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2-22
大胜关之战,明军战前的侦察显然不够周详,明明敌人营地中差不多有三千清兵,李星汉却认为只有一、两千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侦察时间太匆促,另外也是清军麻痹大意,完全没有戒备,营地周围没有几个哨兵,使得明军斥候得出对方实力不足、乃是乌合之众的印象。从战斗结果看,这一支近三千人成建制的绿营部队,抵抗的强度并没有达到邓名的预计——原本邓名认为营中最多是两千杂兵。
此战明军俘虏了数百俘虏。卫士们根据前几次的俘虏政策,估计邓名还会对这些俘虏比较宽容,但是今天邓名的反应却完全不同。邓名对卫士们和浙军军官们说,让那些被明军救出来的妇女去指认一下,凡是把她们从家中掠走的清兵,还有那些在镇江抢x劫民财的清兵,都要挑出来,看看能认出来多少。
“这些乱兵,还有他们的军官,”邓名轻轻挥手作了一个劈砍的动作,对浙军军官们说:“你们看着办吧。”
虽然邓名没有明确交代要怎么处置,但显然是不打算让他们活,也就是捆起来扔进江里还是斩首的区别。
不但邓名今天的表现出乎卫士的意料,而且卫士们和浙军军官们的反应同样出乎邓名的意料。
“杀俘不祥。”任堂首先提出反对意见。
在战场上士兵即使将跪地求饶的敌兵杀死,任堂也不会认为这是杀降,只是不接受对方的投降而已。在这个问题上,邓名的看法也差不多,不可能为了敌人去责怪一个己方正在战斗的士兵。
但幸存到战后的敌军士兵,或是成建制放下武器投降的敌军,邓名之前一直给予很好的待遇,任堂反对的是将他们无缘无故地处死。
“我并非无缘无故地处死他们,他们奸x淫掳掠,不能饶恕。”邓名反驳道,对于洗城这种行为他感到无法容忍,邓名奇怪地问道:“张尚书有令,士兵就是拿了百姓一文钱也要处死,你认为张尚书做得很对。但这些祸害百姓,抢掠、贩卖良家妇女的贼,你居然会替他们求饶?”
“既然提督连他们的叛国罪都放过了,怎么还追究他们的掳掠行为?”一个浙江将领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解之色,他们并不是抗拒邓名的命令,而是对他的理由感到奇怪:“鞑子凶残,张尚书说过,我们堂堂王师就是和鞑子不同,鞑子掳掠百姓,而我们秋毫不犯;鞑子杀降兵,而我们给误入歧途的敌兵一次改悔的机会。”
“我不是杀降兵,我只是觉得这些人罪有应得。”邓名再次为自己辨解起来。
在这个时代,把良家女子从家乡劫走,她们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再回家了。虽然有一些富裕的人家可以沿着军队的行踪,一路寻找女儿的下落,但大部分家庭没有这样的能力。邓名知道,清军的这种行为不但摧毁了很多女人的一生,破坏了无数家庭的幸福,还会导致很多被掠走的妇女悲惨地死于异乡。最让邓名愤怒的是,其中很多罪犯是汉人,他们犯下这种罪行后却若无其事。刚才审问几个俘虏的时候,邓名感觉到他们没有丝毫的愧疚和自责,把这种丧尽天良的行为看成是平常的事情,为自己开脱道:这是将领和长官在劳军,大家都去抢所以我也抢一个,将来就算能卖一两银子也好啊。
听完邓名陈述的理由和想法,浙军将领们显得更迷惑了,几个卫士也皱起眉头,露出一副难以理解的模样。
“十恶不赦的叛逆可以原谅,而掳掠却是死罪……”任堂全神贯注地倾听以后,问道:“在提督的心目中,背叛朝廷和伤害百姓,到底哪一种军人更不可饶恕呢?”
任堂的问题让邓名一愣。毫无疑问,叛逆应该是更严重的罪行,封建社会以效忠朝廷为第一原则;善待百姓因为有助于稳固朝廷的统治,所以也是必要的。但当国家需要军队效忠的时候,朝廷不会介意用百姓的性命、财产去奖赏军人。
邓名心里思考着,之前反正的清军将领就是现成的例子,李成栋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他一次次残酷地屠杀百姓,但只要能够反正,重投大明旗下,那他之前残杀百姓的行为在朝廷眼中根本不算什么。
在湖广的时候,邓名抓到了大批俘虏,不加虐待地予以释放,现在湖广的清军已经深信邓名不会追究他们的叛逆行为;现在的情况也类似,南京周围的清军肯定会睁大眼睛,看邓名如何处置战俘,是不是会宽恕他们曾为清廷效力的罪过。但尽管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邓名依旧难以释怀。
和那些与邓名缺乏接触的浙军不同,对邓名的卫士们来说,这个问题倒是一句点醒梦中人,赵天霸和周开荒飞快地对视了一眼,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其他邓名的卫士也都消去了疑惑之色。不过卫士们并没有执行邓名的命令,对战俘的处置被暂时搁置,眼下最紧迫的问题还是审讯俘虏,搞清南京敌军的实力。
在大部分人都退下后,李星汉突然对邓名说道:“先生有爱民之心,但是如果处置了这批俘虏,其他人不会相信先生是为了还百姓一个公道,而会认为先生是因为南京周围的绿营帮助鞑子、为鞑子出力,所以才不肯赦免他们。”
“嗯。”邓名点点头,没有多做解释。
除了李星汉以外,周开荒等人也持相似观点,那就是对俘虏的处理必须慎重,若是明军一贯不赦免战俘也就罢了,现在好不容易在湖广积累起一些好名声,也开始从中受益,如果这次处置不当就可能前功尽弃。
邓名依旧没有解释什么。
因为绿营一贯祸害百姓,绿营的大部分士兵或多或少都做过坏事,即使邓名的态度清楚地为天下所知,也会导致那些有劣迹的绿营拼命抵抗。既往不咎的宽大态度可以体现君王的明智,即便是永历都知道,效忠朝廷的义举足以抹平之前的一切罪行。如果永历把李成栋滥杀无辜的种种恶行看得比效忠朝廷还重要的话,那么天下人就会认为天子很愚蠢,是宋襄公第二、是妇人之仁。
因为部下的反对,邓名暂时没有让受害的妇女去辨认罪犯,只是告诉部下他需要考虑一下。
随着邓名的怒火渐渐平息,他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嗜杀,这些小兵毕竟不是罪魁祸首。当然,其它的理由邓名还是无法接受,他认为公平和正义虽然难以获得,但却值得争取,而且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邓名感到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天平上,用“是否对统治有利”做唯一的权衡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决定取舍。
卫士们退下后,周开荒对赵天霸说道:“这样也好……”
“对你们当然好了,”周开荒的话还没有说完,李星汉就插嘴道:“要不是先生这样仁厚,你们两个闯贼、西贼晚上怎么睡得着觉?”
若是其他人这么指责自己,赵天霸和周开荒都会马上翻脸,但被李星汉称为贼,两人只是微微一笑。
“说到底不过是几百个小兵而已,就是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刚才说得未免也太严重了。”方才赵天霸一直默不作声,对邓名的态度不置可否,现在他对伙伴们说道:“我们固然深知先生的心思,但其他人怎么知道?绿营很可能会认为是降兵中有人出言不逊,冒犯了先生,才导致这个下场;或是先生有心腹阵亡,杀俘泄恨。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啊,不会真有人把这些小兵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你们是关心则乱。”
听赵天霸这么一说,周开荒他们也觉得有理。可是李星汉还是有些担忧:“先生已经放了那么多俘虏了,我就怕先生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乱大谋的小,也不会太小了,是不是?”赵天霸哈哈笑道:“连续释放了三次俘虏,每次都发给遣散银,前后共计数万人,这么大的名声岂是能轻易损伤的?就算先生把这几百俘虏一个不少地都杀了,天下都未必会有人信,至少湖广那边的人是肯定不信的,就算信也会替先生找出理由来的。要想动摇先生的名声,除非……嗯,除非……”
赵天霸想了好几个数字,都觉得还不足以撼动邓名已经拥有的宽大名声,最后说道:“除非是管效忠、蒋国柱或是梁化凤这样大头目决定向先生投降,而先生却因为他们是镇江等地奸x淫掳掠的元凶而不肯接受投降,坚决地不赦免他们。”
“这不可能。”李星汉大笑起来:“太荒唐了。”
“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赵天霸也不信这种事情会发生,他进一步说明道:“比如,这三个人中的某一个要率军反正,但先生要为镇江的百姓出头,把元凶杀了祭奠死难的百姓,或是当众处死他,给那些妻女被掳的百姓出气。这样就会天下震动,绿营就会知道先生不会赦免他们以往犯下的罪,不要说北方的绿营,就是湖广的绿营听说了此事,都不知道会生出什么心思来了。”
“那也太妇人之仁了,先生虽然仁慈但也绝对不是宋襄公。”周开荒越听越感觉这比方也太离奇了,如果把这种重量级的人物放在君王的天平上衡量,即使另一边是数以万计的百姓,管效忠、梁化凤等人也会更有分量:“要真是管效忠、蒋国柱、梁化凤这样带兵的鞑子头目反正,就是罪孽再大十倍,先生也断然会赦免的。”
“我说过,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见大家的矛头开始指向自己,赵天霸重申道,他抬头看了看太阳,现在巳时刚过,距离中午还早。
……
此时在松江府,管效忠、蒋国柱和梁化凤正趾高气扬地站在马逢知面前,为首的管效忠厉声喝问道:“你可知罪!”
话说到最后,管效忠的尾音突然拔高,显得非常滑稽,接着就打了一个喷嚏。
身后的梁化凤关切地问道:“提督,身体可好?”
“没事。”江南提督管效忠答道,感到这个突如奇来的喷嚏让他的喝问失色,对他的威严形象有所损害。
得到郑成功从南京败退的消息后,北京迅速发来秘旨,命令准备逮捕马逢知。在郑成功率大军进入长江口时,马逢知按兵不动,罪不可赦。不过秘旨写明暂时不要打草惊蛇,等郑成功彻底从长江口退出去以后再采取行动,以免马逢知狗急跳墙。这封秘旨指明是给江南提督管效忠的,只有他和两江总督郎廷佐有权过目。
管效忠觉得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不但光荣,更让他心安。发现郑成功从崇明岛退兵后,管效忠就让马逢知来拜见自己这个江南提督,商讨战后事宜。马逢知见明军已退,管效忠带着大军屯于苏州府,就怀着侥幸心理来参见,当即被管效忠拿下。把秘旨给众人展示过后,管效忠就下令把马逢知装进囚车,押送南京。
处理完马逢知一事后,眼下江南已经再没有任何明军还能威胁清廷的统治,江南提督管效忠如释重负。虽然在镇江被郑成功打败,损失巨大,但在南京城下立了功劳,总算是转危为安。站在旁边的是江南巡抚蒋国柱,当看到马逢知被关进囚车后,他心中的感觉也和管效忠差不多,镇江之败后戴罪立功,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因为南京一战而声名鹊起的梁化凤现在已经有资格和管效忠、蒋国柱并立,他冷眼看着管效忠和蒋国柱,观察着两人脸上的表情——都是感慨万千,喜不自胜。
对此梁化凤则在心中暗暗冷笑:“且让你们二人再得意一天吧。”
梁化凤怀中揣着郎廷佐转交的朝廷秘旨,第一条就是把梁化凤从苏松水师统领提拔为新任江南提督,而交给新任江南提督的第一项命令,就是解除旧江南提督管效忠和巡抚蒋国柱的一切官职,监视他们带领部队返回南京,然后自行进大牢等待朝廷处置。
郎廷佐交代过,皇上亲自嘱咐:这个圣旨不但要等郑成功彻底退出长江后,而且还要等到管效忠逮捕了马逢知之后才能宣布。
先等郑成功退出长江的理由不用说,肯定是怕他们和马逢知一起狗急跳墙;而令他们带队返回南京,则是顺治有意给予的一种折磨,让这两个人被巨大的恐惧和侥幸心理反复折磨;等他们回到南京时,恐惧大概会因为时间而淡去一些,管效忠和蒋国柱都会满怀被赦免的希望,这时顺治再给他们最后一击也能得到更大的快感。
而今天中午、晚上的流水庆功宴,则是顺治皇帝给予管效忠和蒋国柱的最后享受,让他们最后一次有机会得到部下的阿谀、奉承,让他们腾起受奖的幻想,而明天一早梁化凤就会取出秘旨,给二人好好地醒酒。
……
在北京,朝臣正向顺治道贺。几天前,郑成功退出长江的消息已经快马加鞭地送到了北京,昨天郎廷佐还用急报送来最新的消息,报告马逢知已经老实地离开军队,估计今天就会抵达管效忠军中,到时候就会把这个首鼠两端的家伙拿下。
“嗯,等确认了消息,就把管效忠的家人都收监吧。”顺治语气平淡地说道。
镇江一战导致数千满洲八旗兵阵亡,得知此事后,对于管效忠和蒋国柱这两个直接责任人,八旗子弟都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顺治也是恼怒这两个家伙:朕总共才有多少奴才?你们一下子就丢了四千多!
满洲人命是很值钱的,顺治不可能不给八旗子弟一个交代,而且即使把管效忠和蒋国柱收拾得求死不能,顺治的四千八旗奴才也活不过来了。让顺治感到滑稽的是,这两个家伙在随后的南京之战中还拼命出力,一心想着戴罪立功。虽然感到可笑,不过看在他们这么卖命的份上,顺治决定饶他们一命,让他们有机会亲眼看看自己亲人的下场。
给管效忠和蒋国柱的处罚已经确定下来了,那就是鞭一百,抄没家产,本人送北域为奴,妻女入营。前些天这个决定流传了出去,北京的八旗子弟听说后连喊痛快,都说如此处置,便是饶这两个家伙不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唯一可惜的是无法看到他们返回南京,亲耳听到圣旨时的表情。
……
午时,管效忠没有喝太多的酒,和蒋国柱不同,他早早就找借口从庆功宴上脱身,回到营帐唤来心腹,询问北京可有消息传来。
作为一个汉军旗人,管效忠在北京还是有一定关系的。镇江大败后,就有消息说八旗子弟嚷嚷着与他不共戴天,听说此事后管效忠肝胆俱裂,好几次想一死了之。幸好鳌拜大人的态度给了管效忠新的希望,鳌拜多次召他在北京的家人前去,鼓励管效忠将功赎罪,再三保证皇上很清楚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求全责备。
鳌拜大人的意思基本就是皇上本人的意思,随后管效忠使出吃奶的气力,每日殚精竭虑,一心要为朝廷守住南京,至少也要用一死换取家人的平安。
但郑成功退回崇明岛后,北京那些攻击管效忠的声音并没有停止,鳌拜大人的笑容虽然依旧不变,但家人感到他府上的奴才的态度有些变化,目光里似乎也带上了嘲弄之色。
卫兵掏出一个蜡丸,这是管效忠的母亲派人刚刚送来的,用的是驿站里的门路,一路当作紧急军情加急送来。
得知是伪作急件送来后,管效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接过蜡丸后喝令亲兵散开,手指哆嗦着从中掏出纸条来。
纸条上只有一个字:
“逃!”
顿时管效忠感到天旋地转,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叹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儿子能往哪里逃?而且若是儿子逃了,全家人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儿子又怎么敢逃?”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大胜关之战,明军战前的侦察显然不够周详,明明敌人营地中差不多有三千清兵,李星汉却认为只有一、两千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侦察时间太匆促,另外也是清军麻痹大意,完全没有戒备,营地周围没有几个哨兵,使得明军斥候得出对方实力不足、乃是乌合之众的印象。从战斗结果看,这一支近三千人成建制的绿营部队,抵抗的强度并没有达到邓名的预计——原本邓名认为营中最多是两千杂兵。
此战明军俘虏了数百俘虏。卫士们根据前几次的俘虏政策,估计邓名还会对这些俘虏比较宽容,但是今天邓名的反应却完全不同。邓名对卫士们和浙军军官们说,让那些被明军救出来的妇女去指认一下,凡是把她们从家中掠走的清兵,还有那些在镇江抢x劫民财的清兵,都要挑出来,看看能认出来多少。
“这些乱兵,还有他们的军官,”邓名轻轻挥手作了一个劈砍的动作,对浙军军官们说:“你们看着办吧。”
虽然邓名没有明确交代要怎么处置,但显然是不打算让他们活,也就是捆起来扔进江里还是斩首的区别。
不但邓名今天的表现出乎卫士的意料,而且卫士们和浙军军官们的反应同样出乎邓名的意料。
“杀俘不祥。”任堂首先提出反对意见。
在战场上士兵即使将跪地求饶的敌兵杀死,任堂也不会认为这是杀降,只是不接受对方的投降而已。在这个问题上,邓名的看法也差不多,不可能为了敌人去责怪一个己方正在战斗的士兵。
但幸存到战后的敌军士兵,或是成建制放下武器投降的敌军,邓名之前一直给予很好的待遇,任堂反对的是将他们无缘无故地处死。
“我并非无缘无故地处死他们,他们奸x淫掳掠,不能饶恕。”邓名反驳道,对于洗城这种行为他感到无法容忍,邓名奇怪地问道:“张尚书有令,士兵就是拿了百姓一文钱也要处死,你认为张尚书做得很对。但这些祸害百姓,抢掠、贩卖良家妇女的贼,你居然会替他们求饶?”
“既然提督连他们的叛国罪都放过了,怎么还追究他们的掳掠行为?”一个浙江将领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解之色,他们并不是抗拒邓名的命令,而是对他的理由感到奇怪:“鞑子凶残,张尚书说过,我们堂堂王师就是和鞑子不同,鞑子掳掠百姓,而我们秋毫不犯;鞑子杀降兵,而我们给误入歧途的敌兵一次改悔的机会。”
“我不是杀降兵,我只是觉得这些人罪有应得。”邓名再次为自己辨解起来。
在这个时代,把良家女子从家乡劫走,她们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再回家了。虽然有一些富裕的人家可以沿着军队的行踪,一路寻找女儿的下落,但大部分家庭没有这样的能力。邓名知道,清军的这种行为不但摧毁了很多女人的一生,破坏了无数家庭的幸福,还会导致很多被掠走的妇女悲惨地死于异乡。最让邓名愤怒的是,其中很多罪犯是汉人,他们犯下这种罪行后却若无其事。刚才审问几个俘虏的时候,邓名感觉到他们没有丝毫的愧疚和自责,把这种丧尽天良的行为看成是平常的事情,为自己开脱道:这是将领和长官在劳军,大家都去抢所以我也抢一个,将来就算能卖一两银子也好啊。
听完邓名陈述的理由和想法,浙军将领们显得更迷惑了,几个卫士也皱起眉头,露出一副难以理解的模样。
“十恶不赦的叛逆可以原谅,而掳掠却是死罪……”任堂全神贯注地倾听以后,问道:“在提督的心目中,背叛朝廷和伤害百姓,到底哪一种军人更不可饶恕呢?”
任堂的问题让邓名一愣。毫无疑问,叛逆应该是更严重的罪行,封建社会以效忠朝廷为第一原则;善待百姓因为有助于稳固朝廷的统治,所以也是必要的。但当国家需要军队效忠的时候,朝廷不会介意用百姓的性命、财产去奖赏军人。
邓名心里思考着,之前反正的清军将领就是现成的例子,李成栋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他一次次残酷地屠杀百姓,但只要能够反正,重投大明旗下,那他之前残杀百姓的行为在朝廷眼中根本不算什么。
在湖广的时候,邓名抓到了大批俘虏,不加虐待地予以释放,现在湖广的清军已经深信邓名不会追究他们的叛逆行为;现在的情况也类似,南京周围的清军肯定会睁大眼睛,看邓名如何处置战俘,是不是会宽恕他们曾为清廷效力的罪过。但尽管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邓名依旧难以释怀。
和那些与邓名缺乏接触的浙军不同,对邓名的卫士们来说,这个问题倒是一句点醒梦中人,赵天霸和周开荒飞快地对视了一眼,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其他邓名的卫士也都消去了疑惑之色。不过卫士们并没有执行邓名的命令,对战俘的处置被暂时搁置,眼下最紧迫的问题还是审讯俘虏,搞清南京敌军的实力。
在大部分人都退下后,李星汉突然对邓名说道:“先生有爱民之心,但是如果处置了这批俘虏,其他人不会相信先生是为了还百姓一个公道,而会认为先生是因为南京周围的绿营帮助鞑子、为鞑子出力,所以才不肯赦免他们。”
“嗯。”邓名点点头,没有多做解释。
除了李星汉以外,周开荒等人也持相似观点,那就是对俘虏的处理必须慎重,若是明军一贯不赦免战俘也就罢了,现在好不容易在湖广积累起一些好名声,也开始从中受益,如果这次处置不当就可能前功尽弃。
邓名依旧没有解释什么。
因为绿营一贯祸害百姓,绿营的大部分士兵或多或少都做过坏事,即使邓名的态度清楚地为天下所知,也会导致那些有劣迹的绿营拼命抵抗。既往不咎的宽大态度可以体现君王的明智,即便是永历都知道,效忠朝廷的义举足以抹平之前的一切罪行。如果永历把李成栋滥杀无辜的种种恶行看得比效忠朝廷还重要的话,那么天下人就会认为天子很愚蠢,是宋襄公第二、是妇人之仁。
因为部下的反对,邓名暂时没有让受害的妇女去辨认罪犯,只是告诉部下他需要考虑一下。
随着邓名的怒火渐渐平息,他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嗜杀,这些小兵毕竟不是罪魁祸首。当然,其它的理由邓名还是无法接受,他认为公平和正义虽然难以获得,但却值得争取,而且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邓名感到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天平上,用“是否对统治有利”做唯一的权衡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决定取舍。
卫士们退下后,周开荒对赵天霸说道:“这样也好……”
“对你们当然好了,”周开荒的话还没有说完,李星汉就插嘴道:“要不是先生这样仁厚,你们两个闯贼、西贼晚上怎么睡得着觉?”
若是其他人这么指责自己,赵天霸和周开荒都会马上翻脸,但被李星汉称为贼,两人只是微微一笑。
“说到底不过是几百个小兵而已,就是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刚才说得未免也太严重了。”方才赵天霸一直默不作声,对邓名的态度不置可否,现在他对伙伴们说道:“我们固然深知先生的心思,但其他人怎么知道?绿营很可能会认为是降兵中有人出言不逊,冒犯了先生,才导致这个下场;或是先生有心腹阵亡,杀俘泄恨。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啊,不会真有人把这些小兵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你们是关心则乱。”
听赵天霸这么一说,周开荒他们也觉得有理。可是李星汉还是有些担忧:“先生已经放了那么多俘虏了,我就怕先生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乱大谋的小,也不会太小了,是不是?”赵天霸哈哈笑道:“连续释放了三次俘虏,每次都发给遣散银,前后共计数万人,这么大的名声岂是能轻易损伤的?就算先生把这几百俘虏一个不少地都杀了,天下都未必会有人信,至少湖广那边的人是肯定不信的,就算信也会替先生找出理由来的。要想动摇先生的名声,除非……嗯,除非……”
赵天霸想了好几个数字,都觉得还不足以撼动邓名已经拥有的宽大名声,最后说道:“除非是管效忠、蒋国柱或是梁化凤这样大头目决定向先生投降,而先生却因为他们是镇江等地奸x淫掳掠的元凶而不肯接受投降,坚决地不赦免他们。”
“这不可能。”李星汉大笑起来:“太荒唐了。”
“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赵天霸也不信这种事情会发生,他进一步说明道:“比如,这三个人中的某一个要率军反正,但先生要为镇江的百姓出头,把元凶杀了祭奠死难的百姓,或是当众处死他,给那些妻女被掳的百姓出气。这样就会天下震动,绿营就会知道先生不会赦免他们以往犯下的罪,不要说北方的绿营,就是湖广的绿营听说了此事,都不知道会生出什么心思来了。”
“那也太妇人之仁了,先生虽然仁慈但也绝对不是宋襄公。”周开荒越听越感觉这比方也太离奇了,如果把这种重量级的人物放在君王的天平上衡量,即使另一边是数以万计的百姓,管效忠、梁化凤等人也会更有分量:“要真是管效忠、蒋国柱、梁化凤这样带兵的鞑子头目反正,就是罪孽再大十倍,先生也断然会赦免的。”
“我说过,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见大家的矛头开始指向自己,赵天霸重申道,他抬头看了看太阳,现在巳时刚过,距离中午还早。
……
此时在松江府,管效忠、蒋国柱和梁化凤正趾高气扬地站在马逢知面前,为首的管效忠厉声喝问道:“你可知罪!”
话说到最后,管效忠的尾音突然拔高,显得非常滑稽,接着就打了一个喷嚏。
身后的梁化凤关切地问道:“提督,身体可好?”
“没事。”江南提督管效忠答道,感到这个突如奇来的喷嚏让他的喝问失色,对他的威严形象有所损害。
得到郑成功从南京败退的消息后,北京迅速发来秘旨,命令准备逮捕马逢知。在郑成功率大军进入长江口时,马逢知按兵不动,罪不可赦。不过秘旨写明暂时不要打草惊蛇,等郑成功彻底从长江口退出去以后再采取行动,以免马逢知狗急跳墙。这封秘旨指明是给江南提督管效忠的,只有他和两江总督郎廷佐有权过目。
管效忠觉得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不但光荣,更让他心安。发现郑成功从崇明岛退兵后,管效忠就让马逢知来拜见自己这个江南提督,商讨战后事宜。马逢知见明军已退,管效忠带着大军屯于苏州府,就怀着侥幸心理来参见,当即被管效忠拿下。把秘旨给众人展示过后,管效忠就下令把马逢知装进囚车,押送南京。
处理完马逢知一事后,眼下江南已经再没有任何明军还能威胁清廷的统治,江南提督管效忠如释重负。虽然在镇江被郑成功打败,损失巨大,但在南京城下立了功劳,总算是转危为安。站在旁边的是江南巡抚蒋国柱,当看到马逢知被关进囚车后,他心中的感觉也和管效忠差不多,镇江之败后戴罪立功,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因为南京一战而声名鹊起的梁化凤现在已经有资格和管效忠、蒋国柱并立,他冷眼看着管效忠和蒋国柱,观察着两人脸上的表情——都是感慨万千,喜不自胜。
对此梁化凤则在心中暗暗冷笑:“且让你们二人再得意一天吧。”
梁化凤怀中揣着郎廷佐转交的朝廷秘旨,第一条就是把梁化凤从苏松水师统领提拔为新任江南提督,而交给新任江南提督的第一项命令,就是解除旧江南提督管效忠和巡抚蒋国柱的一切官职,监视他们带领部队返回南京,然后自行进大牢等待朝廷处置。
郎廷佐交代过,皇上亲自嘱咐:这个圣旨不但要等郑成功彻底退出长江后,而且还要等到管效忠逮捕了马逢知之后才能宣布。
先等郑成功退出长江的理由不用说,肯定是怕他们和马逢知一起狗急跳墙;而令他们带队返回南京,则是顺治有意给予的一种折磨,让这两个人被巨大的恐惧和侥幸心理反复折磨;等他们回到南京时,恐惧大概会因为时间而淡去一些,管效忠和蒋国柱都会满怀被赦免的希望,这时顺治再给他们最后一击也能得到更大的快感。
而今天中午、晚上的流水庆功宴,则是顺治皇帝给予管效忠和蒋国柱的最后享受,让他们最后一次有机会得到部下的阿谀、奉承,让他们腾起受奖的幻想,而明天一早梁化凤就会取出秘旨,给二人好好地醒酒。
……
在北京,朝臣正向顺治道贺。几天前,郑成功退出长江的消息已经快马加鞭地送到了北京,昨天郎廷佐还用急报送来最新的消息,报告马逢知已经老实地离开军队,估计今天就会抵达管效忠军中,到时候就会把这个首鼠两端的家伙拿下。
“嗯,等确认了消息,就把管效忠的家人都收监吧。”顺治语气平淡地说道。
镇江一战导致数千满洲八旗兵阵亡,得知此事后,对于管效忠和蒋国柱这两个直接责任人,八旗子弟都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顺治也是恼怒这两个家伙:朕总共才有多少奴才?你们一下子就丢了四千多!
满洲人命是很值钱的,顺治不可能不给八旗子弟一个交代,而且即使把管效忠和蒋国柱收拾得求死不能,顺治的四千八旗奴才也活不过来了。让顺治感到滑稽的是,这两个家伙在随后的南京之战中还拼命出力,一心想着戴罪立功。虽然感到可笑,不过看在他们这么卖命的份上,顺治决定饶他们一命,让他们有机会亲眼看看自己亲人的下场。
给管效忠和蒋国柱的处罚已经确定下来了,那就是鞭一百,抄没家产,本人送北域为奴,妻女入营。前些天这个决定流传了出去,北京的八旗子弟听说后连喊痛快,都说如此处置,便是饶这两个家伙不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唯一可惜的是无法看到他们返回南京,亲耳听到圣旨时的表情。
……
午时,管效忠没有喝太多的酒,和蒋国柱不同,他早早就找借口从庆功宴上脱身,回到营帐唤来心腹,询问北京可有消息传来。
作为一个汉军旗人,管效忠在北京还是有一定关系的。镇江大败后,就有消息说八旗子弟嚷嚷着与他不共戴天,听说此事后管效忠肝胆俱裂,好几次想一死了之。幸好鳌拜大人的态度给了管效忠新的希望,鳌拜多次召他在北京的家人前去,鼓励管效忠将功赎罪,再三保证皇上很清楚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求全责备。
鳌拜大人的意思基本就是皇上本人的意思,随后管效忠使出吃奶的气力,每日殚精竭虑,一心要为朝廷守住南京,至少也要用一死换取家人的平安。
但郑成功退回崇明岛后,北京那些攻击管效忠的声音并没有停止,鳌拜大人的笑容虽然依旧不变,但家人感到他府上的奴才的态度有些变化,目光里似乎也带上了嘲弄之色。
卫兵掏出一个蜡丸,这是管效忠的母亲派人刚刚送来的,用的是驿站里的门路,一路当作紧急军情加急送来。
得知是伪作急件送来后,管效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接过蜡丸后喝令亲兵散开,手指哆嗦着从中掏出纸条来。
纸条上只有一个字:
“逃!”
顿时管效忠感到天旋地转,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叹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儿子能往哪里逃?而且若是儿子逃了,全家人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儿子又怎么敢逃?”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