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姜之明并不清楚,李元瑷心底早已放弃永济渠南段了。
有一种东西叫做事不可为。这已经弄坏了的东西是强求不得的。
永济渠南段地势复杂,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水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泥沙堆积,就不适合挖掘可通行龙舟的广阔河道。
杨广不听姜敬这个内行人的劝说,执意开凿出可通行龙舟的河道,已经将永济渠南段的地表生态破坏干净了。
沁水本就多沙易淤积,而且由于河道过于广阔,甚至有黄河倒灌,泥沙入永济渠的情形。
这条运河的漕运价值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因为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河道清淤,换来的只是一两年的漕运通畅,根本没有意义。
李元瑷并未亲临永济渠南段,没有亲眼去看那地方究竟如何,但却知道唐王朝百年来对此处费尽心思,多次研究治理方案,结果议多不果行。最终决定放弃永济渠南段,改走借丹水、清水、淇水济漕,在连接杨广修建的永济渠北段,形成了全新的一条永济渠。
至此永济渠成为连接南北至关重要的河渠,北宋时,称这天全新的永济渠为御河……首发.. ..
不论唐宋,对于杨广开凿的这永济渠南段,再无修葺使用必要。也正因黄、沁河屡屡冲淤,隋代永济渠的南段半点痕迹都找寻不到了。
李元瑷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办成历史上几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故而这里他直接选择放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时候是英雄,有的时候却是蠢蛋。
一路顺着运河北上,李元瑷进入黄河时令船队改道淇水,并且取出了周边的水网地势图,说道:“据我所知,曹操北征袁尚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后来居邺城将白沟与清河连接。我们这一次考察目的地不是永济渠南段,而是曹操留下来的这条粮道故地。”
李元瑷话一出口,姜之明心底明悟,说道:“大王这是打算放弃永济渠南段?”
“不然呢?”李元瑷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南段情况,你应该比我更加了解。坏了的东西,挽回不来。除非老天赐福,再来一次地龙翻身,你觉得这样的几率有多大?给恩赐了条河道,已经是数百年不遇,我们就不要奢望奇迹发生了。”
姜之明长叹了口气,心底明白这个道理,不在强求。
船队转到而行,走昔年曹操运粮路线。
河道的流动,若非是受到人为的干预,或者自然的强制扭转,便是千百年都不会轻易改变。
杨广建造的大运河,很多也是从古河道扩充而来的。
这时隔三四百年,曹操开凿的河道旧址依在,而且还在默默的造福沿岸百姓。
李元瑷与姜之明站在船头,商讨着改运河河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永济渠改道可不可行,这点毋庸置疑。
后世已经证明了这点,李元瑷与姜之明皆是这方面的好手,仅从水网图就能判断是否可行。
只是当下的关键并不在于可行不可行,而是能否在李世民定下出征日子前大功告成。
倘若无法功成,改道就无实质性的意义。
李元瑷还得知,李世民已经安排官员负责将洛口仓的粮食往北地运转了。
然后运粮船堵在了永济渠南段,进退不得。
李世民一气之下,将悲剧的运粮官给革职查办。
李元瑷、姜之明一直抵达古邺城,对于周边的水网已了然于胸。
姜之明道:“大王选择无错,卫水确实是沁水除却之外更适合通永济渠的河流。选择卫水,还能借助曹操故道,大大缩减施工时间,减轻徭役负担。只是卫水小,水流会存在不足。沁水的优势,卫水实难相比。”
他还是有些遗憾,未能弥补先人遗愿。
李元瑷却如落井下石般道:“卫水大而沁心小,此次开凿曹操故道,我们非但不能借用卫水,反而要讲卫水隔绝在外,免得喧宾夺主。卫水水资源不够,我们可以花费时间徐徐引流,决不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他说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历史上唐朝改道卫水作为永济渠南段,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但是因为忽视了沁水的存在,导致了沁水的泥沙时常侵入卫水,给卫水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故而李元瑷这一次决定一劳永逸,不给沁水入侵的机会。
李元瑷没有纠结永济渠南段,果断的选择废弃,重新由卫水定漕运路线,为朝廷节约了大把时间。
贞观十七年,九月。
洛水成功由荣口引入汴水。
浑浊的汴水,得清澈的洛水注入,水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不过一月,已经呈现清澈迹象。
至关重要的还是,汴水从此告别了一年两百日通行的常态,转为全年无休通行。
汴水,至此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心脏,汴州大获便利,成为了唐王朝最大的物资转运中心。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
在阎立本的监督下,九座船闸大坝、十六座进水闸,八座减水闸全数竣工。
船闸大坝完美解决了运河上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带来的风险,进水闸、减水闸控制着河床的深浅高低,人为控制水资源的来去,给予往来的货船航行的保障。
贞观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在李元瑷、姜之明的齐心协力下,永济渠南段改流,弃沁水而改,走昔年曹操白沟故道,改道成功。
贞观十八年,七月一日。
收到李元瑷喜讯,李世民立刻发洪、饶、江三州水师,驶四百艘船舰运军粮北上,并且征发幽州、营州二州府兵为先锋军马,发兵辽东。
同年十月,李世民讲长安留给房玄龄管理,亲自率领太子李治与满朝文武,入住洛阳。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大势所趋。
贞观十八年,十月二一日。
李元瑷率领阎立本、姜之明回到洛阳。
他们三人得到了李世民的盛情款待,亲自与洛阳行宫为他们接风洗尘。
李元瑷辛苦两年,屁股尚未坐热,李世民毫不讲气的再次给了新的任务。
接待一个西行来的和尚……
有一种东西叫做事不可为。这已经弄坏了的东西是强求不得的。
永济渠南段地势复杂,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水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泥沙堆积,就不适合挖掘可通行龙舟的广阔河道。
杨广不听姜敬这个内行人的劝说,执意开凿出可通行龙舟的河道,已经将永济渠南段的地表生态破坏干净了。
沁水本就多沙易淤积,而且由于河道过于广阔,甚至有黄河倒灌,泥沙入永济渠的情形。
这条运河的漕运价值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因为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河道清淤,换来的只是一两年的漕运通畅,根本没有意义。
李元瑷并未亲临永济渠南段,没有亲眼去看那地方究竟如何,但却知道唐王朝百年来对此处费尽心思,多次研究治理方案,结果议多不果行。最终决定放弃永济渠南段,改走借丹水、清水、淇水济漕,在连接杨广修建的永济渠北段,形成了全新的一条永济渠。
至此永济渠成为连接南北至关重要的河渠,北宋时,称这天全新的永济渠为御河……首发.. ..
不论唐宋,对于杨广开凿的这永济渠南段,再无修葺使用必要。也正因黄、沁河屡屡冲淤,隋代永济渠的南段半点痕迹都找寻不到了。
李元瑷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办成历史上几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故而这里他直接选择放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时候是英雄,有的时候却是蠢蛋。
一路顺着运河北上,李元瑷进入黄河时令船队改道淇水,并且取出了周边的水网地势图,说道:“据我所知,曹操北征袁尚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后来居邺城将白沟与清河连接。我们这一次考察目的地不是永济渠南段,而是曹操留下来的这条粮道故地。”
李元瑷话一出口,姜之明心底明悟,说道:“大王这是打算放弃永济渠南段?”
“不然呢?”李元瑷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南段情况,你应该比我更加了解。坏了的东西,挽回不来。除非老天赐福,再来一次地龙翻身,你觉得这样的几率有多大?给恩赐了条河道,已经是数百年不遇,我们就不要奢望奇迹发生了。”
姜之明长叹了口气,心底明白这个道理,不在强求。
船队转到而行,走昔年曹操运粮路线。
河道的流动,若非是受到人为的干预,或者自然的强制扭转,便是千百年都不会轻易改变。
杨广建造的大运河,很多也是从古河道扩充而来的。
这时隔三四百年,曹操开凿的河道旧址依在,而且还在默默的造福沿岸百姓。
李元瑷与姜之明站在船头,商讨着改运河河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永济渠改道可不可行,这点毋庸置疑。
后世已经证明了这点,李元瑷与姜之明皆是这方面的好手,仅从水网图就能判断是否可行。
只是当下的关键并不在于可行不可行,而是能否在李世民定下出征日子前大功告成。
倘若无法功成,改道就无实质性的意义。
李元瑷还得知,李世民已经安排官员负责将洛口仓的粮食往北地运转了。
然后运粮船堵在了永济渠南段,进退不得。
李世民一气之下,将悲剧的运粮官给革职查办。
李元瑷、姜之明一直抵达古邺城,对于周边的水网已了然于胸。
姜之明道:“大王选择无错,卫水确实是沁水除却之外更适合通永济渠的河流。选择卫水,还能借助曹操故道,大大缩减施工时间,减轻徭役负担。只是卫水小,水流会存在不足。沁水的优势,卫水实难相比。”
他还是有些遗憾,未能弥补先人遗愿。
李元瑷却如落井下石般道:“卫水大而沁心小,此次开凿曹操故道,我们非但不能借用卫水,反而要讲卫水隔绝在外,免得喧宾夺主。卫水水资源不够,我们可以花费时间徐徐引流,决不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他说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历史上唐朝改道卫水作为永济渠南段,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但是因为忽视了沁水的存在,导致了沁水的泥沙时常侵入卫水,给卫水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故而李元瑷这一次决定一劳永逸,不给沁水入侵的机会。
李元瑷没有纠结永济渠南段,果断的选择废弃,重新由卫水定漕运路线,为朝廷节约了大把时间。
贞观十七年,九月。
洛水成功由荣口引入汴水。
浑浊的汴水,得清澈的洛水注入,水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不过一月,已经呈现清澈迹象。
至关重要的还是,汴水从此告别了一年两百日通行的常态,转为全年无休通行。
汴水,至此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心脏,汴州大获便利,成为了唐王朝最大的物资转运中心。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
在阎立本的监督下,九座船闸大坝、十六座进水闸,八座减水闸全数竣工。
船闸大坝完美解决了运河上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带来的风险,进水闸、减水闸控制着河床的深浅高低,人为控制水资源的来去,给予往来的货船航行的保障。
贞观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在李元瑷、姜之明的齐心协力下,永济渠南段改流,弃沁水而改,走昔年曹操白沟故道,改道成功。
贞观十八年,七月一日。
收到李元瑷喜讯,李世民立刻发洪、饶、江三州水师,驶四百艘船舰运军粮北上,并且征发幽州、营州二州府兵为先锋军马,发兵辽东。
同年十月,李世民讲长安留给房玄龄管理,亲自率领太子李治与满朝文武,入住洛阳。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大势所趋。
贞观十八年,十月二一日。
李元瑷率领阎立本、姜之明回到洛阳。
他们三人得到了李世民的盛情款待,亲自与洛阳行宫为他们接风洗尘。
李元瑷辛苦两年,屁股尚未坐热,李世民毫不讲气的再次给了新的任务。
接待一个西行来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