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逆候府,书房内,陈平正安坐于案几前,扫视着案几上的竹简,‘亲家’杜苗谄笑躬身,立于陈平面前。
“老夫交代之事,如何了?”
听闻陈平生硬的语调,杜苗却丝毫不觉恼怒,赶忙笑答:“禀丞相,都办妥了。”
见陈平微微抬起头,右手手掌摊开举于面前,目光中带上了询问,杜苗赶忙再拜:“然,小人集关中粮商于寒舍,定下规矩:粮断不可逾五百钱一石。”
陈平点点头,又问道:“今长安城内,一日售粮几许?”
闻言,杜苗稍一沉吟,掐了掐手指,方回答道:“千石余。”
听到这里,陈平才放下手中竹简,灌了口茶,叹息道:“少了些,增至三千石吧···”
作为汉室都城,即便是不算城外的百姓,光是长安内的常住人口,就不止十万。
如果按照成年男子每个月两石的标准计算,长安城内,每天就要吃掉近万石粮食!
一千石,只怕是供应尚冠里、戚里的勋臣权贵都力有未遂,就更别提城北的贫民颔首了。
陈平估计,三千石,大概就可以保证关中百姓,家家户户都能有碗稀粥喝。
闻言,杜苗却是面色纠结起来,打量着陈平的脸色,小心翼翼道:“若增至日售三千石,这粮价···”
陈平却是头都不抬,复又将案几上的竹简拿到手中:“近几日,少府将售粮十五万石于市。”
“尔等想些法子,尽量将那十五万石粮买下。”
“待十日之后,再将售粮降至日千石。”
听到这里,杜苗才喜笑颜开起来;“丞相高明!”
见陈平摆摆手,示意自己退下,杜苗眼睛滴溜一转,试探着开口道:“丞相,那田氏?”
见陈平没有反应,杜苗只好继续道:“说来惭愧,小人特意召其登门,未想那田老儿吃多了酒,竟溺死于田渠之中。”
嘴上说着,杜苗豆眼微咪,紧盯着陈平的面庞,意图从陈平那张苍老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只见陈平疲惫的叹出一口气,抬起头,眼色古井无波的看着杜苗:“怕杜先生欲言者,非田氏之事吧?”
杜苗赶忙一喜,像没听出陈平冷淡下来的语气般,讪笑道:“小人非别有所想,实在是···”
“小人担心,廷尉卿新官上任,威严正盛,揪着小人这商籍不放啊···”说着,杜苗做出一个十分为难的表情。
话音未落,就见陈平原本慵懒疲惫的目光猛然一厉,杜苗赶忙住口,像个做错事的孩童般低下了头。
轻哼一声,陈平端起茶碗,目光再度回到案几上的竹简之上。
“啊恩!”
极为刻意的两声干咳,杜苗顿时了然,赶忙一拜,若丧考妣的退出书房。
陈平的注意力却依旧集中在手中竹简之上,那一行令人困惑的文字。
——侍郎秦牧至箫关外,久滞而不过···
※※※※※※※※※※
‘关中’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时值秦国战略扩张期,秦惠王当政;张仪在提出关于其余七国的战略——‘连横’之计中,便对关中盛赞不已。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而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之所以被张仪称为‘关中’,则是因为: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整个关中就像个碗,被四面怀绕的山脉紧紧包裹在内。
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的军事屏障,在保证了关中的军事防御的同时,又为关中带来了充沛的降水。
若想出入关中,除非翻山越岭,跨过从未被开发过得深山老林,否则,便只有四处可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以及北边的箫关。
不严谨的说,关中就像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城池,而东南西北四关,就是出入‘关中’这座城池的大门。
箫关,大概位于后世宁夏固原东北方向,汉北地郡、上郡以及左内史交叉口,六盘山山口处,倚泾河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出关中的通道。
出了箫关,往西可达陇西、北地,往北可达上郡,王东北可至代国,乃至于云中、燕国。
而汉长城,便是自陇西郡起,直到燕国;唯一的一处缺口,便是云中郡。
在陈平的猜想中,秦牧被小皇帝派去调兵,最大可能便是北出箫关,至陇西一带,召某支边军入关。
原因很简单:西出散关,再沿秦直道走上数百里,便是西南夷;南出武关,则是汉中乃至于巴蜀···
东出函谷,那就更不可能了——出了函谷关,过了大河,便是河东;再往外,便是赵、齐等关东诸侯王国···
唯有北出箫关,才能最快速度召那支神秘的边军入关,解小皇帝之困局。
但秦牧却在箫关前徘徊不前,这就让陈平很疑惑了——小皇帝现在应该像热锅上的蚂蚁般,日思夜盼秦牧招来的边军为自己解困才对!
左思右想,陈平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牧手中,没有传、引!
唯有这种可能,才能解释秦牧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关头,丝毫不顾时间流逝,停滞在箫关前。
可这就更让陈平想不明白了:若不是为了传、引,那秦牧出发之前,去找长陵脚下那个守灵户做什么?
总不会是在那种紧急关头,去探望人家吧?
越想,陈平便觉得越不对劲;感觉思绪好几次摸到了真相的衣角,却都没能抓住。
沉思许久,还是没能得出结论,陈平只好暂时放下这件事,
修书一封,用涂泥封住卷尾,陈平唤来亲信家奴,令其将竹简送去少府衙门,再三强调:一定要亲自交到少府卿本人手上。
处理完琐事,陈平刚走到后院外,先前去送信的家奴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回来,目光中满是惊骇。
陈平心中猛然一紧,赶忙上前,问道:“可是有边军叩关?”
那家奴却是狠狠摇了摇头,满脸慌张道:“主公!北阙外,有人敲响了登闻鼓!”
·
·
·
ps骚瑞啊,说好半夜更新,没发出来,七点的更新也拖到现在。
解释一下吧:手上没有工具书,所以我之前的考据部分都是在搜索引擎查阅史书。
但关于这一章的内容,我在百度搜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关中之所以叫关中,是因为有四个关隘/六个关隘/两个关隘···
哪四个/六个/两个?
这答案可多了去了,比我口袋里的钢镚儿还多···
没有准备靠谱的文献书籍,确实是我的问题,但那些书实在太贵了···动轨500一本,佐吏俸禄微薄(目前为零)实在是穷,只能百度;碰到这种存疑的,我就得卡壳。
花了一晚上翻阅资料,最终选了最靠谱的‘四关说’,估计后续会有支持‘六关说’和‘二关说’的读者喷我···
唉,苦也···()
(
“老夫交代之事,如何了?”
听闻陈平生硬的语调,杜苗却丝毫不觉恼怒,赶忙笑答:“禀丞相,都办妥了。”
见陈平微微抬起头,右手手掌摊开举于面前,目光中带上了询问,杜苗赶忙再拜:“然,小人集关中粮商于寒舍,定下规矩:粮断不可逾五百钱一石。”
陈平点点头,又问道:“今长安城内,一日售粮几许?”
闻言,杜苗稍一沉吟,掐了掐手指,方回答道:“千石余。”
听到这里,陈平才放下手中竹简,灌了口茶,叹息道:“少了些,增至三千石吧···”
作为汉室都城,即便是不算城外的百姓,光是长安内的常住人口,就不止十万。
如果按照成年男子每个月两石的标准计算,长安城内,每天就要吃掉近万石粮食!
一千石,只怕是供应尚冠里、戚里的勋臣权贵都力有未遂,就更别提城北的贫民颔首了。
陈平估计,三千石,大概就可以保证关中百姓,家家户户都能有碗稀粥喝。
闻言,杜苗却是面色纠结起来,打量着陈平的脸色,小心翼翼道:“若增至日售三千石,这粮价···”
陈平却是头都不抬,复又将案几上的竹简拿到手中:“近几日,少府将售粮十五万石于市。”
“尔等想些法子,尽量将那十五万石粮买下。”
“待十日之后,再将售粮降至日千石。”
听到这里,杜苗才喜笑颜开起来;“丞相高明!”
见陈平摆摆手,示意自己退下,杜苗眼睛滴溜一转,试探着开口道:“丞相,那田氏?”
见陈平没有反应,杜苗只好继续道:“说来惭愧,小人特意召其登门,未想那田老儿吃多了酒,竟溺死于田渠之中。”
嘴上说着,杜苗豆眼微咪,紧盯着陈平的面庞,意图从陈平那张苍老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只见陈平疲惫的叹出一口气,抬起头,眼色古井无波的看着杜苗:“怕杜先生欲言者,非田氏之事吧?”
杜苗赶忙一喜,像没听出陈平冷淡下来的语气般,讪笑道:“小人非别有所想,实在是···”
“小人担心,廷尉卿新官上任,威严正盛,揪着小人这商籍不放啊···”说着,杜苗做出一个十分为难的表情。
话音未落,就见陈平原本慵懒疲惫的目光猛然一厉,杜苗赶忙住口,像个做错事的孩童般低下了头。
轻哼一声,陈平端起茶碗,目光再度回到案几上的竹简之上。
“啊恩!”
极为刻意的两声干咳,杜苗顿时了然,赶忙一拜,若丧考妣的退出书房。
陈平的注意力却依旧集中在手中竹简之上,那一行令人困惑的文字。
——侍郎秦牧至箫关外,久滞而不过···
※※※※※※※※※※
‘关中’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时值秦国战略扩张期,秦惠王当政;张仪在提出关于其余七国的战略——‘连横’之计中,便对关中盛赞不已。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而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之所以被张仪称为‘关中’,则是因为: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整个关中就像个碗,被四面怀绕的山脉紧紧包裹在内。
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的军事屏障,在保证了关中的军事防御的同时,又为关中带来了充沛的降水。
若想出入关中,除非翻山越岭,跨过从未被开发过得深山老林,否则,便只有四处可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以及北边的箫关。
不严谨的说,关中就像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城池,而东南西北四关,就是出入‘关中’这座城池的大门。
箫关,大概位于后世宁夏固原东北方向,汉北地郡、上郡以及左内史交叉口,六盘山山口处,倚泾河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出关中的通道。
出了箫关,往西可达陇西、北地,往北可达上郡,王东北可至代国,乃至于云中、燕国。
而汉长城,便是自陇西郡起,直到燕国;唯一的一处缺口,便是云中郡。
在陈平的猜想中,秦牧被小皇帝派去调兵,最大可能便是北出箫关,至陇西一带,召某支边军入关。
原因很简单:西出散关,再沿秦直道走上数百里,便是西南夷;南出武关,则是汉中乃至于巴蜀···
东出函谷,那就更不可能了——出了函谷关,过了大河,便是河东;再往外,便是赵、齐等关东诸侯王国···
唯有北出箫关,才能最快速度召那支神秘的边军入关,解小皇帝之困局。
但秦牧却在箫关前徘徊不前,这就让陈平很疑惑了——小皇帝现在应该像热锅上的蚂蚁般,日思夜盼秦牧招来的边军为自己解困才对!
左思右想,陈平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牧手中,没有传、引!
唯有这种可能,才能解释秦牧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关头,丝毫不顾时间流逝,停滞在箫关前。
可这就更让陈平想不明白了:若不是为了传、引,那秦牧出发之前,去找长陵脚下那个守灵户做什么?
总不会是在那种紧急关头,去探望人家吧?
越想,陈平便觉得越不对劲;感觉思绪好几次摸到了真相的衣角,却都没能抓住。
沉思许久,还是没能得出结论,陈平只好暂时放下这件事,
修书一封,用涂泥封住卷尾,陈平唤来亲信家奴,令其将竹简送去少府衙门,再三强调:一定要亲自交到少府卿本人手上。
处理完琐事,陈平刚走到后院外,先前去送信的家奴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回来,目光中满是惊骇。
陈平心中猛然一紧,赶忙上前,问道:“可是有边军叩关?”
那家奴却是狠狠摇了摇头,满脸慌张道:“主公!北阙外,有人敲响了登闻鼓!”
·
·
·
ps骚瑞啊,说好半夜更新,没发出来,七点的更新也拖到现在。
解释一下吧:手上没有工具书,所以我之前的考据部分都是在搜索引擎查阅史书。
但关于这一章的内容,我在百度搜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关中之所以叫关中,是因为有四个关隘/六个关隘/两个关隘···
哪四个/六个/两个?
这答案可多了去了,比我口袋里的钢镚儿还多···
没有准备靠谱的文献书籍,确实是我的问题,但那些书实在太贵了···动轨500一本,佐吏俸禄微薄(目前为零)实在是穷,只能百度;碰到这种存疑的,我就得卡壳。
花了一晚上翻阅资料,最终选了最靠谱的‘四关说’,估计后续会有支持‘六关说’和‘二关说’的读者喷我···
唉,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