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北边的天气凉了,紫禁城砖瓦草木都被染上金黄。
廊檐之下,傍晚温暖的日光穿过重重叠叠的朱柱缝隙,在木地板上投下金色光轨。
崇祯皇帝朱由检穿十二章纹明黄袍,怀抱狸奴漫步在明暗之间,殿外落了满地的银杏叶提着他和帝国,又撑过一个艰难的年头。
其实说起来,这一年的局势较之先前不算太坏。
尽管山东叛军跨海投降东虏,但北方的虏中名王已除,朝廷在宣府加强了武备,在太行山、真保及河南对叛军形成合围,辽东也打出了一场小胜。
山东叛军是孔有德,今年四月率军兵家眷万余跨海投奔后金;北方的虏中名王是林丹汗,明廷关于察哈尔的最后情报是一头扎进刘承宗的怀抱。
山西、北直、河南被合围的是陕西诸路反王,去年黄河就在孟津渡决口,今年又发了大水,可以预见战局会在明年见到转机。
宣府加强武备则是因为北虏的祸患虽除,但朝臣主张后金同样会从宣府入寇,为增强防御能力,故而在宣府诸路发下包括西洋炮一百三十七门、红夷灭虏炮四十八门在内的大炮二百六十九位。
除此之外还有火药十七万斤、大小铅弹四十三万余、大小铁弹九十五万余。
至于辽东的小胜,是东虏秋季略边,祖大寿侦知后金军队在距宁远三十里外搭营,便派遣坐营中军施大勇率军三千前去埋伏,以防其进犯兴水堡。
这支军队有营将祖泽远、祖克勇、王廷臣、李居正、中千把总钱有禄,团练镇标下坐营中军王之栋、各营将张韬、张凤翔,千总程继儒、周遇吉等。
待到次日,数百金军先锋果然进犯兴水堡,同拔哨夜不收的都司崔士傑、把总张成良撞在一起,被杀败后转而后撤,夜不收追击中金军两千伏兵冲杀过来,明军两千伏兵也跟着杀到,将敌击退。
其实打得还不错,但崇祯皇帝很生气,一方面是因为打得不错,中军施大勇却死于阵中,这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抓舌头已经探不出实情了。
双方战争越发白热化,东虏军兵死志愈加坚决,原本捉个舌头就能探明敌情的事,在这场战斗中捉了几十个舌头,却无法探明敌军兵力。
在那些被捉的俘虏,金国掠边军队的兵力在五百到三万之间浮动,根本无法看清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这就导致崇祯皇帝……只能相信前线将领了。
这事挺让皇帝不开心,他知道自己应该信任前线将领,可问题出在前线将领是祖大寿,他对祖大寿的情感非常复杂。
说这个人不听话,那确实不听话。
己巳之变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擅自率军逃回关外;袁崇焕给他写信回来,算是打完了收复滦州永平四城的仗,但在那之后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回到锦州前线,基本上没再出过军营。
或者说他走到哪,那支标营就跟到哪儿,东厂番子想逮他都逮不着。
但也不能说他不忠诚不敢战对朝廷没用,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守到弹尽粮绝,先吃马再吃人,最后投降,投降后又设法逃回锦州接着守城。
朝廷拿他没办法,因为这个人确实能打,也确实愿意为朝廷打仗。
崇祯已经渐渐知道,皇帝确实可以做任何事情,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必须承担做出决定的代价。
某种程度来说,他在做世上最难的职业,普通人可以做出任何决定,却未必需要承担代价。
因为普通人做决定,未必能做成,做不成,自然就不需要承担代价;皇帝不一样,皇帝想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能做成,他可以罢免、杀死任何一个文官武将。
心思一动,这人就没了,人没了,代价就来了,后悔都来不及。
对现状不满是一回事,改变现状会不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崇祯皇帝不确定,所以祖大寿还活着,活得很好,位极人臣。
实际上崇祯皇帝尽管看祖大寿非常不顺眼,但他也非常清楚,如果大明的所有军官都有祖大寿的才能和气节,什么东虏北虏西贼,全都不是问题。
这是个自己不愿意死,但不介意别人死的屌人,但同样也是个用尽所有办法攻击敌人的称职将领。
能野战就野战,不能野战就逃跑,跑了有粮食就守城,粮食吃完了就吃马,马吃完了再吃人,人也没得吃了最后杀同僚投降,投降了他还跑出来继续守城。
远的李永芳,如果李永芳有祖大寿的气节,努尔哈赤就拿不下抚顺;近的孔有德,如果孔有德有祖大寿的气节,他应该在山东割据到死,而不是给黄台吉千里送炮。
更有河湟败绩的那几个总兵,他们应该欺骗刘承宗,然后逃回来再战!
嗨,想那么多干嘛。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拢着怀中狸奴的毛发,一步步向乾清宫走去,听天由命吧。
这两年,朱由检越来越喜欢听天由命这个词了。
心很累,做了一些决定,说不出是对是错,有些决定自己后知后觉认为不对,局势恶化了;有些决定人们都认为是对的,局势它还是恶化了。
但他不能不做,崇祯给自己取了字,叫德约。
他很矛盾,天下事情在他继位时就已显疲态,父亲赐死他的母亲、哥哥喜欢玩小男孩,这都是没有遵守道德礼法的体现。
他渴望用道德礼法约束自己也约束天下,身上却流淌着暴躁易怒的血。
他承认自己无能,但国事交到官员手上,那帮人也没显得比自己有能到哪儿去,偏偏杀了这帮人,事情还更坏了。
那还能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吧。
在乾清宫,有封很有意思的请柬正等着他,请柬来自刘向禹,说他儿子刘承宗要成亲了。
崇祯得知这封请柬时,第一时间勃然暴怒,西贼攻占河湟,还敢给朕送请柬?把请柬送到京师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该斩了。
但很快怒意平息,只觉得好笑,把请柬送过来,朕也不可能去参加婚礼。
头一次有人给自己送请柬,还挺新鲜。
看了看刘向禹的信,馆阁体笔迹方正,语气平顺,像曾经的米脂代知县一样,汇报了几年来刘承宗的作为,传达了蒙古大汗的死讯、河湟的丰收。
以及刘承宗被塞外蒙古瓦剌拥戴称敦塔兀鲁思岱青契丹汗,以及刘承宗即将成婚的消息。
嗯,信非常好……皇帝看后挫败感很大,恶心得一整天不想批改奏章。
刘承宗在塞外塞北拥戴为什么敦塔兀鲁斯的大汗,崇祯皇帝并不因此感到不快,恰恰相反,他非常开心。
只要不来逐鹿中原,刘承宗就算自称宇宙大将军都无所谓。
甚至吞并河湟,崇祯心里对刘氏父子都提不起恨意,他祖大寿要是能在辽东不要国家一两饷银,把东虏收拾得服服帖帖,封他个世袭辽王又如何?
崇祯能接受世间发生这些诡异的事儿。
他心里对绝大多数叛军头子都没有恨意,他能理解这些人为何起兵造反,也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天灾和朝廷没做好朝廷该做的事。
但理解归理解,他已经尽力了,局面仍没半分好转,别人是叛军,轻则割据自治、重则改朝换代;他是皇帝,自然就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让崇祯恶心的点儿,主要是他正在这反省呢:天底下除了秦良玉,不是废物就是刺头,老天爷还给使绊子,水旱蝗瘟来个遍,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向禹就端着儿子的奖状来给他上眼药了,老朱家奔丧,老刘家办喜事,这让他很恶心。
国事坏成这个样子,刘承宗怎么能在外面玩得风生水起呢?
他好羡慕啊!
其实崇祯虽然没能力把国家搞好,但他有对付刘承宗这个新兴政权的方法——封他做陕西三边总督。
尽管海上对走私稽查力度极大,但崇祯想知道刘狮子在青海的施政方阵也不难,其实没啥特别的,均田买赋,就和每个朝代开国时的政策差不多。
而这种政策,别说让天下太平,就连让河湟年年太平都不可能。
崇祯心里对这点算得很清,河湟能太平,是因为河湟没旱没涝,而且他们洗劫了临洮府。
所以只要封刘承宗做三边总督,能在海上风生水起当个国王的刘承宗,就会像天底下那些满身贤才的官员一样,变成废物。
不过崇祯没有封这个官职的意思,毕竟刘向禹给他送来的是喜事的请柬,他没必要给人报丧。
崇祯不认可刘承宗的德行,自打几年前的初次接触,他就认为刘承宗缺少道德品格这种素质。
当年说好了要阻断海寇北虏交通,现在可好,他自己就是海寇,还兼领了蒙古大汗这一职业。
说的要镇守藩篱,属于是把藩篱的桩子都给拔了,过去大明的西北边境在西宁,现在被他挪到兰州去了。
更何况人家林丹大汗尸骨未寒,他就要强纳人家八个老婆。
不过崇祯有一点好,他虽然刚愎自用,但是在心里一直很拎得清事,他知道自己惹得起谁,也知道自己惹不起谁。
比如辽东的祖大寿、比如自己那一大家子皇亲国戚、比如刘承宗,这都属于没啥道德底线的人,惹不起,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在这帮人眼里说话像放屁一样,管不住。
对于管不住的人,他向来不管。
这就和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一样,有些人心里有规则,身上的一切都是规则带来的,就可以用规则来约束他;但有些人心里压根就没有规则,那怎么用规则约束嘛。
碰上心里没规则的人,那权力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崇祯认可自己的德行,尽管双方战争在未来十年内甚至更久的时间,终归无法避免,不过他也不介意在这种喜事时候送点礼。
想到这,他让身旁侍立的宦官去传礼部的杨鹤进宫,随后又自己在空荡荡的大殿中笑了起来,便在心里定下来出使人选——曹化淳。
曹公公知道这事脸都绿了。
他心说咱爷们儿这是招谁惹谁了?
得了皇命,本该龙潭虎穴都照闯不误,唯独这个西宁城,不想去啊。
“放心,这次是好事,给他送点礼,顺便给朕带封信,那刘向禹的信都送过来了,到底是长辈,朕总该有所回信。”
曹化淳都快哭了:“皇上,上次也是好事,还给他封官呢,皇上是不知道奴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出生天,那刘狮子说什么都不让奴婢走啊!”
“那怎么办呢?”崇祯把脸一板:“去过西宁的人多了,只有你跟杨尚书能回来,难道还要朕再把杨尚书派去?”
曹化淳心说皇上你也知道没人能活着回来啊!
我怕的是回不来吗?我怕的是你跟那刘狮子他爹混成笔友!
一次两次就算了,到时候天天使唤我往那龙潭虎穴里送信,进西宁像回自己家一样,这像话吗?
但说到底奴婢身不由己啊,曹化淳心里就是一万个不乐意去,到这节骨眼皇上发话了,他越没啥办法,只能顺着皇上的意思问:“皇上要给那刘贼送什么礼?”
“河套。”
曹化淳起初没听懂,后来听懂了,却更加疑惑:“河套?爷爷,河套在北边,刘贼却在西边,间隔甘肃宁夏,这……”
崇祯脸上笑眯眯,这大概是他最近最值得开心的事了。
“自从东虏占据宣大边外,便有在张家口索赏互市之意,且如今虽东虏猖獗,降夷却在北边络绎扣关,河套有收复的机会,难在东虏窥伺,朝野匮乏,不足以发兵复套。”
崇祯说得言之凿凿:“如今刘氏既叫鞑子认做歹青憨儿,朕便将河套给他,教宣大同他互市,大好河套给他,总好过叫杀朕百万赤子的东虏得去。”
“这……”
曹化淳不敢接话了,这事情已经不是他能议论的了,需要朝中大臣来跟皇上聊这事,一不小心走了虎墩兔,又来个更厉害的歹青憨儿。
瞧见他的表情,崇祯轻松地笑了一声,并不在意曹化淳的畏惧,只是咬了咬牙,道:“他若有胆奋发忠勇,驱兵复套与东虏大作一场,朕又何惜分茅胙土?”
------题外话------
晚上好!
7017k
廊檐之下,傍晚温暖的日光穿过重重叠叠的朱柱缝隙,在木地板上投下金色光轨。
崇祯皇帝朱由检穿十二章纹明黄袍,怀抱狸奴漫步在明暗之间,殿外落了满地的银杏叶提着他和帝国,又撑过一个艰难的年头。
其实说起来,这一年的局势较之先前不算太坏。
尽管山东叛军跨海投降东虏,但北方的虏中名王已除,朝廷在宣府加强了武备,在太行山、真保及河南对叛军形成合围,辽东也打出了一场小胜。
山东叛军是孔有德,今年四月率军兵家眷万余跨海投奔后金;北方的虏中名王是林丹汗,明廷关于察哈尔的最后情报是一头扎进刘承宗的怀抱。
山西、北直、河南被合围的是陕西诸路反王,去年黄河就在孟津渡决口,今年又发了大水,可以预见战局会在明年见到转机。
宣府加强武备则是因为北虏的祸患虽除,但朝臣主张后金同样会从宣府入寇,为增强防御能力,故而在宣府诸路发下包括西洋炮一百三十七门、红夷灭虏炮四十八门在内的大炮二百六十九位。
除此之外还有火药十七万斤、大小铅弹四十三万余、大小铁弹九十五万余。
至于辽东的小胜,是东虏秋季略边,祖大寿侦知后金军队在距宁远三十里外搭营,便派遣坐营中军施大勇率军三千前去埋伏,以防其进犯兴水堡。
这支军队有营将祖泽远、祖克勇、王廷臣、李居正、中千把总钱有禄,团练镇标下坐营中军王之栋、各营将张韬、张凤翔,千总程继儒、周遇吉等。
待到次日,数百金军先锋果然进犯兴水堡,同拔哨夜不收的都司崔士傑、把总张成良撞在一起,被杀败后转而后撤,夜不收追击中金军两千伏兵冲杀过来,明军两千伏兵也跟着杀到,将敌击退。
其实打得还不错,但崇祯皇帝很生气,一方面是因为打得不错,中军施大勇却死于阵中,这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抓舌头已经探不出实情了。
双方战争越发白热化,东虏军兵死志愈加坚决,原本捉个舌头就能探明敌情的事,在这场战斗中捉了几十个舌头,却无法探明敌军兵力。
在那些被捉的俘虏,金国掠边军队的兵力在五百到三万之间浮动,根本无法看清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这就导致崇祯皇帝……只能相信前线将领了。
这事挺让皇帝不开心,他知道自己应该信任前线将领,可问题出在前线将领是祖大寿,他对祖大寿的情感非常复杂。
说这个人不听话,那确实不听话。
己巳之变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擅自率军逃回关外;袁崇焕给他写信回来,算是打完了收复滦州永平四城的仗,但在那之后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回到锦州前线,基本上没再出过军营。
或者说他走到哪,那支标营就跟到哪儿,东厂番子想逮他都逮不着。
但也不能说他不忠诚不敢战对朝廷没用,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守到弹尽粮绝,先吃马再吃人,最后投降,投降后又设法逃回锦州接着守城。
朝廷拿他没办法,因为这个人确实能打,也确实愿意为朝廷打仗。
崇祯已经渐渐知道,皇帝确实可以做任何事情,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必须承担做出决定的代价。
某种程度来说,他在做世上最难的职业,普通人可以做出任何决定,却未必需要承担代价。
因为普通人做决定,未必能做成,做不成,自然就不需要承担代价;皇帝不一样,皇帝想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能做成,他可以罢免、杀死任何一个文官武将。
心思一动,这人就没了,人没了,代价就来了,后悔都来不及。
对现状不满是一回事,改变现状会不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崇祯皇帝不确定,所以祖大寿还活着,活得很好,位极人臣。
实际上崇祯皇帝尽管看祖大寿非常不顺眼,但他也非常清楚,如果大明的所有军官都有祖大寿的才能和气节,什么东虏北虏西贼,全都不是问题。
这是个自己不愿意死,但不介意别人死的屌人,但同样也是个用尽所有办法攻击敌人的称职将领。
能野战就野战,不能野战就逃跑,跑了有粮食就守城,粮食吃完了就吃马,马吃完了再吃人,人也没得吃了最后杀同僚投降,投降了他还跑出来继续守城。
远的李永芳,如果李永芳有祖大寿的气节,努尔哈赤就拿不下抚顺;近的孔有德,如果孔有德有祖大寿的气节,他应该在山东割据到死,而不是给黄台吉千里送炮。
更有河湟败绩的那几个总兵,他们应该欺骗刘承宗,然后逃回来再战!
嗨,想那么多干嘛。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拢着怀中狸奴的毛发,一步步向乾清宫走去,听天由命吧。
这两年,朱由检越来越喜欢听天由命这个词了。
心很累,做了一些决定,说不出是对是错,有些决定自己后知后觉认为不对,局势恶化了;有些决定人们都认为是对的,局势它还是恶化了。
但他不能不做,崇祯给自己取了字,叫德约。
他很矛盾,天下事情在他继位时就已显疲态,父亲赐死他的母亲、哥哥喜欢玩小男孩,这都是没有遵守道德礼法的体现。
他渴望用道德礼法约束自己也约束天下,身上却流淌着暴躁易怒的血。
他承认自己无能,但国事交到官员手上,那帮人也没显得比自己有能到哪儿去,偏偏杀了这帮人,事情还更坏了。
那还能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吧。
在乾清宫,有封很有意思的请柬正等着他,请柬来自刘向禹,说他儿子刘承宗要成亲了。
崇祯得知这封请柬时,第一时间勃然暴怒,西贼攻占河湟,还敢给朕送请柬?把请柬送到京师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该斩了。
但很快怒意平息,只觉得好笑,把请柬送过来,朕也不可能去参加婚礼。
头一次有人给自己送请柬,还挺新鲜。
看了看刘向禹的信,馆阁体笔迹方正,语气平顺,像曾经的米脂代知县一样,汇报了几年来刘承宗的作为,传达了蒙古大汗的死讯、河湟的丰收。
以及刘承宗被塞外蒙古瓦剌拥戴称敦塔兀鲁思岱青契丹汗,以及刘承宗即将成婚的消息。
嗯,信非常好……皇帝看后挫败感很大,恶心得一整天不想批改奏章。
刘承宗在塞外塞北拥戴为什么敦塔兀鲁斯的大汗,崇祯皇帝并不因此感到不快,恰恰相反,他非常开心。
只要不来逐鹿中原,刘承宗就算自称宇宙大将军都无所谓。
甚至吞并河湟,崇祯心里对刘氏父子都提不起恨意,他祖大寿要是能在辽东不要国家一两饷银,把东虏收拾得服服帖帖,封他个世袭辽王又如何?
崇祯能接受世间发生这些诡异的事儿。
他心里对绝大多数叛军头子都没有恨意,他能理解这些人为何起兵造反,也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天灾和朝廷没做好朝廷该做的事。
但理解归理解,他已经尽力了,局面仍没半分好转,别人是叛军,轻则割据自治、重则改朝换代;他是皇帝,自然就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让崇祯恶心的点儿,主要是他正在这反省呢:天底下除了秦良玉,不是废物就是刺头,老天爷还给使绊子,水旱蝗瘟来个遍,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向禹就端着儿子的奖状来给他上眼药了,老朱家奔丧,老刘家办喜事,这让他很恶心。
国事坏成这个样子,刘承宗怎么能在外面玩得风生水起呢?
他好羡慕啊!
其实崇祯虽然没能力把国家搞好,但他有对付刘承宗这个新兴政权的方法——封他做陕西三边总督。
尽管海上对走私稽查力度极大,但崇祯想知道刘狮子在青海的施政方阵也不难,其实没啥特别的,均田买赋,就和每个朝代开国时的政策差不多。
而这种政策,别说让天下太平,就连让河湟年年太平都不可能。
崇祯心里对这点算得很清,河湟能太平,是因为河湟没旱没涝,而且他们洗劫了临洮府。
所以只要封刘承宗做三边总督,能在海上风生水起当个国王的刘承宗,就会像天底下那些满身贤才的官员一样,变成废物。
不过崇祯没有封这个官职的意思,毕竟刘向禹给他送来的是喜事的请柬,他没必要给人报丧。
崇祯不认可刘承宗的德行,自打几年前的初次接触,他就认为刘承宗缺少道德品格这种素质。
当年说好了要阻断海寇北虏交通,现在可好,他自己就是海寇,还兼领了蒙古大汗这一职业。
说的要镇守藩篱,属于是把藩篱的桩子都给拔了,过去大明的西北边境在西宁,现在被他挪到兰州去了。
更何况人家林丹大汗尸骨未寒,他就要强纳人家八个老婆。
不过崇祯有一点好,他虽然刚愎自用,但是在心里一直很拎得清事,他知道自己惹得起谁,也知道自己惹不起谁。
比如辽东的祖大寿、比如自己那一大家子皇亲国戚、比如刘承宗,这都属于没啥道德底线的人,惹不起,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在这帮人眼里说话像放屁一样,管不住。
对于管不住的人,他向来不管。
这就和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一样,有些人心里有规则,身上的一切都是规则带来的,就可以用规则来约束他;但有些人心里压根就没有规则,那怎么用规则约束嘛。
碰上心里没规则的人,那权力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崇祯认可自己的德行,尽管双方战争在未来十年内甚至更久的时间,终归无法避免,不过他也不介意在这种喜事时候送点礼。
想到这,他让身旁侍立的宦官去传礼部的杨鹤进宫,随后又自己在空荡荡的大殿中笑了起来,便在心里定下来出使人选——曹化淳。
曹公公知道这事脸都绿了。
他心说咱爷们儿这是招谁惹谁了?
得了皇命,本该龙潭虎穴都照闯不误,唯独这个西宁城,不想去啊。
“放心,这次是好事,给他送点礼,顺便给朕带封信,那刘向禹的信都送过来了,到底是长辈,朕总该有所回信。”
曹化淳都快哭了:“皇上,上次也是好事,还给他封官呢,皇上是不知道奴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出生天,那刘狮子说什么都不让奴婢走啊!”
“那怎么办呢?”崇祯把脸一板:“去过西宁的人多了,只有你跟杨尚书能回来,难道还要朕再把杨尚书派去?”
曹化淳心说皇上你也知道没人能活着回来啊!
我怕的是回不来吗?我怕的是你跟那刘狮子他爹混成笔友!
一次两次就算了,到时候天天使唤我往那龙潭虎穴里送信,进西宁像回自己家一样,这像话吗?
但说到底奴婢身不由己啊,曹化淳心里就是一万个不乐意去,到这节骨眼皇上发话了,他越没啥办法,只能顺着皇上的意思问:“皇上要给那刘贼送什么礼?”
“河套。”
曹化淳起初没听懂,后来听懂了,却更加疑惑:“河套?爷爷,河套在北边,刘贼却在西边,间隔甘肃宁夏,这……”
崇祯脸上笑眯眯,这大概是他最近最值得开心的事了。
“自从东虏占据宣大边外,便有在张家口索赏互市之意,且如今虽东虏猖獗,降夷却在北边络绎扣关,河套有收复的机会,难在东虏窥伺,朝野匮乏,不足以发兵复套。”
崇祯说得言之凿凿:“如今刘氏既叫鞑子认做歹青憨儿,朕便将河套给他,教宣大同他互市,大好河套给他,总好过叫杀朕百万赤子的东虏得去。”
“这……”
曹化淳不敢接话了,这事情已经不是他能议论的了,需要朝中大臣来跟皇上聊这事,一不小心走了虎墩兔,又来个更厉害的歹青憨儿。
瞧见他的表情,崇祯轻松地笑了一声,并不在意曹化淳的畏惧,只是咬了咬牙,道:“他若有胆奋发忠勇,驱兵复套与东虏大作一场,朕又何惜分茅胙土?”
------题外话------
晚上好!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