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后世那些殖民条约不同,穿越者甩出来的这份“抚远号条约”,从根本上就没走殖民路子。
后世殖民者逼迫土著政权签订条约,大多数时候,着力点都在商贸上面。
譬如大名鼎鼎的鸦片战争系列。这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自由贸易等条款,都是旨在给英商打开对华贸易方面的桎梏。
至于说殖民者和土著政权之间的关系......说实话,满清政府倒台时,再没有比英国佬哭得更伤心的人了......从哪里再能找来一个如此配合殖民者吸国民血的政权呢?
所以说,在大多数时候,人数相对稀少的殖民者,其目的都是赚钱而不是颠覆。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把殖民地改造成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业品倾销地。
而穿越者不一样。
穿越者一开始就是奔着吞并去的。
这一条中心思想,体现在条约上,首先就是“租界”这个词的消失。
在“抚远号条约”上,没有出现后世必备的租界条款。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主权陷阱:有了租界,就相当于承认这片土地是有主的,不然干嘛要租呢?
所以装糊涂也罢,掩耳盗铃也罢,自这份条约伊始,就只有“使馆区”和“自贸区”这种淡化了主客关系的名称。
很简单的未雨绸缪。
至于条约上其他关乎贸易的条款,虽说乍看起来和后世差不多,不过在执行上可就属于南辕北辙了。
在这个位面,即将被铁炮砸开大门的安南,穿越势力执行的将会是“腾笼换鸟”的长期政策。在这种局面下,势必不会出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这种剧本。
即便要发展,那也要等到很久以后了。条约上那些有关于商贸的条款,其实大部分都是幌子。真正目的,是给安南底层民众解开人身依附关系,方便他们日后自由迁徙。
当日晚间。
升龙府紫禁城,皇宫。
话说,升龙府内不但有紫禁城,包括内外城皇宫御道三大殿等一应建设,其实都和中原王朝一模一样......除了规模小点。
今晚的皇宫大殿内,粗若儿臂的广南红烛好似不要钱一样遍插于壁,殿内灯火通明纤毫毕见。安南国后黎朝的君臣文武,正齐聚于此,共商大计。
当其时,一个高瘦有力,身穿薄甲,头顶用红色锦带绑着发髻的中年武士,正站在殿中侃侃而谈:“皇上,王爷,如今之局,只好放手拼死一搏,否则我大越国国祚难保!”
“还请王爷下令,即刻遣使与阮主休息。再抽回南边峥江一线大军,并升龙府左近各营,合兵一处,与明军决一死战则可!”
说出这一番杀气腾腾话语的男人,是中府大将郑玉。
安南的中府大将,放在我大清就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升龙府卫戍司令,是政治地位非常高的一员武将。
如此紧要的位置,掌权王爷郑梉自然要交给心腹。郑玉其人,正是郑梉族中从弟之一。
要是在往常日子里,似郑玉这等心腹大将在殿上摆出军略,群臣是一定会考虑斟酌后再决定应对的。毕竟从、这厮口中说出的东西,有可能是王爷本人的意思。
然而今天不一样了。
郑玉话音刚落,一旁马上就有一个苍老尖厉的音调发出:“说得轻巧。调大军回来,如何与明军大舰交战?府外码头游过大河吗?”
说话的,是一个穿着文官袍服,身材干瘦的小老头。与此同时,老头身旁几个同样穿着袍服的文官们也在点头,集体表达了对郑玉荒唐言论的不满。
见此情形,郑玉急忙解释道:“或可诱敌来攻,或可坚壁清野,总之,战守大计不容轻慢!”
“这是装瞎子吗?笑话!”
刚才那个小老头这次干脆一甩袖,从班列中站出:“明舰来去自如,每每打完铳子便出海修补,不几日旋即复来。你我都心知肚明,彼辈摆明就是仗着船坚炮利,反复袭扰我大越都城,且此举颇有成效。”
老头大声质问道:“郑玉,你自己说,明人要何其蠢笨,才会中你的计,驱赶水手下船攻打城池?”
“再有,纵是明人下了船陆战......哼,日前在横蒲县(鸿基)一夜间被明人杀光的那两千精锐,你又怎么说?”
“眼下升龙府已然半壁颓废,无需郑玉你坚壁清野,大约士民今后也要忍饥挨饿,四下流离,进而揭竿为匪的。”
逐条堆完郑玉后,老头不再搭理对方,而是转身面对陛台:“皇上,王爷,如今局面,明人骤然发难,已然动摇我大越国本。照此行径,不出半岁,我等便是亡国之君臣了!”
老头说到这里,拱手弯腰行了大礼,然后取下了头上的薄纱硬翅幞头,捧在手中,一脸推搪地说道:“老臣放胆一言。如今之计,唯有与明人虚与委蛇,暂且相从。待他日探得彼辈虚实,谋定而后动,我辈定能驱除明人,朝野再行振作!”
听完老官儿一番言论,高坐于二层陛阶上的一位穿着四爪蟒袍的中年人,终于有点动容。
此人正是后黎朝如今的掌国权臣,清都王:郑梉。
而坐于陛台最上面一层,身穿皇袍,面无表情,犹如一尊木雕一样的年轻人,则是后黎朝第十八代皇帝:黎神宗黎维祺。
十三年前,当时的后黎朝权臣郑松,胁迫当时的皇帝黎敬宗自缢而死,并拥立其子,当时还是一个幼儿的黎维祺为帝。
十三年后,郑松已死。然而郑松之子郑梉,却依旧以权臣的身份,坐在了皇帝黎维祺身旁。
现如今的后黎朝,正处于一个安南版的汉末时代: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频频发动对南方割据势力的讨伐战争。
可惜在这个位面,郑王爷统一国家的进程被乱入的穿越者打断了。今天,原本因该高居殿堂,听取大臣攻伐南方阮氏报告的郑梉,硬生生听了一肚子战和两派的激烈争论。
事情到了这一步,看到往日谨慎的朝臣已然毫不顾忌地讲出种种亡国之语,郑梉知道,大灾突临,国破家亡在即,明人条约一事,必须做出决定了。
下一刻,方面,宽髯,大腹便便的郑王爷先是挥手示意将军郑玉退下,然后又温言安抚了老人家:“黎司马老成谋国,说得都是肺腑之言,无罪有功。”
紧接着,郑梉扭头看向了今天出使敌船的关键人物:郑春堂。
“郑春堂,你来说,那明人此来,可是果真有覆我国家之意?”
原本在一旁默不作声,努力降低存在感的郑春堂,这一刻冷汗都下来了。他清楚,现在是关键时刻,接下来的回答,会影响到整个北方郑氏未来如何面对明人。极大的压力令郑春堂汗出如浆。
“禀王爷。”无论心理如何,作为上明人船的正使,郑春堂都得出列说清楚:“在下官看,明人此番武备精良,兼且骄横跋扈,当是有备而来。”
“如今局势险恶,我大越国外有强敌,内有不臣,依下官之见,不妨稍稍虚与委蛇,以待来日。”
郑梉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底下百官的意见了。
除了一部分数量不多的死硬派之外,其余人等,包括绝大部分文官,都是赞同和明人签订条约的“投降派”。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坚船利炮之外,文官们业已说得明白:南方阮氏。
安南国土狭长,天然就容易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历史上安南人自家搞南北对抗的时间很多。哪怕在后世,六十年代,南北双方也是狠狠大战了一场后才重新统一。
所以说,一直以来,对于北方“挟天子”,拥有法统正义的郑氏来说,其最大的敌人,就是割据了半壁江山的南方阮氏。这一点哪怕是明人的巨舰大炮轰到了门前,也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方才辩论中,文官们或明或暗都提示了掌权者:不能和明人死拼,否则阮氏会渔翁得利。
事实上不用文官提醒,郑梉身为秉国大臣,自然能看到这一点。而且他预见到另一种更坏的情况:明人勾结阮氏,直接推翻后黎朝,另立新朝。
郑梉十分肯定,明人是做得出来这一手的。因为一直以来,就在升龙府更北方,靠近大明国界的高平城,依旧有一小股“前莫朝余孽”割据存活,郑氏始终无法剿灭。究其原委,就是因为这股莫朝余孽当年得到了明朝册封,依旧保持着“正统”的牌子,背后有明人撑腰。
这种事已经发生了许多次——但凡在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内生存的小国,其国中一旦出现争位换代之事,胜利者往往都会在第一时间派出使节去请求中国皇帝的册封。
综上所述,在收集了大量意见,权衡了所有利弊后,郑梉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与明人“和谈”。
“我意已决,便是毒酒,也只好暂且饮下。”
“郑春堂!”
“臣在。”
“明日一早,便着人去明船,与明人商议。”
“遵命!”
下定决心后,郑梉很快决定下了和谈人选。
既然大方向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想办法和明人讨价还价了:“来人,请和兰商人上殿。”
后世殖民者逼迫土著政权签订条约,大多数时候,着力点都在商贸上面。
譬如大名鼎鼎的鸦片战争系列。这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自由贸易等条款,都是旨在给英商打开对华贸易方面的桎梏。
至于说殖民者和土著政权之间的关系......说实话,满清政府倒台时,再没有比英国佬哭得更伤心的人了......从哪里再能找来一个如此配合殖民者吸国民血的政权呢?
所以说,在大多数时候,人数相对稀少的殖民者,其目的都是赚钱而不是颠覆。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把殖民地改造成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业品倾销地。
而穿越者不一样。
穿越者一开始就是奔着吞并去的。
这一条中心思想,体现在条约上,首先就是“租界”这个词的消失。
在“抚远号条约”上,没有出现后世必备的租界条款。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主权陷阱:有了租界,就相当于承认这片土地是有主的,不然干嘛要租呢?
所以装糊涂也罢,掩耳盗铃也罢,自这份条约伊始,就只有“使馆区”和“自贸区”这种淡化了主客关系的名称。
很简单的未雨绸缪。
至于条约上其他关乎贸易的条款,虽说乍看起来和后世差不多,不过在执行上可就属于南辕北辙了。
在这个位面,即将被铁炮砸开大门的安南,穿越势力执行的将会是“腾笼换鸟”的长期政策。在这种局面下,势必不会出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这种剧本。
即便要发展,那也要等到很久以后了。条约上那些有关于商贸的条款,其实大部分都是幌子。真正目的,是给安南底层民众解开人身依附关系,方便他们日后自由迁徙。
当日晚间。
升龙府紫禁城,皇宫。
话说,升龙府内不但有紫禁城,包括内外城皇宫御道三大殿等一应建设,其实都和中原王朝一模一样......除了规模小点。
今晚的皇宫大殿内,粗若儿臂的广南红烛好似不要钱一样遍插于壁,殿内灯火通明纤毫毕见。安南国后黎朝的君臣文武,正齐聚于此,共商大计。
当其时,一个高瘦有力,身穿薄甲,头顶用红色锦带绑着发髻的中年武士,正站在殿中侃侃而谈:“皇上,王爷,如今之局,只好放手拼死一搏,否则我大越国国祚难保!”
“还请王爷下令,即刻遣使与阮主休息。再抽回南边峥江一线大军,并升龙府左近各营,合兵一处,与明军决一死战则可!”
说出这一番杀气腾腾话语的男人,是中府大将郑玉。
安南的中府大将,放在我大清就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升龙府卫戍司令,是政治地位非常高的一员武将。
如此紧要的位置,掌权王爷郑梉自然要交给心腹。郑玉其人,正是郑梉族中从弟之一。
要是在往常日子里,似郑玉这等心腹大将在殿上摆出军略,群臣是一定会考虑斟酌后再决定应对的。毕竟从、这厮口中说出的东西,有可能是王爷本人的意思。
然而今天不一样了。
郑玉话音刚落,一旁马上就有一个苍老尖厉的音调发出:“说得轻巧。调大军回来,如何与明军大舰交战?府外码头游过大河吗?”
说话的,是一个穿着文官袍服,身材干瘦的小老头。与此同时,老头身旁几个同样穿着袍服的文官们也在点头,集体表达了对郑玉荒唐言论的不满。
见此情形,郑玉急忙解释道:“或可诱敌来攻,或可坚壁清野,总之,战守大计不容轻慢!”
“这是装瞎子吗?笑话!”
刚才那个小老头这次干脆一甩袖,从班列中站出:“明舰来去自如,每每打完铳子便出海修补,不几日旋即复来。你我都心知肚明,彼辈摆明就是仗着船坚炮利,反复袭扰我大越都城,且此举颇有成效。”
老头大声质问道:“郑玉,你自己说,明人要何其蠢笨,才会中你的计,驱赶水手下船攻打城池?”
“再有,纵是明人下了船陆战......哼,日前在横蒲县(鸿基)一夜间被明人杀光的那两千精锐,你又怎么说?”
“眼下升龙府已然半壁颓废,无需郑玉你坚壁清野,大约士民今后也要忍饥挨饿,四下流离,进而揭竿为匪的。”
逐条堆完郑玉后,老头不再搭理对方,而是转身面对陛台:“皇上,王爷,如今局面,明人骤然发难,已然动摇我大越国本。照此行径,不出半岁,我等便是亡国之君臣了!”
老头说到这里,拱手弯腰行了大礼,然后取下了头上的薄纱硬翅幞头,捧在手中,一脸推搪地说道:“老臣放胆一言。如今之计,唯有与明人虚与委蛇,暂且相从。待他日探得彼辈虚实,谋定而后动,我辈定能驱除明人,朝野再行振作!”
听完老官儿一番言论,高坐于二层陛阶上的一位穿着四爪蟒袍的中年人,终于有点动容。
此人正是后黎朝如今的掌国权臣,清都王:郑梉。
而坐于陛台最上面一层,身穿皇袍,面无表情,犹如一尊木雕一样的年轻人,则是后黎朝第十八代皇帝:黎神宗黎维祺。
十三年前,当时的后黎朝权臣郑松,胁迫当时的皇帝黎敬宗自缢而死,并拥立其子,当时还是一个幼儿的黎维祺为帝。
十三年后,郑松已死。然而郑松之子郑梉,却依旧以权臣的身份,坐在了皇帝黎维祺身旁。
现如今的后黎朝,正处于一个安南版的汉末时代: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频频发动对南方割据势力的讨伐战争。
可惜在这个位面,郑王爷统一国家的进程被乱入的穿越者打断了。今天,原本因该高居殿堂,听取大臣攻伐南方阮氏报告的郑梉,硬生生听了一肚子战和两派的激烈争论。
事情到了这一步,看到往日谨慎的朝臣已然毫不顾忌地讲出种种亡国之语,郑梉知道,大灾突临,国破家亡在即,明人条约一事,必须做出决定了。
下一刻,方面,宽髯,大腹便便的郑王爷先是挥手示意将军郑玉退下,然后又温言安抚了老人家:“黎司马老成谋国,说得都是肺腑之言,无罪有功。”
紧接着,郑梉扭头看向了今天出使敌船的关键人物:郑春堂。
“郑春堂,你来说,那明人此来,可是果真有覆我国家之意?”
原本在一旁默不作声,努力降低存在感的郑春堂,这一刻冷汗都下来了。他清楚,现在是关键时刻,接下来的回答,会影响到整个北方郑氏未来如何面对明人。极大的压力令郑春堂汗出如浆。
“禀王爷。”无论心理如何,作为上明人船的正使,郑春堂都得出列说清楚:“在下官看,明人此番武备精良,兼且骄横跋扈,当是有备而来。”
“如今局势险恶,我大越国外有强敌,内有不臣,依下官之见,不妨稍稍虚与委蛇,以待来日。”
郑梉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底下百官的意见了。
除了一部分数量不多的死硬派之外,其余人等,包括绝大部分文官,都是赞同和明人签订条约的“投降派”。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坚船利炮之外,文官们业已说得明白:南方阮氏。
安南国土狭长,天然就容易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历史上安南人自家搞南北对抗的时间很多。哪怕在后世,六十年代,南北双方也是狠狠大战了一场后才重新统一。
所以说,一直以来,对于北方“挟天子”,拥有法统正义的郑氏来说,其最大的敌人,就是割据了半壁江山的南方阮氏。这一点哪怕是明人的巨舰大炮轰到了门前,也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方才辩论中,文官们或明或暗都提示了掌权者:不能和明人死拼,否则阮氏会渔翁得利。
事实上不用文官提醒,郑梉身为秉国大臣,自然能看到这一点。而且他预见到另一种更坏的情况:明人勾结阮氏,直接推翻后黎朝,另立新朝。
郑梉十分肯定,明人是做得出来这一手的。因为一直以来,就在升龙府更北方,靠近大明国界的高平城,依旧有一小股“前莫朝余孽”割据存活,郑氏始终无法剿灭。究其原委,就是因为这股莫朝余孽当年得到了明朝册封,依旧保持着“正统”的牌子,背后有明人撑腰。
这种事已经发生了许多次——但凡在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内生存的小国,其国中一旦出现争位换代之事,胜利者往往都会在第一时间派出使节去请求中国皇帝的册封。
综上所述,在收集了大量意见,权衡了所有利弊后,郑梉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与明人“和谈”。
“我意已决,便是毒酒,也只好暂且饮下。”
“郑春堂!”
“臣在。”
“明日一早,便着人去明船,与明人商议。”
“遵命!”
下定决心后,郑梉很快决定下了和谈人选。
既然大方向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想办法和明人讨价还价了:“来人,请和兰商人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