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带着阴谋来
英军以一旅之兵八千余众,扼守缅北重镇密支那,面对被寺内寿一激起内心野性的势若饿狼、状若疯虎的日军士兵,连一个回合都没有坚持住,慌忙放弃密支那外围阵地,撤进市区,还想着依托巷战工事,多支撑一段时间。。
与从仰光和曼谷撤退时的情形,如出一辙,英军从外围阵地撤离,也是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没有组织,没有统一的命令,各部队各行其是,场面立刻混乱起来,动作迟缓、手脚不利索的英军部队,马上被潮水般的日军士兵所淹没。
惨烈的肉搏战开始了,日军士兵压倒性优势,不仅仅是表现在人数上,还有气势上,赤手空拳的日军士兵,只要围住一名英军士兵,就绝不会放过,哪怕是被刺刀捅进肚子,青紫色的肠子漏出来,也死死的揪住不放。
用拳头、用牙齿,用所能用到的一切可以攻击的东西,英军士兵已经不是在与人搏斗,而是与一群丧失理智的野兽在搏斗,惨烈的呼叫声、刺刀入肉的“扑哧”声、铁器撞击在一起的“锵锵”声,濒死者的惨叫声,在密支那外围阵地上,响成一片。
日军士兵疯了,把在野人山里憋在内心的疯狂杀戮**,彻底的发泄出来,即使是英军士兵跪倒在地、举手投降,也被蜂拥而上的日军士兵,顷刻间砍成一堆碎肉,一个冲击波的浪头,就裹进来两千多名英军士兵,日军士兵往密支那市区冲去的时候,留下了英军士兵残缺不全的尸体。
两天半的时间,一个旅的英军部队,在有坚固工事的密支那,只坚持了这么短的时间,就仓惶跑向曼德勒,密支那成了疯狂的日军士兵的乐园,成了密支那普通市民的地狱,寺内寿一兑现了诺言,最先攻进密支那的日军第一一三师团,尽情的在密支那杀戮和享受,其他的日军部队,只能在城外,倾听着同伴们的狂笑,眼巴巴的看着。。
与此同时,寺内寿一接到大本营新的命令,“支那南方派遣军所部,立即巩固密支那以及密支那以西萨地亚一线的防御,准备截击从曼德勒西撤的英军部队,而不必参与南进攻击曼德勒的战役,以原地休整为主,航空兵会为你们空投足够的弹药和补给品,”寺内寿一对大本营这道充满人性化的命令,非常满意。
打下密支那,凭着一股凶悍和血勇,要是再千里迢迢的南下曼德勒方向,他的部队恐怕到不了半路,士兵就得累死一多半儿,东南亚派遣军负责打狗,自己的部队负责关门,就在缅甸中部一带,把英国人围歼,任务是一样重要的,而且,更符合自己部队的实际情况,寺内寿一并没有觉得大本营轻看了自己。
两天之后,寺内寿一将部队沿着密支那至胡康河谷一线展开,英国人西撤印度的唯一通道被日军彻底堵死了,无论是瓮中之鳖也好、插翅难逃也罢,南方,日军东南亚派遣军攻势如虹,北方,寺内寿一所部卡死退路,英国人已经走投无路,面临绝境。
亚历山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密支那失守之前,他已经给在中越、中老边境的英军主力部队,下达往曼德勒集结的命令,既然撤退,那就一个士兵也不留在缅甸,亚历山大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这点儿本钱,尽可能完好无损的带到印度普拉姆地区。
可密支那失守,曼德勒成了日军南北夹击之中的一团饺子馅儿,这十几万英军部队往曼德勒集中,也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说得不好听一点儿,跟自投罗网差不多,无非是为曼德勒这团饺子馅,多加一些肉罢了。。
可不往曼德勒集中,能往哪去?最起码现在,亚历山大没有想出比曼德勒更理想的地点,坐困愁城,日本人北挡南攻,一步步往曼德勒方向压过来,亚历山大实在没有了主意,他将英军在中南半岛所面临的危险局面,详细的汇报到了本土,在电报的最后,他说了这么几句话,“如果没有外部力量,打破日本人的南北夹击,曼德勒将会是东南亚大英帝**队的最后葬身之地。”
惯于耍手腕和阴谋诡计的亚历山大将军,这回没有危言耸听,故意吓唬国内那些高官,他是实在没辙了,亚历山大也不止一次考虑过参谋长弗朗西斯的建议,主动上门去找中国人唐秋离,可他顾虑重重,从内心来说,他及其不愿意看到中国人的势力,进入缅甸和东南亚一带。
中国有句俗话“请神容易送神难,”与唐秋离见过一次面,亚历山大不知道为什么,对唐秋离的戒心空前的大,再有,不久前,自己还调集重兵,与日本人合作,要与中国人决一死战,这一掉头,就去求援,晓是亚历山大脸皮够厚、拿撒谎当饭吃,也过不了这道心理障碍。
接到亚历山大来自东南亚的情况报告,英国国内立即慌了手脚,本来,在敦刻尔克,英军已经丢掉了全部的主力部队,本土应付德国人的大规模空袭,尚且吃力,更让英国人恐惧的,是希特勒将大批部队,集结于英吉利海峡法国一侧,摆出随时都要渡海攻击的架势。
英国人守住本土,兵力都捉襟见肘,那有力气去支援远在万里之外的亚历山大,此时的英国政坛,刚刚经历了变故,被希特勒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首相张伯伦,被愤怒的上议院议员们轰下台,前英国海军部部长,主战派核心骨干丘吉尔上台。
丘吉尔的手腕儿和对局势的洞察力,张伯伦拍马都追不上,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东南亚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亚历山大救不了自己,国内没有能力去救,唯一的可能和希望,只有中国人出手,中国人与日本人打了几年的仗,仇恨早就难以化解。
也许,那个国民政府的蒋委员长,正迫不及待的等着英国人主动开口,中**队在中南半岛中国一侧,集结了几十万兵力,就很说明这一点,亚历山大这个蠢货,近在咫尺的援军,不懂得利用,反而向国内告急,真不知道他在东方这几十年,是怎么混的?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满精,就是利用中**队,入缅作战,拖住日军,从而掩护英军撤往印度,这一点,是英国所有军政高官的一致共识,英国人没必要在缅甸与日军打死打活,更没有义务为中国人清除敌人,让大英帝国的士兵,为中国人作战。
丘吉尔的办事效率极高,接到亚历山大电报的第二天,就电令英国驻华大使哈勃海德森斯,立即与国民政府接触,就与英国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一事,进行前期磋商,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组成了一个规格颇高的代表团赴华,竭力促成此事。
丘吉尔老奸巨猾,他很清楚,以目前英国人被德国人压着打、自顾不暇的局面,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恐怕分量不够,或者说,英国会做出极大的让步或者损失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才能促成与中国结盟,所以,丘吉尔就拉上老兄弟美国人,一为壮声色,二来增加砝码。
美国人也不傻,本来,日军在中南半岛,对英国人发动的狂风暴雨般的攻势,没有涉及到美国在吕宋岛、棉兰老岛、苏禄群岛等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可日本人对英国人动手,引起了美国人极大的戒惧,他们非常害怕日本人如法炮制,对自己也来这么凶狠的一击。
美国人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实力与英国人不相上下,自认为也不够日本人啃的,本来打算与英国人结盟,可还没等提上议事议程,英国人就被日本人打得七零八落、自身难保,正心急如焚的当口,英国人送来了这个天大的馅饼,当然会笑纳了。
不过美国人也有所保留,在自身利益没有受到侵犯的前提下,不会出兵中南半岛,参与对日作战行动,美国人比英国人更阴险和狡猾,他们与日本人有着巨大的海上贸易,日本人所消耗的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从没有间断过双边贸易,美国人舍不得巨额利益。
再者,中国人在中南半岛把日本人打退,或者是让日本人损失惨重,无力对美国人的势力范围下手,也相当于替美国人解除了顾虑,丘吉尔当然知道美国人肚子里,打的是什么主意。
好在,英国人也不打算在缅甸与日本人死战,只要用中**队,替英军拖住日本人,使英国人从中南半岛以及缅甸脱身,目的就达到了,也就不计较美国人半遮半掩、欲盖弥彰的条件。
所谓的结盟,无非是各自政治和经济亦或是军事利益的交集,英美两国有求于中**队,而在重庆,似乎被国人遗忘的,国民政府最高领袖蒋中正,也因为唐秋离的势力和声望,如日中天,一发不可阻挡,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总想寻求一个妥善的办法,改变目前的处境。
英国人和美国人主动上门,抛来媚眼儿,蒋委员长大吃一惊之余,欣喜若狂。
(未完待续)
!#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英军以一旅之兵八千余众,扼守缅北重镇密支那,面对被寺内寿一激起内心野性的势若饿狼、状若疯虎的日军士兵,连一个回合都没有坚持住,慌忙放弃密支那外围阵地,撤进市区,还想着依托巷战工事,多支撑一段时间。。
与从仰光和曼谷撤退时的情形,如出一辙,英军从外围阵地撤离,也是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没有组织,没有统一的命令,各部队各行其是,场面立刻混乱起来,动作迟缓、手脚不利索的英军部队,马上被潮水般的日军士兵所淹没。
惨烈的肉搏战开始了,日军士兵压倒性优势,不仅仅是表现在人数上,还有气势上,赤手空拳的日军士兵,只要围住一名英军士兵,就绝不会放过,哪怕是被刺刀捅进肚子,青紫色的肠子漏出来,也死死的揪住不放。
用拳头、用牙齿,用所能用到的一切可以攻击的东西,英军士兵已经不是在与人搏斗,而是与一群丧失理智的野兽在搏斗,惨烈的呼叫声、刺刀入肉的“扑哧”声、铁器撞击在一起的“锵锵”声,濒死者的惨叫声,在密支那外围阵地上,响成一片。
日军士兵疯了,把在野人山里憋在内心的疯狂杀戮**,彻底的发泄出来,即使是英军士兵跪倒在地、举手投降,也被蜂拥而上的日军士兵,顷刻间砍成一堆碎肉,一个冲击波的浪头,就裹进来两千多名英军士兵,日军士兵往密支那市区冲去的时候,留下了英军士兵残缺不全的尸体。
两天半的时间,一个旅的英军部队,在有坚固工事的密支那,只坚持了这么短的时间,就仓惶跑向曼德勒,密支那成了疯狂的日军士兵的乐园,成了密支那普通市民的地狱,寺内寿一兑现了诺言,最先攻进密支那的日军第一一三师团,尽情的在密支那杀戮和享受,其他的日军部队,只能在城外,倾听着同伴们的狂笑,眼巴巴的看着。。
与此同时,寺内寿一接到大本营新的命令,“支那南方派遣军所部,立即巩固密支那以及密支那以西萨地亚一线的防御,准备截击从曼德勒西撤的英军部队,而不必参与南进攻击曼德勒的战役,以原地休整为主,航空兵会为你们空投足够的弹药和补给品,”寺内寿一对大本营这道充满人性化的命令,非常满意。
打下密支那,凭着一股凶悍和血勇,要是再千里迢迢的南下曼德勒方向,他的部队恐怕到不了半路,士兵就得累死一多半儿,东南亚派遣军负责打狗,自己的部队负责关门,就在缅甸中部一带,把英国人围歼,任务是一样重要的,而且,更符合自己部队的实际情况,寺内寿一并没有觉得大本营轻看了自己。
两天之后,寺内寿一将部队沿着密支那至胡康河谷一线展开,英国人西撤印度的唯一通道被日军彻底堵死了,无论是瓮中之鳖也好、插翅难逃也罢,南方,日军东南亚派遣军攻势如虹,北方,寺内寿一所部卡死退路,英国人已经走投无路,面临绝境。
亚历山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密支那失守之前,他已经给在中越、中老边境的英军主力部队,下达往曼德勒集结的命令,既然撤退,那就一个士兵也不留在缅甸,亚历山大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这点儿本钱,尽可能完好无损的带到印度普拉姆地区。
可密支那失守,曼德勒成了日军南北夹击之中的一团饺子馅儿,这十几万英军部队往曼德勒集中,也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说得不好听一点儿,跟自投罗网差不多,无非是为曼德勒这团饺子馅,多加一些肉罢了。。
可不往曼德勒集中,能往哪去?最起码现在,亚历山大没有想出比曼德勒更理想的地点,坐困愁城,日本人北挡南攻,一步步往曼德勒方向压过来,亚历山大实在没有了主意,他将英军在中南半岛所面临的危险局面,详细的汇报到了本土,在电报的最后,他说了这么几句话,“如果没有外部力量,打破日本人的南北夹击,曼德勒将会是东南亚大英帝**队的最后葬身之地。”
惯于耍手腕和阴谋诡计的亚历山大将军,这回没有危言耸听,故意吓唬国内那些高官,他是实在没辙了,亚历山大也不止一次考虑过参谋长弗朗西斯的建议,主动上门去找中国人唐秋离,可他顾虑重重,从内心来说,他及其不愿意看到中国人的势力,进入缅甸和东南亚一带。
中国有句俗话“请神容易送神难,”与唐秋离见过一次面,亚历山大不知道为什么,对唐秋离的戒心空前的大,再有,不久前,自己还调集重兵,与日本人合作,要与中国人决一死战,这一掉头,就去求援,晓是亚历山大脸皮够厚、拿撒谎当饭吃,也过不了这道心理障碍。
接到亚历山大来自东南亚的情况报告,英国国内立即慌了手脚,本来,在敦刻尔克,英军已经丢掉了全部的主力部队,本土应付德国人的大规模空袭,尚且吃力,更让英国人恐惧的,是希特勒将大批部队,集结于英吉利海峡法国一侧,摆出随时都要渡海攻击的架势。
英国人守住本土,兵力都捉襟见肘,那有力气去支援远在万里之外的亚历山大,此时的英国政坛,刚刚经历了变故,被希特勒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首相张伯伦,被愤怒的上议院议员们轰下台,前英国海军部部长,主战派核心骨干丘吉尔上台。
丘吉尔的手腕儿和对局势的洞察力,张伯伦拍马都追不上,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东南亚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亚历山大救不了自己,国内没有能力去救,唯一的可能和希望,只有中国人出手,中国人与日本人打了几年的仗,仇恨早就难以化解。
也许,那个国民政府的蒋委员长,正迫不及待的等着英国人主动开口,中**队在中南半岛中国一侧,集结了几十万兵力,就很说明这一点,亚历山大这个蠢货,近在咫尺的援军,不懂得利用,反而向国内告急,真不知道他在东方这几十年,是怎么混的?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满精,就是利用中**队,入缅作战,拖住日军,从而掩护英军撤往印度,这一点,是英国所有军政高官的一致共识,英国人没必要在缅甸与日军打死打活,更没有义务为中国人清除敌人,让大英帝国的士兵,为中国人作战。
丘吉尔的办事效率极高,接到亚历山大电报的第二天,就电令英国驻华大使哈勃海德森斯,立即与国民政府接触,就与英国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一事,进行前期磋商,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组成了一个规格颇高的代表团赴华,竭力促成此事。
丘吉尔老奸巨猾,他很清楚,以目前英国人被德国人压着打、自顾不暇的局面,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恐怕分量不够,或者说,英国会做出极大的让步或者损失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才能促成与中国结盟,所以,丘吉尔就拉上老兄弟美国人,一为壮声色,二来增加砝码。
美国人也不傻,本来,日军在中南半岛,对英国人发动的狂风暴雨般的攻势,没有涉及到美国在吕宋岛、棉兰老岛、苏禄群岛等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可日本人对英国人动手,引起了美国人极大的戒惧,他们非常害怕日本人如法炮制,对自己也来这么凶狠的一击。
美国人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实力与英国人不相上下,自认为也不够日本人啃的,本来打算与英国人结盟,可还没等提上议事议程,英国人就被日本人打得七零八落、自身难保,正心急如焚的当口,英国人送来了这个天大的馅饼,当然会笑纳了。
不过美国人也有所保留,在自身利益没有受到侵犯的前提下,不会出兵中南半岛,参与对日作战行动,美国人比英国人更阴险和狡猾,他们与日本人有着巨大的海上贸易,日本人所消耗的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从没有间断过双边贸易,美国人舍不得巨额利益。
再者,中国人在中南半岛把日本人打退,或者是让日本人损失惨重,无力对美国人的势力范围下手,也相当于替美国人解除了顾虑,丘吉尔当然知道美国人肚子里,打的是什么主意。
好在,英国人也不打算在缅甸与日本人死战,只要用中**队,替英军拖住日本人,使英国人从中南半岛以及缅甸脱身,目的就达到了,也就不计较美国人半遮半掩、欲盖弥彰的条件。
所谓的结盟,无非是各自政治和经济亦或是军事利益的交集,英美两国有求于中**队,而在重庆,似乎被国人遗忘的,国民政府最高领袖蒋中正,也因为唐秋离的势力和声望,如日中天,一发不可阻挡,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总想寻求一个妥善的办法,改变目前的处境。
英国人和美国人主动上门,抛来媚眼儿,蒋委员长大吃一惊之余,欣喜若狂。
(未完待续)
!#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