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长安之后,明皇正式下发诏文,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中书令,进封梁国公。
姚崇先前在朝廷任职多年,三朝为相,对历年积弊深有感触,经长时间思考总结,才有了对李隆基面陈的“十事要说”。一旦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他开始革新鼎故,兴利除弊,为推行明皇新政做积极的准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明皇也充分信任姚崇,放手让他总理军国大事。事无巨细,皆由姚崇裁决处置。姚崇深感明皇知遇之恩,到任之后,宵衣旰食,尽心尽职,办事雷厉风行,当日事当日毕,绝不推诿拖延,且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明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赞赏。
一日,吏部报来一批需要升任新职的州府刺史长史及各部下级官员,姚崇拿到手之后,觉得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还是应该把名册呈给明皇看看,得了他的首肯之后,再做批复为好。拿着名册进了明德殿,李隆基正坐在榻上与高力士下围棋。见到姚崇到来,两个人罢了棋局,李隆基下了榻,站在姚崇面前,背手问道:“姚爱卿,有要紧公务吗?”
姚崇把名册呈上:“这是吏部报批的官员名册,请陛下过目。”
李隆基听了姚崇的话,不知为什么不发一语,只是斜着眼睛,把姚崇看了一眼,就转过脸去,若无其事地看着殿中的红漆盘龙大柱,似乎没有听见姚崇的话。姚崇只得清清嗓子,提高了声音,再说了一遍:“陛下,这是吏部报上来的升职官员名册,请陛下御览。”
明皇依然是听而不闻,还背着手踱开去,又仰起头来看着大殿的屋顶,看得专心致志,根本忘记了身边还有个姚崇存在。
姚崇不知明皇为什么对自己的奏请不予理睬,万般无奈,上前一步,把册子递到了明皇的眼皮底下:“陛下,这是吏部报请擢升的官员名册,老臣特地送来,请圣上早日审定核准。”
“唔?”
三次奏请,明皇竟然全不理会,看了一阵子屋顶,转身又走到榻边,上去盘腿坐好,一心一意地研究起棋局来。
姚崇又是惶惑又是无奈,目视明皇一阵,见他心无旁骛,两只眼睛只是盯着棋盘不放,只好默默地退了出去。
高力士在一旁侍立,连他这日夜陪护在李隆基身旁的人,也弄不明白李隆基为何是这般做派,他暗自为姚崇着急,但又不好开口帮他说话。
等姚崇退出了大殿,李隆基招呼高力士道:“来来来,好好的棋生生地被姚崇这老儿给搅了,好不容易他走了,我们接着来。”
高力士走了过去,拿起一个黑子,捏在手里,眼观棋盘,嘴里说道:“陛下,奴才方才在一旁冷眼观看,实在为姚相着急啊。”
“你急的什么?”
“陛下新理朝纲,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回复他,行还是不行,可还是不可,不理不睬,奴才觉得不该如此。”
李隆基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说:“朕既然对姚崇委以重任,他就应该放手去干,如果是朝廷要务,他来奏请,朕自当与他商量着处置。这任命几个小官吏这样的芝麻大的事情,他自己完全可以决断,为什么偏要跑来给朕找麻烦呢?朕要是回复了他,日后他岂不是更加小心谨慎,恐怕连几升谷子几升米的事情也要颠颠儿地跑到朕面前来,诚惶诚恐地奏报一番了吧。”
高力士这才明白了明皇的良苦用心。第二天在殿外遇见姚崇,他说:“姚相,知道为什么昨天在圣上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了吗?”
姚崇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那我告诉你吧。圣上的意思是,既然让你总理朝政,你老人家就放心大胆地放手去干,你觉得该怎么着就怎么着,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大事小事都要去找他请准,明白了吗?”
“哦哦哦,”姚崇频频点头:“明白了,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姚相,老朽也替圣上给你传传话:咱们圣上是信得着你,你就大胆地为圣上办事,不要瞻前顾后就得了。”
“一定一定。”
高力士三言两语,释去了姚崇心头疑云。他深感明皇是个圣明君主,值得自己为其披肝沥胆,尽忠效命。自此以后,姚崇更加勤勉用命,大胆地用自己的方略和主张治理军国庶务。
不过,老谋深算的姚崇心里还存有一份心思。眼见得围绕在明皇身边的几个重臣,都因为拥立明皇登临王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个个劳苦功高,功勋卓著,跟他们比起来,自己说话的分量就轻了许多许多,尽管明皇对自己信任有加,但是,一旦他们从中作梗,在明皇耳旁说上几句闲言碎语,轻者自己的努力会付之东流,重则会使明皇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想要推行的新政也就随之泡了汤。这样想来,施展才干,大展宏图还在其后,“清君侧”才是当务之急。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经过一番研判,姚崇先选了个软柿子下手。
先天政变后,王琚因为资历较浅,没有位列宰相之位,李隆基让他当了个中书侍郎,但宠信分毫不减,每日里王琚随同明皇上朝,下朝,朝会完毕,王琚便跟随明皇返回后宫,两个人再一起处置朝廷要务,每有大事,明皇必先问计于王琚,王琚博闻广记,言谈诙谐,常常用几句笑谈,便化解了明皇心头疑难。因此,明皇也更加看重王琚,不但把他当成一个臣下,更把他看成是一个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处理完公务,明皇留下王琚,陪自己下棋,吟诗,行投壶之戏。最后,还要王琚陪着饮酒作乐,席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直至红日西坠,才肯放王琚回府。朝内人都知王琚深得明皇爱重,人送雅号“内宰相”。
王琚只以为自己是在明皇尚未得势的时候追随于他,只要自己忠心耿耿,坦诚事君,自己在明皇心目中的地位就将一成不变。终身侍奉明皇,不离明皇左右,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心愿。
一日,明皇刚刚送走了王琚,姚崇前来叩见。见姚崇若有所思的看着王琚的背影,那目光意味深长,似乎有无穷的内容。明皇心怀疑虑,开口问道:“姚爱卿,你看的什么?”
姚崇淡淡一笑,恭恭敬敬地说:“回禀圣上,看见了王大人,老臣就想起了前几日偶然听见旁人说的一句闲话。”
“什么话,与王琚他有关吗?”
“有关。”
“哦,说来听听。”
姚崇未曾开口,先声明道:“圣上,老臣只是复述别人的话,权且听之,付之于一笑罢了,千万莫当真。”
李隆基也笑道:“是是是,你只管说,朕只管听,好笑就笑笑,不好笑,就当他放了个屁罢了。”
姚崇说:“既然圣上有意要听,那老臣就如实说了。老臣于无意之中听见朝中有不少人议论,说王大人和麻嗣宗都是诡谲之才,是苏秦张仪一类人物,胸中并无大的谋略,只凭借纵横捭阖之术,卖弄点小聪明取信于人君。”
李隆基竖起了眉毛:“哦,居然这么说他和麻嗣宗?”
“还有,说像王大人这一类人物,平定祸乱时,要以诡谲之道应对,可以用他,但是,若是用来持守成平,以阳谋治国,那就十分地靠不住了。”
“哦——。”
“如今天下已定,圣上亲政,宜选用心胸纯朴无阴谋之人,懂得治国方略的人为臣,那才是天下之幸,也是君主之幸。”
几句话似乎勾起了明皇的重重心事,他凝眉看着墙上一幅山水图,长久不语,忘记了身边还站着一个姚崇,而姚崇两只老眼灼灼生光,藏了许多难以言明的内容,半掩半藏。不时地窥视一眼明皇的脸色,。
李隆基由近及远,不由得想到了与王琚的第一次见面,看上去完全是一次无意间的邂逅,但是,现在想来,王琚却分明是有备而来,一定是事先打听到了他要去杜、曲一带狩猎,在那里安排好了香饵,守株待兔,等待着他的到来。住着不起眼的茅舍,却享用着王公贵族的上等佳肴。为什么这么做?如今看起来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增添几分神秘之感,好勾起他的好奇心,进而再引起他的另眼相看。得了官前来谢恩,只字不言谢,反而旁敲侧击,说的又是自己心中耿耿之事,不由得自己不动心,而后便顺理成章地把王琚纳入自己身侧,成为了心腹重臣。一桩桩一件件,果然透出了几分诡异,几分难测,如果这一切都是他有意而为,那么,说他是个诡谲之才,并不是望风扑影,而是确确实实的实至名归!
姚崇见明皇久久凝思不语,知道一番话已使明皇对王琚心生疑虑。便在火上顺手又浇了一瓢油:“老臣冷眼旁观王琚,此人眼神飘浮不定,举止轻重无度,像是个心机极重的人物,天天陪侍在圣上左右,圣上难道就没有看出来吗?”
李隆基皱着眉头努力地回想,越想越觉得王琚日常行止正如姚崇形容的一样:“唔,朕也看出来了!”
“老臣深知圣上圣明烛照,任你是何等人物,也难逃圣上法眼。”
姚崇走了,李隆基坐于榻上,抱起一柄琵琶,缓拨轻弹,一面闷闷地想着心事。一曲终了,他的决心也已经下定,只要是工于心机精于权谋的人物,决不能再留在身边,免得刚刚打开的局面又有生变的可能。一旦要尽快地把王琚调出中央机枢,更重要的是,把他从自己的身边远远地遣开,离得越远越好。
中书侍郎王琚的命运,就因为姚崇几句不咸不淡的闲扯,很快就发生了天差地别的变化。
后来的几天,李隆基就渐渐地疏远了王琚,下了朝,也不招呼王琚跟随,自顾自就带着宦官宫女们走了。王琚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当,以至于触犯了龙颜,失去了宠信。闷闷不乐了好些时日。只想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明皇面陈心曲,以赢得帝王回心转意,可是,还没有等到与明皇见面,一道圣旨下自九重:王琚兼任御史大夫,持节北巡,视察边疆防务。
王琚只得领了旨意,带着一队从人,冷清清出了帝都,一路向北,沿着边疆巡行。时至初冬,朔风凌厉,风沙扑面,王琚心中煎熬,苦不堪言,一肚子的苦水找不到一个可信的人倾吐,只得一个人独自品味着失宠的苦辛,在漫天风沙中驱马前行。历尽艰辛,受尽风霜,也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明皇。心中日夜盘桓着一个疑问: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引得明皇憎厌,说是巡边,实则就是被放逐到了边关之地。何日能返回京城,似乎遥遥无期。
十一月将尽,西都长安寒风凛冽,风雪交加。李隆基的心境却丝毫也没有被天气所影响,登基数月,诸事还算顺遂,太平余党一扫而光,余孽都被发去了边远,一件件大事在姚崇安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他觉得,该改革年号了,以示自己着意积极进取,立改换天日之志。数日思忖,他选中了“开元”二字,其中含义不言自明,他要鼎力而为,为大唐开创出一个新的纪元!
十二月初一,明皇正式下制,大赦天下,改年开元。同时,内外官员赐勋同一转。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薇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监,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
王琚远在巡边的路上,在一处关隘守备处,得知了改元的消息,他还听说自己与苏颋同为紫微侍郎。心中有了些许的安慰:圣上没有把他弃之不用,有朝一日,他会重返长安,依旧在大内陪侍君主李隆基。出了大帐,他屏开随从,一个人走到荒漠之中,对着长安的方向,伏在地上磕头谢恩。
姚崇先前在朝廷任职多年,三朝为相,对历年积弊深有感触,经长时间思考总结,才有了对李隆基面陈的“十事要说”。一旦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他开始革新鼎故,兴利除弊,为推行明皇新政做积极的准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明皇也充分信任姚崇,放手让他总理军国大事。事无巨细,皆由姚崇裁决处置。姚崇深感明皇知遇之恩,到任之后,宵衣旰食,尽心尽职,办事雷厉风行,当日事当日毕,绝不推诿拖延,且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明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赞赏。
一日,吏部报来一批需要升任新职的州府刺史长史及各部下级官员,姚崇拿到手之后,觉得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还是应该把名册呈给明皇看看,得了他的首肯之后,再做批复为好。拿着名册进了明德殿,李隆基正坐在榻上与高力士下围棋。见到姚崇到来,两个人罢了棋局,李隆基下了榻,站在姚崇面前,背手问道:“姚爱卿,有要紧公务吗?”
姚崇把名册呈上:“这是吏部报批的官员名册,请陛下过目。”
李隆基听了姚崇的话,不知为什么不发一语,只是斜着眼睛,把姚崇看了一眼,就转过脸去,若无其事地看着殿中的红漆盘龙大柱,似乎没有听见姚崇的话。姚崇只得清清嗓子,提高了声音,再说了一遍:“陛下,这是吏部报上来的升职官员名册,请陛下御览。”
明皇依然是听而不闻,还背着手踱开去,又仰起头来看着大殿的屋顶,看得专心致志,根本忘记了身边还有个姚崇存在。
姚崇不知明皇为什么对自己的奏请不予理睬,万般无奈,上前一步,把册子递到了明皇的眼皮底下:“陛下,这是吏部报请擢升的官员名册,老臣特地送来,请圣上早日审定核准。”
“唔?”
三次奏请,明皇竟然全不理会,看了一阵子屋顶,转身又走到榻边,上去盘腿坐好,一心一意地研究起棋局来。
姚崇又是惶惑又是无奈,目视明皇一阵,见他心无旁骛,两只眼睛只是盯着棋盘不放,只好默默地退了出去。
高力士在一旁侍立,连他这日夜陪护在李隆基身旁的人,也弄不明白李隆基为何是这般做派,他暗自为姚崇着急,但又不好开口帮他说话。
等姚崇退出了大殿,李隆基招呼高力士道:“来来来,好好的棋生生地被姚崇这老儿给搅了,好不容易他走了,我们接着来。”
高力士走了过去,拿起一个黑子,捏在手里,眼观棋盘,嘴里说道:“陛下,奴才方才在一旁冷眼观看,实在为姚相着急啊。”
“你急的什么?”
“陛下新理朝纲,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回复他,行还是不行,可还是不可,不理不睬,奴才觉得不该如此。”
李隆基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说:“朕既然对姚崇委以重任,他就应该放手去干,如果是朝廷要务,他来奏请,朕自当与他商量着处置。这任命几个小官吏这样的芝麻大的事情,他自己完全可以决断,为什么偏要跑来给朕找麻烦呢?朕要是回复了他,日后他岂不是更加小心谨慎,恐怕连几升谷子几升米的事情也要颠颠儿地跑到朕面前来,诚惶诚恐地奏报一番了吧。”
高力士这才明白了明皇的良苦用心。第二天在殿外遇见姚崇,他说:“姚相,知道为什么昨天在圣上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了吗?”
姚崇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那我告诉你吧。圣上的意思是,既然让你总理朝政,你老人家就放心大胆地放手去干,你觉得该怎么着就怎么着,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大事小事都要去找他请准,明白了吗?”
“哦哦哦,”姚崇频频点头:“明白了,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姚相,老朽也替圣上给你传传话:咱们圣上是信得着你,你就大胆地为圣上办事,不要瞻前顾后就得了。”
“一定一定。”
高力士三言两语,释去了姚崇心头疑云。他深感明皇是个圣明君主,值得自己为其披肝沥胆,尽忠效命。自此以后,姚崇更加勤勉用命,大胆地用自己的方略和主张治理军国庶务。
不过,老谋深算的姚崇心里还存有一份心思。眼见得围绕在明皇身边的几个重臣,都因为拥立明皇登临王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个个劳苦功高,功勋卓著,跟他们比起来,自己说话的分量就轻了许多许多,尽管明皇对自己信任有加,但是,一旦他们从中作梗,在明皇耳旁说上几句闲言碎语,轻者自己的努力会付之东流,重则会使明皇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想要推行的新政也就随之泡了汤。这样想来,施展才干,大展宏图还在其后,“清君侧”才是当务之急。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经过一番研判,姚崇先选了个软柿子下手。
先天政变后,王琚因为资历较浅,没有位列宰相之位,李隆基让他当了个中书侍郎,但宠信分毫不减,每日里王琚随同明皇上朝,下朝,朝会完毕,王琚便跟随明皇返回后宫,两个人再一起处置朝廷要务,每有大事,明皇必先问计于王琚,王琚博闻广记,言谈诙谐,常常用几句笑谈,便化解了明皇心头疑难。因此,明皇也更加看重王琚,不但把他当成一个臣下,更把他看成是一个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处理完公务,明皇留下王琚,陪自己下棋,吟诗,行投壶之戏。最后,还要王琚陪着饮酒作乐,席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直至红日西坠,才肯放王琚回府。朝内人都知王琚深得明皇爱重,人送雅号“内宰相”。
王琚只以为自己是在明皇尚未得势的时候追随于他,只要自己忠心耿耿,坦诚事君,自己在明皇心目中的地位就将一成不变。终身侍奉明皇,不离明皇左右,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心愿。
一日,明皇刚刚送走了王琚,姚崇前来叩见。见姚崇若有所思的看着王琚的背影,那目光意味深长,似乎有无穷的内容。明皇心怀疑虑,开口问道:“姚爱卿,你看的什么?”
姚崇淡淡一笑,恭恭敬敬地说:“回禀圣上,看见了王大人,老臣就想起了前几日偶然听见旁人说的一句闲话。”
“什么话,与王琚他有关吗?”
“有关。”
“哦,说来听听。”
姚崇未曾开口,先声明道:“圣上,老臣只是复述别人的话,权且听之,付之于一笑罢了,千万莫当真。”
李隆基也笑道:“是是是,你只管说,朕只管听,好笑就笑笑,不好笑,就当他放了个屁罢了。”
姚崇说:“既然圣上有意要听,那老臣就如实说了。老臣于无意之中听见朝中有不少人议论,说王大人和麻嗣宗都是诡谲之才,是苏秦张仪一类人物,胸中并无大的谋略,只凭借纵横捭阖之术,卖弄点小聪明取信于人君。”
李隆基竖起了眉毛:“哦,居然这么说他和麻嗣宗?”
“还有,说像王大人这一类人物,平定祸乱时,要以诡谲之道应对,可以用他,但是,若是用来持守成平,以阳谋治国,那就十分地靠不住了。”
“哦——。”
“如今天下已定,圣上亲政,宜选用心胸纯朴无阴谋之人,懂得治国方略的人为臣,那才是天下之幸,也是君主之幸。”
几句话似乎勾起了明皇的重重心事,他凝眉看着墙上一幅山水图,长久不语,忘记了身边还站着一个姚崇,而姚崇两只老眼灼灼生光,藏了许多难以言明的内容,半掩半藏。不时地窥视一眼明皇的脸色,。
李隆基由近及远,不由得想到了与王琚的第一次见面,看上去完全是一次无意间的邂逅,但是,现在想来,王琚却分明是有备而来,一定是事先打听到了他要去杜、曲一带狩猎,在那里安排好了香饵,守株待兔,等待着他的到来。住着不起眼的茅舍,却享用着王公贵族的上等佳肴。为什么这么做?如今看起来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增添几分神秘之感,好勾起他的好奇心,进而再引起他的另眼相看。得了官前来谢恩,只字不言谢,反而旁敲侧击,说的又是自己心中耿耿之事,不由得自己不动心,而后便顺理成章地把王琚纳入自己身侧,成为了心腹重臣。一桩桩一件件,果然透出了几分诡异,几分难测,如果这一切都是他有意而为,那么,说他是个诡谲之才,并不是望风扑影,而是确确实实的实至名归!
姚崇见明皇久久凝思不语,知道一番话已使明皇对王琚心生疑虑。便在火上顺手又浇了一瓢油:“老臣冷眼旁观王琚,此人眼神飘浮不定,举止轻重无度,像是个心机极重的人物,天天陪侍在圣上左右,圣上难道就没有看出来吗?”
李隆基皱着眉头努力地回想,越想越觉得王琚日常行止正如姚崇形容的一样:“唔,朕也看出来了!”
“老臣深知圣上圣明烛照,任你是何等人物,也难逃圣上法眼。”
姚崇走了,李隆基坐于榻上,抱起一柄琵琶,缓拨轻弹,一面闷闷地想着心事。一曲终了,他的决心也已经下定,只要是工于心机精于权谋的人物,决不能再留在身边,免得刚刚打开的局面又有生变的可能。一旦要尽快地把王琚调出中央机枢,更重要的是,把他从自己的身边远远地遣开,离得越远越好。
中书侍郎王琚的命运,就因为姚崇几句不咸不淡的闲扯,很快就发生了天差地别的变化。
后来的几天,李隆基就渐渐地疏远了王琚,下了朝,也不招呼王琚跟随,自顾自就带着宦官宫女们走了。王琚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当,以至于触犯了龙颜,失去了宠信。闷闷不乐了好些时日。只想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明皇面陈心曲,以赢得帝王回心转意,可是,还没有等到与明皇见面,一道圣旨下自九重:王琚兼任御史大夫,持节北巡,视察边疆防务。
王琚只得领了旨意,带着一队从人,冷清清出了帝都,一路向北,沿着边疆巡行。时至初冬,朔风凌厉,风沙扑面,王琚心中煎熬,苦不堪言,一肚子的苦水找不到一个可信的人倾吐,只得一个人独自品味着失宠的苦辛,在漫天风沙中驱马前行。历尽艰辛,受尽风霜,也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明皇。心中日夜盘桓着一个疑问: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引得明皇憎厌,说是巡边,实则就是被放逐到了边关之地。何日能返回京城,似乎遥遥无期。
十一月将尽,西都长安寒风凛冽,风雪交加。李隆基的心境却丝毫也没有被天气所影响,登基数月,诸事还算顺遂,太平余党一扫而光,余孽都被发去了边远,一件件大事在姚崇安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他觉得,该改革年号了,以示自己着意积极进取,立改换天日之志。数日思忖,他选中了“开元”二字,其中含义不言自明,他要鼎力而为,为大唐开创出一个新的纪元!
十二月初一,明皇正式下制,大赦天下,改年开元。同时,内外官员赐勋同一转。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薇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监,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
王琚远在巡边的路上,在一处关隘守备处,得知了改元的消息,他还听说自己与苏颋同为紫微侍郎。心中有了些许的安慰:圣上没有把他弃之不用,有朝一日,他会重返长安,依旧在大内陪侍君主李隆基。出了大帐,他屏开随从,一个人走到荒漠之中,对着长安的方向,伏在地上磕头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