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治本才是硬道理-大明王朝1566经典台词黄河长江
第四十九章 治本才是硬道理-大明王朝1566经典台词黄河长江-大明王朝1500-笔趣阁
大明王朝1500
作者:似水如烟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钦带着人直奔千秋岭。而朱厚照一行则返回南京。
有了这批粮食,解了燃眉之急。长江大堤的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王守仁则重回自己的标段指挥着大家建设。
虽然他很想前往千秋岭剿匪,可是没有太子的命令,他是根本去不了的。
朱厚照把刘云召来,将千秋岭贼寇抢劫己方的粮队一事告诉了他,并且询问刘云关于千秋岭的情况。
毕竟刘云在南京镇守多年,对江南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听了朱厚照的话,刘云眉头紧皱,见朱厚照问起,他就回道:“殿下。这个千秋岭位于南直隶的宁国府、广德州,以及浙江的湖州府、杭州府四个州府之间,可以说是四不管的地带。这里都是崇山峻岭,那些落草为寇之人自然是看中了这里,在这里建造山寨,抢劫途经这里的商队,以及周边的大户人家。”
“那官府就没有派兵征剿吗?”
“殿下。这个征剿就十分困难了。南直隶这边出兵围剿,他们就逃往浙江方面。浙江方面如果围剿,他们就逃往南直隶这边。再加上千秋岭的地形十分复杂,官府历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朱厚照继续问道:“那浙江方面和南直隶就不能联合起来,搞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刘云听了,苦笑道:“殿下。您有所不知。江南的卫所不同于北方边陲的那些卫所,他们平时没有经历过战事,再加上发饷不及时,长官克扣等情况,不仅战斗力直线下降,而且兵员也不足满额。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另外南直隶和浙江方面各管各的,谁也指挥不了谁,谁也不服谁。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将这些山贼剿灭,还会有人继续到这里落草为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事。所以,也就没有人再提千秋岭剿匪一事了。”
朱厚照对于刘云的话还是十分认可的。他说得就是事实。剿匪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徒劳无功。即便是剿灭了,还会继续有人到这里落草。朝廷的财力本就紧张,在此事上浪费人力物力,的确不是明智之举。另外,各地卫所的战斗力也是太弱了。
朱厚照说道:“归根结底,还是百姓民不聊生。如果人人衣食无忧,谁还会上山落草为寇?你这段时间注意收集千秋岭那边的情报。过段时间我要用。”
刘云自然明白了朱厚照的意思,他想劝阻一下,可是马上又放弃了这个想法。当即领命。
刘云离开后,旁边的刘瑾问道:“殿下。您真要剿灭千秋岭的贼寇吗?这可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呀并且成功的机会极低。还望殿下三思呀。”
朱厚照笑着说道:“刘瑾。我问你。刚才我让刘云收集千秋岭的情报,他有一丝犹豫,你知道为什么吗?”
刘瑾自然也看到了,他回道:“殿下。奴婢不知。”
“他想劝阻我,可是又放弃了。你就不同了,还能设身处地地为本宫着想。剿灭千秋岭的贼寇,的确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很难成功,所以此事必须慎重。要么不做,要么就要一击而中。”
通过这件事,自然也就印证了,刘瑾和刘云两个人,同样都是太监,但是与朱厚照的关系那可是高低立现。
刘瑾听了朱厚照的话,就说道:“殿下。既然王守仁王大人主动请缨,仅率五百人就能剿灭千秋岭的贼寇,为何不让他去呢。万一成功了,岂不是更好。即便是失败了,对咱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损失。”
朱厚照解释道:“让王守仁去,凭他的能力,一定会成功的。可是仅仅是暂时剿灭而已。过不久,贼寇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般,重新出现在千秋岭的。难道再让他率领五百人征剿吗?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光要治标,还得治本。”
“那殿下觉得怎么做能够达到治本的目的呢?”刘瑾疑惑地问道。
朱厚照淡淡一笑,说道:“现在的修筑长江大堤,就是治本的一个措施。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措施,慢慢的,老百姓都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了幸福的生活,谁还去当强盗,谁还想落草为寇。到那时,剿灭千秋岭的贼寇,就易如反掌。”
刘瑾从朱厚照的话语中,听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十分恭敬地夸耀道:“殿下英明。这可是百姓之福、大明之福呀。”
朱厚照说道:“话很容易说出来,可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去把武雄叫来,还有些事情需要他去做。”
刘瑾领命,安排人去找武雄了。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朱厚照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应天府的冗员问题,令武雄对其十分佩服。
要知道冗员问题可是困扰了大明多年的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都知道,可是如何解决,怎样才能彻底、妥善解决,谁也不知道。
有些人提出,按照编制严格执行,把多余人员清除出去。有些人则认为,可以增加各级衙门的编制,将这些人纳入正式编制。
这两种办法都不可取,前者过于理想化,那些能够进入衙门的,可不是普通百姓,那可是有着背景之人。而后者只会徒增财政负担。以现在的财政情况,根本是无法负担的。
朱厚照既考虑了财政负担问题,各级衙门人员配备的合理性,清除出衙门的冗员的安置问题。可以说,太子的安排让绝大多数人都很满意。
朱厚照的这番动作,武雄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这位应天府府尹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都异常顺利、顺畅。
听说太子要找自己,武雄就出了府衙,直奔皇宫而来。
行礼问好后,朱厚照问道:“武大人。现在衙门怎么样?”
“禀殿下。经过殿下的这番改革。无论是府衙,还是各州县衙门,大家干劲十足,没有推诿扯皮的,工作热情极高。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朱厚照听了,十分满意,就继续说道:“眼下。王鏊、许进等人带领着大批劳力在修筑长江大堤。咱们应天府各级衙门配合得非常好。现在,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需要你们应天府来做。这件事比修堤还要重要。希望武大人能够落实好。”
这番话,令武雄精神了许多。
比修堤还重要,那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b.
()
有了这批粮食,解了燃眉之急。长江大堤的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王守仁则重回自己的标段指挥着大家建设。
虽然他很想前往千秋岭剿匪,可是没有太子的命令,他是根本去不了的。
朱厚照把刘云召来,将千秋岭贼寇抢劫己方的粮队一事告诉了他,并且询问刘云关于千秋岭的情况。
毕竟刘云在南京镇守多年,对江南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听了朱厚照的话,刘云眉头紧皱,见朱厚照问起,他就回道:“殿下。这个千秋岭位于南直隶的宁国府、广德州,以及浙江的湖州府、杭州府四个州府之间,可以说是四不管的地带。这里都是崇山峻岭,那些落草为寇之人自然是看中了这里,在这里建造山寨,抢劫途经这里的商队,以及周边的大户人家。”
“那官府就没有派兵征剿吗?”
“殿下。这个征剿就十分困难了。南直隶这边出兵围剿,他们就逃往浙江方面。浙江方面如果围剿,他们就逃往南直隶这边。再加上千秋岭的地形十分复杂,官府历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朱厚照继续问道:“那浙江方面和南直隶就不能联合起来,搞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刘云听了,苦笑道:“殿下。您有所不知。江南的卫所不同于北方边陲的那些卫所,他们平时没有经历过战事,再加上发饷不及时,长官克扣等情况,不仅战斗力直线下降,而且兵员也不足满额。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另外南直隶和浙江方面各管各的,谁也指挥不了谁,谁也不服谁。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将这些山贼剿灭,还会有人继续到这里落草为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事。所以,也就没有人再提千秋岭剿匪一事了。”
朱厚照对于刘云的话还是十分认可的。他说得就是事实。剿匪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徒劳无功。即便是剿灭了,还会继续有人到这里落草。朝廷的财力本就紧张,在此事上浪费人力物力,的确不是明智之举。另外,各地卫所的战斗力也是太弱了。
朱厚照说道:“归根结底,还是百姓民不聊生。如果人人衣食无忧,谁还会上山落草为寇?你这段时间注意收集千秋岭那边的情报。过段时间我要用。”
刘云自然明白了朱厚照的意思,他想劝阻一下,可是马上又放弃了这个想法。当即领命。
刘云离开后,旁边的刘瑾问道:“殿下。您真要剿灭千秋岭的贼寇吗?这可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呀并且成功的机会极低。还望殿下三思呀。”
朱厚照笑着说道:“刘瑾。我问你。刚才我让刘云收集千秋岭的情报,他有一丝犹豫,你知道为什么吗?”
刘瑾自然也看到了,他回道:“殿下。奴婢不知。”
“他想劝阻我,可是又放弃了。你就不同了,还能设身处地地为本宫着想。剿灭千秋岭的贼寇,的确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很难成功,所以此事必须慎重。要么不做,要么就要一击而中。”
通过这件事,自然也就印证了,刘瑾和刘云两个人,同样都是太监,但是与朱厚照的关系那可是高低立现。
刘瑾听了朱厚照的话,就说道:“殿下。既然王守仁王大人主动请缨,仅率五百人就能剿灭千秋岭的贼寇,为何不让他去呢。万一成功了,岂不是更好。即便是失败了,对咱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损失。”
朱厚照解释道:“让王守仁去,凭他的能力,一定会成功的。可是仅仅是暂时剿灭而已。过不久,贼寇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般,重新出现在千秋岭的。难道再让他率领五百人征剿吗?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光要治标,还得治本。”
“那殿下觉得怎么做能够达到治本的目的呢?”刘瑾疑惑地问道。
朱厚照淡淡一笑,说道:“现在的修筑长江大堤,就是治本的一个措施。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措施,慢慢的,老百姓都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了幸福的生活,谁还去当强盗,谁还想落草为寇。到那时,剿灭千秋岭的贼寇,就易如反掌。”
刘瑾从朱厚照的话语中,听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十分恭敬地夸耀道:“殿下英明。这可是百姓之福、大明之福呀。”
朱厚照说道:“话很容易说出来,可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去把武雄叫来,还有些事情需要他去做。”
刘瑾领命,安排人去找武雄了。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朱厚照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应天府的冗员问题,令武雄对其十分佩服。
要知道冗员问题可是困扰了大明多年的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都知道,可是如何解决,怎样才能彻底、妥善解决,谁也不知道。
有些人提出,按照编制严格执行,把多余人员清除出去。有些人则认为,可以增加各级衙门的编制,将这些人纳入正式编制。
这两种办法都不可取,前者过于理想化,那些能够进入衙门的,可不是普通百姓,那可是有着背景之人。而后者只会徒增财政负担。以现在的财政情况,根本是无法负担的。
朱厚照既考虑了财政负担问题,各级衙门人员配备的合理性,清除出衙门的冗员的安置问题。可以说,太子的安排让绝大多数人都很满意。
朱厚照的这番动作,武雄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这位应天府府尹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都异常顺利、顺畅。
听说太子要找自己,武雄就出了府衙,直奔皇宫而来。
行礼问好后,朱厚照问道:“武大人。现在衙门怎么样?”
“禀殿下。经过殿下的这番改革。无论是府衙,还是各州县衙门,大家干劲十足,没有推诿扯皮的,工作热情极高。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朱厚照听了,十分满意,就继续说道:“眼下。王鏊、许进等人带领着大批劳力在修筑长江大堤。咱们应天府各级衙门配合得非常好。现在,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需要你们应天府来做。这件事比修堤还要重要。希望武大人能够落实好。”
这番话,令武雄精神了许多。
比修堤还重要,那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