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桃 一些《桃源报》的老读者,买了报,察觉出异常,发现报上开了一处大大的“天窗”。心下十分惊异,即算报社人员粗心,也不至于犯如此大的错误吧?
翻来细看,才发现,原来是有文字的。
一行小字,简洁利索:“一星期后,本报将连载长篇武侠《射雕英雄传》。”
没有过多的宣传,没有详解的介绍,也没有引人注目的字眼,比如“百年奇书”“武侠巨著”之类的。
说来,似乎只是简单的通知。
可是,什么样子的通知,需要报社在报纸上开“天窗”?
适度的宣传,才是最好的宣传,读者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许多人纷纷去信询问,报社人员事先得了通知,并未回一封。
而正如报上所言,“天窗”开足了一个星期,随着读者好奇心达到了顶峰,开始了小说连载:
第一回 风雪惊变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
故事就在这种优美的叙述中,悄悄展开了。
深厚的文字功底,中正平和,缓缓而谈,不急不徐,令人如沐春风。
但读者疑惑了,这就是等了一个星期的小说?
确实足够老练从容了,可却看不到多少新意。父母被恶人杀害,孩子远避他乡,因一番机遇,习得了本领,接着就该替父母报仇了。
时下的武侠作家,似乎也都这么写吧?
由于有了期望,难免会带来失望。
可往深处想,也就释然了,《桃源报》毕竟是小报,更本邀不来名家连载小说,有了这本《射雕英雄传》应该说是极幸运的事了。
至少,与现在报上那些中短篇比起来,这份长篇的质量,可就算非常高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放平心态,就易发现作品中的优点,似乎比别的武侠小说更细腻些,更个性化一些,等等。
本来,“中平之作”的评价已在读者心中悄悄形成了。
可一个月后,就再也没人这么想了。
这也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个特点,开局极为平淡,无甚吸引力。读者初看,并无什么感觉,若是耐着性子,多多翻上几页,怕是再难以自拔。
故而有人评论,说金庸的小说,就像水壶里的水,随着火的燃烧,水逐渐沸腾,直至翻滚不止。
在《桃源报》上的连载情况,也确实是这个样子。
随着情节的推移,盘根错节的故事逐渐显露出来,那些细微处的伏笔令人拍案叫绝。纵横的笔触,大气宏伟的结构,从江南的温柔,写到大漠的苍凉;从金戈铁马的征战,写到极细极微的烹饪;从英雄铁骨铮铮的誓言,写到小儿女喁喁娇羞的情话。
从来没有一本武侠小说,如此辽阔,而又如此细腻。
至黄蓉的出现,其言行举止,给读者的感觉,真可谓“惊艳”二字了。
聪明伶俐,调皮活泼,思维总是跳个不停,武功不是最高,智慧却令人叫绝,似乎没什么事不在她的预料之中,也没什么问题是她解决不了的,惹的人又爱又怕。
这是武侠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女性形象,也是第一次让人发现,原来“智慧”如此重要,任凭你多高的武功,也会被耍的团团转。
而就是这么个女子,喜爱上了一个傻小子,而且还死心塌地的,郭靖的机遇,实在让人羡慕。
当然,郭靖本身这一形象,其实比黄蓉来的更少见。
以往的武侠,主人公常是风流倜傥,武功高强,翩翩的模样,最易吸引人,而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武的天赋超群。
可郭靖就差的太远了,笨的连读者都跟着着急。
这种很有创建性的人物,实在令读者佩服。
至于其他人物,从江南七怪,到各路豪强,都写的有声有色,纤毫毕现。
尤其到了洪七公一段,更是让人击节不止。
何曾见过这么风趣幽默,而又令人敬仰佩服的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明明一帮之长,江湖中响当当的大人物,偏有贪吃的小毛病,而且言笑无忌,极讨厌规矩俗套,谈吐可爱而有深意,加之光明磊落,令人惊讶。
大家好奇,作者是何方神圣,竟能写出如此的人物?
原本《桃源报》的老读者,几乎被一网打尽。
而随着口口相传的称赞,原本一两千读者的小报,一月之后,销量已有万余。
当陈德强得知具体数量时,禁不住吓了一跳,他能看出《射雕》的质量,可却想不到它带来那么大的效果。
这也跟小说长短有关,以前多是用的中短篇,读者其实很不固定,许多人都是偶尔兴起才买一张看看。如今有了长篇连载,那些入迷的读者,如何肯再抛下?
“小张,你这次真是立了大功,呵呵,说说,想要什么奖励?”陈德强坐在椅上,心情愉悦,难得露出几分豪气,有了些男人模样。
张倩依笑道:“要什么奖励,小说也不是我写的。”
陈德强摆手说道:“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报社有报社的规矩,谁找来的算谁的。”随即又问道:“对了,那个作者到底是谁呀?”
张倩依戏谑地说道:“张若虚呀,报纸上都写着呢。”
陈德强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说道:“我又不是瞎子,自己看得到,我说的是真实身份。”
张倩依摇摇头:“社长,这就不能怪我了,他不让我说。”
陈德强撇了撇嘴:“不说拉倒,我才不稀罕。”
张倩依笑了笑,没说什么,与他打了个招呼,便回家了。
尽管只是万余份地销售量,可在她看来,已经足够令人惊喜的了,甚而有几分神奇的感觉。
一篇小说,硬生生让自己报社的报纸销量翻了好几倍,这若不叫神奇,还有王法么?
她渐渐有些相信张斯的话了,只是,这也令她越来越难看透自己的弟弟。
记得上次,拿着报纸回家,报上有弟弟演讲的情况,妈妈看了高兴的不得了,眼睛都有些湿润了,把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
她对张斯的学识很疑惑,实在有些超出他的年龄限制。
妈妈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对张斯的信任,不需要任何解释与理由:“他本来就极聪颖的,连他父亲也不如他,以前只是性格上有些缺陷,现在改过来了,学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又有什么难度呢?”
张倩依闻言,呵呵笑了:“你呀,这么夸自己的儿子,有意思么?”
妈妈也笑了,说道:“这可不是夸他,聪明人自然有聪明人的做法,愚钝的人是怎么也想不到的,所以会产生疑惑,不解之类的,也许,这些在人家来讲,简单的不得了呢。”
张倩依没好气地笑道:“都是一个妈生的,你永远这么偏心,他就是聪明的,我就是愚钝的,我都不想说你了,不,是不稀罕说你了。”
妈妈听了毫不在乎,笑嘻嘻仍拿着报纸看,看的张倩依颇感好笑。
张倩依没把小说的事告诉她,当时,确实也没想到《射雕》的影响力。
再者,她也不想让妈妈心烦。
张斯性格变好可没几天,而写小说这种事,那真可说得上是“不学无术”,妈妈若知道了,只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现在的妈妈,可是越来越显年轻了,大概是因为心情愉悦的缘故的。
同时,心态也越发活泼了,有时倒像个小孩子。
张倩依很愿意她能保持这样,绝不想她像以前那般,整天愁眉苦脸的。
在学校的张斯,尚不知外界对《射雕》的看法,却明显能感觉到它的影响在扩大。
因为办公室的外面,常常站着一排被罚的学生,个个低着头,虔诚地在表示着自己的悔过。上去稍打听,只有一两个,是因为打架斗殴之类的缘故,大部分却是因为上课时不好好学习,偷偷看报纸而被老师抓来的。
说到这一点,倒不得不提起王鹏同学。
学校里都是学生,对一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杂志,或会有些兴趣,至于报纸上的中短篇故事,兴趣缺缺,故而《桃源报》的针对人群并不包括学生。
王鹏曾买过几份《桃源报》,还在同一楼层的班级各扔了一份,这是同学们接触这份报纸的初始。
之后几天,他找“杂志”的时候,对这份报纸随手翻了翻,发现了有关《射雕》的内容。
作为一个武侠迷,他第一个反应是,买回来看看。
作为一个爱人闹的人,他的第二个反应是,让别人一起看。
作为一个囊中不羞涩的人,他的第三个反应是,买了许多份。
见了同道中人,或是好朋友,随手便扔一份过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今在大陆最吃香的武侠,无疑是港台传过来的。
报纸上能看到许多连载,不过,却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
倒不是这些书写的不好,或是飘过来之后,水土不服。
只因为大陆的盗版事业,实在发达的很,报纸在连载时,书贩们已在兜售完结的实体书了。尤其广州一代,书类繁多,品种齐全,应有尽有。
再加上专门杂志的竞争,报纸上的港台武侠只能锦上添花,起不了太大作用。
倒是大陆作家连载的武侠,虽然质量难如人意,却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缘故,为报纸增了不少荣光。
港台武侠小说繁荣,作品极多,但并非无限,尤其名家作品。
当看完的时候,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寻找新书,二是再翻旧书。
王鹏这类武侠迷,名家作品早就阅遍了。
不愿翻旧书,就只能找新书,因为“杂志”不能天天看,有害身体健康。
《射雕》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段时间的空缺。
他对这本书的期望不高,就像对其他大陆的武侠作家一样,完全是冲着原创来的。
其他人的心理,大抵与他一样,可是不看不打紧,一看就出事了。
对于一个不看武侠的人来说,这篇小说会有两个字的评价“好看”。
对于武侠迷来说,第一印象是“惊艳”,还有两个心酸的字眼“难得”。
确实难得,就像等了多少年,才出现一样。
苦苦期待了如此久,终于有这么一篇出现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慰藉。
一时间,《射雕》的名气传遍了校园,处处都有谈论“郭靖”“黄蓉”的声音。
这也得归功于学校学生的密集程度,对于传播信息,总是人越密集,传播的越快,报纸也在传播中变得破烂不堪。
中学生读武侠,就像吸毒,会上瘾的。
青春期最易幻想,学习压力也大,武侠在此时是与之最相合的读物。
只要开了头,就很难再停下来了。
无论是老师切责,父母的阻拦,抑或是朋友的劝告,均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往往转眼便忘了。
尤其像《射雕》这样的作品,怕的是你根本不注视一眼,只要把书打开翻上几页,无论是武侠迷,或是初读者,就再也逃脱不了。
王鹏同学为大家买了第一份,打开了一道门。
接着便是大家蜂拥而至,好在报纸便宜,实在算不上什么花费。
再者,少有人单独买一份,大多五六人合买一份,平均算来,每个人每星期也只买了一份而已。
但总体算来,报亭卖出得报纸还是很可观的。
报亭的老板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六月二十二日 晴
吃了饭,倚在报亭的窗台上,颇感困倦。
翻了翻手头的报纸,没什么重大新闻。
学校里的学生来买杂志,卖出去了两份,都是娱乐明星类的。那个叫王鹏的学生来了,问我还有货么。
东西倒还有一些,却都是以前的旧物,他翻了翻,说是都看过了。我也没办法,隔一段时间,我再寻进一些吧。
王鹏看了看一份小报,似乎有些兴趣,一下子买了好几份走了,这小子就是这个样子,做事爽快,也鲁莽。
六月二十三日 晴
与老婆吵了一架,很气愤。
我早就怀疑她背着我跟别人鬼混,只是一直没什么证据。
今天吃饭时,老在我面前提吴四那个家伙,怎么对老婆好之类的。
我一听就气了,妈的,我对你还不够好么?
我冲着她说:“感觉他好,你怎么不去跟他过?!”
她当时就回了句:“你以为我没跟他过?”
当时在气头上,没注意这句话,现在回想,越想越怀疑。
在报亭待了会儿,没什么生意,来了几个男生,把一份小报都买走了。心里不安,不想待在那儿,匆匆回家了。
还好,老婆一直在家里,并没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
六月二十四 阴
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的模样,闷闷的,呼吸有些不畅。
心情不怎么好,买球下的赌注输光了,吃饭都感觉没什么味道。
中午的时候,陆续有人来买报纸,奇怪的很,都点名要一份《桃源报》。
报纸不多,很快卖光了,那些迟来的学生,之能空手而归了。
看来,明天要多准备些才是。
六月二十四 雨
夏天的雨,下的非常爽快,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待在报亭里,有种凉飕飕的感觉,希望不要感冒吧。
依然有许多同学出来买报,好在我已经多准备了许多。
出乎意料,还是没有够卖的。
学生对《桃源报》似乎出奇的喜爱,连一些小女孩都来买,真让人奇怪。
后来王鹏那小子来了,我向他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因为一部武侠小说的缘故。
六月二十五 晴
找出前些时候的报纸,看了一下那部武侠小说,名字叫《射雕英雄传》。
写的挺棒,好久没看到这样的武侠小说了,或者说,根本没看过这样的武侠小说。
学生来买报的时候,我特地为自己留了一份。
六月二十六 晴
天气热的厉害,买了个西瓜,先冰镇了一下,吃着很爽。
王鹏那小子来了,被他拿走了一半。
《桃源报》销售一空,这几天都是这个状况。
看来,《射雕英雄传》在学校里很受推崇。得想办法再进一些报纸,看见许多学生在这儿没找到报纸,便去了别的地方继续找。
六月二十七 晴
我爱《桃源报》,我爱《射雕英雄传》
一如既往,销售一空……
………………
当朱红一脸奇怪地看着张斯时,张斯只是耸耸肩。
书稿没有交给朱红,原因给她解释过了。
同时,关于冯轩轩的那件事,她也是知根知底的。
无论如何,她都会支持张斯的行为,至于对不对,到时再说吧。
即或张斯不给他解释,她也不会有什么不开心的。因为顾郁馨告诉她,男人都不喜爱女人追着他求解释,那样会使他厌烦。
在这方面,她一直比较相信顾郁馨。
有解释最好,没有解释的话,就把它忘掉,她不想令张斯感到厌烦。
报纸上的内容,朱红都看过,基本上没什么变动。
张斯看了看,也很满意,经典东西,他不希望出现什么误差,所以很反对别人更改他的文章。
张倩依给了他保证,无论如何,保证一字都不动,哪怕是错误的。
朱红有种优越感,当别人还在热议小说的开头,做出种种猜测时,她已经知道中间的发展状况了。
不过张斯让她不要说出去,包括小说是他写的。
朱红不理解为什么,这似乎又是个出风头的好机会。
不过,既然是张斯的要求,答应就是了。
翻来细看,才发现,原来是有文字的。
一行小字,简洁利索:“一星期后,本报将连载长篇武侠《射雕英雄传》。”
没有过多的宣传,没有详解的介绍,也没有引人注目的字眼,比如“百年奇书”“武侠巨著”之类的。
说来,似乎只是简单的通知。
可是,什么样子的通知,需要报社在报纸上开“天窗”?
适度的宣传,才是最好的宣传,读者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许多人纷纷去信询问,报社人员事先得了通知,并未回一封。
而正如报上所言,“天窗”开足了一个星期,随着读者好奇心达到了顶峰,开始了小说连载:
第一回 风雪惊变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
故事就在这种优美的叙述中,悄悄展开了。
深厚的文字功底,中正平和,缓缓而谈,不急不徐,令人如沐春风。
但读者疑惑了,这就是等了一个星期的小说?
确实足够老练从容了,可却看不到多少新意。父母被恶人杀害,孩子远避他乡,因一番机遇,习得了本领,接着就该替父母报仇了。
时下的武侠作家,似乎也都这么写吧?
由于有了期望,难免会带来失望。
可往深处想,也就释然了,《桃源报》毕竟是小报,更本邀不来名家连载小说,有了这本《射雕英雄传》应该说是极幸运的事了。
至少,与现在报上那些中短篇比起来,这份长篇的质量,可就算非常高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放平心态,就易发现作品中的优点,似乎比别的武侠小说更细腻些,更个性化一些,等等。
本来,“中平之作”的评价已在读者心中悄悄形成了。
可一个月后,就再也没人这么想了。
这也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个特点,开局极为平淡,无甚吸引力。读者初看,并无什么感觉,若是耐着性子,多多翻上几页,怕是再难以自拔。
故而有人评论,说金庸的小说,就像水壶里的水,随着火的燃烧,水逐渐沸腾,直至翻滚不止。
在《桃源报》上的连载情况,也确实是这个样子。
随着情节的推移,盘根错节的故事逐渐显露出来,那些细微处的伏笔令人拍案叫绝。纵横的笔触,大气宏伟的结构,从江南的温柔,写到大漠的苍凉;从金戈铁马的征战,写到极细极微的烹饪;从英雄铁骨铮铮的誓言,写到小儿女喁喁娇羞的情话。
从来没有一本武侠小说,如此辽阔,而又如此细腻。
至黄蓉的出现,其言行举止,给读者的感觉,真可谓“惊艳”二字了。
聪明伶俐,调皮活泼,思维总是跳个不停,武功不是最高,智慧却令人叫绝,似乎没什么事不在她的预料之中,也没什么问题是她解决不了的,惹的人又爱又怕。
这是武侠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女性形象,也是第一次让人发现,原来“智慧”如此重要,任凭你多高的武功,也会被耍的团团转。
而就是这么个女子,喜爱上了一个傻小子,而且还死心塌地的,郭靖的机遇,实在让人羡慕。
当然,郭靖本身这一形象,其实比黄蓉来的更少见。
以往的武侠,主人公常是风流倜傥,武功高强,翩翩的模样,最易吸引人,而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武的天赋超群。
可郭靖就差的太远了,笨的连读者都跟着着急。
这种很有创建性的人物,实在令读者佩服。
至于其他人物,从江南七怪,到各路豪强,都写的有声有色,纤毫毕现。
尤其到了洪七公一段,更是让人击节不止。
何曾见过这么风趣幽默,而又令人敬仰佩服的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明明一帮之长,江湖中响当当的大人物,偏有贪吃的小毛病,而且言笑无忌,极讨厌规矩俗套,谈吐可爱而有深意,加之光明磊落,令人惊讶。
大家好奇,作者是何方神圣,竟能写出如此的人物?
原本《桃源报》的老读者,几乎被一网打尽。
而随着口口相传的称赞,原本一两千读者的小报,一月之后,销量已有万余。
当陈德强得知具体数量时,禁不住吓了一跳,他能看出《射雕》的质量,可却想不到它带来那么大的效果。
这也跟小说长短有关,以前多是用的中短篇,读者其实很不固定,许多人都是偶尔兴起才买一张看看。如今有了长篇连载,那些入迷的读者,如何肯再抛下?
“小张,你这次真是立了大功,呵呵,说说,想要什么奖励?”陈德强坐在椅上,心情愉悦,难得露出几分豪气,有了些男人模样。
张倩依笑道:“要什么奖励,小说也不是我写的。”
陈德强摆手说道:“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报社有报社的规矩,谁找来的算谁的。”随即又问道:“对了,那个作者到底是谁呀?”
张倩依戏谑地说道:“张若虚呀,报纸上都写着呢。”
陈德强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说道:“我又不是瞎子,自己看得到,我说的是真实身份。”
张倩依摇摇头:“社长,这就不能怪我了,他不让我说。”
陈德强撇了撇嘴:“不说拉倒,我才不稀罕。”
张倩依笑了笑,没说什么,与他打了个招呼,便回家了。
尽管只是万余份地销售量,可在她看来,已经足够令人惊喜的了,甚而有几分神奇的感觉。
一篇小说,硬生生让自己报社的报纸销量翻了好几倍,这若不叫神奇,还有王法么?
她渐渐有些相信张斯的话了,只是,这也令她越来越难看透自己的弟弟。
记得上次,拿着报纸回家,报上有弟弟演讲的情况,妈妈看了高兴的不得了,眼睛都有些湿润了,把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
她对张斯的学识很疑惑,实在有些超出他的年龄限制。
妈妈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对张斯的信任,不需要任何解释与理由:“他本来就极聪颖的,连他父亲也不如他,以前只是性格上有些缺陷,现在改过来了,学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又有什么难度呢?”
张倩依闻言,呵呵笑了:“你呀,这么夸自己的儿子,有意思么?”
妈妈也笑了,说道:“这可不是夸他,聪明人自然有聪明人的做法,愚钝的人是怎么也想不到的,所以会产生疑惑,不解之类的,也许,这些在人家来讲,简单的不得了呢。”
张倩依没好气地笑道:“都是一个妈生的,你永远这么偏心,他就是聪明的,我就是愚钝的,我都不想说你了,不,是不稀罕说你了。”
妈妈听了毫不在乎,笑嘻嘻仍拿着报纸看,看的张倩依颇感好笑。
张倩依没把小说的事告诉她,当时,确实也没想到《射雕》的影响力。
再者,她也不想让妈妈心烦。
张斯性格变好可没几天,而写小说这种事,那真可说得上是“不学无术”,妈妈若知道了,只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现在的妈妈,可是越来越显年轻了,大概是因为心情愉悦的缘故的。
同时,心态也越发活泼了,有时倒像个小孩子。
张倩依很愿意她能保持这样,绝不想她像以前那般,整天愁眉苦脸的。
在学校的张斯,尚不知外界对《射雕》的看法,却明显能感觉到它的影响在扩大。
因为办公室的外面,常常站着一排被罚的学生,个个低着头,虔诚地在表示着自己的悔过。上去稍打听,只有一两个,是因为打架斗殴之类的缘故,大部分却是因为上课时不好好学习,偷偷看报纸而被老师抓来的。
说到这一点,倒不得不提起王鹏同学。
学校里都是学生,对一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杂志,或会有些兴趣,至于报纸上的中短篇故事,兴趣缺缺,故而《桃源报》的针对人群并不包括学生。
王鹏曾买过几份《桃源报》,还在同一楼层的班级各扔了一份,这是同学们接触这份报纸的初始。
之后几天,他找“杂志”的时候,对这份报纸随手翻了翻,发现了有关《射雕》的内容。
作为一个武侠迷,他第一个反应是,买回来看看。
作为一个爱人闹的人,他的第二个反应是,让别人一起看。
作为一个囊中不羞涩的人,他的第三个反应是,买了许多份。
见了同道中人,或是好朋友,随手便扔一份过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今在大陆最吃香的武侠,无疑是港台传过来的。
报纸上能看到许多连载,不过,却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
倒不是这些书写的不好,或是飘过来之后,水土不服。
只因为大陆的盗版事业,实在发达的很,报纸在连载时,书贩们已在兜售完结的实体书了。尤其广州一代,书类繁多,品种齐全,应有尽有。
再加上专门杂志的竞争,报纸上的港台武侠只能锦上添花,起不了太大作用。
倒是大陆作家连载的武侠,虽然质量难如人意,却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缘故,为报纸增了不少荣光。
港台武侠小说繁荣,作品极多,但并非无限,尤其名家作品。
当看完的时候,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寻找新书,二是再翻旧书。
王鹏这类武侠迷,名家作品早就阅遍了。
不愿翻旧书,就只能找新书,因为“杂志”不能天天看,有害身体健康。
《射雕》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段时间的空缺。
他对这本书的期望不高,就像对其他大陆的武侠作家一样,完全是冲着原创来的。
其他人的心理,大抵与他一样,可是不看不打紧,一看就出事了。
对于一个不看武侠的人来说,这篇小说会有两个字的评价“好看”。
对于武侠迷来说,第一印象是“惊艳”,还有两个心酸的字眼“难得”。
确实难得,就像等了多少年,才出现一样。
苦苦期待了如此久,终于有这么一篇出现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慰藉。
一时间,《射雕》的名气传遍了校园,处处都有谈论“郭靖”“黄蓉”的声音。
这也得归功于学校学生的密集程度,对于传播信息,总是人越密集,传播的越快,报纸也在传播中变得破烂不堪。
中学生读武侠,就像吸毒,会上瘾的。
青春期最易幻想,学习压力也大,武侠在此时是与之最相合的读物。
只要开了头,就很难再停下来了。
无论是老师切责,父母的阻拦,抑或是朋友的劝告,均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往往转眼便忘了。
尤其像《射雕》这样的作品,怕的是你根本不注视一眼,只要把书打开翻上几页,无论是武侠迷,或是初读者,就再也逃脱不了。
王鹏同学为大家买了第一份,打开了一道门。
接着便是大家蜂拥而至,好在报纸便宜,实在算不上什么花费。
再者,少有人单独买一份,大多五六人合买一份,平均算来,每个人每星期也只买了一份而已。
但总体算来,报亭卖出得报纸还是很可观的。
报亭的老板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六月二十二日 晴
吃了饭,倚在报亭的窗台上,颇感困倦。
翻了翻手头的报纸,没什么重大新闻。
学校里的学生来买杂志,卖出去了两份,都是娱乐明星类的。那个叫王鹏的学生来了,问我还有货么。
东西倒还有一些,却都是以前的旧物,他翻了翻,说是都看过了。我也没办法,隔一段时间,我再寻进一些吧。
王鹏看了看一份小报,似乎有些兴趣,一下子买了好几份走了,这小子就是这个样子,做事爽快,也鲁莽。
六月二十三日 晴
与老婆吵了一架,很气愤。
我早就怀疑她背着我跟别人鬼混,只是一直没什么证据。
今天吃饭时,老在我面前提吴四那个家伙,怎么对老婆好之类的。
我一听就气了,妈的,我对你还不够好么?
我冲着她说:“感觉他好,你怎么不去跟他过?!”
她当时就回了句:“你以为我没跟他过?”
当时在气头上,没注意这句话,现在回想,越想越怀疑。
在报亭待了会儿,没什么生意,来了几个男生,把一份小报都买走了。心里不安,不想待在那儿,匆匆回家了。
还好,老婆一直在家里,并没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
六月二十四 阴
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的模样,闷闷的,呼吸有些不畅。
心情不怎么好,买球下的赌注输光了,吃饭都感觉没什么味道。
中午的时候,陆续有人来买报纸,奇怪的很,都点名要一份《桃源报》。
报纸不多,很快卖光了,那些迟来的学生,之能空手而归了。
看来,明天要多准备些才是。
六月二十四 雨
夏天的雨,下的非常爽快,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待在报亭里,有种凉飕飕的感觉,希望不要感冒吧。
依然有许多同学出来买报,好在我已经多准备了许多。
出乎意料,还是没有够卖的。
学生对《桃源报》似乎出奇的喜爱,连一些小女孩都来买,真让人奇怪。
后来王鹏那小子来了,我向他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因为一部武侠小说的缘故。
六月二十五 晴
找出前些时候的报纸,看了一下那部武侠小说,名字叫《射雕英雄传》。
写的挺棒,好久没看到这样的武侠小说了,或者说,根本没看过这样的武侠小说。
学生来买报的时候,我特地为自己留了一份。
六月二十六 晴
天气热的厉害,买了个西瓜,先冰镇了一下,吃着很爽。
王鹏那小子来了,被他拿走了一半。
《桃源报》销售一空,这几天都是这个状况。
看来,《射雕英雄传》在学校里很受推崇。得想办法再进一些报纸,看见许多学生在这儿没找到报纸,便去了别的地方继续找。
六月二十七 晴
我爱《桃源报》,我爱《射雕英雄传》
一如既往,销售一空……
………………
当朱红一脸奇怪地看着张斯时,张斯只是耸耸肩。
书稿没有交给朱红,原因给她解释过了。
同时,关于冯轩轩的那件事,她也是知根知底的。
无论如何,她都会支持张斯的行为,至于对不对,到时再说吧。
即或张斯不给他解释,她也不会有什么不开心的。因为顾郁馨告诉她,男人都不喜爱女人追着他求解释,那样会使他厌烦。
在这方面,她一直比较相信顾郁馨。
有解释最好,没有解释的话,就把它忘掉,她不想令张斯感到厌烦。
报纸上的内容,朱红都看过,基本上没什么变动。
张斯看了看,也很满意,经典东西,他不希望出现什么误差,所以很反对别人更改他的文章。
张倩依给了他保证,无论如何,保证一字都不动,哪怕是错误的。
朱红有种优越感,当别人还在热议小说的开头,做出种种猜测时,她已经知道中间的发展状况了。
不过张斯让她不要说出去,包括小说是他写的。
朱红不理解为什么,这似乎又是个出风头的好机会。
不过,既然是张斯的要求,答应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