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了整整一天的荒,李三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发现老婆子居然还没回家,没道理啊,这时候她也应该下了工。
“老三,你妈怎么还没回来!”
“今天新来了一批中原的难民,俺娘她们去帮忙收拾着安顿家小。”
“中原的难民?他们是又受了啥灾?”
“说是上次的水灾,他们不是被淹了吗?朝廷想着那地方以后还会淹,索性就全迁到了辽东来。”
害怕以后还没水淹,就把人迁到了辽东?李三德觉得朝廷也太有点想的多了,按他们这个想法,那天下还能有什么地方可住人。
按后世的说法,这次迁移过来的中原难民,应该算生态移民。只不过这种说法没法让老百姓理解,索性就含含糊糊的说是害怕再被水淹才移民的。
为了保护一个地方,而去开发另一个地方,这种想法也就李振新能生出来。也只有他觉得在中原留一块湿地区,来调节生态是很有必要的。
河南泄洪区近三十万人口都要迁移出去,这无疑会让本就繁重的难民安置工作更加麻烦。可上边的老大拍了脑袋,底下的人只能照章执行。
好在中原的百姓,对朝廷移民工作还算配合,没出现大规模抵制的现象。
从河南来的难民,可不像江南难民那样几乎啥都没有,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余财。这一点从带的行李上就能看出来,大包小包的非常不方便,迁移起来也比别人要麻烦一些。
虽然这一两个月移民村修了很多房屋,可还是不够用,新来的百姓依然只能在窝棚里住。
折腾了好几日这些中原百姓才勉强安顿好,接下来就要和李三德他们一样干活挣钱了。
“王组长,俺们可不可以不上工,自己去开田?”在新来百姓的安置大会上,有人提出了新意见。
“自己去开田?你们去上工不是还能挣分工钱,为何要自己去开田?”
“田还是自己开比较上心,别人开的田种起来未必好用。你能不能直接让人把属于我家的田划出来,我们自己家人去开。”
“这事我和其他人合计一些给你做答复,应该是能行吧。不过你们自己开田,没有上工的收入,日子怕是不好过。”
“没关系的,我们家还有点余钱,撑到明年秋收还是没问题的。”
想自己开田的百姓,并不是家里钱多的没地儿花,他们是有小心思的。现在离冬季满打满算还有两个月时间,一家人要是集中精力就能开出三五十亩荒田。明年开春这些地就能种上粮食,到了秋天产下来粮都是自己的。可要是参加集体劳动,按目前的趋势明年开春一家最多能分到十来亩地,种出来粮食也就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日用,这么一算确实自家开田比较划算。
能动这个心思的,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点的家庭,他们有余力来做长远点的打算。工作组的人合计以后发现,这些想自耕自种的家伙有点太过算计了。要是按他们的想法来,不利于接下来接收灾民的工作展开。然而又不好直接否决,因为到最后还是需要百姓来自耕自种,这又不是办官营农场。
“经过工作组合议,想要自己开田,不参与集体劳动的也可以。我们这就安排人,根据家庭人口给你们去划田。不过有一点,每家必须上够二十个工,才能分到安置房,这一点你们要合计好。”
既不能否决这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又要按预期将安置设施配齐,工作组只能出台这种两投都占的政策。田可以自家人去开,盖房子总不能就用自家人吧。有本事你们不住安置房,自己去组织盖房。
看着那些自己去开田的中原难民,李三德心里充满了羡慕之情。他也很想自己去开田,可家里没有余财,不足以支持这个想法。
“当家的、明年开春,咱家能分到几亩地?”
“估计是十来亩吧,村里开的这些田要大家一起分,平均下来没多少亩地,后边还要来不少人哪!”
“有十几亩地也够了,这都是咱们自家的地,不用交佃租,朝廷收的税又比左扒皮少的多。到了明年,说不准还能有余粮哪。”
“咱们家娃娃多,估计多剩不下多少余粮。我想好了,到了明年一定要抽时间把咱们家的地都开出来。不能一直像现在这样,家里好不容易有了地,可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政策。四十多亩地哪,这样是在老家,都能算个小地主了。”
“就是,明年咱们家稍微有点余力了,一定要把地都开出来。我看那帮中原人跑辽东来,是打着开田的主意才这么乐意来的。”
“老婆子你这话说对了,中原和咱们老家一样,都是人多地少,即使有地也没多少,哪像在辽东能分到这么多地,这帮中原人可是贼的很。”
上边的口号是天下难民是一家,到了辽东后大家要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然而实际到了地方却并非如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条件,怎么可能没有隔阂哪。想要让大家融为一体,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中原过来的移民结构要比江南过来的人复杂的多,他们不像江南难民一样可以一体对待。这里边有一般贫民,也有一部分富户。富户是最难安置的,因为他们本来的田产要比平均分配的还多。朝廷给这些人的移民政策是,先按人口平均分,多出的部分按原数进行补偿。比如一家有一个壮劳力,四个妇孺。理论上能分三十亩地。可他家若是本来有五十亩地,那就需要再给人家补二十亩地。
这种安置方式,富户们并不满意,他们觉得自家吃了很大的亏。为这事不少人还专门到衙门里闹过。闹的朝廷只能答应他们到了辽东后前五年,他们所有的田亩都用适用统税制,不得像他们加收商品田税。五年后的多出均田的部分,才加半成的商品田税。
商品田税,是朝廷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出台的措施。凡是超过地区人口均田的耕地,都会加收半成商品田税。这办法也就是暂时解决问题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肯定还得想其它方式。因为这政策会打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特别是城市化现象出现后,很可能会造成没人想种地的现象。
从长远来说,农业税要一步步降低,甚至要进行反补贴,才能保持农业长期发展,保证粮食稳定供应。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大趋势,也就是说土地兼并是大势所趋。但土地兼并不能回到传统的地主佃租的模式,那会将农民与土地深深的绑在一起,降低社会活力,总之这玩意是个相当复杂的事情,需要费很大劲来解决。
“老三,你妈怎么还没回来!”
“今天新来了一批中原的难民,俺娘她们去帮忙收拾着安顿家小。”
“中原的难民?他们是又受了啥灾?”
“说是上次的水灾,他们不是被淹了吗?朝廷想着那地方以后还会淹,索性就全迁到了辽东来。”
害怕以后还没水淹,就把人迁到了辽东?李三德觉得朝廷也太有点想的多了,按他们这个想法,那天下还能有什么地方可住人。
按后世的说法,这次迁移过来的中原难民,应该算生态移民。只不过这种说法没法让老百姓理解,索性就含含糊糊的说是害怕再被水淹才移民的。
为了保护一个地方,而去开发另一个地方,这种想法也就李振新能生出来。也只有他觉得在中原留一块湿地区,来调节生态是很有必要的。
河南泄洪区近三十万人口都要迁移出去,这无疑会让本就繁重的难民安置工作更加麻烦。可上边的老大拍了脑袋,底下的人只能照章执行。
好在中原的百姓,对朝廷移民工作还算配合,没出现大规模抵制的现象。
从河南来的难民,可不像江南难民那样几乎啥都没有,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余财。这一点从带的行李上就能看出来,大包小包的非常不方便,迁移起来也比别人要麻烦一些。
虽然这一两个月移民村修了很多房屋,可还是不够用,新来的百姓依然只能在窝棚里住。
折腾了好几日这些中原百姓才勉强安顿好,接下来就要和李三德他们一样干活挣钱了。
“王组长,俺们可不可以不上工,自己去开田?”在新来百姓的安置大会上,有人提出了新意见。
“自己去开田?你们去上工不是还能挣分工钱,为何要自己去开田?”
“田还是自己开比较上心,别人开的田种起来未必好用。你能不能直接让人把属于我家的田划出来,我们自己家人去开。”
“这事我和其他人合计一些给你做答复,应该是能行吧。不过你们自己开田,没有上工的收入,日子怕是不好过。”
“没关系的,我们家还有点余钱,撑到明年秋收还是没问题的。”
想自己开田的百姓,并不是家里钱多的没地儿花,他们是有小心思的。现在离冬季满打满算还有两个月时间,一家人要是集中精力就能开出三五十亩荒田。明年开春这些地就能种上粮食,到了秋天产下来粮都是自己的。可要是参加集体劳动,按目前的趋势明年开春一家最多能分到十来亩地,种出来粮食也就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日用,这么一算确实自家开田比较划算。
能动这个心思的,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点的家庭,他们有余力来做长远点的打算。工作组的人合计以后发现,这些想自耕自种的家伙有点太过算计了。要是按他们的想法来,不利于接下来接收灾民的工作展开。然而又不好直接否决,因为到最后还是需要百姓来自耕自种,这又不是办官营农场。
“经过工作组合议,想要自己开田,不参与集体劳动的也可以。我们这就安排人,根据家庭人口给你们去划田。不过有一点,每家必须上够二十个工,才能分到安置房,这一点你们要合计好。”
既不能否决这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又要按预期将安置设施配齐,工作组只能出台这种两投都占的政策。田可以自家人去开,盖房子总不能就用自家人吧。有本事你们不住安置房,自己去组织盖房。
看着那些自己去开田的中原难民,李三德心里充满了羡慕之情。他也很想自己去开田,可家里没有余财,不足以支持这个想法。
“当家的、明年开春,咱家能分到几亩地?”
“估计是十来亩吧,村里开的这些田要大家一起分,平均下来没多少亩地,后边还要来不少人哪!”
“有十几亩地也够了,这都是咱们自家的地,不用交佃租,朝廷收的税又比左扒皮少的多。到了明年,说不准还能有余粮哪。”
“咱们家娃娃多,估计多剩不下多少余粮。我想好了,到了明年一定要抽时间把咱们家的地都开出来。不能一直像现在这样,家里好不容易有了地,可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政策。四十多亩地哪,这样是在老家,都能算个小地主了。”
“就是,明年咱们家稍微有点余力了,一定要把地都开出来。我看那帮中原人跑辽东来,是打着开田的主意才这么乐意来的。”
“老婆子你这话说对了,中原和咱们老家一样,都是人多地少,即使有地也没多少,哪像在辽东能分到这么多地,这帮中原人可是贼的很。”
上边的口号是天下难民是一家,到了辽东后大家要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然而实际到了地方却并非如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条件,怎么可能没有隔阂哪。想要让大家融为一体,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中原过来的移民结构要比江南过来的人复杂的多,他们不像江南难民一样可以一体对待。这里边有一般贫民,也有一部分富户。富户是最难安置的,因为他们本来的田产要比平均分配的还多。朝廷给这些人的移民政策是,先按人口平均分,多出的部分按原数进行补偿。比如一家有一个壮劳力,四个妇孺。理论上能分三十亩地。可他家若是本来有五十亩地,那就需要再给人家补二十亩地。
这种安置方式,富户们并不满意,他们觉得自家吃了很大的亏。为这事不少人还专门到衙门里闹过。闹的朝廷只能答应他们到了辽东后前五年,他们所有的田亩都用适用统税制,不得像他们加收商品田税。五年后的多出均田的部分,才加半成的商品田税。
商品田税,是朝廷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出台的措施。凡是超过地区人口均田的耕地,都会加收半成商品田税。这办法也就是暂时解决问题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肯定还得想其它方式。因为这政策会打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特别是城市化现象出现后,很可能会造成没人想种地的现象。
从长远来说,农业税要一步步降低,甚至要进行反补贴,才能保持农业长期发展,保证粮食稳定供应。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大趋势,也就是说土地兼并是大势所趋。但土地兼并不能回到传统的地主佃租的模式,那会将农民与土地深深的绑在一起,降低社会活力,总之这玩意是个相当复杂的事情,需要费很大劲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