队才会去让戍卫军操心,军方系统的人来到广场后早早就自己按照品阶拍好了队,他们之中的军侯数量比较少,校尉看上去数量众多,俾将、偏将的武官正在约束校尉和军侯,同时俾将和偏将也会时不时的前去和如共尉、司马欣、季布这样的高级武将汇报什么。
军方系统是按照军团的建筑在列队,吕哲麾下现在也就四个军团,东、南、北三个军团之外是禁军,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吕哲,所以三个军团的队伍最前面是中郎将级别的武将,禁军的队伍最前列才是一个偏将级别的武将。不过,禁军将校们的位置绝对要比东、南、北三个军团要靠前,毕竟是吕哲的直属部队嘛,按照那种什么甲、乙、丙、丁的军种归类,禁军肯定是头甲。
排队时会有杂音,等待队伍排列完毕,不算是多么没有纪律性的人都会被现场的气氛所影响,总不能大家都绷着排队不说话,然后自己“唧唧歪歪”没完没了吧?因此队伍排列完毕,现场除了偶尔的脚步声和篝火被大风吹时的“呼呼”声,再也没有其它的声音。
所以呢,等待值班的宫城戍卫军不再吆喝,排列成队的文武官员,从宫城的城墙往下看是列成了六个队列,县丞和、郡丞。郡六曹这种“官吏”中的“吏”是一直两人并列的长队,县长和县令这个级别的“官”因为数量较多自己成了一个长队,少数的郡守成了一小撮自己成一队,军中的军侯、校尉、俾将、偏将又分建筑自己列了三个长队。
也不知道是折腾了多久,东方天际开始泛白,宫城的三个高耸城门在一阵令人听着牙酸的“嘎吱”声中缓缓地张开。
站在城楼处的猛三,他盯着下方排列整齐的队伍,高声吼:“进!”
话音刚落,三个城门刚好是完全的打开,共尉、司马欣、季布三人互相笑了笑也不说话,在那声“进”的指示中迈步向城门走,他们各自选了一个城门,司马欣因为功勋卓越走的是正中间的城门,季布也因为在南征之战中获利不俗的功勋走左边的城门,右边的城门自然是由共尉来走。他们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后面是下属三个军团的将校们。
禁军是在三个军团都走进宫城之后才迈动脚步,他们走的也是中门,毕竟军种特殊嘛,并且这帮将校也是追随吕哲去参加长沙百越歼灭战的人,有那个资格走中门。
军方的队伍走罢,有专门的值班戍卫军将领会安排文官集团,郡守因为品阶高有资格走中门,其余的文官却是只能分为两个方向从左门和右门进入,中门并不对他们开放。
或许会有人在心里嘀咕什么“主上不重视文官”“武官的规格和待遇比文官高”之类的话,可是吕哲就是重视军方又怎么了,他们有现在成就就是靠着军队一刀、一枪、一箭杀出来的,以后还需要军队去开扩更大的疆土,对武官重视一些是必然的。
其实这样的行为很不错,用有差别的规格待遇能培养出军方的荣誉感,至少武将集团发现文官集团与自己的待遇不同时,几乎所有武官都下意识地嘴角一勾、胸膛也不由自主地挺了挺,只差吼一嗓子“老子是军人,老子骄傲”这样的荤话了。
进入宫城,之前没有资格进来的人无一不是睁大眼睛用眼角偷瞄周边的环境,在东方的第一道阳光照射下,他们看见的又是一个占地比较大的广场,不过地面的地盘与宫城外那个泥土广场相比起来是用水泥路来铺成。
宫城内的广场用水泥路只是暂时的,以后宫城外的广场会采用水泥,宫城内的广场则是会使用花岗岩之类的材质。
“这个……‘城’真是多啊。”
也不知道是谁发出了这样的感概,不过他口中的“城”指的是宫城内的垒壁,也就是隔开视野和有防御性质的甬道之类的布局。
当然啊,宫城怎么能是一望无际的空旷呢,这样的布局也只有在影视作品里面才会看到。实际上所有朝代的宫城格局都布置得很复杂,要不是熟悉地形闯进去肯定是要迷路,毕竟是关于到一个国家统治者的安全,能不考虑防御性质吗?再则复杂的地形也是防止戍卫军漏过刺客,让刺客进入这么一片复杂的格局里难以找到统治者所在的建筑物。
“噤声!”猛三耳朵很灵敏,他听到了文官集团那边传出来的悄悄话。
这一下没人再敢开口了,都是默默在戍卫军的引领下迈动脚步,只不过眼睛还是会忍不住四处乱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