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恒没有盯着小姐姐的脂粉店打望的习惯。这个习惯……很不好!
魏玉珍撑起油纸伞,带着莺儿。她脚步轻快,心里只想着赶紧离这个男人远点。自己还是太天真了,自己与这个男人只是一面之缘,虽聊得投机,但这世上多得是夸夸奇谈的伪君子。魏玉珍的心中充满了后悔、自责,她面色苍白,感觉自己随时可能倒下。
她是一个孤傲的女子,身边那么多公子名士,从来没有一个看得上的。董书恒是唯一一个让他想要交往的男性。而且她还在父亲面前多次为他说话。想到这里,她就更加羞耻难耐。真是没脸见自己的父亲了。
这时,她忽然听到身后一个少女说道“二哥,你快看那是知州大人的千金。”
“什么?二哥?”
二哥这个普通的称呼,突然间让魏玉珍觉得是一个多么优美的词汇,就像你写文章突然有个位置不知道怎么用词。苦想查找了半天之后,突然听到旁边有人提醒,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然袭来。
“我刚才都做了些什么?我的心怎么如此狭隘?”魏玉珍苍白的脸,瞬间变得潮红一片,她感到自己的脖子上都是一片火热,抓着油纸伞的手由于过度用力而泛白。
她很想回头去跟董书恒说话,哪怕是点头打个招呼。但是她的矜持,让她定了定身,继续走远。作为一个女子不能路上有个人对你指点一下就去跟人打招呼吧。早知道现在还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还没开始。
“哦,知府的女儿,原来是官家小姐。”董书恒顺着书梅的指点看过去,这背影很像啊。自己果然没猜错。
不过看着小姐姐远去,没有和自己相见的意思,董书恒也没有主动上前。董书恒知道在这大街之上多有不便。
在书云、书梅的眼中,今天的董书恒有些奇怪。以前的二哥总是一本正经的,像个熟读圣贤书的士子。今天二哥竟然带她们逛街,面对书梅的胡闹,二哥一点也不见怪。还给她们讲洋人的故事。
即便是保守的书云,也极为喜欢这样的哥哥。
董书恒带着两个妹妹玩了半天,吃了午饭,才把妹妹送回白府,书梅缠着哥哥带她去军营打枪。董书恒本来是想同意的。可是书敏坚决不允许,出来之前她跟母亲许诺不出城门的。
看着倔强的大妹妹,董书恒只能对书梅投了一个同情的眼神。
卸甲镇外的团丁大营,此时只留下驻守的团丁。其他的人全都拿着工兵锹在修整通往镇子的大路。他们取来土石,把路上的坑洼处一点点填平。这点工作对于团丁来说非常的轻松。
卸甲镇的镇长是一名乡绅,名叫胡乃康,为人乐善好施,在这个卸甲镇颇有名望。刚开始知道这群团丁要在镇外宿营还真担惊受怕了一阵。这个年代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兵匪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多大区别。
可是一夜无事,没有一个团丁出过军营。第二天一早就听到军营中的哨子声响起。老镇长不甚放心,带着几个年轻后生,战战兢兢地到镇口观望。只见这群团丁穿戴整齐冲出营房,沿着村口大路向着镇子方向跑来。老镇长看得冷汗直流,连忙命身旁的后生回镇上通知各家关好门窗。
“家里有小媳妇儿、大姑娘的多抹点锅底灰,藏的严实点。另外镇上的大户人家自备酒肉,准备好随我劳军。”老镇长又补充道,显得经验十足。
正在老镇长紧张布置的时候,突然前进的队伍,停在了镇口。然后就听到一句浑厚的口令:“向……后……转……”。
“唰……”
这条一千多人的长长队伍整齐的转身,然后有听到:“跑步……走。”队伍又跑起来了。
老镇长看蒙了,这不符合套路啊!你们倒是冲进来呀!几个后生疑惑地看着胡镇长。老胡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镇口离军营大概1000米。这群团丁跑了三个来回,终于停在了军营中。就这样,他们竟然队伍还能保持整齐。老镇长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干的兵,也许只有当年打进长江的英国兵能跑出这么整齐的队列。
老胡草草地在镇口吃了点早饭,还是不肯回去。他要看看这帮团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人让人给他搬了把躺椅,就坐在村口观望着。
只见那群团丁回到营中也开始吃早饭。老胡能闻到粥香,还刚蒸好的馒头发出的香味。想来这帮团丁吃的还不错呢!
一会儿,营中有传来了操练声,隐约能听到一声声他们特有的那种口令。
午饭吃完了,军营终于有了动静,一群团丁拿着一种小型铁锹走出军营。他们竟然在帮镇子修路???老胡再次感受到经验被挑战。
这时,镇子里许多百姓也大着胆子出来观望。这群团丁真的不一样呢!他们挥舞着小铁锹,把大路上的坑洼处填平,然后又有人人过来用石锤打结实。他们干的很熟练,应该是经常做这些事。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日头很高,团丁一个个汗流浃背。老胡深锁眉头,似乎是在犹豫着什么?
“到底该如何同这群人相处呢?”老胡心中犹豫,以往的经验,让他无法放下戒心。但是现实有让他觉得不应该如此拒人以千里之外,人家已经展现出了善意,自己不能没了礼数。
过了一阵子,老胡好像下定了决心,对旁边的后生道:“让镇上准备20大桶的绿豆汤,多放些糖霜,绿豆到我家取,多找几家一起煮。”
董书恒回到军营后,正好碰到镇上百姓正在给修路的兵丁送绿豆汤。这正是董书恒想要,他时常告诉团丁,我们来自百姓,理应爱护百姓。
董书恒出面同这个老胡镇长见了礼。互相不免气一番。不管怎么样,终于让老镇长放下了戒心。
送走了老镇长,军营中来了一个老书生,自称是知州衙门师爷,过来邀请董书恒前去知州衙门一叙。
终于要见面了吗?
我穿什么衣服呢?董书恒突然有了一种要去相亲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奇怪呢!
知州衙门,高邮州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县,衙门并不大。前堂是县衙各房办公的地方,中堂为知州办公开堂之地。中堂之后还有后院,为知州生活居家场所。
董书恒被人引到中堂边厢的一间书房。书房的摆设极为简单,正中摆着一张书案,后方摆着一个书架还有一个屏风。书案后面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头发花白,身着一身旧官服,袖口后面甚至隐隐还有补丁。老人面带微笑审视着董书恒。
“参见知州大人。”董书恒行了一礼。抬头向老人看去。
“咦,怎么觉得这眼神怪怪的?有些像是丈人看女婿一样。”董书恒心中暗暗想道。
“董公子,请坐。”那人和善地说道。
“大人,折煞在下,大人德高望重,声名远扬,大人所倡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一直为在下之座右铭。”
“那么老朽就卖一个老,称呼你为书恒。”魏源说道,“书恒所作所为,老朽也多有耳闻,你在东台组建新式公司,引进蒸汽机建立新工厂。老朽的许多设想在你这里都得到了实践。老朽一直有疑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新学的,师从何人?”
“这……小子曾随家父游商上海,有一米国神父见小子聪颖,邃收小子为徒,学习英文,并且向小子教授了越多西学知识。”
“那你觉得西学如何?”
“小子认为西学多经世致用之学,讲究功利性,缺乏对人性的引导教化。只可为用,不可为本。”
“只可为用?不可为本?说得好,西学为用,中学为本。理当如此,不然我中华儿女岂不都变成假洋鬼子了?”魏源抚须笑道。
他的脸上光彩绚烂。好像是有了重大的发现。他当年作为两江总督幕僚,目睹了了英军侵华,目睹了南京条约签订,目睹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羞愤辞职,整理林则徐遗著,又与龚自珍一起翻译西方著作,引入西学,但这些年一无所成。除了国内的保守势力以外。还有就是没有找到西学与国学的结合点,而且缺乏实践,无法展露西学的价值。
现在眼前这个小伙子,不仅已经在实践西学。而且想到了“西学为用,国学为本”的结合点。自己如果能够做好这件事,那么功劳不亚于阳明公。虽然接触西学,但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文人,魏源也有自己的野心。
此时他想到已经逝世的定庵先生,这一辈人只剩下自己了。引入西学,改造国学的事情,不能断送在自己手里。现在眼前就有一个年轻人,他的见识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书恒,你对当前的国朝怎么看?”魏源郑重地问道。
“先生,是想听我的真实想法吗?”董书恒也郑重地问道,他甚至改了称呼。
“是的,你既然称呼我先生,那么我想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同你一同探讨时局。”
魏玉珍撑起油纸伞,带着莺儿。她脚步轻快,心里只想着赶紧离这个男人远点。自己还是太天真了,自己与这个男人只是一面之缘,虽聊得投机,但这世上多得是夸夸奇谈的伪君子。魏玉珍的心中充满了后悔、自责,她面色苍白,感觉自己随时可能倒下。
她是一个孤傲的女子,身边那么多公子名士,从来没有一个看得上的。董书恒是唯一一个让他想要交往的男性。而且她还在父亲面前多次为他说话。想到这里,她就更加羞耻难耐。真是没脸见自己的父亲了。
这时,她忽然听到身后一个少女说道“二哥,你快看那是知州大人的千金。”
“什么?二哥?”
二哥这个普通的称呼,突然间让魏玉珍觉得是一个多么优美的词汇,就像你写文章突然有个位置不知道怎么用词。苦想查找了半天之后,突然听到旁边有人提醒,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然袭来。
“我刚才都做了些什么?我的心怎么如此狭隘?”魏玉珍苍白的脸,瞬间变得潮红一片,她感到自己的脖子上都是一片火热,抓着油纸伞的手由于过度用力而泛白。
她很想回头去跟董书恒说话,哪怕是点头打个招呼。但是她的矜持,让她定了定身,继续走远。作为一个女子不能路上有个人对你指点一下就去跟人打招呼吧。早知道现在还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还没开始。
“哦,知府的女儿,原来是官家小姐。”董书恒顺着书梅的指点看过去,这背影很像啊。自己果然没猜错。
不过看着小姐姐远去,没有和自己相见的意思,董书恒也没有主动上前。董书恒知道在这大街之上多有不便。
在书云、书梅的眼中,今天的董书恒有些奇怪。以前的二哥总是一本正经的,像个熟读圣贤书的士子。今天二哥竟然带她们逛街,面对书梅的胡闹,二哥一点也不见怪。还给她们讲洋人的故事。
即便是保守的书云,也极为喜欢这样的哥哥。
董书恒带着两个妹妹玩了半天,吃了午饭,才把妹妹送回白府,书梅缠着哥哥带她去军营打枪。董书恒本来是想同意的。可是书敏坚决不允许,出来之前她跟母亲许诺不出城门的。
看着倔强的大妹妹,董书恒只能对书梅投了一个同情的眼神。
卸甲镇外的团丁大营,此时只留下驻守的团丁。其他的人全都拿着工兵锹在修整通往镇子的大路。他们取来土石,把路上的坑洼处一点点填平。这点工作对于团丁来说非常的轻松。
卸甲镇的镇长是一名乡绅,名叫胡乃康,为人乐善好施,在这个卸甲镇颇有名望。刚开始知道这群团丁要在镇外宿营还真担惊受怕了一阵。这个年代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兵匪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多大区别。
可是一夜无事,没有一个团丁出过军营。第二天一早就听到军营中的哨子声响起。老镇长不甚放心,带着几个年轻后生,战战兢兢地到镇口观望。只见这群团丁穿戴整齐冲出营房,沿着村口大路向着镇子方向跑来。老镇长看得冷汗直流,连忙命身旁的后生回镇上通知各家关好门窗。
“家里有小媳妇儿、大姑娘的多抹点锅底灰,藏的严实点。另外镇上的大户人家自备酒肉,准备好随我劳军。”老镇长又补充道,显得经验十足。
正在老镇长紧张布置的时候,突然前进的队伍,停在了镇口。然后就听到一句浑厚的口令:“向……后……转……”。
“唰……”
这条一千多人的长长队伍整齐的转身,然后有听到:“跑步……走。”队伍又跑起来了。
老镇长看蒙了,这不符合套路啊!你们倒是冲进来呀!几个后生疑惑地看着胡镇长。老胡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镇口离军营大概1000米。这群团丁跑了三个来回,终于停在了军营中。就这样,他们竟然队伍还能保持整齐。老镇长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干的兵,也许只有当年打进长江的英国兵能跑出这么整齐的队列。
老胡草草地在镇口吃了点早饭,还是不肯回去。他要看看这帮团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人让人给他搬了把躺椅,就坐在村口观望着。
只见那群团丁回到营中也开始吃早饭。老胡能闻到粥香,还刚蒸好的馒头发出的香味。想来这帮团丁吃的还不错呢!
一会儿,营中有传来了操练声,隐约能听到一声声他们特有的那种口令。
午饭吃完了,军营终于有了动静,一群团丁拿着一种小型铁锹走出军营。他们竟然在帮镇子修路???老胡再次感受到经验被挑战。
这时,镇子里许多百姓也大着胆子出来观望。这群团丁真的不一样呢!他们挥舞着小铁锹,把大路上的坑洼处填平,然后又有人人过来用石锤打结实。他们干的很熟练,应该是经常做这些事。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日头很高,团丁一个个汗流浃背。老胡深锁眉头,似乎是在犹豫着什么?
“到底该如何同这群人相处呢?”老胡心中犹豫,以往的经验,让他无法放下戒心。但是现实有让他觉得不应该如此拒人以千里之外,人家已经展现出了善意,自己不能没了礼数。
过了一阵子,老胡好像下定了决心,对旁边的后生道:“让镇上准备20大桶的绿豆汤,多放些糖霜,绿豆到我家取,多找几家一起煮。”
董书恒回到军营后,正好碰到镇上百姓正在给修路的兵丁送绿豆汤。这正是董书恒想要,他时常告诉团丁,我们来自百姓,理应爱护百姓。
董书恒出面同这个老胡镇长见了礼。互相不免气一番。不管怎么样,终于让老镇长放下了戒心。
送走了老镇长,军营中来了一个老书生,自称是知州衙门师爷,过来邀请董书恒前去知州衙门一叙。
终于要见面了吗?
我穿什么衣服呢?董书恒突然有了一种要去相亲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奇怪呢!
知州衙门,高邮州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县,衙门并不大。前堂是县衙各房办公的地方,中堂为知州办公开堂之地。中堂之后还有后院,为知州生活居家场所。
董书恒被人引到中堂边厢的一间书房。书房的摆设极为简单,正中摆着一张书案,后方摆着一个书架还有一个屏风。书案后面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头发花白,身着一身旧官服,袖口后面甚至隐隐还有补丁。老人面带微笑审视着董书恒。
“参见知州大人。”董书恒行了一礼。抬头向老人看去。
“咦,怎么觉得这眼神怪怪的?有些像是丈人看女婿一样。”董书恒心中暗暗想道。
“董公子,请坐。”那人和善地说道。
“大人,折煞在下,大人德高望重,声名远扬,大人所倡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一直为在下之座右铭。”
“那么老朽就卖一个老,称呼你为书恒。”魏源说道,“书恒所作所为,老朽也多有耳闻,你在东台组建新式公司,引进蒸汽机建立新工厂。老朽的许多设想在你这里都得到了实践。老朽一直有疑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新学的,师从何人?”
“这……小子曾随家父游商上海,有一米国神父见小子聪颖,邃收小子为徒,学习英文,并且向小子教授了越多西学知识。”
“那你觉得西学如何?”
“小子认为西学多经世致用之学,讲究功利性,缺乏对人性的引导教化。只可为用,不可为本。”
“只可为用?不可为本?说得好,西学为用,中学为本。理当如此,不然我中华儿女岂不都变成假洋鬼子了?”魏源抚须笑道。
他的脸上光彩绚烂。好像是有了重大的发现。他当年作为两江总督幕僚,目睹了了英军侵华,目睹了南京条约签订,目睹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羞愤辞职,整理林则徐遗著,又与龚自珍一起翻译西方著作,引入西学,但这些年一无所成。除了国内的保守势力以外。还有就是没有找到西学与国学的结合点,而且缺乏实践,无法展露西学的价值。
现在眼前这个小伙子,不仅已经在实践西学。而且想到了“西学为用,国学为本”的结合点。自己如果能够做好这件事,那么功劳不亚于阳明公。虽然接触西学,但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文人,魏源也有自己的野心。
此时他想到已经逝世的定庵先生,这一辈人只剩下自己了。引入西学,改造国学的事情,不能断送在自己手里。现在眼前就有一个年轻人,他的见识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书恒,你对当前的国朝怎么看?”魏源郑重地问道。
“先生,是想听我的真实想法吗?”董书恒也郑重地问道,他甚至改了称呼。
“是的,你既然称呼我先生,那么我想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同你一同探讨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