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不一样,决定了行动也会变的不一样”的确,诸将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冒险性,长孙无忌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用兵征伐,很少有万全之策,战情随时变化。战略原则易于制定,具体战机则甚难把握。
当年进军关中,太宗力主绕过隋军坚城直扑关中。如今屯兵坚城之下,却坐失良机,但一旦出现长孙无忌所担心的那种情况,腹背受敌,则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李二现在是千金之躯了,他可受不起这个损失。所以李二听从了长孙氏的建议,指挥唐军继续攻安市,准备稳打稳下,反正大唐的实力完全能碾压高句丽。
李好回长安后就要到贞观十七年去,离贞观十八年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而已,如果中间耽误一些时间,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都没。东征这种事情,李好就不准备掺和了。
李好对于自己改变了一些大唐的历史后,李二会怎么操作这场东征并不清楚,他也算不出来。只是李二对于火器并没怎么重视,让李好对于李二的东征持怀疑态度。
吐蕃之战之后,李二见识过火器的威力。那时的炸弹并不完美,对于一些方面效果并不怎么样,李二对这东西表现出来的兴趣也不是很强,但也没有完全不当回事,只是养着那些工匠。
而这边平南诏灭林邑的战争虽然再次动用了火器,但是从长安那边传过来的消息来看,李二依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很高的兴致出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一种火器的出现,如果没有上层的支持,发展起来会很慢。
征扶桑的时候,这边原本就被内乱折腾的奄奄一息,根本就没使用什么火力,扶桑就轻松的被消灭了。李二兴奋的是自己的唐军仍然还是那只无敌的军队,用不用火器无所谓。
所以这家伙对于火器这东西似乎越发表现的兴趣不大,李好总不能用炸弹去炸长安城让李二见识下火器的威力,而工部那边的技工却没机会给李二演示下火器的威力。原本的历史,李二第一次东征就被挡在了坚城之下,以致错失良机。
除了火器这一块之外,另外的变化就是船只。历史中的李二征高句丽的船只是临时打造,中间花费时间不少。但是现在他可以省了这些工作,岭南道这边的宝船完全可以满足他东征的需求。
而且李好现在在扶桑那边也打造了一个大的造船厂出来,那边不生产宝船,但是会生产一些大的渔船出来。这些渔船用来运送兵力完全可以胜任,加上扶桑离高句丽海域并不远。
扶桑在李好眼中,这边以后就是一个大型的渔场。除了一些基本物质的发展,以及金银矿的开采,这边李好基本上不准备发展什么大型的工业,专职打鱼晒盐好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养马养牛,其他等这边到时完全驯化后再说吧。要不然一些先进的技术被早早的传播开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谁知道那些人能不能完全奴化?
这样的技术封锁除了扶桑这边,南诏,林邑这些地方都一样。这些地方的人不完全被驯化,一些东西李好是绝不会太早的给传输过去。没有个几十年的奴化时间,这些很难完全安定下来。
现在这些地方更多的是作为大唐的粮食输出产地,以及各种矿产和畜牧的输出产地,用来满足大唐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还有经济发展对各种矿产的需求。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李好在扶桑这边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全部交了出去后,就启程回广州府那边,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贞观十六年底了。
李二给李好的归期并没确定,所以李好什么时候回去自便。当然,李好可不会在这边停留太久,那样会遭李二猜忌,但是他又不能太早回去,太早回去了会有很多麻烦。
如果一切变化不大的话,贞观十七年年头就会连着两场叛乱出现。齐王李祐叛乱,然后牵连太子承乾,最后把魏王李泰一起拉了下去,死伤不少。而这两场叛乱都在年头,李好回去的太早恐怕就会赶上。
从扶桑回到广州府,刚好春节。李府的女人们早早就盼着李好过来一起过年了,年货也准备了不少。贞观十七年的春节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恐怕是李好在广州府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
这个消息并不是什么隐秘的消息,朝廷的邸报上面已经刊登了对于李好的安排。这个邸报算是李好的功劳了,如果不是南方周刊的出现,要不然邸报也没有这么早出现在历史中。
李好的学生们也大致猜到了李好的归程,全部在这个时候过来这边跟李好聚了一番。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成家,他们不是在岭南道这边任职,就是不喜欢官场在李好南方的产业中任职的人,包括那些喜欢学术研究的人。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全部过来李好这边,跟李好一起过年,或者谈谈一些事情。这种跟在老师手下做事的日子,随着李好的离开将只能成为记忆,他们要开始独自面对一些事情了。
李好去职后,岭南道这边不再设行军总管,由各州的刺史为主。而这边的刺史基本都是李好的学生,就算那些不是刺史的州,李好的学生也在那些州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些东西别人并不知道,事实上除了李好自己清楚,很多李好的学生就算李府的人一样并不清楚,这极好的掩盖了李好实际上真的把岭南道完全掌控在手里,不过他并没什么坏心。
正月春节快过完后,随着李好的学生们的离开。南方这边的商人和百姓,开始新一轮的来李府拜访李好的流程。李府对于这些人的到来,并没设置什么门槛。
岭南道这边大量的作坊,这些作坊在李好走后怎么操作,以及李好曾经许可的一些政策会不会因为李好走后有什么变化,这些都在这些人的担心之中。
李好只好一批批的许诺,保证自己离开后,这边的东西不会改变。朝廷的命令也不会轻易修改,让这些人放心。李好当然不会说自己的学生还在这边主政,有他们看着一切都没问题。
“卧槽!还真的反了!”如此拖到三月,朝廷那边传来消息。先是魏征病重,不过用了青霉素后竟然好转,这让青霉素这东西第一次入了李二的眼。李好的那些研发青霉素出来的学生和老孙都得到了赏赐。
接着就是齐王李祐造反,朝廷欲发兵征讨。而让李好意想不到的是,李恪竟然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从潭州快骑回长安了。
这消息把李好吓了一跳,然而他却来不及做任何安排。因为整个事情李恪根本就没同李好商量过,而且李好曾经叮嘱的李恪不要牵涉到这种事情里面去,没想到他还是一头扎进去了。
李恪进京后,跪在皇宫面前,跟李二请命,说自己愿意单人过去说服齐王李祐投降,不用朝廷费任何兵力,只求李二不少杀李祐。
据说开始的时候李二并没答应,还狠狠踹了李恪几脚。后来不知道什么情况,竟然同意了李恪的请求,让他去说降李祐。
李好不太清楚齐王李祐和李恪的关系到底怎么样,但是知道李恪这种行动其实很危险。因为李祐的造反不仅仅是他自己被逼的要造反,而且还有其他的因素被牵涉进去了。
比如李祐的舅舅,比如与太子互为同盟。这些东西一个不慎,都足以让李恪挂掉。而李好的安排中并没有这些,他也没在几个皇子身边有什么可用的暗子,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恪去做这些。
三月底,齐王叛乱结束。李恪不用一兵一力,单骑平了李祐的叛乱,并把李祐带回了长安。其他的人,除了李祐之外几个带头的全部咔擦了,而那些普通的士兵全部被发配到扶桑去。
整个动乱只死了几人,其他一点损失都没。不过到了长安城后,事情并没就此完场,据说李恪为了李祐的事情,和李二大吵了一顿。
吵架的原因是因为老权的事情,毕竟老权是被李祐干掉了,那可是名人,还是名师。然而李恪并不认可老权名师的事情,把李好曾经点评唐初几个王子的老师,包括太子的老师在内都是好名之人,实际上并没什么教书育人的能力。这话骂的人就多了,连老魏都在里面。
李恪跟李二的吵架随即让一些老臣都知道,不过并没出现什么大的不敬之类的事情出来。只是老魏这人较真,他跟李恪辩论一番后感觉自己做的确实不对,加上他实际上也没什么精力去管太子的事情,所以干脆向李二传了奏章,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然后觉得自己没办法教好太子,加上身体不行,所以请辞。这边老魏请辞没几天,那边唰的一下太子就造反了。跟历史不同的是,这次的太子造反还真的组织了兵力出来,只不过李二出手比他先,被堵住了。</p>
当年进军关中,太宗力主绕过隋军坚城直扑关中。如今屯兵坚城之下,却坐失良机,但一旦出现长孙无忌所担心的那种情况,腹背受敌,则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李二现在是千金之躯了,他可受不起这个损失。所以李二听从了长孙氏的建议,指挥唐军继续攻安市,准备稳打稳下,反正大唐的实力完全能碾压高句丽。
李好回长安后就要到贞观十七年去,离贞观十八年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而已,如果中间耽误一些时间,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都没。东征这种事情,李好就不准备掺和了。
李好对于自己改变了一些大唐的历史后,李二会怎么操作这场东征并不清楚,他也算不出来。只是李二对于火器并没怎么重视,让李好对于李二的东征持怀疑态度。
吐蕃之战之后,李二见识过火器的威力。那时的炸弹并不完美,对于一些方面效果并不怎么样,李二对这东西表现出来的兴趣也不是很强,但也没有完全不当回事,只是养着那些工匠。
而这边平南诏灭林邑的战争虽然再次动用了火器,但是从长安那边传过来的消息来看,李二依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很高的兴致出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一种火器的出现,如果没有上层的支持,发展起来会很慢。
征扶桑的时候,这边原本就被内乱折腾的奄奄一息,根本就没使用什么火力,扶桑就轻松的被消灭了。李二兴奋的是自己的唐军仍然还是那只无敌的军队,用不用火器无所谓。
所以这家伙对于火器这东西似乎越发表现的兴趣不大,李好总不能用炸弹去炸长安城让李二见识下火器的威力,而工部那边的技工却没机会给李二演示下火器的威力。原本的历史,李二第一次东征就被挡在了坚城之下,以致错失良机。
除了火器这一块之外,另外的变化就是船只。历史中的李二征高句丽的船只是临时打造,中间花费时间不少。但是现在他可以省了这些工作,岭南道这边的宝船完全可以满足他东征的需求。
而且李好现在在扶桑那边也打造了一个大的造船厂出来,那边不生产宝船,但是会生产一些大的渔船出来。这些渔船用来运送兵力完全可以胜任,加上扶桑离高句丽海域并不远。
扶桑在李好眼中,这边以后就是一个大型的渔场。除了一些基本物质的发展,以及金银矿的开采,这边李好基本上不准备发展什么大型的工业,专职打鱼晒盐好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养马养牛,其他等这边到时完全驯化后再说吧。要不然一些先进的技术被早早的传播开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谁知道那些人能不能完全奴化?
这样的技术封锁除了扶桑这边,南诏,林邑这些地方都一样。这些地方的人不完全被驯化,一些东西李好是绝不会太早的给传输过去。没有个几十年的奴化时间,这些很难完全安定下来。
现在这些地方更多的是作为大唐的粮食输出产地,以及各种矿产和畜牧的输出产地,用来满足大唐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还有经济发展对各种矿产的需求。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李好在扶桑这边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全部交了出去后,就启程回广州府那边,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贞观十六年底了。
李二给李好的归期并没确定,所以李好什么时候回去自便。当然,李好可不会在这边停留太久,那样会遭李二猜忌,但是他又不能太早回去,太早回去了会有很多麻烦。
如果一切变化不大的话,贞观十七年年头就会连着两场叛乱出现。齐王李祐叛乱,然后牵连太子承乾,最后把魏王李泰一起拉了下去,死伤不少。而这两场叛乱都在年头,李好回去的太早恐怕就会赶上。
从扶桑回到广州府,刚好春节。李府的女人们早早就盼着李好过来一起过年了,年货也准备了不少。贞观十七年的春节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恐怕是李好在广州府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
这个消息并不是什么隐秘的消息,朝廷的邸报上面已经刊登了对于李好的安排。这个邸报算是李好的功劳了,如果不是南方周刊的出现,要不然邸报也没有这么早出现在历史中。
李好的学生们也大致猜到了李好的归程,全部在这个时候过来这边跟李好聚了一番。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成家,他们不是在岭南道这边任职,就是不喜欢官场在李好南方的产业中任职的人,包括那些喜欢学术研究的人。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全部过来李好这边,跟李好一起过年,或者谈谈一些事情。这种跟在老师手下做事的日子,随着李好的离开将只能成为记忆,他们要开始独自面对一些事情了。
李好去职后,岭南道这边不再设行军总管,由各州的刺史为主。而这边的刺史基本都是李好的学生,就算那些不是刺史的州,李好的学生也在那些州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些东西别人并不知道,事实上除了李好自己清楚,很多李好的学生就算李府的人一样并不清楚,这极好的掩盖了李好实际上真的把岭南道完全掌控在手里,不过他并没什么坏心。
正月春节快过完后,随着李好的学生们的离开。南方这边的商人和百姓,开始新一轮的来李府拜访李好的流程。李府对于这些人的到来,并没设置什么门槛。
岭南道这边大量的作坊,这些作坊在李好走后怎么操作,以及李好曾经许可的一些政策会不会因为李好走后有什么变化,这些都在这些人的担心之中。
李好只好一批批的许诺,保证自己离开后,这边的东西不会改变。朝廷的命令也不会轻易修改,让这些人放心。李好当然不会说自己的学生还在这边主政,有他们看着一切都没问题。
“卧槽!还真的反了!”如此拖到三月,朝廷那边传来消息。先是魏征病重,不过用了青霉素后竟然好转,这让青霉素这东西第一次入了李二的眼。李好的那些研发青霉素出来的学生和老孙都得到了赏赐。
接着就是齐王李祐造反,朝廷欲发兵征讨。而让李好意想不到的是,李恪竟然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从潭州快骑回长安了。
这消息把李好吓了一跳,然而他却来不及做任何安排。因为整个事情李恪根本就没同李好商量过,而且李好曾经叮嘱的李恪不要牵涉到这种事情里面去,没想到他还是一头扎进去了。
李恪进京后,跪在皇宫面前,跟李二请命,说自己愿意单人过去说服齐王李祐投降,不用朝廷费任何兵力,只求李二不少杀李祐。
据说开始的时候李二并没答应,还狠狠踹了李恪几脚。后来不知道什么情况,竟然同意了李恪的请求,让他去说降李祐。
李好不太清楚齐王李祐和李恪的关系到底怎么样,但是知道李恪这种行动其实很危险。因为李祐的造反不仅仅是他自己被逼的要造反,而且还有其他的因素被牵涉进去了。
比如李祐的舅舅,比如与太子互为同盟。这些东西一个不慎,都足以让李恪挂掉。而李好的安排中并没有这些,他也没在几个皇子身边有什么可用的暗子,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恪去做这些。
三月底,齐王叛乱结束。李恪不用一兵一力,单骑平了李祐的叛乱,并把李祐带回了长安。其他的人,除了李祐之外几个带头的全部咔擦了,而那些普通的士兵全部被发配到扶桑去。
整个动乱只死了几人,其他一点损失都没。不过到了长安城后,事情并没就此完场,据说李恪为了李祐的事情,和李二大吵了一顿。
吵架的原因是因为老权的事情,毕竟老权是被李祐干掉了,那可是名人,还是名师。然而李恪并不认可老权名师的事情,把李好曾经点评唐初几个王子的老师,包括太子的老师在内都是好名之人,实际上并没什么教书育人的能力。这话骂的人就多了,连老魏都在里面。
李恪跟李二的吵架随即让一些老臣都知道,不过并没出现什么大的不敬之类的事情出来。只是老魏这人较真,他跟李恪辩论一番后感觉自己做的确实不对,加上他实际上也没什么精力去管太子的事情,所以干脆向李二传了奏章,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然后觉得自己没办法教好太子,加上身体不行,所以请辞。这边老魏请辞没几天,那边唰的一下太子就造反了。跟历史不同的是,这次的太子造反还真的组织了兵力出来,只不过李二出手比他先,被堵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