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等臣子都从中华殿走了,杨坚却叫住杨广和杨集,会面场所也换到了旁边的御书房,凉爽明亮的房间里只有他们三个人。
杨坚喝了一口茶汤,沉声问道:“金刚奴,你上疏说要把凉州总管府降为行台尚书省,这是怎么一回事?”
隋朝除州县两级以外,地方还有两类临时机构:一是行台尚书省,相当于尚书省在地方的外派机关,总包揽某个区域的军政事务,凡管辖内的州县皆受其节制,事权极重,但性质上更偏向行政,这是“省”级行政单位的雏形。二是北周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总管府,大总管相当于后世的某某省军区、中小总管府相当于后世地级市军区,本身是纯军事机构,可是时至今天,大总府逐渐由纯军事性质转向兼管军民两政的职能,简而言之,就是汉朝的九州州牧府、唐朝的节度使,由于侧重于军事,地位和名分远比行台尚书省高,权力也大的惊人,所以大总管府大总管一般只有亲王担任,跟诸侯国几乎没两样。
杨集上奏的述职报告,便提出把凉州总管府为凉州行台尚书省,一方面是总管府的权力太大,一旦杨谅如史上那般造成,杨广定然废除这东西;另一方面,杨集是希望以凉州为例,把省级行政单位固定下来,然后朝廷适当给各省处理本省事务的权力,免得天下各州连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往朝廷上奏,这加剧了朝廷工作量不说,还使效率大为降低,至于各省的尚书令是不是做大,倒不用担心,只因大隋王朝担任的任期制,期满不升则平调,时间也就三四年而已,若是省级主要官员交叉着转换,根本形成不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此时听到杨坚询问,杨集肃然作答:“大总管府是朝廷吸取监军为祸的教训,所以但凡有大战发生,出征大将都会领行军大总管之职,十几个州的军政要务皆在大总管一人之手,无人钳制,任由大总管自由发挥。我得授予凉州大总管之职位,成为凉州最高军事统帅,能够任意调动凉州境内的所有兵马、粮草、军事物资。怎么打、如何打皆由我一言决定,权力大得离奇;若是仅仅为了作战而临时设置自是无妨,可是长期设置的话,我担心大总管府会形成一个个强大的军事体系,一旦朝廷对地方掌控力不足,定然会出现主弱臣强的不利局面,搞不好会成为不受朝廷控制不遵号令的‘北魏六镇’。为免大总管长期在一个地方担任要职,形成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阀,我建议将大总管府改为临时性的作战机构,只有到大战时启用,大战过后,朝廷就收回大总管的职位和权力,这样既能避免监军为祸的弊端,又能杜绝大总管割据一方而自立。”
看了神色开始变得严肃,并默默沉思的杨坚一眼,杨集继续说道:“至于行台尚书省,则是以处理某个区别政务为主的权力机构,主要官员权力不大,只要严格遵照不规避本州、同族不能在同一个州任职、届满离任、主要官员交叉轮换的官制,行台尚书省的主要官员便形成不了欺上瞒下的不法团伙,况且又有御史司隶台官员不定期明察暗访,所以行台尚书省即便有贪污受贿事件发生,但危害也不会大到动摇国基的地步,朝廷只要将御史司隶台运用得当,行台尚书省的官员甚至连贪污都不敢。而大隋幅员辽阔,有的州刺史上奏某种变故时,奏疏要一个月以后才到京城,等朝廷批复回去,离变故发生之时也有四十多天,届时,朝廷的批复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认为行台尚书省很有必要长期设置,适当的给予一定的权力,这样就能及时处理治下各州的突发变故,将危害掐死在萌牙之前。”
杨坚和杨广默不作声,皆是陷入了深思,杨集对“大总管府”的言论,却使他们想到了汉之州牧、北魏之军头。而杨集身为凉州大总管,不仅坦率的提出“大总管府制度”的缺陷和危害,而且还主动请求降低自身权限,这分态度可谓是珍贵之极。
虽然他们父子对杨集放一百个心,更不担心他有什么不好想法,但是长期且固定的大总管府只要继续存在,以后就会有其他人去担任各地大总管,长期把持地方军政大权,而其他人,就未必像杨集这么耿直了。
而且别说以后了,现在就有一个不听父亲之令的杨谅了,以后那还得了?所以将固定的大总管府,改为战时设立、战后收权的临时机构,实在是势在必行的利国利民之事。
“你可有详细方案?”杨坚沉声问道。
“当然没有了。”杨集很不负责任的说道:“这只是我的想法和建议,反正我个人觉得相当好。至于临时大总管既不影响作战、又于国无害的制度,还得你们去斟酌和制订。固定的行台尚书省也是如此,它将涉及到区域划分、权力大小、权限多少、监督约束等等问题,这也要你们找人去搞。所有这些,都跟我没有关系。”
杨坚差点气笑了,手指着杨集,嘴皮哆嗦却说不出话来。
随随便便提个建议,自己却半点想法都没有,然后就让老子去搞,老子这个皇帝都要给你跑腿,和着你小子比老子这个皇帝还伟大?
这他娘的是哪门子道理啊?
杨广看到老爷子气得浑身哆嗦,心中又是好笑又是无语,给老爷子斟了一杯茶,说道:“阿耶又不是不知他的秉性,何必跟这家伙一般见识,气坏了身子不划算。”
“我不生气,我一点都不生气。”杨坚长长的舒一口气,饮了杯茶润了润喉咙,努力将胸中火气压制下去了。
要是再跟这混小子计较下去,自己非得被他气死不可。
“阿耶,金刚奴的想法倒是不错的,具体方案可以交给内史省草拟,然后再拿来商议。”杨广沉吟一下,又说道:“伊州和庭州处于草创阶段、突厥汗国刚刚分裂,使形势本就复杂的凉州更加复杂,如果把凉州总管府降为政务为重的行台尚书省,既威慑不了吐谷浑、西突厥、薛延陀、大湖区各部、西域各国,也不利于大隋对伊州和庭州的统治。况且胡人畏威不怀恩,所以我认为以军代政更适合凉州,现阶段还是以大总管府统治凉州为妙。”
“那就这样吧!”杨坚看都懒得看杨集一眼,直接当他不存在,继续向杨广说道:“杨金刚奴的述职报告中,最让我心动的有两点,首先是他建议把受灾百姓迁徙去伊州、庭州开垦农田,从而在实质上控制这两州,然后以此为据点,步步为营的向西域扩张,这比汉朝只驻军的安西都护府稳健,并且可以减轻大隋人口增加、农田不足的压力;今年,先把城外的灾民送过去打下基础,如果那里确实适宜耕种,那么我们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从人口密集的地方选取四五十万户,陆续向凉州边陲州迁移。其次是‘要致富先修路’的建议,我觉得这建议相当好,所以我打算修条通往边境的直道,以缩短大兴城到伊州、庭州的距离和时间,加强朝廷对西域的控制;闲时可以用来运物行商,战时可以迅速把军队、器械送到边境。”
‘大手笔啊!’这两项建议固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但是杨集听了杨坚的决定,也不禁暗自赞叹:移民五十万户、修大隋版的“陇海西段”,实现对西域实质上控制,杨坚如此大魄力,想必当年的秦始皇也莫过于此吧?
这条大动脉若是得以贯通,又可以往南北修出无数条支线,使之成为一条躺在大地的多足蜈蚣,以加强对西西域、南吐谷、北突厥等国的威慑和控制。
“大伯,我还有一个建议要补充。”
“什么建议?”杨坚没好气的瞪着杨集。这小子打小就鬼主意多,可是他向来只负责提建议,做事和建议都缺少全局观点,说什么都是轻率由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提意见,至于具体方案什么的,一概不管,搞得他这个皇帝都像他的狗腿子一般,可是如果不理会吧,他的建议又确实相当好。
虽然说有眼高手低的嫌疑,可是满朝文武都提不出来,他却想到了,这就是本事了,至于执行方案什么的,有大把人去草拟。
“我准备在凉州办学。”杨集把刘焯之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接着又将爵位换取孔家支持二刘义疏的设想也说了,最后道:“在外族问题上,士族开口闭口述说仁道,张口闭口说上国当以仁义为本,番邦小国需以教化为上。而凉州大地有汉人、羌人、胡人、鲜卑人、突厥人等等种群,我们在凉州办学教化,与士族推崇的教化符合,他们若是反对,那就是自扇耳光了。”
“办学啊?”杨坚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怅然之色。
他为了打破世家门阀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把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于是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科的考试,以取代九品中正制。但是教育的优势依然集中在世家门阀,大量优秀人才依旧出自门阀士族;寒门方面,除了特别的优秀人才有一线机会,余者概不足论,但是这样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所以哪怕是公平考试,依然是门阀士族的天下。
况且各地推上来的士子,九成以上都是世家门阀私学中的子弟、门生,考试的结果反而让世家门阀进一步壮大,从中冒头的寒士为了自身仕途和利益,无不例外的投靠了世家门阀,最终使世家门阀获得了更多的外援,声势更大。
有鉴于此,杨坚于是在全国各地兴办教育、为国养士,只要如此坚持几十年,必将成果斐然,而从千千万万人口中脱颖而出的顶级寒门士子,未必争不过世家门阀子弟。
但是办学之举,遭到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南方士族等等利益集团一律反对,若是继续执行下去,这几大政治集团必将走向一起;而走向一起的结果,便是足以改朝换代的乱世到来。杨坚无奈之下,只好向现实妥协,下令废除国子学、四门学(京城小学)、州学、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
刘炫当时上表:说学校泽被万世,不应该废止,情感和道理都很恳切,但是杨坚的大局观远非刘炫能及,自然没有采纳刘炫的建议,将废学之事执行了下去,但是刘炫是纯粹的文人,既不懂政治妥协艺术、不懂大世形势,也没有意识到杨坚的无奈妥协,后来联合刘焯,不甘心的屡屡上表,终于惹恼了许多人,渐渐地就无法在官场立足,杨坚屡次用他们,而他们屡次被同僚、士林压了下去。
杨坚把二刘压制下去,何尝不是是在保护推崇文教的火种?
后来他把刘焯、刘炫派到蜀王杨秀府下做事,一方面是借杨秀之权保护二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杨秀领会他推广文教的用意,将二刘的价值在益州发挥出来,然而杨秀却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主,不仅没有使用二刘,还折辱他们;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强迫刘炫给他当门卫。直到杨秀被废掉蜀王,刘焯、刘炫才重新得到起用,分别担任太史司历、凉州士曹。在朝中的刘焯不出意料的又被挤下去了,而刘炫在凉州混得好端端的。
如今,他的侄子终于发现了二刘的价值,并准备将他念念不忘的学堂在不怎么受人关注的凉州开办,杨坚自然不会反对,当回想到杨集讨要纸匠改进纸张时说的话,便说道:“你可以让二刘在凉州办学,也可以采纳他们的义疏教学。但是他们二人的义疏尚未成熟,且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暂时不能将他们的义疏作为全朝推崇的《五经正义》,你让他们办学之余,继续对五级释义进行改进,等他们做到尽善尽美、孔家无话可说,再去和孔家谈条件。”
“喏。”杨集应了一声,又说道:“另外还有一个与赈灾有关的建议。”
“……”杨坚、杨广顿感无语了,你小子不是说只有一个吗?怎么连串的来了?感情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啊。
杨坚示意道:“说吧。”
“杨仆射的第二个赈灾方案,是号召王公大臣、民间富户参与赈灾,之后给他们名气、地位,那些不差钱的家族、商户定然喜闻乐见,之后必将因此在民间拥有巨大的美名、良好的口碑;我们皇家作为天下之表率,若是毫无作为,不仅说不过去,而且还相当难看。我认为我们杨家各府也可以捐出钱粮,然后统一由宗正寺以皇家、皇族的名义去赈灾,以此提升皇家在民间的口碑和名望,提升皇族高尚、博爱、仁义、仁慈的形象。”
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同时还管理天下道士、僧侣的名牒。但是这个机构给世人的感觉更多是皇族的私器,代皇帝行使家主、族长之责。若是由宗正寺打出皇族的旗号去赈灾,确实能够让皇族在民间的口碑暴涨。
而名门望族之所以得到百姓推崇,是诗书、是名声,读诗书才能明理,而名声却可以传家!
历代君王不敢动那些士族,便是因为只要动了这些士族,便会引起依仗他们书籍来学习的士林动荡,便会引起百姓生出异心。
士林中的寒士只能求士族才有书读、才有人为他们解惑,所以在某些个士族遇到麻烦时,群起声援。
地方百姓心向士族的原因则是士族富年不增税、灾年捐钱粮!只要有士族在,乡里乡亲的老百姓若是有个三灾五难、受到地方官府不公正待遇,便有乞讨求生存的门路,士族不在了,地方百姓去求谁主持公道?
士族在光鲜的阳光下,从来对老百姓干丧尽天狼的坏事,所以许多昌盛一时的家族倒了,可名声口碑好、深得寒士和百姓之心的士族依然存在!
可是古往今来的皇族子弟却很少在天灾发生时赈济灾民,这不是所有皇族子弟都狼心狗肺、不讲仁义,而是大家都怕有人借机上进谗言,说他们收买人心,最终惹来皇帝怀疑而被砍头。
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还愿意去做?
但如果以整个皇族的名义去赈灾,就大不一样了,只因最先受益的,便是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的皇帝,然后才是皇族。
杨集这个建议的益处,杨坚、杨广自然知晓,杨坚向杨广沉声道:“盐州刺史杨温乃是观王长子,他清正廉洁、施政宽和,使得治下汉胡百姓各安其所,深得地方之心,立即将他征召回朝,担任宗正少卿,负责赈灾一事。”
“喏。”杨广连忙应了下来。
——————
求收藏、订阅、月票、推荐票!
杨坚喝了一口茶汤,沉声问道:“金刚奴,你上疏说要把凉州总管府降为行台尚书省,这是怎么一回事?”
隋朝除州县两级以外,地方还有两类临时机构:一是行台尚书省,相当于尚书省在地方的外派机关,总包揽某个区域的军政事务,凡管辖内的州县皆受其节制,事权极重,但性质上更偏向行政,这是“省”级行政单位的雏形。二是北周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总管府,大总管相当于后世的某某省军区、中小总管府相当于后世地级市军区,本身是纯军事机构,可是时至今天,大总府逐渐由纯军事性质转向兼管军民两政的职能,简而言之,就是汉朝的九州州牧府、唐朝的节度使,由于侧重于军事,地位和名分远比行台尚书省高,权力也大的惊人,所以大总管府大总管一般只有亲王担任,跟诸侯国几乎没两样。
杨集上奏的述职报告,便提出把凉州总管府为凉州行台尚书省,一方面是总管府的权力太大,一旦杨谅如史上那般造成,杨广定然废除这东西;另一方面,杨集是希望以凉州为例,把省级行政单位固定下来,然后朝廷适当给各省处理本省事务的权力,免得天下各州连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往朝廷上奏,这加剧了朝廷工作量不说,还使效率大为降低,至于各省的尚书令是不是做大,倒不用担心,只因大隋王朝担任的任期制,期满不升则平调,时间也就三四年而已,若是省级主要官员交叉着转换,根本形成不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此时听到杨坚询问,杨集肃然作答:“大总管府是朝廷吸取监军为祸的教训,所以但凡有大战发生,出征大将都会领行军大总管之职,十几个州的军政要务皆在大总管一人之手,无人钳制,任由大总管自由发挥。我得授予凉州大总管之职位,成为凉州最高军事统帅,能够任意调动凉州境内的所有兵马、粮草、军事物资。怎么打、如何打皆由我一言决定,权力大得离奇;若是仅仅为了作战而临时设置自是无妨,可是长期设置的话,我担心大总管府会形成一个个强大的军事体系,一旦朝廷对地方掌控力不足,定然会出现主弱臣强的不利局面,搞不好会成为不受朝廷控制不遵号令的‘北魏六镇’。为免大总管长期在一个地方担任要职,形成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阀,我建议将大总管府改为临时性的作战机构,只有到大战时启用,大战过后,朝廷就收回大总管的职位和权力,这样既能避免监军为祸的弊端,又能杜绝大总管割据一方而自立。”
看了神色开始变得严肃,并默默沉思的杨坚一眼,杨集继续说道:“至于行台尚书省,则是以处理某个区别政务为主的权力机构,主要官员权力不大,只要严格遵照不规避本州、同族不能在同一个州任职、届满离任、主要官员交叉轮换的官制,行台尚书省的主要官员便形成不了欺上瞒下的不法团伙,况且又有御史司隶台官员不定期明察暗访,所以行台尚书省即便有贪污受贿事件发生,但危害也不会大到动摇国基的地步,朝廷只要将御史司隶台运用得当,行台尚书省的官员甚至连贪污都不敢。而大隋幅员辽阔,有的州刺史上奏某种变故时,奏疏要一个月以后才到京城,等朝廷批复回去,离变故发生之时也有四十多天,届时,朝廷的批复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认为行台尚书省很有必要长期设置,适当的给予一定的权力,这样就能及时处理治下各州的突发变故,将危害掐死在萌牙之前。”
杨坚和杨广默不作声,皆是陷入了深思,杨集对“大总管府”的言论,却使他们想到了汉之州牧、北魏之军头。而杨集身为凉州大总管,不仅坦率的提出“大总管府制度”的缺陷和危害,而且还主动请求降低自身权限,这分态度可谓是珍贵之极。
虽然他们父子对杨集放一百个心,更不担心他有什么不好想法,但是长期且固定的大总管府只要继续存在,以后就会有其他人去担任各地大总管,长期把持地方军政大权,而其他人,就未必像杨集这么耿直了。
而且别说以后了,现在就有一个不听父亲之令的杨谅了,以后那还得了?所以将固定的大总管府,改为战时设立、战后收权的临时机构,实在是势在必行的利国利民之事。
“你可有详细方案?”杨坚沉声问道。
“当然没有了。”杨集很不负责任的说道:“这只是我的想法和建议,反正我个人觉得相当好。至于临时大总管既不影响作战、又于国无害的制度,还得你们去斟酌和制订。固定的行台尚书省也是如此,它将涉及到区域划分、权力大小、权限多少、监督约束等等问题,这也要你们找人去搞。所有这些,都跟我没有关系。”
杨坚差点气笑了,手指着杨集,嘴皮哆嗦却说不出话来。
随随便便提个建议,自己却半点想法都没有,然后就让老子去搞,老子这个皇帝都要给你跑腿,和着你小子比老子这个皇帝还伟大?
这他娘的是哪门子道理啊?
杨广看到老爷子气得浑身哆嗦,心中又是好笑又是无语,给老爷子斟了一杯茶,说道:“阿耶又不是不知他的秉性,何必跟这家伙一般见识,气坏了身子不划算。”
“我不生气,我一点都不生气。”杨坚长长的舒一口气,饮了杯茶润了润喉咙,努力将胸中火气压制下去了。
要是再跟这混小子计较下去,自己非得被他气死不可。
“阿耶,金刚奴的想法倒是不错的,具体方案可以交给内史省草拟,然后再拿来商议。”杨广沉吟一下,又说道:“伊州和庭州处于草创阶段、突厥汗国刚刚分裂,使形势本就复杂的凉州更加复杂,如果把凉州总管府降为政务为重的行台尚书省,既威慑不了吐谷浑、西突厥、薛延陀、大湖区各部、西域各国,也不利于大隋对伊州和庭州的统治。况且胡人畏威不怀恩,所以我认为以军代政更适合凉州,现阶段还是以大总管府统治凉州为妙。”
“那就这样吧!”杨坚看都懒得看杨集一眼,直接当他不存在,继续向杨广说道:“杨金刚奴的述职报告中,最让我心动的有两点,首先是他建议把受灾百姓迁徙去伊州、庭州开垦农田,从而在实质上控制这两州,然后以此为据点,步步为营的向西域扩张,这比汉朝只驻军的安西都护府稳健,并且可以减轻大隋人口增加、农田不足的压力;今年,先把城外的灾民送过去打下基础,如果那里确实适宜耕种,那么我们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从人口密集的地方选取四五十万户,陆续向凉州边陲州迁移。其次是‘要致富先修路’的建议,我觉得这建议相当好,所以我打算修条通往边境的直道,以缩短大兴城到伊州、庭州的距离和时间,加强朝廷对西域的控制;闲时可以用来运物行商,战时可以迅速把军队、器械送到边境。”
‘大手笔啊!’这两项建议固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但是杨集听了杨坚的决定,也不禁暗自赞叹:移民五十万户、修大隋版的“陇海西段”,实现对西域实质上控制,杨坚如此大魄力,想必当年的秦始皇也莫过于此吧?
这条大动脉若是得以贯通,又可以往南北修出无数条支线,使之成为一条躺在大地的多足蜈蚣,以加强对西西域、南吐谷、北突厥等国的威慑和控制。
“大伯,我还有一个建议要补充。”
“什么建议?”杨坚没好气的瞪着杨集。这小子打小就鬼主意多,可是他向来只负责提建议,做事和建议都缺少全局观点,说什么都是轻率由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提意见,至于具体方案什么的,一概不管,搞得他这个皇帝都像他的狗腿子一般,可是如果不理会吧,他的建议又确实相当好。
虽然说有眼高手低的嫌疑,可是满朝文武都提不出来,他却想到了,这就是本事了,至于执行方案什么的,有大把人去草拟。
“我准备在凉州办学。”杨集把刘焯之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接着又将爵位换取孔家支持二刘义疏的设想也说了,最后道:“在外族问题上,士族开口闭口述说仁道,张口闭口说上国当以仁义为本,番邦小国需以教化为上。而凉州大地有汉人、羌人、胡人、鲜卑人、突厥人等等种群,我们在凉州办学教化,与士族推崇的教化符合,他们若是反对,那就是自扇耳光了。”
“办学啊?”杨坚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怅然之色。
他为了打破世家门阀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把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于是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科的考试,以取代九品中正制。但是教育的优势依然集中在世家门阀,大量优秀人才依旧出自门阀士族;寒门方面,除了特别的优秀人才有一线机会,余者概不足论,但是这样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所以哪怕是公平考试,依然是门阀士族的天下。
况且各地推上来的士子,九成以上都是世家门阀私学中的子弟、门生,考试的结果反而让世家门阀进一步壮大,从中冒头的寒士为了自身仕途和利益,无不例外的投靠了世家门阀,最终使世家门阀获得了更多的外援,声势更大。
有鉴于此,杨坚于是在全国各地兴办教育、为国养士,只要如此坚持几十年,必将成果斐然,而从千千万万人口中脱颖而出的顶级寒门士子,未必争不过世家门阀子弟。
但是办学之举,遭到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南方士族等等利益集团一律反对,若是继续执行下去,这几大政治集团必将走向一起;而走向一起的结果,便是足以改朝换代的乱世到来。杨坚无奈之下,只好向现实妥协,下令废除国子学、四门学(京城小学)、州学、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
刘炫当时上表:说学校泽被万世,不应该废止,情感和道理都很恳切,但是杨坚的大局观远非刘炫能及,自然没有采纳刘炫的建议,将废学之事执行了下去,但是刘炫是纯粹的文人,既不懂政治妥协艺术、不懂大世形势,也没有意识到杨坚的无奈妥协,后来联合刘焯,不甘心的屡屡上表,终于惹恼了许多人,渐渐地就无法在官场立足,杨坚屡次用他们,而他们屡次被同僚、士林压了下去。
杨坚把二刘压制下去,何尝不是是在保护推崇文教的火种?
后来他把刘焯、刘炫派到蜀王杨秀府下做事,一方面是借杨秀之权保护二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杨秀领会他推广文教的用意,将二刘的价值在益州发挥出来,然而杨秀却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主,不仅没有使用二刘,还折辱他们;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强迫刘炫给他当门卫。直到杨秀被废掉蜀王,刘焯、刘炫才重新得到起用,分别担任太史司历、凉州士曹。在朝中的刘焯不出意料的又被挤下去了,而刘炫在凉州混得好端端的。
如今,他的侄子终于发现了二刘的价值,并准备将他念念不忘的学堂在不怎么受人关注的凉州开办,杨坚自然不会反对,当回想到杨集讨要纸匠改进纸张时说的话,便说道:“你可以让二刘在凉州办学,也可以采纳他们的义疏教学。但是他们二人的义疏尚未成熟,且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暂时不能将他们的义疏作为全朝推崇的《五经正义》,你让他们办学之余,继续对五级释义进行改进,等他们做到尽善尽美、孔家无话可说,再去和孔家谈条件。”
“喏。”杨集应了一声,又说道:“另外还有一个与赈灾有关的建议。”
“……”杨坚、杨广顿感无语了,你小子不是说只有一个吗?怎么连串的来了?感情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啊。
杨坚示意道:“说吧。”
“杨仆射的第二个赈灾方案,是号召王公大臣、民间富户参与赈灾,之后给他们名气、地位,那些不差钱的家族、商户定然喜闻乐见,之后必将因此在民间拥有巨大的美名、良好的口碑;我们皇家作为天下之表率,若是毫无作为,不仅说不过去,而且还相当难看。我认为我们杨家各府也可以捐出钱粮,然后统一由宗正寺以皇家、皇族的名义去赈灾,以此提升皇家在民间的口碑和名望,提升皇族高尚、博爱、仁义、仁慈的形象。”
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同时还管理天下道士、僧侣的名牒。但是这个机构给世人的感觉更多是皇族的私器,代皇帝行使家主、族长之责。若是由宗正寺打出皇族的旗号去赈灾,确实能够让皇族在民间的口碑暴涨。
而名门望族之所以得到百姓推崇,是诗书、是名声,读诗书才能明理,而名声却可以传家!
历代君王不敢动那些士族,便是因为只要动了这些士族,便会引起依仗他们书籍来学习的士林动荡,便会引起百姓生出异心。
士林中的寒士只能求士族才有书读、才有人为他们解惑,所以在某些个士族遇到麻烦时,群起声援。
地方百姓心向士族的原因则是士族富年不增税、灾年捐钱粮!只要有士族在,乡里乡亲的老百姓若是有个三灾五难、受到地方官府不公正待遇,便有乞讨求生存的门路,士族不在了,地方百姓去求谁主持公道?
士族在光鲜的阳光下,从来对老百姓干丧尽天狼的坏事,所以许多昌盛一时的家族倒了,可名声口碑好、深得寒士和百姓之心的士族依然存在!
可是古往今来的皇族子弟却很少在天灾发生时赈济灾民,这不是所有皇族子弟都狼心狗肺、不讲仁义,而是大家都怕有人借机上进谗言,说他们收买人心,最终惹来皇帝怀疑而被砍头。
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还愿意去做?
但如果以整个皇族的名义去赈灾,就大不一样了,只因最先受益的,便是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的皇帝,然后才是皇族。
杨集这个建议的益处,杨坚、杨广自然知晓,杨坚向杨广沉声道:“盐州刺史杨温乃是观王长子,他清正廉洁、施政宽和,使得治下汉胡百姓各安其所,深得地方之心,立即将他征召回朝,担任宗正少卿,负责赈灾一事。”
“喏。”杨广连忙应了下来。
——————
求收藏、订阅、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