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73章 覆灭漠北鲜卑-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TXT
番外第73章 覆灭漠北鲜卑-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TXT-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笔趣阁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作者:浙东匹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新书其实已经悄咪咪开了三天了)
杨修取得的初步外交成果被汇报回中原的时候,已经是219年春夏之交的事儿了,毕竟离雒阳一万五千里呢。
而等杨修本人归国、亲自到雒阳向刘备汇报,更是已经220年初。
大汉国内,在这一年里倒是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儿。刘备218年底才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巡幸回到雒阳,219年全年都很消停,没有再出过门。除了日常政务外,主要就是推进了李素在出巡阶段时建议的币制改革。
到220年初,对币制改革和黄金管制的反抗,基本上都压下去了,剩下的都是循序渐进的体力活,需要漫长的时间让大汉子民都习惯接受朝廷的黄金调控、民间只自由汇兑白银和铜钱。
扶桑石见银山出产的白银,也在以每年二十多吨的速度和规模,往中原输入,再加上佐渡金山也有每年几吨的伴生银,全加起来大约一年三十吨吧。
折合汉制每年一百多万两,价值十几亿铜钱。
而汉朝原本在没有发现海外铜矿时,桓灵时铜钱的总存世量也就在两三百亿钱的规模。
刘备执政那几十年里,升级了一些科技、把原本不易开采的国内铜矿也加大了开采力度,每年倒是少则有几亿钱、多则十几二十亿钱的新铸。
不过那种铸币也并未造成货币供应增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为同期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物资的丰富速度,绝对是超过铸币供给增速的。甚至那些年刘备还要靠发行战争国债等手段、用事实上增发信用货币的方式,来缓解钱荒。
如今那么多年治理下来,大汉市面上的存世铜钱已经超过五百亿钱,相当于是这个国家的“货币”。
每年有价值十几亿钱的白银输入、已经输了超过五年、总白银存量达六十亿钱,这样的货币结构,当然是非常健康的,铜银比价也一直维持得很好,让大汉的货币制度过渡更加稳健、朝廷财政也极速富裕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杨修回国后,向刘备全面汇报了他的收获,还建议刘备加快对西北用兵,把他和帕提亚、罗马人维和谈判后捞到的声望和地盘许诺变现,
让大汉彻底武力征服莎车和花拉子模公国、并且把康居也从羁縻制变成郡县制。
除了杨修如此强烈建议之外,副使马岱也是如此建议的,还有驻扎西域的马超上表了。
然而,刘备权衡再三,觉得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而且刚刚跟帕提亚人谈完,就直接收好处,也显得大汉之前的“维护国际秩序”有点虚伪,不符合大汉的人设。
当然,刘备绝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或者“为了美名而抛弃实利”。
他只是觉得事有轻重缓急,可以假装没那么迫切、稍微缓两年,把朝廷的军事潜力暂时往东北方向投注、等从东北横击漠北、彻底消灭漠北鲜卑和丁零人后,再腾出手解决西北也不迟,以免用民过重。
反正大汉内部非常安定,在蒸蒸日上的国运上升期,有什么好急的。
而且根据杨修传回来的情报,让其他有司分析了一波之后,认为帕提亚人未来几年肯定还会有更艰苦的形势、到时候说不定得更依赖大汉。届时再用兵也不迟。
杨修和马岱只能是暂时作罢,而马超则是在那儿抓紧练兵,而且是找年轻人、重新以老带新练新兵。
当年跟着他打羌人、平河西的那些骑军老兵,如今都起码四十好几了,连五六十岁的也不少。
现在刘备还要拖,等大汉再次对西域用兵时,士兵们普遍依靠新生代,是免不了了。曾经进行统一战争的战士们,除了升到军官的,年纪大些经验丰富些还能干,一线士兵已经不行了。
而按照刘备之前做的规划,219年开始给周瑜拨款造船、给赵云调拨更多资源去黑江流域夏季开荒屯垦、在前线秘密积蓄粮食,这个过程总共要两到三年。
所以对漠北鲜卑的最终用兵,应该会在221~222年开始,如果战争一年还搞不定,加上打完一场大战争朝廷至少休息间歇一年,等马超能对西北全面用兵时,可不得拖到至少224年了。
不过,也算是后来天佑大汉——因为历史上224年的时候,正式波斯萨珊部族的开国君主、起兵反叛覆灭宗主国帕提亚、自立帝国的时候。以至于后来马超西进时,刚好赶上了中亚再次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大汉想要乱中取利的外部环境也是变得无比优越。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历史的车轮很快进入了221年,周瑜和赵云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等这年春耕结束、进入初夏,就开始军事行动。
而雒阳的朝廷内部,李素则稳步地建议刘备趁着精力还行、充分发挥开国君主的威望,再推进一些铁腕的改革,尽量少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之前的币制改革,到221年算是彻底胜利结束了。而按照李素、刘巴等人之前多年的操作经验,甚至根据朝中群臣的敏锐嗅觉,都知道:
但凡关于钱的变法实施完之后,丞相肯定会趁热打铁,建议陛下再升华一下针对人事,或者说选官、考核制度的改革。
这一次,果然还是不例外。唯一的区别,是中枢右仆射刘巴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切,他年事已高,在朝廷实施完货币改革后的次年春年,就病故了。
同样的,在这几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还有好几个,包括向来生活习惯不太健康的法正。历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计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种瞎折腾,所以蝴蝶效应也影响不到法正的寿命,该哪年死时间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刘巴过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诸葛瑾庞统递补,而诸葛瑾提拔上来后空出来的,再让徐庶去填坑。
倒是鲁肃这些历史上因为曹孙战争时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倒是还活得健健康康,毕竟到221年,鲁肃也还没年满五十岁呢,并不老。
这些人事变动暂不赘述更多,反正谁上位也不影响新变法的推进。
而这波人事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正是针对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实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这二十五年里,为了让科举和之前的察举制度衔接、避免选官权力的波动变化太剧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举一直没有成长为李素设想中的完全体,还残余了很多妥协。
现在,准备期已经足够长、二十五年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纷纷已经爬上了高位,这就是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级别(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员们,蒋琬、费祎、杨仪、董允、孙资、贾逵、步骘、马良……这些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
有了这群对科举优越性高度认同的人为骨干,当然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这一年,李素便公布了这几项改革意见,让大家讨论:
首先,从此以后,科举的“举人”产生之后,不再“分州录取”,而是“全国统考”——举人的产生方式,李素依然没敢动太狠,还是把权力下放给了地方,让布政使和郡守们有点操作空间。
但是,你选上来的人如果成绩不行,以后就可能出现某个州全州的举人统统全军覆没、最后一个都没考上的丢脸情况。
在实施这一条的时候,李素倒也不担心什么“不分南北榜录取、会导致教育落后地区被血洗”的问题。因为他面对的情况跟明朝朱元璋时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那时候好歹还有借口、北方因为常年战乱破坏、被蒙元祸害更深,所以要给他们机会上进。而大汉如今彻底和平了二十年,各地都文风蔚然。
要说照顾也不是南北差异,反而是东西有差异——关东地区在刘备治下的时间,要比关西短了将近十年。但关东本来就平原多、地理环境优越富饶,经过二十年和平种田,早就追评回来了。
而南北差异上,如今南方发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础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结果,李素就只是借鉴了东汉时举孝廉旧法里、对“偏远边防地区优惠政策”,给他们加了录取名额,但南北东西榜是绝对不分开的。
彻底打通全国统考后,寒门学子无不鼓腹讴歌,称颂陛下圣明、丞相贤达,给了没关系没门路只有读书成绩的学霸指了一条出路。他们被权贵盘根错节挡路的概率,不能说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继续趁热打铁,在“全国统一录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科举考卷糊名制”,让阅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题者是谁。
当然,看笔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这也没办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时兼顾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监督机构去监督监督机构”的复杂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渐进,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除了上述两点,李素还有其他一些对科举的小优化小调整,无不被寒门视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声。世家私相授受官职察举的利益链,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温水煮青蛙煮死了。
……
内政励精图治、连续拿下两项重大变法之后,大汉的对外军事行动,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随着赵云带着在东北驻扎了多年的骑兵出征,国家再次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朝廷的动员调度能力再次绷紧、不合时宜的内部反抗和异议也被压了下去。
哪怕之前对李素的进一步深化科举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赵云用兵的时候内部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刘备绝对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们杀了、以维护战时稳定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李素变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反对,就已经被捆住了双手。
而赵云那边,他带了五万精锐骑兵、包括一万铁甲骑兵,走陆路从辽河流域进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随后北上、直逼大鲜卑山与其北侧的呼伦贝尔草原。
周瑜则带着海船队,给赵云提供后勤补给——骑兵还是不走水路行军的,因为海船运战马有点难度。但骑兵也不需要船,船只是给骑兵运粮食的。
赵云五月出兵,七月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跟残存的高句丽人打了一仗,高句丽人还真没料到汉军会迂回这么远、还不担心后勤补给,被彻底打了个落花流水,把大鲜卑山以北的草原和平原屯垦区彻底丢了。
只剩下几万人逃进大鲜卑山山区,彻底当上了渔猎野人民族,放弃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也因为他们逃进了山里,赵云要彻底搜剿他们需要很长时间,只能是徐徐图之,但高句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建制,至此就算是彻底消失了。
赵云花了一整个夏天和秋天解决高句丽问题,也深入呼伦贝尔草原,收拾了几个鲜卑和丁零人都有的小部落。
但随着天气转冷,因为在东北北部无法常年驻扎过冬,赵云只能是暂时把主力撤回来、只赶在冬季来临前让将士们赶工伐木、修筑了几个木质克里姆林型要塞,然后把周瑜运来还有剩的粮食,都运进要塞囤积起来,以备明年大军再到这儿的时候取用。
赵云的五万人,只留下了几千人守住这些屯粮堡垒,还留下大量弓弩物资、火药、一窝蜂、突火枪,砍了足够多取暖的柴火。
主力四万多人,则在农历十月份南返,第二年四月初再次北上,以“不在呼伦贝尔过冬”这种方式,躲避了冬将军的淫威。
赵云其实已经打草惊蛇了漠北鲜卑和丁零,但他们也没办法。看赵云主力后撤后,鲜卑人还试图趁着冬天把赵云留下的守粮仓堡垒部队干掉、把汉军的储备物资抢了或者烧了。
但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是鲜卑人死磕猛攻失败,还白白丢下了至少一两万具尸体的攻城兵。
汉人的突火枪已经再次改良了,虽然这种火药兵器用的还是粗厚的坚固竹筒来燃放火药弹丸,但弹丸的形式已经从单颗铅弹、变成了压顶紧固的铅弹后面、再塞一大把铁砂。
说白了,汉人的突火枪虽然耐用性仍然差,最多开三五枪就会报废,否则就会炸膛。但其火力已经非常威猛,哪怕不瞄准,三五十步内也总能蒙中几个敌人,因为那压根儿就算是霰弹枪。
这种新式突火枪的出现,也导致汉军当中一种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武器被彻底淘汰,那就是当初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
连弩的定位本来也是对三五十步距离内的短程目标密集杀伤、用来守城墙最方便。
霰弹突火枪出现后,也是杀伤密度大、有效射程近,跟连弩高度重合了。
倒是以远程杀伤为代表的神臂弩,在军中地位依然坚挺,因为这个时代的火器怎么搞都提高不了精度,所以神臂弩不可替代。
于是乎,鲜卑人因为信息差,再次碰得头破血流,一整个冬天也没休整歇息到,死了那么多人不说,士气还在持续消耗。
222年初夏,赵云的主力再次到来时,等待他们的就是绝对的摧枯拉朽。五月、七月连续两场全面大捷,赵云斩首杀伤数万,俘虏平民十余万。
最后的漠北鲜卑和丁零人,想到的最终保命策略,只是彻底放弃呼伦贝尔草原,甚至放弃狼居胥,选择往西狂奔逃窜,试图利用后勤拖垮赵云。
可是,他们低估了周瑜走黑江水系的后勤通过性,对汉军来说,战线比呼伦贝尔再拉远一两千里,也是没什么关系的,赵云饿不死。
大踏步的后退过程中,鲜卑人反而丧失了更多水草肥美的草原、还导致很多老人因为跟不上迁徙而减员。最后一直逃到贝加尔湖畔,还是逃不过被赵云全歼的命运。
222年八月,赵云在贝加尔湖畔斩杀新任漠北鲜卑可汗车骨闾——这人原本是拓跋力微麾下的将领,但拓跋家族到了漠北已经镇不住场子了,所以车骨闾自己上位当了可汗。在毫无正统信义可言的鲜卑人里,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也不奇怪。
这年冬天,漠北鲜卑和丁零作为两个独立政权的存在历史,就算是到此终结了。都在贝加尔湖畔斩杀可汗了,也就不需要封狼居胥了,毕竟狼居胥比贝加尔湖还靠南好几百里呢。
赵云冒着寒冬风雪火急火燎往回赶,反而是路上冻死冻伤的人数,比之前的交战损失还大一些,也算是无奈之事了,因为那地方实在是环境太过恶劣。
虽然彻底征服了漠北,这里的环境也让汉人定下了对当地的统治调子:只能让当地野人自治搞牧业和林业。汉人只能是建立一些小的商贸据点,然后以夏天来做生意的方式,走黑江水路来互市,冬天就南返,绝不在当地连住一年以上。
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云回师后,把大部分部队留在柳城、赤峰、辽东等郡,他自己带了几千人回京复命。刘备当然也是出城数十里,到洛水之畔迎接赵云渡河,给他加了数县封地。
至于李素和其他出谋划策打配合、定方略的文武,也都有赏赐。李素也加了县,而周瑜也跟甘宁一样,顶格封到了三县两万户。
周瑜一个降将,最后能封到顶格封邑数的县侯,也算是非常积德了,谁让他居然以一个水军将领、都能想到参与灭漠北游牧的最终决战呢。
漠北鲜卑覆灭后,223年大汉朝廷休整一年、恢复元气,到了224年,便命令马超出兵西北。结果,还真就赶上了帕提亚人本该被新叛乱的萨珊人灭国的契机。
杨修取得的初步外交成果被汇报回中原的时候,已经是219年春夏之交的事儿了,毕竟离雒阳一万五千里呢。
而等杨修本人归国、亲自到雒阳向刘备汇报,更是已经220年初。
大汉国内,在这一年里倒是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儿。刘备218年底才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巡幸回到雒阳,219年全年都很消停,没有再出过门。除了日常政务外,主要就是推进了李素在出巡阶段时建议的币制改革。
到220年初,对币制改革和黄金管制的反抗,基本上都压下去了,剩下的都是循序渐进的体力活,需要漫长的时间让大汉子民都习惯接受朝廷的黄金调控、民间只自由汇兑白银和铜钱。
扶桑石见银山出产的白银,也在以每年二十多吨的速度和规模,往中原输入,再加上佐渡金山也有每年几吨的伴生银,全加起来大约一年三十吨吧。
折合汉制每年一百多万两,价值十几亿铜钱。
而汉朝原本在没有发现海外铜矿时,桓灵时铜钱的总存世量也就在两三百亿钱的规模。
刘备执政那几十年里,升级了一些科技、把原本不易开采的国内铜矿也加大了开采力度,每年倒是少则有几亿钱、多则十几二十亿钱的新铸。
不过那种铸币也并未造成货币供应增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为同期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物资的丰富速度,绝对是超过铸币供给增速的。甚至那些年刘备还要靠发行战争国债等手段、用事实上增发信用货币的方式,来缓解钱荒。
如今那么多年治理下来,大汉市面上的存世铜钱已经超过五百亿钱,相当于是这个国家的“货币”。
每年有价值十几亿钱的白银输入、已经输了超过五年、总白银存量达六十亿钱,这样的货币结构,当然是非常健康的,铜银比价也一直维持得很好,让大汉的货币制度过渡更加稳健、朝廷财政也极速富裕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杨修回国后,向刘备全面汇报了他的收获,还建议刘备加快对西北用兵,把他和帕提亚、罗马人维和谈判后捞到的声望和地盘许诺变现,
让大汉彻底武力征服莎车和花拉子模公国、并且把康居也从羁縻制变成郡县制。
除了杨修如此强烈建议之外,副使马岱也是如此建议的,还有驻扎西域的马超上表了。
然而,刘备权衡再三,觉得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而且刚刚跟帕提亚人谈完,就直接收好处,也显得大汉之前的“维护国际秩序”有点虚伪,不符合大汉的人设。
当然,刘备绝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或者“为了美名而抛弃实利”。
他只是觉得事有轻重缓急,可以假装没那么迫切、稍微缓两年,把朝廷的军事潜力暂时往东北方向投注、等从东北横击漠北、彻底消灭漠北鲜卑和丁零人后,再腾出手解决西北也不迟,以免用民过重。
反正大汉内部非常安定,在蒸蒸日上的国运上升期,有什么好急的。
而且根据杨修传回来的情报,让其他有司分析了一波之后,认为帕提亚人未来几年肯定还会有更艰苦的形势、到时候说不定得更依赖大汉。届时再用兵也不迟。
杨修和马岱只能是暂时作罢,而马超则是在那儿抓紧练兵,而且是找年轻人、重新以老带新练新兵。
当年跟着他打羌人、平河西的那些骑军老兵,如今都起码四十好几了,连五六十岁的也不少。
现在刘备还要拖,等大汉再次对西域用兵时,士兵们普遍依靠新生代,是免不了了。曾经进行统一战争的战士们,除了升到军官的,年纪大些经验丰富些还能干,一线士兵已经不行了。
而按照刘备之前做的规划,219年开始给周瑜拨款造船、给赵云调拨更多资源去黑江流域夏季开荒屯垦、在前线秘密积蓄粮食,这个过程总共要两到三年。
所以对漠北鲜卑的最终用兵,应该会在221~222年开始,如果战争一年还搞不定,加上打完一场大战争朝廷至少休息间歇一年,等马超能对西北全面用兵时,可不得拖到至少224年了。
不过,也算是后来天佑大汉——因为历史上224年的时候,正式波斯萨珊部族的开国君主、起兵反叛覆灭宗主国帕提亚、自立帝国的时候。以至于后来马超西进时,刚好赶上了中亚再次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大汉想要乱中取利的外部环境也是变得无比优越。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历史的车轮很快进入了221年,周瑜和赵云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等这年春耕结束、进入初夏,就开始军事行动。
而雒阳的朝廷内部,李素则稳步地建议刘备趁着精力还行、充分发挥开国君主的威望,再推进一些铁腕的改革,尽量少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之前的币制改革,到221年算是彻底胜利结束了。而按照李素、刘巴等人之前多年的操作经验,甚至根据朝中群臣的敏锐嗅觉,都知道:
但凡关于钱的变法实施完之后,丞相肯定会趁热打铁,建议陛下再升华一下针对人事,或者说选官、考核制度的改革。
这一次,果然还是不例外。唯一的区别,是中枢右仆射刘巴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切,他年事已高,在朝廷实施完货币改革后的次年春年,就病故了。
同样的,在这几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还有好几个,包括向来生活习惯不太健康的法正。历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计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种瞎折腾,所以蝴蝶效应也影响不到法正的寿命,该哪年死时间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刘巴过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诸葛瑾庞统递补,而诸葛瑾提拔上来后空出来的,再让徐庶去填坑。
倒是鲁肃这些历史上因为曹孙战争时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倒是还活得健健康康,毕竟到221年,鲁肃也还没年满五十岁呢,并不老。
这些人事变动暂不赘述更多,反正谁上位也不影响新变法的推进。
而这波人事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正是针对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实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这二十五年里,为了让科举和之前的察举制度衔接、避免选官权力的波动变化太剧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举一直没有成长为李素设想中的完全体,还残余了很多妥协。
现在,准备期已经足够长、二十五年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纷纷已经爬上了高位,这就是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级别(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员们,蒋琬、费祎、杨仪、董允、孙资、贾逵、步骘、马良……这些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
有了这群对科举优越性高度认同的人为骨干,当然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这一年,李素便公布了这几项改革意见,让大家讨论:
首先,从此以后,科举的“举人”产生之后,不再“分州录取”,而是“全国统考”——举人的产生方式,李素依然没敢动太狠,还是把权力下放给了地方,让布政使和郡守们有点操作空间。
但是,你选上来的人如果成绩不行,以后就可能出现某个州全州的举人统统全军覆没、最后一个都没考上的丢脸情况。
在实施这一条的时候,李素倒也不担心什么“不分南北榜录取、会导致教育落后地区被血洗”的问题。因为他面对的情况跟明朝朱元璋时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那时候好歹还有借口、北方因为常年战乱破坏、被蒙元祸害更深,所以要给他们机会上进。而大汉如今彻底和平了二十年,各地都文风蔚然。
要说照顾也不是南北差异,反而是东西有差异——关东地区在刘备治下的时间,要比关西短了将近十年。但关东本来就平原多、地理环境优越富饶,经过二十年和平种田,早就追评回来了。
而南北差异上,如今南方发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础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结果,李素就只是借鉴了东汉时举孝廉旧法里、对“偏远边防地区优惠政策”,给他们加了录取名额,但南北东西榜是绝对不分开的。
彻底打通全国统考后,寒门学子无不鼓腹讴歌,称颂陛下圣明、丞相贤达,给了没关系没门路只有读书成绩的学霸指了一条出路。他们被权贵盘根错节挡路的概率,不能说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继续趁热打铁,在“全国统一录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科举考卷糊名制”,让阅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题者是谁。
当然,看笔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这也没办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时兼顾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监督机构去监督监督机构”的复杂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渐进,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除了上述两点,李素还有其他一些对科举的小优化小调整,无不被寒门视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声。世家私相授受官职察举的利益链,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温水煮青蛙煮死了。
……
内政励精图治、连续拿下两项重大变法之后,大汉的对外军事行动,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随着赵云带着在东北驻扎了多年的骑兵出征,国家再次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朝廷的动员调度能力再次绷紧、不合时宜的内部反抗和异议也被压了下去。
哪怕之前对李素的进一步深化科举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赵云用兵的时候内部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刘备绝对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们杀了、以维护战时稳定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李素变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反对,就已经被捆住了双手。
而赵云那边,他带了五万精锐骑兵、包括一万铁甲骑兵,走陆路从辽河流域进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随后北上、直逼大鲜卑山与其北侧的呼伦贝尔草原。
周瑜则带着海船队,给赵云提供后勤补给——骑兵还是不走水路行军的,因为海船运战马有点难度。但骑兵也不需要船,船只是给骑兵运粮食的。
赵云五月出兵,七月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跟残存的高句丽人打了一仗,高句丽人还真没料到汉军会迂回这么远、还不担心后勤补给,被彻底打了个落花流水,把大鲜卑山以北的草原和平原屯垦区彻底丢了。
只剩下几万人逃进大鲜卑山山区,彻底当上了渔猎野人民族,放弃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也因为他们逃进了山里,赵云要彻底搜剿他们需要很长时间,只能是徐徐图之,但高句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建制,至此就算是彻底消失了。
赵云花了一整个夏天和秋天解决高句丽问题,也深入呼伦贝尔草原,收拾了几个鲜卑和丁零人都有的小部落。
但随着天气转冷,因为在东北北部无法常年驻扎过冬,赵云只能是暂时把主力撤回来、只赶在冬季来临前让将士们赶工伐木、修筑了几个木质克里姆林型要塞,然后把周瑜运来还有剩的粮食,都运进要塞囤积起来,以备明年大军再到这儿的时候取用。
赵云的五万人,只留下了几千人守住这些屯粮堡垒,还留下大量弓弩物资、火药、一窝蜂、突火枪,砍了足够多取暖的柴火。
主力四万多人,则在农历十月份南返,第二年四月初再次北上,以“不在呼伦贝尔过冬”这种方式,躲避了冬将军的淫威。
赵云其实已经打草惊蛇了漠北鲜卑和丁零,但他们也没办法。看赵云主力后撤后,鲜卑人还试图趁着冬天把赵云留下的守粮仓堡垒部队干掉、把汉军的储备物资抢了或者烧了。
但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是鲜卑人死磕猛攻失败,还白白丢下了至少一两万具尸体的攻城兵。
汉人的突火枪已经再次改良了,虽然这种火药兵器用的还是粗厚的坚固竹筒来燃放火药弹丸,但弹丸的形式已经从单颗铅弹、变成了压顶紧固的铅弹后面、再塞一大把铁砂。
说白了,汉人的突火枪虽然耐用性仍然差,最多开三五枪就会报废,否则就会炸膛。但其火力已经非常威猛,哪怕不瞄准,三五十步内也总能蒙中几个敌人,因为那压根儿就算是霰弹枪。
这种新式突火枪的出现,也导致汉军当中一种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武器被彻底淘汰,那就是当初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
连弩的定位本来也是对三五十步距离内的短程目标密集杀伤、用来守城墙最方便。
霰弹突火枪出现后,也是杀伤密度大、有效射程近,跟连弩高度重合了。
倒是以远程杀伤为代表的神臂弩,在军中地位依然坚挺,因为这个时代的火器怎么搞都提高不了精度,所以神臂弩不可替代。
于是乎,鲜卑人因为信息差,再次碰得头破血流,一整个冬天也没休整歇息到,死了那么多人不说,士气还在持续消耗。
222年初夏,赵云的主力再次到来时,等待他们的就是绝对的摧枯拉朽。五月、七月连续两场全面大捷,赵云斩首杀伤数万,俘虏平民十余万。
最后的漠北鲜卑和丁零人,想到的最终保命策略,只是彻底放弃呼伦贝尔草原,甚至放弃狼居胥,选择往西狂奔逃窜,试图利用后勤拖垮赵云。
可是,他们低估了周瑜走黑江水系的后勤通过性,对汉军来说,战线比呼伦贝尔再拉远一两千里,也是没什么关系的,赵云饿不死。
大踏步的后退过程中,鲜卑人反而丧失了更多水草肥美的草原、还导致很多老人因为跟不上迁徙而减员。最后一直逃到贝加尔湖畔,还是逃不过被赵云全歼的命运。
222年八月,赵云在贝加尔湖畔斩杀新任漠北鲜卑可汗车骨闾——这人原本是拓跋力微麾下的将领,但拓跋家族到了漠北已经镇不住场子了,所以车骨闾自己上位当了可汗。在毫无正统信义可言的鲜卑人里,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也不奇怪。
这年冬天,漠北鲜卑和丁零作为两个独立政权的存在历史,就算是到此终结了。都在贝加尔湖畔斩杀可汗了,也就不需要封狼居胥了,毕竟狼居胥比贝加尔湖还靠南好几百里呢。
赵云冒着寒冬风雪火急火燎往回赶,反而是路上冻死冻伤的人数,比之前的交战损失还大一些,也算是无奈之事了,因为那地方实在是环境太过恶劣。
虽然彻底征服了漠北,这里的环境也让汉人定下了对当地的统治调子:只能让当地野人自治搞牧业和林业。汉人只能是建立一些小的商贸据点,然后以夏天来做生意的方式,走黑江水路来互市,冬天就南返,绝不在当地连住一年以上。
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云回师后,把大部分部队留在柳城、赤峰、辽东等郡,他自己带了几千人回京复命。刘备当然也是出城数十里,到洛水之畔迎接赵云渡河,给他加了数县封地。
至于李素和其他出谋划策打配合、定方略的文武,也都有赏赐。李素也加了县,而周瑜也跟甘宁一样,顶格封到了三县两万户。
周瑜一个降将,最后能封到顶格封邑数的县侯,也算是非常积德了,谁让他居然以一个水军将领、都能想到参与灭漠北游牧的最终决战呢。
漠北鲜卑覆灭后,223年大汉朝廷休整一年、恢复元气,到了224年,便命令马超出兵西北。结果,还真就赶上了帕提亚人本该被新叛乱的萨珊人灭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