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李凌家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当上元节刚过后不久,他便已回到了中原,进入到了淮北地界,离着目的地应州也就不过一两日路程了。
这一下确实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为自己在出京后就该径直北上,然后从中调度,把各路粮食都往北方送才是。可谁料,两个消息先后而来,却让他原先的算盘彻底落了空。
晋西南那边的军粮失踪一事,李凌在思忖后,还是决定交与终于再度与他合作的杨晨杨震兄弟来解决。因为就他想来,这一事多半与某些叛军或是当地盗匪有关,说到底就是可能动武。
而李凌纵然多年来经历了不少风浪,到底只是个文官书生,无论个人武艺,还是领兵作战,都实在没什么能力。去了也没能有什么作用,还不如放权给更能解决问题的杨家兄弟呢。
倒是淮北应州的情况更惹他留心,因为这事实在不合常理啊。大越朝廷如今正是鼎盛之时,自不可能出现如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情况,现在一个小小的州府就敢违抗朝廷之命,却是谁给的他们勇气,梁静茹吗?
所以只要仔细想想,就可推断出其中必然还有内情。如果不想引发更大的麻烦,李凌觉着还是得先前往该地深入了解,然后再解决问题。而且,还有一点也是他打算前往应州的关键,那就是他本身就是淮北人,行事上总归要更从容些不是?
于是,在接到消息后不久,李凌便转头直奔淮北,并于正月二十,来到了这座名声并不太显的淮北州城前。
相比于衡州,应州城的规模可要小太多了,若非知道这是一座州府,李凌都要错把这儿当作某处大一些的县城的。确实,这座中原州府城池看着也就比京畿和江南的某些大县稍大一些而已。
四周的城墙也就五六丈高,而且多有破损。那不是遭受兵灾后留下的伤痕,而是多年经风吹雨打,墙体被风蚀剥落后的痕迹,远远看着,就显出了一个意思——破落。
而城头的守军看着也和这座破小的州城相对应,不但人马只二三十,而且还个个都没精打采的,好像只有靠在墙上才能勉强撑住自己的身子。而就是这么一座破落州府,进出城门的税却是高得离谱,据下面人所说,不带任何货物进城,都要交足三十文,这都抵得上金陵这样的大城的三驮货物了。
也正因如此,整座应州城就显得格外冷清,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几乎都瞧不见有什么人进出,幽深的城门洞就如某只择人而噬的怪兽的大嘴般敞开着,只等人自己一头撞将进去。
李凌带了百来名心腹精锐又在外盘桓了一阵,这才拿马鞭一指城门:“走,咱们这就亮明了身份,去和当地官员见上一见,问一问他们为何竟敢违抗朝廷征粮之命!”说着,双腿一夹,便已催马向前,其他人也不曾落后,纷纷打马
跟随,来到城门前。
城上城下的守军早就发现这一大队人马在外盘桓,不过却未见在意,还懒洋洋地想要从这些人身上敲笔竹杠。直到人家过来,带头的一人亮明身份,众兵卒才知道原来是朝廷禁军,立马变了模样,弯腰施礼,好不客气。
对他们,李凌也没太多反应,中原承平百年,不光应州,别处州县的官兵素质也高不到哪儿去,所以便自顾入城,直奔本地府衙。
筹措转运军粮在州府素来是亲民衙门的差事,他过来自然先找本地知府。而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两个机灵的,先一步跑回衙门禀报了。
所以当李凌抵达这座依旧显得有些破旧的知府衙门前时,一名青袍官员已携十来名官吏等候在那儿了,一见着位于核心处的李凌,这个略显瘦削,长眼微眯的应州知府便抢上前来,遥遥地一拱到地,口中说道:“不知上官大驾降临,下官马邦文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
无论怎么说,这位的姿态还是放得很低的,李凌当下便翻身落马,虚扶了一把:“马知府太客气了,不必多礼。”
然后双方又各自介绍了一下自己和随行众官吏的身份,方才由李凌打头,马邦文做引,进入府衙内部,就在二堂的客厅落座,然后又是好一番的客套寒暄。
虚套了半盏茶后,李凌便把脸上的笑容一收,正色看向自觉坐在下首处的马邦文:“马知府你该知道本官今日为何会来应州吧?”
“这个……可是为了之前朝廷行文索要的军粮吗?”马邦文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正是。”
听到李凌毫不迟疑地作答,这位脸上顿露出忐忑与为难来,稍作迟疑后,便赶紧起身作揖:“还请大人责罚,下官……下官这实在是没有法子,才不得不加以推脱啊。”
“嗯?此话怎讲?”李凌皱起了眉头来,这位从见面后给自己的印象还算不错,难道是遇到了什么不能克服的难处吗?
“李大人你是有所不知啊,我应州本就是小地方,民少田贫,每年的收成也不算好,可以说年年都是仅够交税和养活一府百姓的,比不了别处富裕,还能囤积起相当数量的粮食来。”
“你是说你州府库房内拿不出朝廷所需的三千石粮食?”
面对李凌的直接询问,马邦文愈发显得不安起来,踌躇了一下,方才点头:“正……正是如此。不瞒大人说,下官在此任上也有五六年了,每年的收支也就将将能达到平衡,几乎没有节余。尤其是去年,更因为闹了一场蝗灾,导致田地欠收,要不是有地方上的几家大户帮着出了些钱粮,只怕都要跟朝廷讨要银子和粮食赈济百姓了。”
李凌沉默地听他哭穷,面上看不出半点表情,半晌后,才缓声道:“那常平仓呢?若本官所记不差,无论是赈灾还
平抑粮价,各地的常平仓都有相当用处。而且朝廷此番也考虑到了一些地方在这方面的难处,特准了可以先动用去年囤积的仓平仓中的粮食支援北疆。你这儿不会连常平仓都没有粮食可用了吧?”
想不到李凌居然如此较真,马邦文心中微微一沉,脸上却透出了苦涩:“大人所言甚是,照道理来说,本地常平仓还是可以为百姓,为朝廷略尽绵薄之力的。奈何,我应州实在穷困,多年下来,仓中粮食皆因各种突变之事或用于赈济百姓,或用于补足税粮,所以早就告罄了。
“此番朝廷有令,下官倒是想从常平仓内取粮,奈何……还请大人恕罪啊……”说着,他便再度起身,都快给李凌跪下了。
作为知府的都如此作态了,其他府衙僚属又岂能再安坐?于是,呼啦一下,十多个府衙官吏,也全都起身跪下,陪着他们的上司,齐声道:“都是我等办事不力,与知府大人无关。若大人真要责罚,就请罚我们吧……”
这么多人如此争着认错认罚,倒还真让李凌有些不好下手了,总不能真把所有人都拿下治罪吧,那整个应州府还不乱了套了?
想到这一层,李凌的心中陡然闪过一丝警惕,这看似老实的应州知府马邦文玩的是以退为进,法不责众啊!
他显然是知道自己来头的,也相信以自己的身份和权利足以因军粮不动而治其罪,所以就把全衙门上下都拖了出来。而且,他还得看出来了,马知府确实把个应州府衙经营得铁板一块,所有下属对他都是言听计从,不敢违拗,这下可真有些棘手了。
沉吟了片刻后,李凌脸上又现笑容:“各位这是做什么?真当本官是来兴师问罪的了?要真如此,我也不会只带这么几人过来了。来,快快起来说话,不然让外头差役们看见可有损你们的威信啊。”说着,还亲自上前,把马邦文给搀扶了起来。
他这一反应,总算是让众人都稍稍松了口气,又是一阵感恩,马邦文则还自责了几句。
直到大家情绪稳定下来,李凌才笑道:“既然真是因为力有未逮才不曾送出军粮,本官以为朝廷也是可以谅解,毕竟北疆虽重,却重不过黎民苍生。”
“多谢大人体谅,下官代我应州府百余万百姓多谢朝廷和大人的关照……”马邦文心下一定,赶紧行礼称谢。不料,李凌却又把话一转:“但此事毕竟干系重大,就是本官也不敢擅自做主,而想要让朝廷认同,赦免你们的罪过,却还需要拿出一些实据来证明应州确实无粮食可调。”
说着一顿,他看了下脸色微微有些变化的马邦文几人道:“你们也不必担心,此事很简单,不过就是把近几年你们府衙的相关粮食进出账目拿出来让本官带人查看一番即可。只要查出其中并无不妥,此事就算过去了。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啊?”
这一下确实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为自己在出京后就该径直北上,然后从中调度,把各路粮食都往北方送才是。可谁料,两个消息先后而来,却让他原先的算盘彻底落了空。
晋西南那边的军粮失踪一事,李凌在思忖后,还是决定交与终于再度与他合作的杨晨杨震兄弟来解决。因为就他想来,这一事多半与某些叛军或是当地盗匪有关,说到底就是可能动武。
而李凌纵然多年来经历了不少风浪,到底只是个文官书生,无论个人武艺,还是领兵作战,都实在没什么能力。去了也没能有什么作用,还不如放权给更能解决问题的杨家兄弟呢。
倒是淮北应州的情况更惹他留心,因为这事实在不合常理啊。大越朝廷如今正是鼎盛之时,自不可能出现如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情况,现在一个小小的州府就敢违抗朝廷之命,却是谁给的他们勇气,梁静茹吗?
所以只要仔细想想,就可推断出其中必然还有内情。如果不想引发更大的麻烦,李凌觉着还是得先前往该地深入了解,然后再解决问题。而且,还有一点也是他打算前往应州的关键,那就是他本身就是淮北人,行事上总归要更从容些不是?
于是,在接到消息后不久,李凌便转头直奔淮北,并于正月二十,来到了这座名声并不太显的淮北州城前。
相比于衡州,应州城的规模可要小太多了,若非知道这是一座州府,李凌都要错把这儿当作某处大一些的县城的。确实,这座中原州府城池看着也就比京畿和江南的某些大县稍大一些而已。
四周的城墙也就五六丈高,而且多有破损。那不是遭受兵灾后留下的伤痕,而是多年经风吹雨打,墙体被风蚀剥落后的痕迹,远远看着,就显出了一个意思——破落。
而城头的守军看着也和这座破小的州城相对应,不但人马只二三十,而且还个个都没精打采的,好像只有靠在墙上才能勉强撑住自己的身子。而就是这么一座破落州府,进出城门的税却是高得离谱,据下面人所说,不带任何货物进城,都要交足三十文,这都抵得上金陵这样的大城的三驮货物了。
也正因如此,整座应州城就显得格外冷清,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几乎都瞧不见有什么人进出,幽深的城门洞就如某只择人而噬的怪兽的大嘴般敞开着,只等人自己一头撞将进去。
李凌带了百来名心腹精锐又在外盘桓了一阵,这才拿马鞭一指城门:“走,咱们这就亮明了身份,去和当地官员见上一见,问一问他们为何竟敢违抗朝廷征粮之命!”说着,双腿一夹,便已催马向前,其他人也不曾落后,纷纷打马
跟随,来到城门前。
城上城下的守军早就发现这一大队人马在外盘桓,不过却未见在意,还懒洋洋地想要从这些人身上敲笔竹杠。直到人家过来,带头的一人亮明身份,众兵卒才知道原来是朝廷禁军,立马变了模样,弯腰施礼,好不客气。
对他们,李凌也没太多反应,中原承平百年,不光应州,别处州县的官兵素质也高不到哪儿去,所以便自顾入城,直奔本地府衙。
筹措转运军粮在州府素来是亲民衙门的差事,他过来自然先找本地知府。而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两个机灵的,先一步跑回衙门禀报了。
所以当李凌抵达这座依旧显得有些破旧的知府衙门前时,一名青袍官员已携十来名官吏等候在那儿了,一见着位于核心处的李凌,这个略显瘦削,长眼微眯的应州知府便抢上前来,遥遥地一拱到地,口中说道:“不知上官大驾降临,下官马邦文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
无论怎么说,这位的姿态还是放得很低的,李凌当下便翻身落马,虚扶了一把:“马知府太客气了,不必多礼。”
然后双方又各自介绍了一下自己和随行众官吏的身份,方才由李凌打头,马邦文做引,进入府衙内部,就在二堂的客厅落座,然后又是好一番的客套寒暄。
虚套了半盏茶后,李凌便把脸上的笑容一收,正色看向自觉坐在下首处的马邦文:“马知府你该知道本官今日为何会来应州吧?”
“这个……可是为了之前朝廷行文索要的军粮吗?”马邦文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正是。”
听到李凌毫不迟疑地作答,这位脸上顿露出忐忑与为难来,稍作迟疑后,便赶紧起身作揖:“还请大人责罚,下官……下官这实在是没有法子,才不得不加以推脱啊。”
“嗯?此话怎讲?”李凌皱起了眉头来,这位从见面后给自己的印象还算不错,难道是遇到了什么不能克服的难处吗?
“李大人你是有所不知啊,我应州本就是小地方,民少田贫,每年的收成也不算好,可以说年年都是仅够交税和养活一府百姓的,比不了别处富裕,还能囤积起相当数量的粮食来。”
“你是说你州府库房内拿不出朝廷所需的三千石粮食?”
面对李凌的直接询问,马邦文愈发显得不安起来,踌躇了一下,方才点头:“正……正是如此。不瞒大人说,下官在此任上也有五六年了,每年的收支也就将将能达到平衡,几乎没有节余。尤其是去年,更因为闹了一场蝗灾,导致田地欠收,要不是有地方上的几家大户帮着出了些钱粮,只怕都要跟朝廷讨要银子和粮食赈济百姓了。”
李凌沉默地听他哭穷,面上看不出半点表情,半晌后,才缓声道:“那常平仓呢?若本官所记不差,无论是赈灾还
平抑粮价,各地的常平仓都有相当用处。而且朝廷此番也考虑到了一些地方在这方面的难处,特准了可以先动用去年囤积的仓平仓中的粮食支援北疆。你这儿不会连常平仓都没有粮食可用了吧?”
想不到李凌居然如此较真,马邦文心中微微一沉,脸上却透出了苦涩:“大人所言甚是,照道理来说,本地常平仓还是可以为百姓,为朝廷略尽绵薄之力的。奈何,我应州实在穷困,多年下来,仓中粮食皆因各种突变之事或用于赈济百姓,或用于补足税粮,所以早就告罄了。
“此番朝廷有令,下官倒是想从常平仓内取粮,奈何……还请大人恕罪啊……”说着,他便再度起身,都快给李凌跪下了。
作为知府的都如此作态了,其他府衙僚属又岂能再安坐?于是,呼啦一下,十多个府衙官吏,也全都起身跪下,陪着他们的上司,齐声道:“都是我等办事不力,与知府大人无关。若大人真要责罚,就请罚我们吧……”
这么多人如此争着认错认罚,倒还真让李凌有些不好下手了,总不能真把所有人都拿下治罪吧,那整个应州府还不乱了套了?
想到这一层,李凌的心中陡然闪过一丝警惕,这看似老实的应州知府马邦文玩的是以退为进,法不责众啊!
他显然是知道自己来头的,也相信以自己的身份和权利足以因军粮不动而治其罪,所以就把全衙门上下都拖了出来。而且,他还得看出来了,马知府确实把个应州府衙经营得铁板一块,所有下属对他都是言听计从,不敢违拗,这下可真有些棘手了。
沉吟了片刻后,李凌脸上又现笑容:“各位这是做什么?真当本官是来兴师问罪的了?要真如此,我也不会只带这么几人过来了。来,快快起来说话,不然让外头差役们看见可有损你们的威信啊。”说着,还亲自上前,把马邦文给搀扶了起来。
他这一反应,总算是让众人都稍稍松了口气,又是一阵感恩,马邦文则还自责了几句。
直到大家情绪稳定下来,李凌才笑道:“既然真是因为力有未逮才不曾送出军粮,本官以为朝廷也是可以谅解,毕竟北疆虽重,却重不过黎民苍生。”
“多谢大人体谅,下官代我应州府百余万百姓多谢朝廷和大人的关照……”马邦文心下一定,赶紧行礼称谢。不料,李凌却又把话一转:“但此事毕竟干系重大,就是本官也不敢擅自做主,而想要让朝廷认同,赦免你们的罪过,却还需要拿出一些实据来证明应州确实无粮食可调。”
说着一顿,他看了下脸色微微有些变化的马邦文几人道:“你们也不必担心,此事很简单,不过就是把近几年你们府衙的相关粮食进出账目拿出来让本官带人查看一番即可。只要查出其中并无不妥,此事就算过去了。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