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并没有动弹,然而他闭着眼睛,却分明觉察到身躯正在往下坠落。而实际上所谓的“下”,也只不过是他的一点直觉,他的神经末梢捕捉着气流拂过身体,再把这细微的触觉回输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汇总这些汪洋一样的信息,再递送给大脑,于是大脑在几百分之一秒里得出最终的结论——身体正在朝着下方掉落。是的,正在向着广大的下方掉落。“”广大“这是他对这个空间的感知。是不是广大,他紧闭着双眼,其实也完全看不见。当然,即便是睁开眼去,在这一个近乎无限广大的空间里,他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这个空间里没有一丝光线,呈现出一种绝对的黑暗。处身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地方,又似乎像是在母体子宫之中。”子宫“这个字眼让他的心脏没来由地跳了那么一下。真的像在妈妈的子宫里吗?又像又不像,因为即便是妈妈的子宫,也没有眼前这个神秘兮兮的空间那么黑暗。
他在这广大无边的黑暗空间中坠落,两个耳朵里除了呼呼的风声,别的什么也听不见。风声并不如何凛冽,像是在暗示他,坠落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当然,还是当然,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又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参照的物体,他事实上并不能知道自己下坠的速度。计算自由落体的公式是vgt,g是重力加速度,t是物体下落时间。这个空间似乎怎么落也没有底,他也根本没办法知道自己下落的速度。他只能用直觉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他下落的速度似乎并不是那样的快。他的直觉还告诉他,尽管他的速度并不如何快,可是等到他掉落到底面——如果这里有着那样一个底面的话(假设这是个大到难以置信的立方体)。那么巨大的重力还是会让他粉身碎骨,会把他紧紧的按在底面的巨大平面上。到时候他的皮肉啦,骨头啦,脑浆血浆啦,所有固体和半固体乃至液体的组织成份,都会被压力压成一张大饼,薄薄的摊在地上。便如同某一个漫不经心地后现代主义画手,所能画出的最漫不经心的画作一样。
那场面一定壮观极了,想到这些,他甚至感到了一丝丝恶作剧一般的快感。对迟早要到来的结局,他竟然表现的这样坦然,就像是一个为了某种主义献身的斗士一样。他的双手被紧紧地捆在背后,一个标牌从脖领子那里插了下去,上面写着写看上去很敷衍的黑体字——“xx分子xxx“,大概就是这样了。砍头的刽子手用充满威吓的眼神盯视着他,嘴角还挂着一丝混合着鄙夷和残忍的微笑。刽子手的样子吓人极了,几乎每一个等着掉脑袋的人,都会被他这样一副表情吓到。因而很多人都会在行刑还没开始的时候,便被吓得淋淋漓漓的尿上一□□。死刑犯的裤脚管都会事先缝起来,因此尿液不会流出来,而只能是被里外好几层裤子慢慢的吸收。真够倒霉的,马上就要掉脑袋了,还要先糟上这么一回罪。
他当然不是他们,不会像许多人那样害怕的尿裤子。他是坚定的斗士,才不会被刽子手这一点小小的伎俩吓倒。刽子手如果盯着他,他就坦坦然然地回望过去。他的眸子里一定闪烁着平和的,带着些悲悯的神色。而他的面上,则会露出对眼前这个可怜的家伙的同情。他要用眼睛告诉刽子手,可怜的并不是他这样一个就要没了脑袋的人。真正可怜的是他这样一个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劳动的人。刽子手每天辛辛苦苦地砍掉那么多脑袋,到头来又得到了些什么呢?是的,他将这样望着刽子手,一直到刽子手不能承受他平和目光背后的力量,从而一下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于是只能一下别转头去,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不满的吼声。那当然是对自己不满,对自己竟然在这样一场对视中败下阵来不满。
他就这样一面匀速的下坠,脑子里一面不负责任地开着小差。对大概率将到来的死亡,他没有花上哪怕一秒钟的时间,给自己找出一个自救的方法。也许他是认命了,然而他又是那么坦然,那么镇定。面对死亡就像是面对一场临时安排的约会。这样一想,他对自己也有了那么一点点好奇心。他为什么会这样无所畏惧?他是什么人?思考到了这里,他才无奈地承认了现实——他实际上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许不是“他“,是”她“甚至”它“。这是谁开的一个什么玩笑吗?他莫名其妙的被扔进了这样一个广大、静谧、绝对黑暗的虚无之中,经历着似乎无休无止的下坠。
匀速的下坠甚至让他产生了一种舒适的感觉,让他觉得浑身上下懒洋洋的,像是浸泡在温水里的青蛙。是的,什么时候他感觉到了温度呢?他分明感觉到,那些贴着他的身体纵截面,呼呼向上的气流是有温度的。在一秒钟以前他还感觉不到冷热,一秒钟以后他却分明的感觉到了气流的暖湿。暖湿的气流像是小狗的舌头,调皮的在他身上到处舔舐,让他感觉到有些痒痒的。哦!除了温度,他能感觉到痒痒。这些感觉让他觉得心里踏实多了,像是证明此时此刻他的存在不容置疑。这些感觉是那样的真实,充满了填充真相所需要的全部细节。略略的抬一抬头,他甚至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头发,那不是一头精干的短发,而是一头女人一般长长的、长长的乌发。长长的头发被气流吹动着,像是一面直直的飘扬起来的旗帜,又或者是一直多少有些简陋的三角帆。
也许这样一面三角帆,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从而让他避免一个自由落体的宿命。浮力的公式是什么来着?他徒劳地眨了眨眼睛,下意识地伸出手去——他以为手应该在的地方。他分明能感觉到气流掠过指尖的触感,那触感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不容置辩。然而等着他伸出手指去触摸被气流带着向上飘动的头发,他却发现摸了一个空。没有头发,没有手指。突如其来的恐惧一下攥住了他的心脏,最可怕的情况发生了,他似乎并不是一个真实具体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识。这样想来,所谓广大静谧的空间,又或者是在其中持续下坠的躯体,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的。
一切的触感与体验也许都不过是存在于什么地方的蛋白组织,进行了一次不引人注意的生物放电过程。往圣先贤怎么说的?“纳须弥于芥子“,无垠的空间寄存在思维细胞神经触突下的某一处。看似宏大的存在,却建筑在流沙之上。想到这些,”他“不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既然证实了这一刻存在的虚无,他就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漠视可能到来的危机了。
也许是失重让他的脑子短路了,现在的情况是他对自己一无所知。如果一个子虚乌有,连形体也不具备的“他“,果然能够在别的什么地方,映射着某一个确然存在的实体。那么这个实体的内核受困与思维的荒漠之中,其衰朽的皮囊又寄存在怎样一个处所呢?他当然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下一刻之后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可是他甚至也不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不仅是上一刻,又或者是上上一刻。甚至是在更早的时候,他知道一定有那么一刻,那时候他还不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那时候他应该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在别处“,这样一个念头多少给了”他“一些鼓舞。然而真的努力去想,思维的火花却只是在黑暗中徒劳的闪烁着,并不能引燃记忆深处堆叠的柴薪。大脑静默着,对他说”不“,拒绝给他任何暗示,譬如一副画面,或者哪怕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字眼。然而什么也没有,他努力地想,努力地想,努力的什么也想不到。于是他放弃了。他重新闭上眼睛,闭上也许并不存在的眼睛,继而放松并不存在的身心。他分明感觉到整个身体渐渐地从僵硬变得松弛。他努力的体验着,尽管连自己也不知道该要体验什么。这样松弛的状态,渐渐就开始把注意力牵引着回到自身,开始一种内视,到了一种介于”有为“和”无为“之间的状态。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你执于一端,结果常常是穷索而不得其解;真的无可不可,却往往能够有会于心。
这样放松身心,松脱开理智的缰绳,让思维的骏马自在奔行。久久,久久,……久久——仿佛触发了什么。周遭的气流消失了,幽闭的空间消失了。他站在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过去无未来的虚空之中,头顶是不知多少重的天重天,脚下是无形有质的大地。眼前仿佛是一片黄河故道,视野里充满了浑朴的黄色基调。河西走廊的画卷在眼前慢慢的铺陈开来,带着岁月赋予的重量。几百几千年来,中央王朝的驼队摇着驼铃,踏着悠悠的步伐,从这里向西,穿过茫茫戈壁沙漠,去往湛蓝的地中海,再从那里杨帆,去往更远些的地方。然而他分明知道,眼下还没到那一个时刻。还没到那个博望候西出大月氏,打通丝绸之路的年代。现在的时代还要再早些,还在张骞出使之前三百三十年。这一年周室无力统御群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杀伐兼并。已经从春秋群雄并起的时代,转而到了战国七雄争霸。公元前471年,在这个值得永远铭刻的年份,会有一个在天子都城掌管图书典籍的小官挂冠而去。这个人将会骑乘着一头青牛,向西穿越函谷关,踏上几百年以后张骞要走的那一条路。
眼下他站在这里,分明能够感觉到,原来他穿过无尽的空间,所要抵达的尽头便是这一刻和这一地。他要站在这里,等待那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他知道他来对了地方,因为眼下虽然还看不到有人的踪迹,可他的耳畔分明已经听到,在蜿蜒的山道上,在被山岩遮挡住视线的地方,一阵悠扬的牛铃声,正一下一下响着。牛铃的响声固然不是十分的大,却足以在一个静谧的早晨,清晰的传入他的耳朵。思维的生物化学信号在撞击着大脑的穹窿,画面出现了扭曲。“不!”他在内心里狂叫着,扭曲的画面终于稳定下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一片古道和黄沙的图景之中。他在一片朝阳的背景之下举起双臂——这是一双结实的臂膀。这显然是一个具有充分质感和热度的肉身。有那么一瞬间,他似乎觉得有些眩晕,似乎还不太相信眼前这一切。然而就在下一刻,他那两只手臂在蓝天下勾勒出的取景框中,从山道隐入山壁背后的大片未知之中,一头巨大的青牛出现了。
这真是一头巨大的牛,他毫不怀疑这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巨大的牛。这样一头巨大的青牛,走起路来却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如果不是它迈出腿的时候,脖子上的铜铃铛都会轻轻的那么一扬,发出一声悠扬而又清脆的“叮当”。他简直要以为自己的耳朵又失聪了。现在这一头牛慢慢的,近乎无声的走到他的面前,在离着他几步开外的地方站定了脚,用一双蒙着一层云翳的老眼,安安静静地瞧着他。牛的眼睛似乎有魔力,一下便吸住了他的眼睛。他就那么木楞楞地站着,和一头牲畜眼巴巴地对视着。牛在这个时候甩了一下尾巴,摇了摇大脑袋。他以为它是要跟他开口说些什么了,然而牛不过是长长的“哞“了一声,然后喉结一下一下动着,在那里安详的反刍起来。它的主人大概因为要走远路,所以一早起身的时候,给它在料草里拌了不少的豆子。这可真是一顿丰盛的早饭,青牛搜索着肠胃,把那些还没有消化的豆瓣又送进嘴里,满意地咀嚼起来。
相比起这巨大的,显得颇有些威严的牲口,牛背上的老人就实在不引人注意了。老人佝偻着腰,穿着一件不太分得清眉眼的衣服。这样一个瘦小的老头儿,穿着这样一件补丁衣裳,原来是很难引起人的注意的。他想起后世那些传说,说函谷关的令尹站在关口,远远便瞧见紫气东来,不禁哑然失笑。现在他至少有勇气抬头去看,去看这个隐藏在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背后的人,这个文圣孔子不远千里,趋前拜谒请益的人了。这个人身上的光芒太耀眼了,即管他现在佝偻着腰身,穿着破旧的补丁衣服,他还是觉得被不知哪里来的光芒闪了他的眼睛。然而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史记·老子列传》寥寥数十言,是这样描述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心里一下明白了,这是一个像龙一样飞在天上的人。这以后,”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关于这个老人的记载,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干巴巴的文字,实在不能体现出他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如今老人骑着青牛,披着朝霞来到了函谷关。他这是“见周之衰,乃遂去”,将要“不知其所终”了。而他就这么傻傻地站在路中间,傻傻地望着老人,全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牛背上的老人,也在用安详的眼神回望着他。那么在他的眼里,牛背上的老人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这无疑是一个和善的人,然而随和中却也带着说不出的庄严。他的脑子里不断地冒出一些形容词,似乎想要去描述清楚这个将要在身后名满天下的人。随和与庄严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词汇,然而他确信这两种特征能够在眼前这个人身上和谐共存。他理解这种庄严感不是权势或者资历带来的,甚至不是老人自己想要的。庄严只是自然而然在这个人身上存在着,就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啊,又有哪一个人在面对他的时候,不会由衷的感到敬畏呢?
这个既随和又庄严的老者,他有一头近乎雪白的头发。满头的头发皓白如雪,连一根杂色的也见不到。这些头发被细心地梳理了之后,一丝不乱的挽在头顶,挽成了一个发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早先人们是不束发的,在夏商时期,人们将头发梳理之后,自然的披拂在身后,被称之为”披发“,然而到了周时,国家确认了礼法。男子二十成人,士人著冠,庶人束巾,这就是周礼。老人头上挽的发髻却与周室士民有异。他的发髻上既没有著冠,也没有束巾,而是横着插了一根乌沉沉的乌木簪子。老人已经很老很老了,关于老人的年寿,严谨些的推测大概在”百八十数“,随便些的索性放飞思想,只说一句”不知其数“了事。然而百八十数也好,不知其数也罢,归根结底是很老很老了。
这样一个很老的人,看上去也并不觉得多么衰朽。老人的面颊像婴儿一样红润而富于光泽;而老人那一双黝黑明亮的眸子,那里面也闪烁着婴儿一般纯粹的光芒。如果不是那一头雪白的头发,还有下巴上梳的整整齐齐的一部雪白的胡须,没有人能把他和一个垂垂暮年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是的,老人是行将就木了。老人不知在人生的河流里跋涉了多少个历法年,如今终于走到了旅途的尽头。他就这样看着老人,目睹着这一切,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但是却确信自己知道。老人似乎也知道一切将要画上句号,然而却丝毫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那里。老人只是就那样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他看,柔和的眸子在他脸上身上逡巡着,像是要找出什么被他疏忽了的地方。这样瞧来瞧去,终于是什么也没有发现。现在老人确信一切都是好的,称心满意的。老人终于笑了,他裂开了嘴巴——在那里面的牙齿大多数都是完好的,只有一颗上门牙离开了他应该在的位置,留下了一个缺口。这样一口牙齿,在这样的年纪,已经可以说的上是十分难得了。老人张着嘴,无声地笑了一笑,他的眸子里放射出喜悦的光芒,久久地久久地注视着他。
他是被老人的喜悦感染了,似乎觉得自己的心湖里也泛起了一圈圈的波澜。是老人投出了石子,敲开了封冻的冰面。有什么东西在心里苏醒了,启发着他想到了一些以前不曾想到过的事情。他于是依旧呆呆地站在那里,像反刍的青牛一样,咀嚼着这些刚刚获得的体悟。两个人就这样一个坐在牛背上,一个站在地上,沉浸在这种温暖的默契之中。这时候,老人像是知道他将要开口问些什么似的,轻轻的抬起手,竖起一根修长的,莹白的手指头——那是他的右手食指。老人把食指轻轻地放在嘴巴前面。这时候无声的画面便有了声响。他听见老人先是“嘘“了一声,跟着轻轻的像是叹息一样说了一句话:”你懂了?“
这句话就像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他大脑信息库大门门锁的钥匙。他觉得脑子里先是”轰“的一声,先是那些从他脑子里逸走的,曾经属于他的记忆;跟着是那些崭新的,不曾属于过他的经验。这些经验和记忆,就像是大海里的潮水,浩浩荡荡的席卷了整个大脑。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从太初鸿蒙到宇宙终结,信息以不受速度定义限制的速度传递着。海马体、松果体、脑丘…………一切都在瞬时崩塌又重建。一个崭新的形态造就完成了,看上去似乎还是当年的旧观,然而皮毛腠理之下,一切早已焕然一新。他被这难于形容的奇迹震撼了,在这广大、孤寂,苍凉的西北大地之上,在这个洞悉天地奥秘的老人面前,他难以克制的落下了混合着幸福和喜悦的泪水。
他站在那里,像一条离了水的鱼一样,大张着嘴巴,不管不顾的嚎哭起来。他记不清自己已经有多久不曾这样嚎哭过了,也许……也许从出了娘胎的那一次,他就再也没有这样嚎哭过了。他就这样没羞没臊的,不管不顾的,大声的嚎哭着。一只在矮崖上觅食的大朱雀终于被哭声惊动了,一下张开了翅膀,在老人的头顶上盘旋了一圈,跟着投向了云天深处。他一面哭着,一面注视着朱雀在蓝天的背景下迅速变小,直到变成一个小点隐没不见。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再也不是开始时得样子了。
他在这广大无边的黑暗空间中坠落,两个耳朵里除了呼呼的风声,别的什么也听不见。风声并不如何凛冽,像是在暗示他,坠落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当然,还是当然,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又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参照的物体,他事实上并不能知道自己下坠的速度。计算自由落体的公式是vgt,g是重力加速度,t是物体下落时间。这个空间似乎怎么落也没有底,他也根本没办法知道自己下落的速度。他只能用直觉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他下落的速度似乎并不是那样的快。他的直觉还告诉他,尽管他的速度并不如何快,可是等到他掉落到底面——如果这里有着那样一个底面的话(假设这是个大到难以置信的立方体)。那么巨大的重力还是会让他粉身碎骨,会把他紧紧的按在底面的巨大平面上。到时候他的皮肉啦,骨头啦,脑浆血浆啦,所有固体和半固体乃至液体的组织成份,都会被压力压成一张大饼,薄薄的摊在地上。便如同某一个漫不经心地后现代主义画手,所能画出的最漫不经心的画作一样。
那场面一定壮观极了,想到这些,他甚至感到了一丝丝恶作剧一般的快感。对迟早要到来的结局,他竟然表现的这样坦然,就像是一个为了某种主义献身的斗士一样。他的双手被紧紧地捆在背后,一个标牌从脖领子那里插了下去,上面写着写看上去很敷衍的黑体字——“xx分子xxx“,大概就是这样了。砍头的刽子手用充满威吓的眼神盯视着他,嘴角还挂着一丝混合着鄙夷和残忍的微笑。刽子手的样子吓人极了,几乎每一个等着掉脑袋的人,都会被他这样一副表情吓到。因而很多人都会在行刑还没开始的时候,便被吓得淋淋漓漓的尿上一□□。死刑犯的裤脚管都会事先缝起来,因此尿液不会流出来,而只能是被里外好几层裤子慢慢的吸收。真够倒霉的,马上就要掉脑袋了,还要先糟上这么一回罪。
他当然不是他们,不会像许多人那样害怕的尿裤子。他是坚定的斗士,才不会被刽子手这一点小小的伎俩吓倒。刽子手如果盯着他,他就坦坦然然地回望过去。他的眸子里一定闪烁着平和的,带着些悲悯的神色。而他的面上,则会露出对眼前这个可怜的家伙的同情。他要用眼睛告诉刽子手,可怜的并不是他这样一个就要没了脑袋的人。真正可怜的是他这样一个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劳动的人。刽子手每天辛辛苦苦地砍掉那么多脑袋,到头来又得到了些什么呢?是的,他将这样望着刽子手,一直到刽子手不能承受他平和目光背后的力量,从而一下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于是只能一下别转头去,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不满的吼声。那当然是对自己不满,对自己竟然在这样一场对视中败下阵来不满。
他就这样一面匀速的下坠,脑子里一面不负责任地开着小差。对大概率将到来的死亡,他没有花上哪怕一秒钟的时间,给自己找出一个自救的方法。也许他是认命了,然而他又是那么坦然,那么镇定。面对死亡就像是面对一场临时安排的约会。这样一想,他对自己也有了那么一点点好奇心。他为什么会这样无所畏惧?他是什么人?思考到了这里,他才无奈地承认了现实——他实际上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许不是“他“,是”她“甚至”它“。这是谁开的一个什么玩笑吗?他莫名其妙的被扔进了这样一个广大、静谧、绝对黑暗的虚无之中,经历着似乎无休无止的下坠。
匀速的下坠甚至让他产生了一种舒适的感觉,让他觉得浑身上下懒洋洋的,像是浸泡在温水里的青蛙。是的,什么时候他感觉到了温度呢?他分明感觉到,那些贴着他的身体纵截面,呼呼向上的气流是有温度的。在一秒钟以前他还感觉不到冷热,一秒钟以后他却分明的感觉到了气流的暖湿。暖湿的气流像是小狗的舌头,调皮的在他身上到处舔舐,让他感觉到有些痒痒的。哦!除了温度,他能感觉到痒痒。这些感觉让他觉得心里踏实多了,像是证明此时此刻他的存在不容置疑。这些感觉是那样的真实,充满了填充真相所需要的全部细节。略略的抬一抬头,他甚至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头发,那不是一头精干的短发,而是一头女人一般长长的、长长的乌发。长长的头发被气流吹动着,像是一面直直的飘扬起来的旗帜,又或者是一直多少有些简陋的三角帆。
也许这样一面三角帆,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从而让他避免一个自由落体的宿命。浮力的公式是什么来着?他徒劳地眨了眨眼睛,下意识地伸出手去——他以为手应该在的地方。他分明能感觉到气流掠过指尖的触感,那触感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不容置辩。然而等着他伸出手指去触摸被气流带着向上飘动的头发,他却发现摸了一个空。没有头发,没有手指。突如其来的恐惧一下攥住了他的心脏,最可怕的情况发生了,他似乎并不是一个真实具体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识。这样想来,所谓广大静谧的空间,又或者是在其中持续下坠的躯体,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的。
一切的触感与体验也许都不过是存在于什么地方的蛋白组织,进行了一次不引人注意的生物放电过程。往圣先贤怎么说的?“纳须弥于芥子“,无垠的空间寄存在思维细胞神经触突下的某一处。看似宏大的存在,却建筑在流沙之上。想到这些,”他“不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既然证实了这一刻存在的虚无,他就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漠视可能到来的危机了。
也许是失重让他的脑子短路了,现在的情况是他对自己一无所知。如果一个子虚乌有,连形体也不具备的“他“,果然能够在别的什么地方,映射着某一个确然存在的实体。那么这个实体的内核受困与思维的荒漠之中,其衰朽的皮囊又寄存在怎样一个处所呢?他当然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下一刻之后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可是他甚至也不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不仅是上一刻,又或者是上上一刻。甚至是在更早的时候,他知道一定有那么一刻,那时候他还不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那时候他应该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在别处“,这样一个念头多少给了”他“一些鼓舞。然而真的努力去想,思维的火花却只是在黑暗中徒劳的闪烁着,并不能引燃记忆深处堆叠的柴薪。大脑静默着,对他说”不“,拒绝给他任何暗示,譬如一副画面,或者哪怕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字眼。然而什么也没有,他努力地想,努力地想,努力的什么也想不到。于是他放弃了。他重新闭上眼睛,闭上也许并不存在的眼睛,继而放松并不存在的身心。他分明感觉到整个身体渐渐地从僵硬变得松弛。他努力的体验着,尽管连自己也不知道该要体验什么。这样松弛的状态,渐渐就开始把注意力牵引着回到自身,开始一种内视,到了一种介于”有为“和”无为“之间的状态。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你执于一端,结果常常是穷索而不得其解;真的无可不可,却往往能够有会于心。
这样放松身心,松脱开理智的缰绳,让思维的骏马自在奔行。久久,久久,……久久——仿佛触发了什么。周遭的气流消失了,幽闭的空间消失了。他站在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过去无未来的虚空之中,头顶是不知多少重的天重天,脚下是无形有质的大地。眼前仿佛是一片黄河故道,视野里充满了浑朴的黄色基调。河西走廊的画卷在眼前慢慢的铺陈开来,带着岁月赋予的重量。几百几千年来,中央王朝的驼队摇着驼铃,踏着悠悠的步伐,从这里向西,穿过茫茫戈壁沙漠,去往湛蓝的地中海,再从那里杨帆,去往更远些的地方。然而他分明知道,眼下还没到那一个时刻。还没到那个博望候西出大月氏,打通丝绸之路的年代。现在的时代还要再早些,还在张骞出使之前三百三十年。这一年周室无力统御群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杀伐兼并。已经从春秋群雄并起的时代,转而到了战国七雄争霸。公元前471年,在这个值得永远铭刻的年份,会有一个在天子都城掌管图书典籍的小官挂冠而去。这个人将会骑乘着一头青牛,向西穿越函谷关,踏上几百年以后张骞要走的那一条路。
眼下他站在这里,分明能够感觉到,原来他穿过无尽的空间,所要抵达的尽头便是这一刻和这一地。他要站在这里,等待那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他知道他来对了地方,因为眼下虽然还看不到有人的踪迹,可他的耳畔分明已经听到,在蜿蜒的山道上,在被山岩遮挡住视线的地方,一阵悠扬的牛铃声,正一下一下响着。牛铃的响声固然不是十分的大,却足以在一个静谧的早晨,清晰的传入他的耳朵。思维的生物化学信号在撞击着大脑的穹窿,画面出现了扭曲。“不!”他在内心里狂叫着,扭曲的画面终于稳定下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一片古道和黄沙的图景之中。他在一片朝阳的背景之下举起双臂——这是一双结实的臂膀。这显然是一个具有充分质感和热度的肉身。有那么一瞬间,他似乎觉得有些眩晕,似乎还不太相信眼前这一切。然而就在下一刻,他那两只手臂在蓝天下勾勒出的取景框中,从山道隐入山壁背后的大片未知之中,一头巨大的青牛出现了。
这真是一头巨大的牛,他毫不怀疑这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巨大的牛。这样一头巨大的青牛,走起路来却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如果不是它迈出腿的时候,脖子上的铜铃铛都会轻轻的那么一扬,发出一声悠扬而又清脆的“叮当”。他简直要以为自己的耳朵又失聪了。现在这一头牛慢慢的,近乎无声的走到他的面前,在离着他几步开外的地方站定了脚,用一双蒙着一层云翳的老眼,安安静静地瞧着他。牛的眼睛似乎有魔力,一下便吸住了他的眼睛。他就那么木楞楞地站着,和一头牲畜眼巴巴地对视着。牛在这个时候甩了一下尾巴,摇了摇大脑袋。他以为它是要跟他开口说些什么了,然而牛不过是长长的“哞“了一声,然后喉结一下一下动着,在那里安详的反刍起来。它的主人大概因为要走远路,所以一早起身的时候,给它在料草里拌了不少的豆子。这可真是一顿丰盛的早饭,青牛搜索着肠胃,把那些还没有消化的豆瓣又送进嘴里,满意地咀嚼起来。
相比起这巨大的,显得颇有些威严的牲口,牛背上的老人就实在不引人注意了。老人佝偻着腰,穿着一件不太分得清眉眼的衣服。这样一个瘦小的老头儿,穿着这样一件补丁衣裳,原来是很难引起人的注意的。他想起后世那些传说,说函谷关的令尹站在关口,远远便瞧见紫气东来,不禁哑然失笑。现在他至少有勇气抬头去看,去看这个隐藏在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背后的人,这个文圣孔子不远千里,趋前拜谒请益的人了。这个人身上的光芒太耀眼了,即管他现在佝偻着腰身,穿着破旧的补丁衣服,他还是觉得被不知哪里来的光芒闪了他的眼睛。然而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史记·老子列传》寥寥数十言,是这样描述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心里一下明白了,这是一个像龙一样飞在天上的人。这以后,”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关于这个老人的记载,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干巴巴的文字,实在不能体现出他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如今老人骑着青牛,披着朝霞来到了函谷关。他这是“见周之衰,乃遂去”,将要“不知其所终”了。而他就这么傻傻地站在路中间,傻傻地望着老人,全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牛背上的老人,也在用安详的眼神回望着他。那么在他的眼里,牛背上的老人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这无疑是一个和善的人,然而随和中却也带着说不出的庄严。他的脑子里不断地冒出一些形容词,似乎想要去描述清楚这个将要在身后名满天下的人。随和与庄严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词汇,然而他确信这两种特征能够在眼前这个人身上和谐共存。他理解这种庄严感不是权势或者资历带来的,甚至不是老人自己想要的。庄严只是自然而然在这个人身上存在着,就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啊,又有哪一个人在面对他的时候,不会由衷的感到敬畏呢?
这个既随和又庄严的老者,他有一头近乎雪白的头发。满头的头发皓白如雪,连一根杂色的也见不到。这些头发被细心地梳理了之后,一丝不乱的挽在头顶,挽成了一个发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早先人们是不束发的,在夏商时期,人们将头发梳理之后,自然的披拂在身后,被称之为”披发“,然而到了周时,国家确认了礼法。男子二十成人,士人著冠,庶人束巾,这就是周礼。老人头上挽的发髻却与周室士民有异。他的发髻上既没有著冠,也没有束巾,而是横着插了一根乌沉沉的乌木簪子。老人已经很老很老了,关于老人的年寿,严谨些的推测大概在”百八十数“,随便些的索性放飞思想,只说一句”不知其数“了事。然而百八十数也好,不知其数也罢,归根结底是很老很老了。
这样一个很老的人,看上去也并不觉得多么衰朽。老人的面颊像婴儿一样红润而富于光泽;而老人那一双黝黑明亮的眸子,那里面也闪烁着婴儿一般纯粹的光芒。如果不是那一头雪白的头发,还有下巴上梳的整整齐齐的一部雪白的胡须,没有人能把他和一个垂垂暮年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是的,老人是行将就木了。老人不知在人生的河流里跋涉了多少个历法年,如今终于走到了旅途的尽头。他就这样看着老人,目睹着这一切,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但是却确信自己知道。老人似乎也知道一切将要画上句号,然而却丝毫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那里。老人只是就那样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他看,柔和的眸子在他脸上身上逡巡着,像是要找出什么被他疏忽了的地方。这样瞧来瞧去,终于是什么也没有发现。现在老人确信一切都是好的,称心满意的。老人终于笑了,他裂开了嘴巴——在那里面的牙齿大多数都是完好的,只有一颗上门牙离开了他应该在的位置,留下了一个缺口。这样一口牙齿,在这样的年纪,已经可以说的上是十分难得了。老人张着嘴,无声地笑了一笑,他的眸子里放射出喜悦的光芒,久久地久久地注视着他。
他是被老人的喜悦感染了,似乎觉得自己的心湖里也泛起了一圈圈的波澜。是老人投出了石子,敲开了封冻的冰面。有什么东西在心里苏醒了,启发着他想到了一些以前不曾想到过的事情。他于是依旧呆呆地站在那里,像反刍的青牛一样,咀嚼着这些刚刚获得的体悟。两个人就这样一个坐在牛背上,一个站在地上,沉浸在这种温暖的默契之中。这时候,老人像是知道他将要开口问些什么似的,轻轻的抬起手,竖起一根修长的,莹白的手指头——那是他的右手食指。老人把食指轻轻地放在嘴巴前面。这时候无声的画面便有了声响。他听见老人先是“嘘“了一声,跟着轻轻的像是叹息一样说了一句话:”你懂了?“
这句话就像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他大脑信息库大门门锁的钥匙。他觉得脑子里先是”轰“的一声,先是那些从他脑子里逸走的,曾经属于他的记忆;跟着是那些崭新的,不曾属于过他的经验。这些经验和记忆,就像是大海里的潮水,浩浩荡荡的席卷了整个大脑。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从太初鸿蒙到宇宙终结,信息以不受速度定义限制的速度传递着。海马体、松果体、脑丘…………一切都在瞬时崩塌又重建。一个崭新的形态造就完成了,看上去似乎还是当年的旧观,然而皮毛腠理之下,一切早已焕然一新。他被这难于形容的奇迹震撼了,在这广大、孤寂,苍凉的西北大地之上,在这个洞悉天地奥秘的老人面前,他难以克制的落下了混合着幸福和喜悦的泪水。
他站在那里,像一条离了水的鱼一样,大张着嘴巴,不管不顾的嚎哭起来。他记不清自己已经有多久不曾这样嚎哭过了,也许……也许从出了娘胎的那一次,他就再也没有这样嚎哭过了。他就这样没羞没臊的,不管不顾的,大声的嚎哭着。一只在矮崖上觅食的大朱雀终于被哭声惊动了,一下张开了翅膀,在老人的头顶上盘旋了一圈,跟着投向了云天深处。他一面哭着,一面注视着朱雀在蓝天的背景下迅速变小,直到变成一个小点隐没不见。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再也不是开始时得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