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张归霸之外,他的兄弟张归厚早年也是最好冲锋陷阵的悍将之一,曾拼得被射瞎一目,浑身也是伤痕累累。如今这般地位也都是拿命换来的,的确也是该安乐的多享享福了。
随着吴王杨行密含恨病逝之后,江淮那边局势天平了许多,张家兄弟当初时常征战厮杀,时至今日执掌徐泗军上马治军、下马管民,但也是以主持地方军政事务为主,基本上也不需要他们再领兵出战。
可是李天衢大致还记得,走正史线的话张归霸身故之后,他那兄弟张归厚再不出三四年光景,便也离世了。
一直以来李天衢心说自己能做的,便是多加留意麾下智谋勇烈才干的身体情况。平常便隔三差五差拨医官注意心腹臣子护身保养,就相当于国家为老干部定期做个体检...如若真有什么突发情况,也要及时得到救治。
但毕竟受限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医疗水平,李天衢也知道自己并非是能给人多添几年阳寿的阎王爷,更不是几笔把生死簿上猴子猴孙姓名都划掉的孙悟空...本来大限已至的麾下臣子,他们或许因为平时的调理、及时的救治还能够多活几年,可是李天衢心说也终究无法为他们一直强行续命下去。
到底还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而除了张家兄弟之外,李天衢最为关注的股肱之臣,还有如今也已是七十三岁高龄的御史大夫韦庄。如果是按着原本的命途轨迹,他的阳寿只剩下一两年的时间。
这些时日除了上朝主持国事,批阅诸地奏折,李天衢也时不时召唤些自己麾下统治班底的重臣至内殿暖阁谈笑风生,并私下里从另一个角度商议国事。
而这些年下来,韦庄主持御史台职事虽然绝对说得上是老当益壮,积极参与政事,在位清肃、勤于治理。可是近期以来李天衢也发现韦庄即便还算是精神矍铄,可是腿脚也已有些不利索。今日至内殿暖阁闲谈,他便需要有陪同的随从搀扶进入阁里,较之先前又多了几分年迈的老态。
李天衢还注意到,韦庄这次前来闲谈,虽然行为举止也如以往那般从容得体,可是他那张沟壑满布的脸上,似乎也带着几分忧色。
而韦庄这边刚一入座,光禄寺下辖胥吏,便已煮好了吴越国上贡进奉的余姚仙茗茶呈将上来,酥梨青枣等果脯也都铺在了桌上。无论公事私事,李天衢每每与韦庄相会,自然也免不了要嘘寒问暖一番,鉴于张归霸因病离世,李天衢现在对于韦庄的身体状况也是格外的关注,这次一打照面,便开口说道:
“以韦老这般的年纪,主持御史台政务劳苦,朕也甚是关心近些时日身体如何,还须好生注意调养才是。”
韦庄闻言,也立刻微躬身子,恭敬回道:
“蒙陛下关怀,嘱咐李珣李少监与众御医开了延年益寿的方子,老臣安享朝廷俸禄,而深受圣恩,自然也知按时调理,保养身子,近年也别无大恙。”
话虽如此说,到底已经过了七十岁高龄。这几年下来韦庄即便时刻告诫自己切不可疏忽懈怠,可是逐渐也感到自己的精力确实愈发的有限...然而大半辈子都是为了考科举中榜,却屡试不第,一直到了快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仕途生涯...与性情更倾向于隐士的罗隐不同,韦庄也完全出自于一种补偿心理,可从来没有致仕归隐、告老还乡的打算。
总之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韦庄便打算一直在战斗的岗位上干下去。岁数大怎么了?姜子牙七十二岁才出山,尚能辅佐周朝灭商成就大业,被后世尊称武圣,封国建齐。即便我这辈子的建树,终究不能与姜尚姜太公相提并论,可好歹如今也是七十来岁的年纪,也仍是要打拼的时候,而争取身后在史书中能留下个贤臣的美名。
所以听李天衢问及自己的身体状况,韦庄立刻打起精神,绝口不提自己年事已高,也生怕自家主公会动敦促他致仕退休、以享天年的心思。然而又相谈过一番,韦庄似是如鲠在喉,好像在权衡着有些事又该不该向李天衢禀明......
“如今我朝与晋人战端已开,朝廷不但要分拨军费钱粮用度,朕须集中精力与晋王周旋。如若有必要时,也免不了要御驾亲征。而汴京朝堂这边,自然也仍需要有辅弼贤臣主持大局,是以韦老也须注意身体,与朝中众卿治政安民。毕竟我朝治下稳固,三军将士才无后顾之忧,朝堂内群臣诸卿,自然也是责任重大啊......”
满怀心事的韦庄,又听李天衢这一番言语说罢。迟疑了片刻,他到底还是笃定了心思,便颤巍巍的站起身来,而对李天衢正色说道:
“诚如陛下所言,即便我朝兵多将广,疆域广阔,可治政清明、民生安乐,方才是立国之本。乱世时节,如今四海虽仍旧未定,可好歹我大魏治下,诸地黎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也全因陛下文成武德,恩泽苍生,只是遥想当年盛唐气象...而后却终究难免因佞臣奸邪专权当道,诸地民不聊生,而致使黄巢、王仙芝、庞勋之流祸乱天下...唐室社稷,终究为朱温贼子所篡夺。前朝因何亡国,我朝自当引以为鉴,正所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而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
嗯?韦庄这老爷子,明显是话里带话啊。
李天衢听出来韦庄这次前来觐见,也明显是心里有事。尤其是他话末说的那句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按他原本的仕途轨迹,本来应该是上书进谏蜀帝王建时,强烈建议严惩公器私用,贪滥害民的官员所用的言语。
而蜀帝王建治国初期,也正是因为有韦庄为其立法建制,即便手握大权,向来秉承不恃权、不行私,自身清肃而抑制豪强恶吏,并且在他所做的诗中表态“有心重筑太平基”...而促使着王建起初表现的也称得上是个明君。
只不过于韦庄病逝身故之后,蜀国朝堂便开始愈发的腐败,非但赋税愈发严苛繁重,晚年的王建与继承他帝位的王衍奢侈荒淫至极,宫廷与朝堂卖官鬻爵,各级臣僚贿赂成风,所以直到后唐庄宗经省使李严禀告前蜀政权已经拦到根了,便出奇兵杀入两川,果然相对顺利的灭了蜀国。
可是李天衢自问除了有时会御驾亲征,每日上朝主持国事也从不曾怠慢。扪心自问,也可说是不事奢华,又有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审察诸级官署臣僚是否有贪滥枉法的恶行...然而韦庄似乎也是下定了决心,要向自己直言进谏...那么魏朝朝堂,到底又有什么事让这老爷子看不过去的?
亦或者说,韦庄与李振、高郁等权臣之间政斗的冲突已经升级,而闹到了终究要在皇帝面前争执的地步?
李天衢寻思一番,便又立刻说道:
“韦老,朕可视你为股肱之臣,当年唐朝太宗皇帝也曾有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若我朝当真有何弊政,朕自然也需要有你这等臣子直言进谏。但说无妨,又何必迟疑?”
随着吴王杨行密含恨病逝之后,江淮那边局势天平了许多,张家兄弟当初时常征战厮杀,时至今日执掌徐泗军上马治军、下马管民,但也是以主持地方军政事务为主,基本上也不需要他们再领兵出战。
可是李天衢大致还记得,走正史线的话张归霸身故之后,他那兄弟张归厚再不出三四年光景,便也离世了。
一直以来李天衢心说自己能做的,便是多加留意麾下智谋勇烈才干的身体情况。平常便隔三差五差拨医官注意心腹臣子护身保养,就相当于国家为老干部定期做个体检...如若真有什么突发情况,也要及时得到救治。
但毕竟受限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医疗水平,李天衢也知道自己并非是能给人多添几年阳寿的阎王爷,更不是几笔把生死簿上猴子猴孙姓名都划掉的孙悟空...本来大限已至的麾下臣子,他们或许因为平时的调理、及时的救治还能够多活几年,可是李天衢心说也终究无法为他们一直强行续命下去。
到底还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而除了张家兄弟之外,李天衢最为关注的股肱之臣,还有如今也已是七十三岁高龄的御史大夫韦庄。如果是按着原本的命途轨迹,他的阳寿只剩下一两年的时间。
这些时日除了上朝主持国事,批阅诸地奏折,李天衢也时不时召唤些自己麾下统治班底的重臣至内殿暖阁谈笑风生,并私下里从另一个角度商议国事。
而这些年下来,韦庄主持御史台职事虽然绝对说得上是老当益壮,积极参与政事,在位清肃、勤于治理。可是近期以来李天衢也发现韦庄即便还算是精神矍铄,可是腿脚也已有些不利索。今日至内殿暖阁闲谈,他便需要有陪同的随从搀扶进入阁里,较之先前又多了几分年迈的老态。
李天衢还注意到,韦庄这次前来闲谈,虽然行为举止也如以往那般从容得体,可是他那张沟壑满布的脸上,似乎也带着几分忧色。
而韦庄这边刚一入座,光禄寺下辖胥吏,便已煮好了吴越国上贡进奉的余姚仙茗茶呈将上来,酥梨青枣等果脯也都铺在了桌上。无论公事私事,李天衢每每与韦庄相会,自然也免不了要嘘寒问暖一番,鉴于张归霸因病离世,李天衢现在对于韦庄的身体状况也是格外的关注,这次一打照面,便开口说道:
“以韦老这般的年纪,主持御史台政务劳苦,朕也甚是关心近些时日身体如何,还须好生注意调养才是。”
韦庄闻言,也立刻微躬身子,恭敬回道:
“蒙陛下关怀,嘱咐李珣李少监与众御医开了延年益寿的方子,老臣安享朝廷俸禄,而深受圣恩,自然也知按时调理,保养身子,近年也别无大恙。”
话虽如此说,到底已经过了七十岁高龄。这几年下来韦庄即便时刻告诫自己切不可疏忽懈怠,可是逐渐也感到自己的精力确实愈发的有限...然而大半辈子都是为了考科举中榜,却屡试不第,一直到了快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仕途生涯...与性情更倾向于隐士的罗隐不同,韦庄也完全出自于一种补偿心理,可从来没有致仕归隐、告老还乡的打算。
总之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韦庄便打算一直在战斗的岗位上干下去。岁数大怎么了?姜子牙七十二岁才出山,尚能辅佐周朝灭商成就大业,被后世尊称武圣,封国建齐。即便我这辈子的建树,终究不能与姜尚姜太公相提并论,可好歹如今也是七十来岁的年纪,也仍是要打拼的时候,而争取身后在史书中能留下个贤臣的美名。
所以听李天衢问及自己的身体状况,韦庄立刻打起精神,绝口不提自己年事已高,也生怕自家主公会动敦促他致仕退休、以享天年的心思。然而又相谈过一番,韦庄似是如鲠在喉,好像在权衡着有些事又该不该向李天衢禀明......
“如今我朝与晋人战端已开,朝廷不但要分拨军费钱粮用度,朕须集中精力与晋王周旋。如若有必要时,也免不了要御驾亲征。而汴京朝堂这边,自然也仍需要有辅弼贤臣主持大局,是以韦老也须注意身体,与朝中众卿治政安民。毕竟我朝治下稳固,三军将士才无后顾之忧,朝堂内群臣诸卿,自然也是责任重大啊......”
满怀心事的韦庄,又听李天衢这一番言语说罢。迟疑了片刻,他到底还是笃定了心思,便颤巍巍的站起身来,而对李天衢正色说道:
“诚如陛下所言,即便我朝兵多将广,疆域广阔,可治政清明、民生安乐,方才是立国之本。乱世时节,如今四海虽仍旧未定,可好歹我大魏治下,诸地黎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也全因陛下文成武德,恩泽苍生,只是遥想当年盛唐气象...而后却终究难免因佞臣奸邪专权当道,诸地民不聊生,而致使黄巢、王仙芝、庞勋之流祸乱天下...唐室社稷,终究为朱温贼子所篡夺。前朝因何亡国,我朝自当引以为鉴,正所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而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
嗯?韦庄这老爷子,明显是话里带话啊。
李天衢听出来韦庄这次前来觐见,也明显是心里有事。尤其是他话末说的那句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按他原本的仕途轨迹,本来应该是上书进谏蜀帝王建时,强烈建议严惩公器私用,贪滥害民的官员所用的言语。
而蜀帝王建治国初期,也正是因为有韦庄为其立法建制,即便手握大权,向来秉承不恃权、不行私,自身清肃而抑制豪强恶吏,并且在他所做的诗中表态“有心重筑太平基”...而促使着王建起初表现的也称得上是个明君。
只不过于韦庄病逝身故之后,蜀国朝堂便开始愈发的腐败,非但赋税愈发严苛繁重,晚年的王建与继承他帝位的王衍奢侈荒淫至极,宫廷与朝堂卖官鬻爵,各级臣僚贿赂成风,所以直到后唐庄宗经省使李严禀告前蜀政权已经拦到根了,便出奇兵杀入两川,果然相对顺利的灭了蜀国。
可是李天衢自问除了有时会御驾亲征,每日上朝主持国事也从不曾怠慢。扪心自问,也可说是不事奢华,又有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审察诸级官署臣僚是否有贪滥枉法的恶行...然而韦庄似乎也是下定了决心,要向自己直言进谏...那么魏朝朝堂,到底又有什么事让这老爷子看不过去的?
亦或者说,韦庄与李振、高郁等权臣之间政斗的冲突已经升级,而闹到了终究要在皇帝面前争执的地步?
李天衢寻思一番,便又立刻说道:
“韦老,朕可视你为股肱之臣,当年唐朝太宗皇帝也曾有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若我朝当真有何弊政,朕自然也需要有你这等臣子直言进谏。但说无妨,又何必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