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新明》来源:..>..
建小学堂的政策,让各县的衙门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如何增长地方财政的收入,成了县衙官员们最为头疼的事情。
也有不为这事发愁的县衙,比如延川县。人家的财政好,仅凭着商税,就能把这个窟窿给填上。
财大气粗的延川县,直接办了两个小学堂,若是加上之前振川的学堂就有三所小学了。文官们将这称为文治大兴,不过李侯爷却没当一回事。不说与后世比了,就是与江南等地相比,延川的识字率都不算高。三四年制的小学堂,也就勉强扫个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连小知识分子都算不上。
普及中学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可这太有难度了。目前中学只能开三所,分别是延安中学、榆林中学和振川中学。办这三所中学的财政压力到不大,主要是没多少生源。三所中学加起来每年入学的人数,都凑不够五百人。
李振新觉得人才培养的太少,可委员会的其它人觉得太多了。每年毕业五百多人,就业怎么办?那有那么多职位分给这帮年轻娃娃?
“小雷啊,你不能这么想问题,谁说上中学就必须要当官哪?以后的中学生可以到工厂,商铺,军队这些地方去工作。咱们办学校不光是为了培养当官的。”第一批中学生就业的起点太高,弄的所有人都觉得,中学毕业了就能当官,这个影响很不好。
让中学生出去到工厂商铺上班!他们能愿意吗?雷兴的小儿子现在主管教育,听了李振新的回答,一脑门子的问号。不让人家当官,读书还有什么劲。
教育的普及就会带来这个问题,没有合适的就业渠道,总会让人产生人才过盛的错觉。当年民国的时候,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就难以就业,这些人对社会充满了不满,总觉得是社会不公才造成自己就业难。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也是这些人搞出来的。
所以普及教育这事,也要慎重!没有相匹配的制度建设,说不定就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不要担心毕业生安置的问题了。对了你父亲这几天身体怎么样?我晚上到你家去看看。”雷老爷子最近身体状况很差,已经不能工作,在家中养病。
“多谢侯爷记挂,父亲大人的身体现在很差,不知道能不能抗过这个冬天。”
高层官员老龄化的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了。今年以来,不但雷兴的身体状况不好,吴有性老爷子身体也出问题了。两位老人家的身体一垮,军政委员会的半边天就转不了了。尤其是雷兴,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行政经验上能替代人的人选。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宋应星老爷子身体还很硬朗,看样子再坚持几年没什么问题,不然李振新就得被逼上梁山了。
晚上在雷兴家中看到老爷子的时候,李振新觉得似乎该准备后事了。
雷兴躺在床上,语气虚弱的向李侯爷说了几句话,主要是交代后事。“侯爷吾可能命不久也,万望吾走之后,侯爷能照顾一下我那不成器的小儿子。”
“雷老,这叫什么话,你可要挺过来啊。至于家里的事,你放心万事有我哪。”虽然希望不大,但鼓励的话还是要说一下的,不然就显得太过刻薄寡恩了。
“侯爷,吾走之后,就在延川附近的公路边找块坟地埋了!吾要永远看着这条油路,看看它到底能铺向何方。”
老雷最后说的话,把李振新给感动了。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清人士,开始的时候,还是被硬坑到自己这边的。但到延川这几年,做的贡献一点也不小。这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各种行政上的事都驾轻就熟。要是没有他,陕北军政府在组建的时候就会走很多弯路。
在油路建设上,雷兴做了很多事。他觉得这是自己留给后世最大的政绩,目前通往延安府城的油路已经贯通,北上榆林的路也铺到了清涧县城。老头估计是等不到,铺到榆林的时候了。
十几天后雷兴与世长辞,军政府为其安排了隆重的葬礼。墓地就选在了延川城外,两条油路的交叉口旁。这是老头自己的想法,李侯爷当然得成人之美。
雷兴作为高层人士中,截止目前唯一在任上去世的人,葬礼的标准自然是顶配。自李振新以下,大多数高层都出席了仪式。即使没办法赶回来的人,也派人送来了挽联和祭品,延川附近老百姓更是来了不少。
葬礼上李振新一直觉得缺点什么,结束后才想起来,没有谥号!怪不得大家有点神情不对,可没人当面提出来。不提这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张同敞就认为老雷作为贰臣,没必要上谥号,还有的人以为李侯爷是有别的想法。
“别山,本侯这边有事相求!你能不能给朝廷上书,为雷老请个谥号?”这种专业的事,还得张同敞来办,李振新自己连谥号是怎么取的都搞不明白。
“侯爷,雷宇山是满清的举人,事过伪朝。这样的人让吾皇赐谥号怕有不妥。”
“凡事都不能只看前边不看后边,老雷虽然有过不光彩的经历,但后来不弃暗投明了?他也是为中兴大明做过贡献的人,咱们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再说江西的金总兵这些人,也有过投清的历史,朝廷不也是既往不咎?”
张同敞最后还是拗不过李侯爷摆事实讲道理的死缠烂打,很不情愿的给朝廷写了折子。
让他出面运作这事还有个好处,人家毕竟是文官系统出来的。在朝廷里多多少少有点面子。拟谥号的那些人不看僧面看佛面,总能起一个听得过去的字。若是李振新自己出面,人家那边起一个恶心人的谥号就麻烦了。盖棺定论,谥号这玩意一旦起了,就没听说过人能退回去换一个的。即使能换,历史上也只会记得第一个谥号,好事就办成坏事了。
建小学堂的政策,让各县的衙门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如何增长地方财政的收入,成了县衙官员们最为头疼的事情。
也有不为这事发愁的县衙,比如延川县。人家的财政好,仅凭着商税,就能把这个窟窿给填上。
财大气粗的延川县,直接办了两个小学堂,若是加上之前振川的学堂就有三所小学了。文官们将这称为文治大兴,不过李侯爷却没当一回事。不说与后世比了,就是与江南等地相比,延川的识字率都不算高。三四年制的小学堂,也就勉强扫个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连小知识分子都算不上。
普及中学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可这太有难度了。目前中学只能开三所,分别是延安中学、榆林中学和振川中学。办这三所中学的财政压力到不大,主要是没多少生源。三所中学加起来每年入学的人数,都凑不够五百人。
李振新觉得人才培养的太少,可委员会的其它人觉得太多了。每年毕业五百多人,就业怎么办?那有那么多职位分给这帮年轻娃娃?
“小雷啊,你不能这么想问题,谁说上中学就必须要当官哪?以后的中学生可以到工厂,商铺,军队这些地方去工作。咱们办学校不光是为了培养当官的。”第一批中学生就业的起点太高,弄的所有人都觉得,中学毕业了就能当官,这个影响很不好。
让中学生出去到工厂商铺上班!他们能愿意吗?雷兴的小儿子现在主管教育,听了李振新的回答,一脑门子的问号。不让人家当官,读书还有什么劲。
教育的普及就会带来这个问题,没有合适的就业渠道,总会让人产生人才过盛的错觉。当年民国的时候,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就难以就业,这些人对社会充满了不满,总觉得是社会不公才造成自己就业难。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也是这些人搞出来的。
所以普及教育这事,也要慎重!没有相匹配的制度建设,说不定就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不要担心毕业生安置的问题了。对了你父亲这几天身体怎么样?我晚上到你家去看看。”雷老爷子最近身体状况很差,已经不能工作,在家中养病。
“多谢侯爷记挂,父亲大人的身体现在很差,不知道能不能抗过这个冬天。”
高层官员老龄化的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了。今年以来,不但雷兴的身体状况不好,吴有性老爷子身体也出问题了。两位老人家的身体一垮,军政委员会的半边天就转不了了。尤其是雷兴,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行政经验上能替代人的人选。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宋应星老爷子身体还很硬朗,看样子再坚持几年没什么问题,不然李振新就得被逼上梁山了。
晚上在雷兴家中看到老爷子的时候,李振新觉得似乎该准备后事了。
雷兴躺在床上,语气虚弱的向李侯爷说了几句话,主要是交代后事。“侯爷吾可能命不久也,万望吾走之后,侯爷能照顾一下我那不成器的小儿子。”
“雷老,这叫什么话,你可要挺过来啊。至于家里的事,你放心万事有我哪。”虽然希望不大,但鼓励的话还是要说一下的,不然就显得太过刻薄寡恩了。
“侯爷,吾走之后,就在延川附近的公路边找块坟地埋了!吾要永远看着这条油路,看看它到底能铺向何方。”
老雷最后说的话,把李振新给感动了。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清人士,开始的时候,还是被硬坑到自己这边的。但到延川这几年,做的贡献一点也不小。这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各种行政上的事都驾轻就熟。要是没有他,陕北军政府在组建的时候就会走很多弯路。
在油路建设上,雷兴做了很多事。他觉得这是自己留给后世最大的政绩,目前通往延安府城的油路已经贯通,北上榆林的路也铺到了清涧县城。老头估计是等不到,铺到榆林的时候了。
十几天后雷兴与世长辞,军政府为其安排了隆重的葬礼。墓地就选在了延川城外,两条油路的交叉口旁。这是老头自己的想法,李侯爷当然得成人之美。
雷兴作为高层人士中,截止目前唯一在任上去世的人,葬礼的标准自然是顶配。自李振新以下,大多数高层都出席了仪式。即使没办法赶回来的人,也派人送来了挽联和祭品,延川附近老百姓更是来了不少。
葬礼上李振新一直觉得缺点什么,结束后才想起来,没有谥号!怪不得大家有点神情不对,可没人当面提出来。不提这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张同敞就认为老雷作为贰臣,没必要上谥号,还有的人以为李侯爷是有别的想法。
“别山,本侯这边有事相求!你能不能给朝廷上书,为雷老请个谥号?”这种专业的事,还得张同敞来办,李振新自己连谥号是怎么取的都搞不明白。
“侯爷,雷宇山是满清的举人,事过伪朝。这样的人让吾皇赐谥号怕有不妥。”
“凡事都不能只看前边不看后边,老雷虽然有过不光彩的经历,但后来不弃暗投明了?他也是为中兴大明做过贡献的人,咱们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再说江西的金总兵这些人,也有过投清的历史,朝廷不也是既往不咎?”
张同敞最后还是拗不过李侯爷摆事实讲道理的死缠烂打,很不情愿的给朝廷写了折子。
让他出面运作这事还有个好处,人家毕竟是文官系统出来的。在朝廷里多多少少有点面子。拟谥号的那些人不看僧面看佛面,总能起一个听得过去的字。若是李振新自己出面,人家那边起一个恶心人的谥号就麻烦了。盖棺定论,谥号这玩意一旦起了,就没听说过人能退回去换一个的。即使能换,历史上也只会记得第一个谥号,好事就办成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