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妃听到这话,有些不相信,对着圣人说:“臣妾曾经听雅妃说过,在垂宪年间,朝廷岁入三千万两,这就是免了一半的赋税,也不会只入八百万两。”
圣人见平妃不太明白,告诉她朝廷管理钱银是天部的六府,太府、玉府、内府、外府、左府、右府。其中太府是管理钱银的,而玉府就是管理收来粮帛丝绸等物品。这两个是用来存。
内府管理皇家的用度,外府是民生用度比如治疗河道,左府是军资,右府是百官俸禄。这四府是来用的。
所谓岁入三千万,基本就是六府所和,圣人说的八百万,就是外府和左右府的预算,现在基本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内府的用度调给这三府呢?”
圣人摇摇头,告诉平妃,这公是工,私是私,决不能混一,每年大冢宰和三司都会商议,调多少到其他四府,这要是调的太多,反而会误了大事,比如外府,朝廷会调拨一百五十万两用来修河修路,若是当年只用了七十万两,那么朝廷就算剩下了八十万两,第二年还是按照一百五十万两发。这样是一个定额。
左府的军资也是如此,预算是六百万,右府是一百万。这样就是八百万五十万两。
当然一般来说就是有余,这样对于三府来说,也算有入了。这些钱不会另外调用。
而若是用完了,那么就是三府空虚,甚至不够的话,就要从太府和玉府来调用,这就是伤了国本了。
平妃思索了一下,询问圣人内府一年是多少呢?
“内府调拨是一百万五十万两。”
“那这么说来,垂宪每年,就有两千万两银子入了两府?”
圣人点点头,告诉平妃,垂宪一共十三年,留下了,两亿六千万两银子,当然这些估计的数字,若不是有这笔钱,圣人也不敢轻易减税。
而且这个数字看着很大,实际用起来很快,尤其是玉府那些东西,布匹这些若是世面折了价,朝廷要损失一大笔。朝廷折算都是一匹布五两银子,而玉府里面的匹布就是一百万匹,市价若是跌了,哪怕就是一两银子,朝廷就要亏损一百万两。其他玉器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还有收来的大米,朝廷每年都要让皇商拿去变卖,换成钱银才行。
“那么圣人,为什么朝廷不直接要钱呢?”平妃想到,若是收钱的话,那么就不用担心这些了,反正一文钱永远是一文钱,一两银子就算折了,也不会折这么多。
圣人苦笑告诉平妃,这都是没有办法的。首先若是用银钱的话,那就是魏朝的老路子,让有钱人家上下其手,这朝廷没有得到实惠,反而背负了骂名。
其次,这天下也没有这么银子,更不用说这么铜钱了,这都是没有办法。玉府里面,甚至还有盐这种东西,反正若是值钱的物品,都放在玉府。
平妃很好奇,玉府有这么多东西,到底放在什么地方的。
“各地的衙门里面。爱妃,太府、玉府在各地都有,只是众人按照俗称,还叫做衙门库房而已。”
圣人告诉平妃,其实这二亿六千万两银子就是账面上,实际有没有这么多,大家都不知道。
平妃看着圣人忧心的样子,对着圣人说:“圣人,反正就算他们再怎么虚报,至少两亿两银子是有,这就算不收税,朝廷都可以用二十年,就不用说圣人你这些年积累的。”
“爱妃,两亿两银子,听着很多,实际上,真的乱起来了,就真的不足事。现在天下承平,尚且还需要一千万两银子来维持,若是天下不定了,三千万一年的话,那么只需要十年,就可以将文皇帝留下的钱银消耗一空。”圣人叹息一声,在文皇帝的时候,四府基本有余,尤其是内府,基本没有花费,除了建乾陵之外。就算他假接着虚耗钱银的名义来攻击十皇子的时候,心中也明白,当时左府的钱银也够用的。
而到了他昭宁年间,怎么突然之间,左府就有了不够用了。
虽然左府下大大夫告诉他,左府在垂宪年间,留存太多,所以十皇子带兵去了之后,左府虽然还是同样的预算,但也能从以往的留存里面拿出钱银来,而到了昭宁年间,这点留存已经用完了,自然会显得入不敷出了。
圣人对于这个解释,心中隐约举得不对,但是具体什么地方不对,他还没有察觉到。
圣人在平妃这里休息一晚上之后,第二天下朝之后,在勤政阁召见了楚元凤,对着楚元凤说:“元凤,朕有一件事不太明白,为什么左府钱银快要入不敷出了。”
楚元凤看了看圣人,对圣人说:“圣人是认为有人从中谋私吗?”
圣人点点头,对着楚元凤说:“这些年来,年年有战事,钱银大量支出,自然给了他们机会。”
楚元凤说了一声是,然后对着圣人说:“圣人,臣请要一个人。”
“谁?”
“张道良。”
圣人一愣,然后一笑说:“你这小子是怎么知道他的。”
楚元凤恭敬地说:“这人被圣人你破例提拔为乐胥下士,臣就知道这人有着才能。”
圣人点点头,对着楚元凤说:“这人朕还不知道有什么用,若是这一次有用,区区一个下士,还是有些屈才了。”
楚元凤说了一声唯,然后告退之后,就前去找张道良了。
一个月之后,楚元凤就将结果交给了圣人,圣人看了一下,眉头一皱,对着楚元凤说:“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么一回事。”
楚元凤说自己也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
经过他和张道良在附近的查探,原来左府入不敷出,是因为有人吃空饷。
这些人倒是聪明,基本就是每个县多出一两个人来,不过到了左府这边就是一万多人了。
除此之外,左府还会将阵亡的士卒名单,随便填上名字,或者将一些小户人家多出一个人来阵亡,让朝廷赦免这一家赋税。
当然这个名额也不便宜,比起赋税来,这个自然很划算了。
“也是亏你们能够查出来,这么细小的事情,若不是你们说,朕都不会在意。”
“这都是张道良的功劳,张道良以前在益安府当幕僚的时候,就察觉到一点端倪了,只是当时他一时没有权利来管,二是那时候也不严重。”
圣人对着楚元凤说:“你和张道良带着这些东西前去左府衙门,告诉左府上士,他自己看着办。今天开始,左府,就由张道良执掌。”
楚元凤听到这话,再次开口说:“圣人,臣认为这样不妥,就这样将张道良认命为左府上士,恐怕左府那群人,会有所不满,到时候为难张道良,张道良不好为朝廷效力。”
“元凤,这些事情,你就不用为张道良担心了,若是张道良没有这本事,那么还不如回到益安去当他的幕僚吧。”
圣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不由龙颜大悦,亲自写了一道诏书,让楚元凤带下去。
楚元凤无奈,只好先去找张道良,然后去了左府衙门。他宣读了圣旨之后,左府上士接了圣旨,然后将衣冠给换下。
张道良也邀请了左府上士,让他今天晚上一起吃一个饭,自己也好请教他一番,如何管理左府。
左府上士如今失势了,自然不敢装大,见张道良和蔼,也就答应了。
这一次晚宴,参加的还有左府的两个中士。
张道良老于世故,出言谦虚,对于左府上士一直保持晚辈的态度,这让左府上士感觉很好。
晚膳用完之后,左府上士对着张道良说:“张大人,你别小看你如今虽然叫做上士,但是很多下大夫未必如你这般有权威。他们有官印子,但是你有钱袋子,无论是行军都元帅,还是总督,都要求你。”
张道良说着是,这个倒是事情,这虞朝六部以天官府为首,而天官府最重要还是六府。
“但是我们的俸禄,说一句不好听的,真是打发叫花子。我太祖高皇帝按照古制,本意是好,但是这俸禄也按照古制,我们上士应该是百石,于是就给我们百两银子,这百两银子在京城能干什么?一家用度都不够。”
张道良心想这上士有百两银子还算好的了,而他们下士,一年俸禄三十两银子,这个俸禄真是好笑。
张道良也明白,虞朝百官多是世家子弟,自然不靠俸禄养活,自然不在乎银两是多是少,但是他们这些寒士,当官,还不如那些乡村员外,家里有着几百亩良田的。
“这右府自然不用哭穷了,他们一百万两银子,一年能用到八十万两就算好了。所谓知县,一年才二十两银子,全国四千多个县。也不过罢八万两银子,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万两。两个朝廷百官,加起来一年有三十万就算好了,张大人,你说是不是呢?”左府中士抱怨地询问张道良。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b.
()
圣人见平妃不太明白,告诉她朝廷管理钱银是天部的六府,太府、玉府、内府、外府、左府、右府。其中太府是管理钱银的,而玉府就是管理收来粮帛丝绸等物品。这两个是用来存。
内府管理皇家的用度,外府是民生用度比如治疗河道,左府是军资,右府是百官俸禄。这四府是来用的。
所谓岁入三千万,基本就是六府所和,圣人说的八百万,就是外府和左右府的预算,现在基本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内府的用度调给这三府呢?”
圣人摇摇头,告诉平妃,这公是工,私是私,决不能混一,每年大冢宰和三司都会商议,调多少到其他四府,这要是调的太多,反而会误了大事,比如外府,朝廷会调拨一百五十万两用来修河修路,若是当年只用了七十万两,那么朝廷就算剩下了八十万两,第二年还是按照一百五十万两发。这样是一个定额。
左府的军资也是如此,预算是六百万,右府是一百万。这样就是八百万五十万两。
当然一般来说就是有余,这样对于三府来说,也算有入了。这些钱不会另外调用。
而若是用完了,那么就是三府空虚,甚至不够的话,就要从太府和玉府来调用,这就是伤了国本了。
平妃思索了一下,询问圣人内府一年是多少呢?
“内府调拨是一百万五十万两。”
“那这么说来,垂宪每年,就有两千万两银子入了两府?”
圣人点点头,告诉平妃,垂宪一共十三年,留下了,两亿六千万两银子,当然这些估计的数字,若不是有这笔钱,圣人也不敢轻易减税。
而且这个数字看着很大,实际用起来很快,尤其是玉府那些东西,布匹这些若是世面折了价,朝廷要损失一大笔。朝廷折算都是一匹布五两银子,而玉府里面的匹布就是一百万匹,市价若是跌了,哪怕就是一两银子,朝廷就要亏损一百万两。其他玉器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还有收来的大米,朝廷每年都要让皇商拿去变卖,换成钱银才行。
“那么圣人,为什么朝廷不直接要钱呢?”平妃想到,若是收钱的话,那么就不用担心这些了,反正一文钱永远是一文钱,一两银子就算折了,也不会折这么多。
圣人苦笑告诉平妃,这都是没有办法的。首先若是用银钱的话,那就是魏朝的老路子,让有钱人家上下其手,这朝廷没有得到实惠,反而背负了骂名。
其次,这天下也没有这么银子,更不用说这么铜钱了,这都是没有办法。玉府里面,甚至还有盐这种东西,反正若是值钱的物品,都放在玉府。
平妃很好奇,玉府有这么多东西,到底放在什么地方的。
“各地的衙门里面。爱妃,太府、玉府在各地都有,只是众人按照俗称,还叫做衙门库房而已。”
圣人告诉平妃,其实这二亿六千万两银子就是账面上,实际有没有这么多,大家都不知道。
平妃看着圣人忧心的样子,对着圣人说:“圣人,反正就算他们再怎么虚报,至少两亿两银子是有,这就算不收税,朝廷都可以用二十年,就不用说圣人你这些年积累的。”
“爱妃,两亿两银子,听着很多,实际上,真的乱起来了,就真的不足事。现在天下承平,尚且还需要一千万两银子来维持,若是天下不定了,三千万一年的话,那么只需要十年,就可以将文皇帝留下的钱银消耗一空。”圣人叹息一声,在文皇帝的时候,四府基本有余,尤其是内府,基本没有花费,除了建乾陵之外。就算他假接着虚耗钱银的名义来攻击十皇子的时候,心中也明白,当时左府的钱银也够用的。
而到了他昭宁年间,怎么突然之间,左府就有了不够用了。
虽然左府下大大夫告诉他,左府在垂宪年间,留存太多,所以十皇子带兵去了之后,左府虽然还是同样的预算,但也能从以往的留存里面拿出钱银来,而到了昭宁年间,这点留存已经用完了,自然会显得入不敷出了。
圣人对于这个解释,心中隐约举得不对,但是具体什么地方不对,他还没有察觉到。
圣人在平妃这里休息一晚上之后,第二天下朝之后,在勤政阁召见了楚元凤,对着楚元凤说:“元凤,朕有一件事不太明白,为什么左府钱银快要入不敷出了。”
楚元凤看了看圣人,对圣人说:“圣人是认为有人从中谋私吗?”
圣人点点头,对着楚元凤说:“这些年来,年年有战事,钱银大量支出,自然给了他们机会。”
楚元凤说了一声是,然后对着圣人说:“圣人,臣请要一个人。”
“谁?”
“张道良。”
圣人一愣,然后一笑说:“你这小子是怎么知道他的。”
楚元凤恭敬地说:“这人被圣人你破例提拔为乐胥下士,臣就知道这人有着才能。”
圣人点点头,对着楚元凤说:“这人朕还不知道有什么用,若是这一次有用,区区一个下士,还是有些屈才了。”
楚元凤说了一声唯,然后告退之后,就前去找张道良了。
一个月之后,楚元凤就将结果交给了圣人,圣人看了一下,眉头一皱,对着楚元凤说:“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么一回事。”
楚元凤说自己也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
经过他和张道良在附近的查探,原来左府入不敷出,是因为有人吃空饷。
这些人倒是聪明,基本就是每个县多出一两个人来,不过到了左府这边就是一万多人了。
除此之外,左府还会将阵亡的士卒名单,随便填上名字,或者将一些小户人家多出一个人来阵亡,让朝廷赦免这一家赋税。
当然这个名额也不便宜,比起赋税来,这个自然很划算了。
“也是亏你们能够查出来,这么细小的事情,若不是你们说,朕都不会在意。”
“这都是张道良的功劳,张道良以前在益安府当幕僚的时候,就察觉到一点端倪了,只是当时他一时没有权利来管,二是那时候也不严重。”
圣人对着楚元凤说:“你和张道良带着这些东西前去左府衙门,告诉左府上士,他自己看着办。今天开始,左府,就由张道良执掌。”
楚元凤听到这话,再次开口说:“圣人,臣认为这样不妥,就这样将张道良认命为左府上士,恐怕左府那群人,会有所不满,到时候为难张道良,张道良不好为朝廷效力。”
“元凤,这些事情,你就不用为张道良担心了,若是张道良没有这本事,那么还不如回到益安去当他的幕僚吧。”
圣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不由龙颜大悦,亲自写了一道诏书,让楚元凤带下去。
楚元凤无奈,只好先去找张道良,然后去了左府衙门。他宣读了圣旨之后,左府上士接了圣旨,然后将衣冠给换下。
张道良也邀请了左府上士,让他今天晚上一起吃一个饭,自己也好请教他一番,如何管理左府。
左府上士如今失势了,自然不敢装大,见张道良和蔼,也就答应了。
这一次晚宴,参加的还有左府的两个中士。
张道良老于世故,出言谦虚,对于左府上士一直保持晚辈的态度,这让左府上士感觉很好。
晚膳用完之后,左府上士对着张道良说:“张大人,你别小看你如今虽然叫做上士,但是很多下大夫未必如你这般有权威。他们有官印子,但是你有钱袋子,无论是行军都元帅,还是总督,都要求你。”
张道良说着是,这个倒是事情,这虞朝六部以天官府为首,而天官府最重要还是六府。
“但是我们的俸禄,说一句不好听的,真是打发叫花子。我太祖高皇帝按照古制,本意是好,但是这俸禄也按照古制,我们上士应该是百石,于是就给我们百两银子,这百两银子在京城能干什么?一家用度都不够。”
张道良心想这上士有百两银子还算好的了,而他们下士,一年俸禄三十两银子,这个俸禄真是好笑。
张道良也明白,虞朝百官多是世家子弟,自然不靠俸禄养活,自然不在乎银两是多是少,但是他们这些寒士,当官,还不如那些乡村员外,家里有着几百亩良田的。
“这右府自然不用哭穷了,他们一百万两银子,一年能用到八十万两就算好了。所谓知县,一年才二十两银子,全国四千多个县。也不过罢八万两银子,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万两。两个朝廷百官,加起来一年有三十万就算好了,张大人,你说是不是呢?”左府中士抱怨地询问张道良。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