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全场起立,振臂高呼,金色阳光在滚滚热浪之中汹涌沸腾,然后,高文握紧了拳头,气势达到顶点。
四十四拍。
整整四十四拍的漫长回合,鏖战的最后,高文凭借着一拍难以置信的正手直线回头球,拿下制胜分。
然后,赛点出现了。
抢七局,小分,“6:3”。
高文领先,拿到连续三个赛点。
比分,看似差距巨大,但其实,高文仅仅只有一个破发球分的优势,刚刚保住自己第二个发球分之后,接下来两分都是德约科维奇的发球,只要世界第一能够顺利保发,那么压力就将回到高文一侧。
局势,依旧焦灼。
但这次,高文也好,德约科维奇也罢,似乎都没有过激的动作。
高文没有时间庆祝,德约科维奇也没有时间懊恼,四十四拍回合让两位球员进入无氧状态,体力消耗严峻,然而比赛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需要继续缠斗,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可能出现低级失误。
所以,尽管这一分非常焦灼也非常激烈,但比分结束之后,两位球员都在喘息,谁都没有放松神经。
其实,德约科维奇有些生气——
生自己的气。
战术,已经提前制定好,并且严格执行,第一盘的胜利就是最好证明。
尽管“6:4”的比分看起来非常接近,但其实整个第一盘都在德约科维奇的掌控之中,他相信自己能够获胜。
这种感觉,在此前五次交手里都不曾出现,这也意味着,战术是正确的,并且奏效了,扭转了局势。
包括第二盘,稍稍有些波动,但整体而言,依旧在德约科维奇的掌控范围,最后丢掉,算是一个意外。
那么,决胜盘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己对比赛的控制,就这样一点一点脱离掌心,越到后面就感受到越多压力,然后……赛点就出现了。
怎么回事?
不应该呀!
德约科维奇对自己不满,非常非常不满。
上次面对同一位球员遭遇三连败,还是2013年面对纳达尔,从法网到蒙特利尔再到美网,连续三次失利。
至于费德勒和穆雷,三连败费德勒要追溯到2010年,三连败穆雷则要追溯到2008年,记忆已经遥远。
而现在?
赛前,德约科维奇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这次碰面,主要以测试和摸底为主,撇开准备时间太短的因素不说,测试一些战术组合、演练一些不同策略,不论输赢,而是为未来做出更加长远的规划。
德约科维奇非常擅长这一点,面对年轻球员,他特别擅长杀熟——
也就是说,也许偶尔会出现一次滑铁卢,爆冷输掉一次两次,但渐渐熟悉之后,德约科维奇就能够掌握主动。
可是!
想法是想法,计划是计划,所有完美的心理建设在实际比赛之中,全部崩塌,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三连败”。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对手,这都是一个难以吞咽下去的名词。
所以,第三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怒火熊熊燃烧,但同时,斗志也跟着熊熊燃烧起来,越是愤怒就越是专注、越是愤怒就越是昂扬。
德约科维奇能够深深感受到血液正在沸腾——
赛点?
就算是赛点,那又如何?
更准确来说,面对赛点,德约科维奇反而快速冷静下来,脑海一片清明,所有负面情绪全部转化成为源源动力。
状态和专注,完全凝聚起来,达到全新高度,进入超级赛亚人模式,甚至能够感受到火焰由内而外地迸发出来。
所以,赛点,应该怎么打?
呼!
重重地吐出一口气,德约科维奇就已经来到底线,准备发球。
二区。
正手?反手?近身?
在这场持续两个小时三十七分钟的比赛里,德约科维奇已经在不同关键时刻采取了不同的发球组合。
那么,这次呢?
经典套路。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肯定是有原因的,哪怕是恶俗套路也依旧能够奏效,通过布局为自己赢得优势。
屈膝,蹬地,抛球。
全场,万籁俱静。
芥末黄的网球轻盈地飞翔起来,金色阳光被卷入细细的绒毛之中,仿佛可以看到琐碎的阳光化作雪花洒落。
挥拍,转体,击球。
网球,横穿全场,又轻又快,长长的尾巴宛若彗星穿梭一般。
外角。
面对赛点,德约科维奇选择了二区外角压制反手的经典套路,但细节依旧能够看出巧思:
角度,并没有完全撕扯开来,甚至没有进入发球区和边线的小三角区域之内,这也意味着德约科维奇没有追求外角的极致。
落点,直接砸在发球区底线上,半颗球已经出了底线,但依旧保证在界内,将纵深的空间利用到极致。
另外,这是明显的一记平击发球,又快又重,而且还是下旋。
整个战术意图非常明显。
德约科维奇并没有期待着将高文拉出边线之外,外角归外角,但他知道高文的反手能够顺利完成击球;重点在于发球落地反弹之后的球质和效果,压缩高文的挥拍空间之余,利用强烈下旋强迫高文拉上旋——
否则,就有下网的风险。
如果是正常击球,球员可以通过膝盖弯曲、降低重心的方式来应对下旋球,但在发球接发球的环节里,因为速度太快,而且预判难度高,往往没有充足时间调整重心,所以增加摩擦上旋是唯一选择。
同时,高文的双手反拍拉强烈上旋的能力明显弱于正手,也就是说,旋转效果肯定略逊一筹。
这也意味着,德约科维奇下一拍进攻的衔接,将占据绝对优势——
他挖了一个陷阱,而高文别无选择,必须踩进去,甚至还必须按照德约科维奇的设计来完成回球。
算计与博弈,德约科维奇将自己的发球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时速190公里。
速度没有提升到德约科维奇个人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够,还能够增加一发进球的安全系数。
然后……
高文就如同牵线木偶一般,完完全全按照德约科维奇的设计完成回球。
横向一个跨步,双手反拍顺势一顶,网球就已经飞行回去,高文能做的非常有限,甚至旋转都加不起来。
紧接着,德约科维奇进入底线了,轻盈的脚步快速上位,转眼就已经来到中场。
连续小碎步调整身体,从双手反拍调整到侧身正手,身体完全腾空飞扬起来,夹带着前冲、转体和挥拍的三重力量,全面撞击上去,狠狠地,展开抽击。
砰!
(本章完)
全场起立,振臂高呼,金色阳光在滚滚热浪之中汹涌沸腾,然后,高文握紧了拳头,气势达到顶点。
四十四拍。
整整四十四拍的漫长回合,鏖战的最后,高文凭借着一拍难以置信的正手直线回头球,拿下制胜分。
然后,赛点出现了。
抢七局,小分,“6:3”。
高文领先,拿到连续三个赛点。
比分,看似差距巨大,但其实,高文仅仅只有一个破发球分的优势,刚刚保住自己第二个发球分之后,接下来两分都是德约科维奇的发球,只要世界第一能够顺利保发,那么压力就将回到高文一侧。
局势,依旧焦灼。
但这次,高文也好,德约科维奇也罢,似乎都没有过激的动作。
高文没有时间庆祝,德约科维奇也没有时间懊恼,四十四拍回合让两位球员进入无氧状态,体力消耗严峻,然而比赛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需要继续缠斗,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可能出现低级失误。
所以,尽管这一分非常焦灼也非常激烈,但比分结束之后,两位球员都在喘息,谁都没有放松神经。
其实,德约科维奇有些生气——
生自己的气。
战术,已经提前制定好,并且严格执行,第一盘的胜利就是最好证明。
尽管“6:4”的比分看起来非常接近,但其实整个第一盘都在德约科维奇的掌控之中,他相信自己能够获胜。
这种感觉,在此前五次交手里都不曾出现,这也意味着,战术是正确的,并且奏效了,扭转了局势。
包括第二盘,稍稍有些波动,但整体而言,依旧在德约科维奇的掌控范围,最后丢掉,算是一个意外。
那么,决胜盘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己对比赛的控制,就这样一点一点脱离掌心,越到后面就感受到越多压力,然后……赛点就出现了。
怎么回事?
不应该呀!
德约科维奇对自己不满,非常非常不满。
上次面对同一位球员遭遇三连败,还是2013年面对纳达尔,从法网到蒙特利尔再到美网,连续三次失利。
至于费德勒和穆雷,三连败费德勒要追溯到2010年,三连败穆雷则要追溯到2008年,记忆已经遥远。
而现在?
赛前,德约科维奇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这次碰面,主要以测试和摸底为主,撇开准备时间太短的因素不说,测试一些战术组合、演练一些不同策略,不论输赢,而是为未来做出更加长远的规划。
德约科维奇非常擅长这一点,面对年轻球员,他特别擅长杀熟——
也就是说,也许偶尔会出现一次滑铁卢,爆冷输掉一次两次,但渐渐熟悉之后,德约科维奇就能够掌握主动。
可是!
想法是想法,计划是计划,所有完美的心理建设在实际比赛之中,全部崩塌,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三连败”。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对手,这都是一个难以吞咽下去的名词。
所以,第三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怒火熊熊燃烧,但同时,斗志也跟着熊熊燃烧起来,越是愤怒就越是专注、越是愤怒就越是昂扬。
德约科维奇能够深深感受到血液正在沸腾——
赛点?
就算是赛点,那又如何?
更准确来说,面对赛点,德约科维奇反而快速冷静下来,脑海一片清明,所有负面情绪全部转化成为源源动力。
状态和专注,完全凝聚起来,达到全新高度,进入超级赛亚人模式,甚至能够感受到火焰由内而外地迸发出来。
所以,赛点,应该怎么打?
呼!
重重地吐出一口气,德约科维奇就已经来到底线,准备发球。
二区。
正手?反手?近身?
在这场持续两个小时三十七分钟的比赛里,德约科维奇已经在不同关键时刻采取了不同的发球组合。
那么,这次呢?
经典套路。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肯定是有原因的,哪怕是恶俗套路也依旧能够奏效,通过布局为自己赢得优势。
屈膝,蹬地,抛球。
全场,万籁俱静。
芥末黄的网球轻盈地飞翔起来,金色阳光被卷入细细的绒毛之中,仿佛可以看到琐碎的阳光化作雪花洒落。
挥拍,转体,击球。
网球,横穿全场,又轻又快,长长的尾巴宛若彗星穿梭一般。
外角。
面对赛点,德约科维奇选择了二区外角压制反手的经典套路,但细节依旧能够看出巧思:
角度,并没有完全撕扯开来,甚至没有进入发球区和边线的小三角区域之内,这也意味着德约科维奇没有追求外角的极致。
落点,直接砸在发球区底线上,半颗球已经出了底线,但依旧保证在界内,将纵深的空间利用到极致。
另外,这是明显的一记平击发球,又快又重,而且还是下旋。
整个战术意图非常明显。
德约科维奇并没有期待着将高文拉出边线之外,外角归外角,但他知道高文的反手能够顺利完成击球;重点在于发球落地反弹之后的球质和效果,压缩高文的挥拍空间之余,利用强烈下旋强迫高文拉上旋——
否则,就有下网的风险。
如果是正常击球,球员可以通过膝盖弯曲、降低重心的方式来应对下旋球,但在发球接发球的环节里,因为速度太快,而且预判难度高,往往没有充足时间调整重心,所以增加摩擦上旋是唯一选择。
同时,高文的双手反拍拉强烈上旋的能力明显弱于正手,也就是说,旋转效果肯定略逊一筹。
这也意味着,德约科维奇下一拍进攻的衔接,将占据绝对优势——
他挖了一个陷阱,而高文别无选择,必须踩进去,甚至还必须按照德约科维奇的设计来完成回球。
算计与博弈,德约科维奇将自己的发球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时速190公里。
速度没有提升到德约科维奇个人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够,还能够增加一发进球的安全系数。
然后……
高文就如同牵线木偶一般,完完全全按照德约科维奇的设计完成回球。
横向一个跨步,双手反拍顺势一顶,网球就已经飞行回去,高文能做的非常有限,甚至旋转都加不起来。
紧接着,德约科维奇进入底线了,轻盈的脚步快速上位,转眼就已经来到中场。
连续小碎步调整身体,从双手反拍调整到侧身正手,身体完全腾空飞扬起来,夹带着前冲、转体和挥拍的三重力量,全面撞击上去,狠狠地,展开抽击。
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