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学说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他们推崇三代的王道,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帝制。一心想重现禅让的圣贤治国,最后却被王莽篡汉的禅让大戏狠狠地打了脸。
面对轲比能的疑问,荀恽也无法回答。
见荀恽窘迫,轲比能自知失言,连忙解释道:“侍中见谅,我不是非议圣贤,只是想从圣人典籍中寻求解决之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很急。”
“哦?为何如此之急?”荀恽勉强恢复了镇静。
“草原上原本是强者为尊,有点类似于你们汉人所说的禅让。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兄弟相传,现在又变成父子相传。只是有人觉得父子相传好,有人觉得兄弟相传好,还有更多的人希望延续之前的办法,谁的实力强,谁就做草原之王。想法不一,自然就有冲突。”
他叹了一口气。“说句冒昧之言,若非如此,纵使天子英明,荀将军善战,恐怕也无法令我鲜卑俯首。想当年檀石槐大王在时,鲜卑东西万里,数十万骑,战无不胜。即使是檀石槐大王逝世,若能顺利传位槐纵,而不是兄弟相争,也不会……”
轲比能突然醒悟过来,连忙闭上了嘴巴。
荀恽却听得好奇。“槐纵是谁?兄弟相争又是怎么回事?”
轲比能犹豫了片刻,一声长叹。
“槐纵是檀石槐的长子,很小就随着檀石槐大王征战,与檀石槐大王麾下的大将关系极好,原本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但鲜卑当时还没有父子相传的制度,有一些人觉得他们也有机会争夺大王之位,但他们又不敢正面与槐纵为敌,就撺掇和连争位。”
荀恽听得津津有味。他对鲜卑了解极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不过他对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中原朝廷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废长立幼,往往是内乱的根源。
“和连用兵不如槐纵,却擅长阴谋,最后逼死了槐纵,却也让鲜卑从此不和,各部互相争斗,伤亡惨重。”轲比能摇摇头,眼中尽是无奈。“英雄皆横死,剩下的都是小人。若是槐纵不死,何至于此?”
“所以你们现在也想学我大汉父子相传么?”
轲比能皱着眉头,沉默了片刻。“依侍中之见,父子相传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说起来,和连虽不是长子,却也是檀石槐大王的亲生儿子。”
荀恽眼珠一转,明白了轲比能的为难之处。
如果推崇父子相传,那轲比能就永远不得能上位,因为他不是檀石槐的子孙。
如果不推崇父子相传,轲比能就算成了鲜卑大王,也无法保证子孙受益,因为他的子孙未必也和他一样强。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难题。
实际上,大汉的帝位传承也这样的困境,反而是儒家推崇的禅让更合理。
唯一遗憾的事,因王莽之事,禅让制度已经成了禁忌,远不如天命、气运这样的理论来得温和。所以天下大乱,很多人都在说大汉的火德将终,纷纷以土德自居,却没有多少人提禅让。
荀恽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好回答。
他只能对轲比能说,我才疏学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这个问题。容我回去想了想,再请教一些人,以后再给你答复。
轲比能有些失望,却也能理解。毕竟荀恽也只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少年。
——
十二月中,张鲁的使者赶到了行在。
刘协命荀恽去迎接,先安顿他们住下,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以便应对。
除了刘协的意思之外,荀恽也接受了荀文倩的委任,想了解一些养生驻容的道法,所以特别用心,态度非常热情。
张鲁的使者人数不少,总共有十来人,以道士王稚为首。
王稚名声不显,但身份极高。他是第一代天师张陵的嫡传弟子,比张鲁还有高一辈。他年过七旬,但从小修行,所以气色极好,看起来也就是五十出头的模样。
得知荀恽是荀彧之子,荀贵人之兄,王稚非常热情。和荀恽说了一些秘不传人的道法后,他表示他们才是天师道真传,张角是偏门,搞黄巾那一套就是为了贪图人间富贵,根本不知道道法真谛。
听听他们三兄弟的称号,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这是修道之人可以自称的名号吗?
张鲁就不同。他不为人间富贵,也没有世俗的野心,只是保境安民而已。
荀恽对王稚印象不错,聊了一阵后,让他们安心等候,随即向刘协汇报。
刘协听完荀恽的介绍,顺口问了一句:“长倩,你觉得应该如何对待天师道?如何对待张鲁?”
荀恽不敢怠慢,斟字酌句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使者的数量和王稚的身份来看,张鲁的确没有割据一方的想法。汉中一郡,户口有限,又夹在关中和巴蜀之中,也没有割据的实力。再加上张鲁与刘璋的恩怨,他和刘璋结盟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向朝廷称臣,几乎是张鲁唯一的选择。
当然,要让张鲁立刻放弃汉中,似乎也不太可能。不管他嘴上说得如何淡泊,他毕竟还是人,没像他的祖父张陵、父亲张衡那样白日飞升。
暂时将张鲁留在汉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等上几年,有了互信的基础,再找个机会将张鲁调任,由朝廷直接控制汉中,也不是什么难事。
刘协点点头,又道:“对天师道,又该如何处置?”
“天师道不是太平道,与世无争,似乎不必刻意处理吧。”
刘协笑了笑。“那天师道人凭着道法入仕,可以吗?”
荀恽顿时变了脸色,连连摇头。“天师道是出世之道,既然修道,那就应该清心寡欲,安心修道,又何必入仕为官?陛下,这万万不可。”
刘协忍俊不禁。“王稚献了能够养生驻容的道法,你也不推荐他出仕?君子推崇礼尚往来,你这么做,可不合乎君子之道。”
荀恽窘迫不已,不知如何应以,半晌才道:“陛下,求道问法是私事,推荐贤才是公事。臣虽愚钝,却不敢以私乱公。王稚授臣道法,臣以金银相谢便是了,推荐他入仕,既坏了朝廷制度,又乱了其修道之心,岂不是可惜。”
刘协没吭声,不管荀恽这些话是不是真心话,有这样的认识总是好的。
但,放任天师道归于山林,却不符合他的既定方针。
比起积弊丛生,已经难以自圆其说的儒学,新生的道教还很粗糙,不借此机会将道教纳入正轨,岂不可惜。
“让王稚来,朕想听他讲讲道法。”
面对轲比能的疑问,荀恽也无法回答。
见荀恽窘迫,轲比能自知失言,连忙解释道:“侍中见谅,我不是非议圣贤,只是想从圣人典籍中寻求解决之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很急。”
“哦?为何如此之急?”荀恽勉强恢复了镇静。
“草原上原本是强者为尊,有点类似于你们汉人所说的禅让。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兄弟相传,现在又变成父子相传。只是有人觉得父子相传好,有人觉得兄弟相传好,还有更多的人希望延续之前的办法,谁的实力强,谁就做草原之王。想法不一,自然就有冲突。”
他叹了一口气。“说句冒昧之言,若非如此,纵使天子英明,荀将军善战,恐怕也无法令我鲜卑俯首。想当年檀石槐大王在时,鲜卑东西万里,数十万骑,战无不胜。即使是檀石槐大王逝世,若能顺利传位槐纵,而不是兄弟相争,也不会……”
轲比能突然醒悟过来,连忙闭上了嘴巴。
荀恽却听得好奇。“槐纵是谁?兄弟相争又是怎么回事?”
轲比能犹豫了片刻,一声长叹。
“槐纵是檀石槐的长子,很小就随着檀石槐大王征战,与檀石槐大王麾下的大将关系极好,原本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但鲜卑当时还没有父子相传的制度,有一些人觉得他们也有机会争夺大王之位,但他们又不敢正面与槐纵为敌,就撺掇和连争位。”
荀恽听得津津有味。他对鲜卑了解极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不过他对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中原朝廷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废长立幼,往往是内乱的根源。
“和连用兵不如槐纵,却擅长阴谋,最后逼死了槐纵,却也让鲜卑从此不和,各部互相争斗,伤亡惨重。”轲比能摇摇头,眼中尽是无奈。“英雄皆横死,剩下的都是小人。若是槐纵不死,何至于此?”
“所以你们现在也想学我大汉父子相传么?”
轲比能皱着眉头,沉默了片刻。“依侍中之见,父子相传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说起来,和连虽不是长子,却也是檀石槐大王的亲生儿子。”
荀恽眼珠一转,明白了轲比能的为难之处。
如果推崇父子相传,那轲比能就永远不得能上位,因为他不是檀石槐的子孙。
如果不推崇父子相传,轲比能就算成了鲜卑大王,也无法保证子孙受益,因为他的子孙未必也和他一样强。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难题。
实际上,大汉的帝位传承也这样的困境,反而是儒家推崇的禅让更合理。
唯一遗憾的事,因王莽之事,禅让制度已经成了禁忌,远不如天命、气运这样的理论来得温和。所以天下大乱,很多人都在说大汉的火德将终,纷纷以土德自居,却没有多少人提禅让。
荀恽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好回答。
他只能对轲比能说,我才疏学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这个问题。容我回去想了想,再请教一些人,以后再给你答复。
轲比能有些失望,却也能理解。毕竟荀恽也只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少年。
——
十二月中,张鲁的使者赶到了行在。
刘协命荀恽去迎接,先安顿他们住下,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以便应对。
除了刘协的意思之外,荀恽也接受了荀文倩的委任,想了解一些养生驻容的道法,所以特别用心,态度非常热情。
张鲁的使者人数不少,总共有十来人,以道士王稚为首。
王稚名声不显,但身份极高。他是第一代天师张陵的嫡传弟子,比张鲁还有高一辈。他年过七旬,但从小修行,所以气色极好,看起来也就是五十出头的模样。
得知荀恽是荀彧之子,荀贵人之兄,王稚非常热情。和荀恽说了一些秘不传人的道法后,他表示他们才是天师道真传,张角是偏门,搞黄巾那一套就是为了贪图人间富贵,根本不知道道法真谛。
听听他们三兄弟的称号,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这是修道之人可以自称的名号吗?
张鲁就不同。他不为人间富贵,也没有世俗的野心,只是保境安民而已。
荀恽对王稚印象不错,聊了一阵后,让他们安心等候,随即向刘协汇报。
刘协听完荀恽的介绍,顺口问了一句:“长倩,你觉得应该如何对待天师道?如何对待张鲁?”
荀恽不敢怠慢,斟字酌句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使者的数量和王稚的身份来看,张鲁的确没有割据一方的想法。汉中一郡,户口有限,又夹在关中和巴蜀之中,也没有割据的实力。再加上张鲁与刘璋的恩怨,他和刘璋结盟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向朝廷称臣,几乎是张鲁唯一的选择。
当然,要让张鲁立刻放弃汉中,似乎也不太可能。不管他嘴上说得如何淡泊,他毕竟还是人,没像他的祖父张陵、父亲张衡那样白日飞升。
暂时将张鲁留在汉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等上几年,有了互信的基础,再找个机会将张鲁调任,由朝廷直接控制汉中,也不是什么难事。
刘协点点头,又道:“对天师道,又该如何处置?”
“天师道不是太平道,与世无争,似乎不必刻意处理吧。”
刘协笑了笑。“那天师道人凭着道法入仕,可以吗?”
荀恽顿时变了脸色,连连摇头。“天师道是出世之道,既然修道,那就应该清心寡欲,安心修道,又何必入仕为官?陛下,这万万不可。”
刘协忍俊不禁。“王稚献了能够养生驻容的道法,你也不推荐他出仕?君子推崇礼尚往来,你这么做,可不合乎君子之道。”
荀恽窘迫不已,不知如何应以,半晌才道:“陛下,求道问法是私事,推荐贤才是公事。臣虽愚钝,却不敢以私乱公。王稚授臣道法,臣以金银相谢便是了,推荐他入仕,既坏了朝廷制度,又乱了其修道之心,岂不是可惜。”
刘协没吭声,不管荀恽这些话是不是真心话,有这样的认识总是好的。
但,放任天师道归于山林,却不符合他的既定方针。
比起积弊丛生,已经难以自圆其说的儒学,新生的道教还很粗糙,不借此机会将道教纳入正轨,岂不可惜。
“让王稚来,朕想听他讲讲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