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公主杨丽华办寿宴,朝廷官员都派子侄送礼,至于世家豪门、官宦人家,就不必多言了。

    这样的日子,无疑是世家门阀子弟交际亮相的一次盛会,而对于身份地位比他们低的人来说,则是结识他们的好机会。所以只要能来的都来了;这样的场面在官场之上并不稀罕,有的官员甚至倾家荡产地送了礼,还要欢天喜地,颇有一种财去人安乐的豁达,但回过头,自然也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宴会,收受比自己地位更低的官员、商人的礼物。

    来赴宴的人只有两种,前者是有请柬的人,基本上,只有世家门阀、朝廷大员头面人物,这些人是杨丽华不得不请的人物。

    后者没有请柬的不请自来的人,要知道这些人都是举足轻重的人,即便微服出行也是前呼后拥、明暗侍卫无数,平时若是大规模的集会,皇帝怕是睡不好觉了,如今有这样好机会,他们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聚会,其他人也无法提出质疑。

    而这些人也不是抱着吃喝的目的来,再加上芙蓉园又是一个地域有限的湖心岛,所以宴会并没有一桌一桌的摆,而是在不碍事的地方摆上几案,上面放了一些酒水、瓜果、奶制品、冷饼、炖肉片、烤肉片之类的食物,旁边有婢女侍立;若是有人饥饿口渴,可以就地填填肚子。

    因此芙蓉园树下花丛、岛边石岸,处处是三五成群的人,他们或据席而坐、或比肩而立的指点湖光水色,一群群人言笑晏晏、和声交谈,气氛十分热烈。

    芙蓉楼一楼的一间宽敞的房间,早已让人布置了出来,被杨丽华当作接待尊贵人之处,看起来没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奢华摆设,但是屏风、几案、器具、盆景的盆都透着古朴气息。

    不识货的要是进了这间房间,或许觉得陈设虽然古朴大气,却无法匹配杨丽华的身份。

    而识货的人就会发现燃着薰香的香炉是秦朝的,身前这张几案是汉朝,蒲团和案旁充当画瓮的大花坛子是晋代的,墙上的画是顾恺之的…总之,房间内大小摆件都是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宝物。

    在一张卷耳青玉桌案上,正放置着一张长约五尺的古琴,琴面斑驳,可以看出漆分了三层,底层颜色是薄鹿角灰胎,中层为硬黑漆,表层隐隐泛着幽绿,如同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一般,琴背项间刻篆书“绿绮”,琴池有铭文“桐梓合精”。

    今天的寿星杨丽华正站在一边观看,尽管她已不在青春华年,但岁月的沧桑并没有在她美丽的脸上刻下太多的痕迹,一张瓜子脸不施一丝粉黛,却给人清丽高雅之感。

    她静静的站在那里,观看盘膝坐在几案前的忘年之交裴淑英。

    裴淑英白衣胜雪,从窗外泄入的朝阳正照在她的身上,仿佛散发出一层柔和的白光,清丽出尘的脸蛋也似成了半透明状,乌黑的发、红润的唇、雪白的肌肤,使她如同一支清莲。

    此时她黑白分明一双眸子正专注在这张古琴之上,一缕阳光正照在琴面上,能清晰看到漆胎内闪烁的鹿角霜和金、银、铜等粉末。

    她细细的观看良久,用纤长的手指轻轻拨了一下琴弦,琴音中正和平、音色温柔敦厚。当琴音散尽,屏息凝视的裴淑英长长吁了一口气,欣然起身道:“公主,此琴确实是司马长卿的绿绮。”

    杨丽华皱眉道:“琴音有三: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之音,故名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名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在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然历代斫琴师很难将此三音做到圆满,是以名琴极为罕见。而此琴发出的音色,甚至不如我大隋斫琴师所制之琴,这显然不是名琴应有之音,是以怀疑它是后人仿制赝品。”

    “琴弦一般是由牛筋和马尾制作,时间久了,牛筋会变硬、马尾会变脆,所以琴弦要不时更换。而此琴之弦乃是牛筋所制,用得久了,音色自然会越来越差。但尽管如此,它的音色还是超过了我见过的所有古琴,这足以说明此琴的不平凡。”裴淑英看了杨丽华一眼,放低声音道:“一旦换上新弦,便可令琴音臻至圆满之境、便可令此琴成为稀世珍宝。至于它是不是古之名琴绿绮,我认为已经不重要了。”

    “淑英所言极是!”杨丽华微笑道:“乐器奇妙之处,在于它们发出优美动听的音律;刻意追求古乐器历代之主,却是落了下乘。”

    话音刚落,门外有婢女叫唤:“公主。”

    杨丽华道:“进来!”

    婢女推门而入,杨丽华看了一下天色,发现还早得很,便问道:“何事?”

    婢女行礼道:“负责接待人的宇文管事打发人来,说卫王和萧家小娘子来了。”

    “卫王是我弟、萧颖是我未来的弟媳,这个还用特意使人来问?”杨丽华说到这里,脸色忽然一变,急问道:“莫非卫王又打人了?”

    大喜之日、宴会之上,若是有人借酒装疯、打架斗殴,绝对是件不给主人面子之事,是以有再大仇怨,一般人都不会在别人的宴会之上闹事,但是杨集和贺若弼去年就把杨纶的三十岁寿宴打翻了;宴会被迫中止了不说,杨纶最后负荆请罪,弄得浑身是伤,这起事件直到昨天才彻底解决干净,以贺若弼一族覆灭而告终,顺带还牵涉到了关陇贵族诸多门阀。

    杨丽华听到接待管事刻意通报,本能的以为杨集又搞事了。

    裴淑英目睹了杨集和贺若怀亮打架的整个过程,本来好端端的低声摆弄“绿绮”琴,此时一听杨丽华这么说,也忍不住抬起头来。

    “回公主,卫王没有打人。”婢女脸露出古怪的表情,低声说道:“只是卫王的寿礼实在是太……太特别了,所以宇文管事专门通报。”

    杨丽华一听不是打架,便放心了,好奇的问道:“金刚奴和萧颖送了什么?”

    婢女尴尬的说道:“卫王送的是一个大得离奇的寿糕,以及十坛葡萄酒;萧家娘子送了一套琉璃茶具、一幅王献之的字。”

    杨丽华愣了好一会儿功夫,忍俊不禁的说道:“我自周岁至今,已经庆生了四十三次,收到的奇珍异宝、名人字画、古代器物不胜枚举,但是从来就没人送过寿桃、寿糕这样的贺仪;仔细想想,他这份与众不同的贺仪蛮有意义的。对了,卫王现在在何处?”

    杨集、萧颖算是杨丽华的至亲之人,按理说,怎么也该第一时间来见见自己这个堂姐、寿星,可是这对未婚夫妇,竟然连个见都不露,这就咄咄怪事了。

    婢女干笑道:“卫王知道宴会随意就餐的规则以后,就和萧家娘子去游玩了。”

    杨丽华无语了,宴会的规则确实是这样,但也只是针对不请自来的人而已,有请柬的贵,将会集中在主楼大厅就餐;在杨坚、杨广都不便出席的情况下,超过杨集的席位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彰显他尊荣地位的好机会,可他却自贬身价,把自己划为不入流的角色,带着未婚妻跑了。

    不过想到杨集和独孤敏自行其事、与权贵男女格格不入处世之道,杨丽华便又释然了,甚至还宽容的认为杨集潇洒豪迈、不拘俗礼,有魏晋名士风度。

    说起来也是可笑,当初的杨丽华却是十分瞧不起杨集他们母子的,总认为他们丢人现眼;但是随着杨集名扬天下,取得盖世功绩归来,她的心态也跟着变了;这种变化,甚至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这其实是人所难免的秉性,当某个人落魄、无能时,甚至父母、亲兄弟都瞧不起他,更别说是堂姐了,可这个人一旦得势,那就是远在深山有近亲了。

    杨丽华忽然玩心大起,她对裴淑英道:“我这个堂弟从小就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只要有他在,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稀奇古怪的好玩之事。要不我们一起出去瞧瞧?”

    裴淑英笑道:“今日是公主的诞辰,若是连寿袍也不穿的出去,岂非惊煞了芙蓉园?”

    杨丽华摇头道:“我请来的人都来了,而且被安排在主楼观景,想必男正在谈公务,而女则是聊着家常里短;而外面的人又有几人识得我?我只要戴上幕离就没人认识了,只要让人在前方带路,免得兴师动众就是了。”

    杨丽华这样一说,裴淑英顿时也来了兴致,她笑着说道:“那好吧。其实几个月前,我在芙蓉桥上见过卫王一次,他说话的方式稀奇古怪,但听起来让人忍不住想笑。”

    。。。。。。。。。。

    与此同时,杨集和萧颖正在芙蓉园内瞎逛;由于今天人多,且里面没有什么危险,杨集便遵照规矩,把随从留在了外面,不过他的阔剑麒麟,却是片刻不离身的,万一有人找麻烦,手中没有武器怎么能行?

    除了剑,还有折扇一柄;这是他多年前在炎热夏天搞出来的东西,比团扇、宫罗扇、棕扇、羽扇都方便,不过每个时代的习惯不同、喜欢的东西也不同,其他扇种虽然存在不方便的缺陷,但是却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个扇种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所以杨集认为折扇好,可他老娘和公孙桓等人十分嫌弃,都认为一张一合的折扇轻佻骚包、哗众取宠、很不庄重,大家宁可拎棕扇,也不愿使用“轻俘的折扇”。

    这一实际现状,直接导致杨集怀疑折扇要是推广的话,恐怕只有走在时尚前列的纨绔子弟、青楼女子、嫖才能接受得了,但是一想到自家不差钱,折扇值不了几个钱,也懒得理会了。

    他这柄折扇的扇骨由精铁打造、扇面是白缣,可谓是扇风打架两不误,只是让他有点遗憾的是扇骨太薄,不能像武侠小说那样藏暗器。

    杨集知道贵族宴会是什么样子,一听说可以自由行动,便不去了。

    萧颖虽然觉得有点不太好,可是她又不愿和油滑的贵妇独处,当她一想到乐平公主不是长辈,于是就以随主便的理由说服了自己,然后顺理成章的‘从夫’了。

    同他们一样四处转悠的人很多,都是一些想找熟人攀谈的贵公子,或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犹嫌不满的中小官员、中小世家门阀子弟。

    因为杨集和萧颖的目的和这些人不同,两人的表现自然也就同了,这些人是有目地的悠转,一旦遇到目标,要么是彬彬有礼的上去聊天,要么是整衣行礼,毕恭毕敬的自我介绍一番。唯有他们两口子谁也不认识,更懒得刻意结交谁,所以显得格格不入、与众不同。

    认识杨集的人自然也有,心中更是恨不得上去自我介绍一番,可是他们见这家伙谁都不搭理,只顾着泡妞;担心自己坏了他泡妞兴致,落得个弄巧成拙的下场,只好强行按捺那份蠢蠢欲动之心,并不甘的默默的关注着,要是有人开了头、且杨集又不生气,再上去攀谈也不迟,只不过其他人也不傻啊,所以过了一个多时辰,愣是没有一人敢去和杨集交流,于是大家也就慢慢的死了心,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身上去了。

    杨集和萧颖转了一阵,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前方有架石桥连通另外一座小岛;杨集眼见气温越来越高了,萧颖的额头也现了细细密密的香汗,于是便走上石桥,准备去上面歇息歇息。

    岛上有亭台楼阁,周边种有水竹,还有凋零的荷花,而岛上空地有各色菊花盛开,芬芳扑鼻,人相对主岛少了很多,所以显得比较安静。

    岛边有一条弯曲的观景长廊,人字坡顶有瓦当覆盖,以供游避雨,长廊靠湖的一边,建了几个观景的八角重檐亭子,只是大多都坐了人,三五成群的高谈阔论、谈笑风生。

    这些人多是一些世家子弟,有的是老朋友、有的是新认识的新朋友,其中还有一些小姑娘。

    大隋王朝的世家门阀比较开明,关中大地更是饱受胡风影响,所以女眷抛头露面实属寻常。

    如果有人带了女眷参加宴会,而女眷又和其他人的女眷不熟,一般都不会去主人单独开辟的女眷集中之所,而是跟着自己的亲友观赏风景,一旦和新朋友认识了、熟悉了,也会落落大方地与人攀谈;这在大隋王朝并不是失礼的行为。而萧颖和其他女眷也不熟,所以她跟着杨集来了这里,也不算什么。

    这些人因为有新认识的朋友、还有女伴,便都力图在其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风度和涵养,如此一来自然只能谈论风雅之道了。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风雅,最适合拿嘴巴说的自然就是诗词、文章了。

    见人家聊得上劲,嗡嗡嗡的谈论无病呻吟的诗词,相互拍着马屁,两人只好继续前行,直到尽头那一座亭子,人终于少了很多。

    亭子中间的圆形石桌上摆放许多酒水、瓜果和食物,旁边侍立三名婢女,她们除了为人排忧解难之外,还有两项使命,一方面是食物要是被吃光了,可以立即向厨房通报,让人赶紧添加;另一方面是防止有人在食物中下毒、投放不干净的东西,毕竟这里不是公主府,往来的人都十分复杂,未必没有刻意搞破坏的人。

    杨集顺了一个酒壶、两只杯子,和萧颖到靠湖那条围栏长凳上坐下,倒了一看,却是品质上好、殷红似血的葡萄酒。他见萧颖用洁白的手绢拭去额头汗水,便将一杯递了过去,微笑道:“娘子,喝一杯解解渴吧。”

    萧颖摇头拒绝:“郎君,我不会喝酒。”

    “我教你!”杨集将手中酒一饮而尽,然后向萧颖示意一下:“就这样喝,一点都不难。”

    “噗嗤”

    “噗嗤”

    “噗嗤”

    “……”

    杨集此话一出,顿时惹来一片笑声,原本在谈论诗词文章的世家子女,显然是谈得连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所以纷纷闭上了嘴巴,将目光看了过来。当他们看清杨集和萧颖的相貌,无论男女,眼睛全都直了。

    杨集和萧颖都习惯了这种眼神,也不以为异,萧颖白了杨集一眼,轻声道:“郎君明知我不是这个意思,却故意曲解我的意思。”

    杨集也笑了,并说道:“说葡萄酒是酒是没错,其实说它是果汁也对。”

    萧颖抿了抿鲜嫩的嘴唇,犹豫了一下,便接过了酒杯,轻轻地嗅了一下,向杨集说道:“有一种香甜的味道。”

    杨集笑道:“你小口小口的喝,就更香甜了。”

    萧颖像个好奇的小女孩一般,偷偷往旁边看了看,见其他人已经不注意他们了,这才伸出舌尖飞快地舔了一舔,味道果然比闻起来还要好,她紧张的脸色也松了下来。

    她小心翼翼地抿了三分之一的酒浆,含在口中,细心的感觉酒的香甜味道,然后一口咽下,新月似的眉微微扬起来,雀跃的向杨集说道:“郎君,葡萄酒果真是挺好喝的!”

    葡萄酒的味道虽然不错,但也不至让她如此高兴,她觉得味道好,其实是因为她平生第一次喝酒,而且共饮之人又是她心爱的人,所以觉得此酒格外甜蜜。

    “好喝你就多喝点。”杨集看她开心,也由衷的感到高兴。

    而小小一杯葡萄酒对他来说,连解渴都不够,便又倒了一杯,向萧颖示意一下,又一口干了。

    萧颖有些纠结的看了看杯中还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酒浆,一副很想喝又不敢不喝的样子,轻咬芳唇道:“我怕喝醉丢人。”

    “葡萄酒酒力低,很难喝醉人。”杨集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笑着说道:“而且葡萄酒具有美容养颜、舒筋活络、延缓衰老等等效果,只要你适当的喝几杯,那它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养生之物。”

    说完,又干了。

    “兄台此言差矣,这世间哪有不醉人的酒,而葡萄酒哪有这么神奇?”就在萧颖纠结之际,旁边响起了一个清朗的声音,两人看去,见到一名玉树临风、容颜俊美的少年走了过来。

    今天能来敢来芙蓉园贺寿的人,都有一定地位和背景,人脉也比较广,不可能一个熟悉的人都看不到,所以一两人闲坐十分稀少,同处一座凉亭的十几个少年男女,就是一帮相互认识的人,他们见杨集只带一个美得惊人的姑娘出现,不免有些好奇。

    然而世家门阀子弟很少有人穿金戴银,所以单纯从衣着、气质上看不出杨集的来路,想主动打招呼吧,可人家看都没有看他们一眼,便找不到说话的机会。如今听到杨集向一个明显不会喝酒的天仙丽人劝酒,以为他不安好心,但同时也有了摸底的借口。

    说话这名少年名叫王仁寿,出身太原王氏,其父叫王裕、其母是李渊的姐姐。

    当初魏孝文帝改革之时,排行姓族档次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他考虑到北魏贵族内部等级混淆不清,下令定姓族,而且他定姓族档次之时,对鲜卑、汉人一视仁同,不存在高低贵贱的种族之别。孝文帝定姓族的标准有三方面:一是先世的出身;二是秦皇始以来所任官职;三是秦皇始以来被封之爵位通过比较,高者入姓、次者入族。孝文帝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判定的标准,主要是这一时期还没有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联姻对象的选择远比大隋王朝随意。此外,这种判定标准也更利于获取汉人大族的认可,以巩固北魏在中原的统治。

    在排行天下高门之时,孝文帝确定了魏晋时期颇具名望的四大家族作为北魏“四姓”。这里提到的“四姓”即是以卢敏为首的范阳卢氏、以崔宗伯为首的清河崔氏、以郑羲为首的荥阳郑氏、以王琼为首的太原王氏四姓。

    孝文帝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家族为北魏“四姓”,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这四个家族的魏晋旧籍对北魏汉化具有参考意义;第二、四大家族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政治利益联盟;第三、鲜卑人为主的北魏政权与汉人大族交好,可以从他们手中汲取到宝贵的治国经验、治国人才,为稳定北魏政权提供成熟有效施政方针。

    不过四大名门中的太原王氏没落得相当厉害,已经处于五姓七宗之末,论及家族实力,远远不如不在五姓七宗中的弘农杨氏、闻喜裴氏;当然了,这所谓的没落只是相对于顶级世家门阀而言,太原王氏在其他世家门阀眼中,依旧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顶级门阀。

    但太原王家子弟却因为家族的没落变得低调了许多,而且也能放低姿态,多结交一些他们曾经瞧不起的关陇贵族,籍以巩固王家地位、发展王家外围势力。

    正是因此,所以太原王氏不但让嫡系子弟王裕娶了“陇西李氏旁支”李炳之女为妻,还把一个嫡系女反过来嫁给了唐国公世子李建成为妻(注1)。

    王仁表见杨集相貌堂堂、气度不凡、神态悠然,置身于众多世家子弟之间,却潇洒自如、旁若无人的和萧颖闲聊,料想这是某个世家大族的子弟,便想结交一番。

    至于萧颖,虽然美得令人窒息,可是对于处处以家族为重、且在美人堆中长大的王仁寿来说,却也只是惊艳而已,心中并没有夺为己有的念头。

    “兄台想必是有所误会!”杨集又不是疯狗,且对方彬彬有礼,自然不会上去就打,他笑着介绍道:“这是在下未婚妻,岂有坑害之心?”

    “原来如此,却是小可冒昧了,还望兄台海涵。”王仁寿见杨集回应了,便微笑拱手道:“在下太原王仁寿,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杨集见人家彬彬有礼地攀谈,也放下酒杯和酒壶,起身还礼道:“在下杨文会,尊姓大名实不敢当。”

    王仁寿一听杨集自称姓杨,心中便是一动:“莫非是弘农杨氏子弟?”但是杨集不说门第,他也不好确认。

    照理说,凡是家有郡望的人都会在自己名字之前加上门第,倒不是世家子弟喜欢四处炫耀,而是他们对家族传承尊重,并引以为荣,道理就跟出国旅游说的“iahinese”是一样的。如果某某人说“家父乃是某某尚书/侍郎/大将军,敢问兄台大名”,那才是被人们鄙夷、唾弃的炫耀。

    王仁寿想了想,索性再度拱手询问:“莫非杨兄乃是弘农杨氏高门子弟?”

    “在下乃是大兴杨氏子弟。”虽然杨忠和杨坚都宣称自己是弘农杨氏旁支,但世家门阀都知道是自附的,表面不敢说什么,心中却是无比的鄙夷;所以心中有数的杨集和杨广等兄弟,都不太好意思以“弘农杨氏子弟”自居。(注2)

    “久仰久仰!”

    王仁表本以为杨集是某个世家门阀的子弟,却不料是什么名不经传、多如牛毛的“大兴杨氏”,心中自然是大失所望,于是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地说了几句套话,便拱手告辞了。

    其风度礼节让人无法挑剔,不过杨集和萧颖都能看出王仁表在听到“大兴杨氏”时,所表现出来的尴尬之色,不由得暗自好笑。

    萧颖将剩下的酒浆喝了,绝美的脸蛋艳霞染腮,红润得几欲渗出水来,美艳不可方物,分外可爱诱人,她娇憨的低声道:“郎君,我觉得大兴杨氏反过来就是杨氏大兴,这比比弘农杨氏好听、吉利得多,而且还充满一股豪迈的气势。”

    杨集笑着说道:“等成亲了,咱们努力造出一个大兴杨氏。”

    萧颖的脸色更红了,她咬了咬唇,脉脉的垂下了头,勇敢的低声道:“为心爱的人生儿育女,乃是为妻之道。”

    “好希望今天就成亲。”杨集笑着说道。

    萧颖心绪大乱,窘迫得无以复加,粉嫩肌肤的晕酡又深了几分,脸烧似火,又羞又期盼之下,只好回避道:“不说这些啦,咱们喝酒吧。”

    “行!”杨集又为两人倒了酒,一起慢慢的品尝起来。

    而另一边,王仁寿已经把杨集的身份悄悄的说了一遍,众人便纷纷向杨集和萧颖这边打量了起来。

    此时的萧颖酒晕娇颜、份外妖娆,展现出来的甜美、香艳、妩媚,莫不令人怦然心动。

    而那些世家子弟在杨集他们到来之前已经喝了不少酒,葡萄酒的后劲也开始发作了,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像王仁寿有定力,并且抵御得了萧颖的美色,而且王仁寿有君子风度,并没有专门提及人家女眷,是以大家并不知杨集和萧颖的关系,误以为杨集是上不得台面寒门子弟,其中有几人耳语一番,便纷纷站起身,向杨集和萧颖走来。

    “杨兄请了!”

    几人满面春风地向杨集打招呼,杨集正在欣赏萧颖前所未有的美态,如今被人打断,有些不高兴的皱眉了起来。可是这几个酒壮色胆的人却视若不见,纷纷自报家门了起来,一名俊秀的少年拱手道:“太原王思春!”

    杨集看了此人一眼,见他色眯眯的用眼色瞅着萧颖,心道:“这人名叫王思春,倒是恰如其分。”

    又有一个容颜俊美年轻人拱手道:“荥阳郑元珣!”

    “博陵崔浩!”

    “清河崔顾!”

    等他们介绍完毕,又有几个年岁不一、身材魁梧、长相相似四兄弟一起拱手道:“范阳卢明月、卢明亮、卢明星、卢明辰。”

    一帮人这么上来,气氛就变了,虽然他们的微笑、气度无懈可击,可终究城府不深的年轻人,那高傲和挑衅的意味虽然藏得比较深,可是有两世阅历的杨集还是能够感觉了出来。

    他本来是懒得把时间浪费在没完没了闲扯,才没有说他是杨集,而是报了自己的字,没想到这帮人听说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便本性毕露了。

    不过既知对方不怀好意,连还礼都免了,他放下酒杯,将麒麟剑横在膝上,作好随时打人的准备,口中淡淡地问道:“你们想怎样?”

    王思春拱手道:“今日大家同赴公主寿宴,又托公主之福,得以在此相遇,也算是一场难得的缘份。我看杨兄温文尔雅、书香气息斐然,不若取芙蓉园一情、一景、一物为题,作诗文以记之,杨兄以为如何?”

    “你们山东士族了诗文经学传世,而我们关陇门阀却重军武,一文一武根本没有可比性,你们要跟我比诗文,就跟我邀请你们比武一般。”杨集淡淡的说道:“你们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而仁义道德、谦让有礼素来是你们这些名门望族的传统美德,想必丢祖宗颜面的卑鄙无耻之事,你们是不屑为之;所以,诸位肯定不会拒绝在下以武会友之邀,否则就说明诸位仁义道德、谦让有礼的家风是欺骗世人的虚假面具。”

    ……………………………………

    注1:一些史料说李建成原配妻子是太原王氏之女,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身在大兴的李王氏和子女被卫玄、阴世师、骨仪杀了,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借机得以逃脱,一同出逃的还有抛弃平阳公主的柴绍。郑观音则是李建成的续弦之妻。

    这个推论十分可信,毕竟晋阳起兵时,李建成虚岁二十七,而郑观音虚岁十六,两人的年纪足足相差了十一岁;以古人早婚早育、早栽树早乘凉的观念来看,作为唐国公世子的李建成几乎不可能晚婚,就算他二十五结婚,郑观音也才十四岁,这又和被杀的几个子女对不上,所以原配是郑观音的可能性很低很低。而李建成娶表姐妹为妻,这与亲上加亲的观念十分吻合。

    注2:关于杨坚、李渊血统之说,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就有详细推论——宇文泰为了推行关中本位制,严令将臣把祖籍归入关陇,关陇集团由此产生;也是在此时,杨坚之父杨忠自附弘农杨氏、李渊之祖李虎自附陇西李氏……而各大世家门阀,见到一个个位高权重的大将、大臣自己送上门来,岂有不认、不接纳之理?

    ——————

    求订阅、月票、推荐票。

章节目录

大隋主沉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碧海思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36章:萧颖惹的祸-大隋主沉浮笔趣阁,大隋主沉浮,笔趣阁并收藏大隋主沉浮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