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巧克力千年流变的历史长河里,这种“长在树上的银子”不仅为雄心勃勃的投资商赚取了高额利润,也让世人得享“天神的美食”。“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正是凭借这样一种魔力,巧克力迅速而决定性地征服了全世界各个角落 的各类人群。它的名字在古阿兹特克(今墨西哥)语的意思是“快乐已然来临”。在这古美洲王国尊为王室饮料的千年历史中,它以热情火辣的口味悄然流行。1519年,当它装在金制高脚杯里,犹如敬奉神灵一样,被蒙特祖马皇帝用来招待西班牙的客人时,这些远来的征服者,因它略微苦涩的味道而添加入糖和香料后,转而进奉给西班牙的斐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王后。他们不曾料想这种改良后的暗褐色液体,会掀起整个欧洲世界对它的狂热迷恋,进而发展到每年500 亿美金的庞大工业。它的名字就是巧克力! 最早把可可树加以食用的是印第安人。类同于咖啡豆被发现的经历,加上美洲文化信仰中泛神信仰,当印第安人发现可可豆有着提神、兴奋的作用时,可可豆立刻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道宗教仪式上的饮料,被誉为“天神的美食”。玛雅人秉承印第人的发明,开始对可可树进行农业种植。除 了继承印第安人对可可树的虔诚外,玛雅人更加坚信可可树可以带给人智慧和力量。可可豆成为一种货币进行流通。而可可饮料则被装在只用一次就要扔入神灵湖中的金杯里,如万能药一般在王宫流行。其实当时这道只有贵族和勇士才能享用的佳品饮料,绝非我们今日所想象的那般甜美可口,因为其制作方式就是磨成粉的可可豆粉加玉米粉,加辣椒或者胡椒和水并吹打成泡状。所以当蒙特祖马皇帝把这种他和朝廷大臣每日都要痛饮的神奇饮料,当作“液体黄金”般的礼物奉给西班牙人 客人赫尔曼多·克努特时,西班牙人在艰难吞咽中挣扎了很久。如果不是西班牙人奥维德告诉他,自己曾用100颗可可豆买了一个奴隶,让急于寻找黄金的克努特意识到这种“长在树上的银子”背后的无穷价值,估计克努特打算把可可豆带回欧洲大发其财的雄心,会在这杯又苦又辣的饮料面前统统打消。 早在哥伦布从美洲顺利返航后,就将来自美洲大陆的黄金和 奇珍异宝呈献给了支持他远航事业的伊莎贝拉女王。在那些奇珍异宝中,就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可可豆。这是西班牙宫廷第一次看到可可豆——这种制造巧克力和可可粉的原料。无奈这种火热苦涩的东西实在不适合西班牙人脾胃,所以可可豆一直销声匿迹到1528年,赫尔曼多·克努特带着可可豆和炮制巧克力的工具回到西班牙。让可可饮品变甜,来适应欧洲人的口味这一主意得到投资者的一致通过。所添加的糖分之所以不是欧洲传统饮食中的蜂蜜,而是蔗糖,则是在于利用西班牙 当时占据世界80%蔗糖贸易的优势。在加入了肉桂和香兰素、云呢拿等几种最新发现的香料后,这种饮料又经历了几次变化。最后,有人认为这种饮料加热会更好喝。于是当这杯甜美醇香的巧克力被捧到了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面前,真正意义上的可可饮料诞生,这种新式饮料几乎毫不费力俘获了西班牙贵族的热爱,风靡宫廷上下。聪明的西班牙人立刻着手在其殖民地美洲、非洲广泛种植可可树,于是盈利丰厚的巧克力商业就此产生。在这一个世纪中,巧克力早已经成为西班牙人秘而 不宣又离不开的食物,更是欧洲贵族世界可望不及的奢华之物,西班牙王室自然小心翼翼地保守这份垄断贸易。直到1606年这种巧克力破除万难,辗转流传到比利时,此时巧克力才逐渐迎来它风靡欧洲的狂潮。 1606年,身在比利时的意大利商人安东尼·卡雷特尼成功打破了西班牙培植可可树和买卖可可豆的垄断局面,将珍贵的可可豆传入意大利,巧克力随即在意大利流行开来。1615年,来自西班 牙皇室的安妮公主带着她对于巧克力的热爱,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至此巧克力的甜香开始在法国王室弥散。45年后,又一位西班牙、奥地利血统的公主带着会制作巧克力的女仆,来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结为姻亲,确保了法国、西班牙联盟。这位寂寞的王后曾当众宣布,在她心目中只有两个爱人:国王和巧克力。于是,作为滋补剂和催情药的巧克力,其魅力萦绕在凡尔赛宫。据说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丽夫人在每次迎接国王的欢爱之前,必饮一杯热巧克力以兴奋自身。而凡 尔赛宫规定只有上流社会才可享受这人间极品。这种贵族王室演绎的明星广告效果,让巧克力在欧洲被推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650前后巧克力被传入伦敦。在开明君主查理二世统治时期,巧克力迅速传播。当时英国普遍认定它是一种营养饮品。但国王的御医佩皮斯和亨利·斯塔布斯都分别在他们的日记里提到巧克力有解除国王加冕礼后宿醉、强壮身体等的优点。1657年,世界第一家巧克力茶座在伦敦隆重开业。在英国虽然不像法国王室明令让巧克力属 于皇宫私有,但因可可豆昂贵,税收很重,巧克力依旧属于奢侈品。随着可可豆推广种植,其价格也逐渐回落,这类巧克力茶座纷纷开业,成行成市,甚至开始取代咖啡店、茶室和酒吧。1704年,巧克力来到德国,广受欢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勒令征收入口税,巧克力亦未能获免。1711年,查理六世将皇宫由西班牙马德里搬到维也纳,当然亦带同他心爱的巧克力到奥地利了。1712年在欧洲风光闯荡了200多年的巧克力得以衣锦还乡回到北美洲。短短十数年间,波士顿已竖立色彩缤纷的广 告牌,宣传欧洲进口的巧克力。流行的同时,各国喜好者也因口味的不一,对巧克力进行了不断的加工。在法国,人们用牛奶代替了西班牙传统做法中一半的水。而英国人则既加牛奶又加鸡蛋,并把巧克力发明性地制成固体巧克力。1697年,比利时已经成为享负盛名的巧克力中心。瑞士苏黎世市长在比利时发现了这款人间极品,决定将巧克力引入瑞士,并在莱蒙湖畔开设瑞士首家巧克力厂,生产出历史上第一块巧克力砖。1875年,聪明的瑞士人内斯特和彼得将奶粉加入以可可、糖 和可可油混合而成的材料中,创制出牛奶巧克力。而在1879年,同样是瑞士人林斯特进一步改良精制巧克力的技术,提升巧克力的香味以及增加香滑的口感。瑞士也因此成为继比利时、法国后又一“巧克力之乡”。 如果说打破可可豆进口高税收制度的功劳在于英国的不断努力,那么大规模生产巧克力却在它的故乡——美国。第一个生产巧克力的工厂是詹姆斯·贝克尔博士和约翰·汉侬博士于1765年在马 萨诸塞州建立的。美国人利用了与欧洲工业革命同步出现的技术革新,尤其是来自比利时的前沿生产和销售技术。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则刺激了巧克力的迅猛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军需团委托许多美国巧克力制造商生产20到40磅的巧克力块,运到战场的基地。这些巧克力块被切成小片,分发给在欧洲作战的美国士兵。最后,把巧克力包成小块的任务又落到了生产商的肩上。大工业的自动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巧克力生产的成本,这也最 终让巧克力终于得以从贵族的专享成为普通公众的美味。时至今日,巧克力工业仅在欧洲就已经成为每年产值达500亿美金的庞大工业。随着亚洲人对于巧克力的接纳和喜爱的加深,巧克力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增长。巧克力这一天神馈赠的美味,必将长伴人类的生活,一如当初印第安人在初次品尝它时留下的神奇祝福:伴芬芳而来,我将百世流传!(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