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是开学的第十六周,从下周第十七周开始,将是为期四周的考试月。

    升入研究生后,许秋发现闭卷考试的课程数量变少了,授课老师大多要求开卷考试,或者学生进行ppt汇报。

    包括本科时选修的《复合材料》,许秋在研究生期间也选修了同名的课程,这门课程考核方式就由本科时的闭卷考试,变成了开卷考试。

    另外,授课老师对学生ppt汇报的要求,也不高。

    一般都是讲一讲每个人正在做的工作,或者已经发表的工作,如果没有具体的工作,那讲一讲课题组其他人的工作也是可以的。

    换言之,虽然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内容,普遍比本科生器件更加困难和深入,但考核的时候反而要求比较低,算是给研究生减负。

    一方面,授课老师本身一般也是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情况还是了解的。

    另一方面,如果深入的探讨一下这个现象,可以发现背后还是有内卷的影子在里面的。

    首先,科研圈的内卷让老师们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科研压力。

    基于这种压力,老师们会倾向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当中,而非对科研产出没什么用处的教学方面,甚至很多时候连课件都是手上的学生帮忙代做的。

    如果老师们没有认真备课,他们讲出来的课程,就很难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在里面,那学生听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还不如自己翻书、查文献,甚至千度、逛论坛都比听课强,他们就会倾向于不认真听课。

    同时,这其中也有学校设计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刀切的因素在里面,很多必修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

    而且相较于学术文献,课本中知识的更迭速度非常慢,很多老旧的知识仍然存在于现行的课本上,而前沿的知识并没有被更新进去。

    如果是基础学科倒还好,很多知识都不会过时,而材料作为应用科学,是有时效性的。

    有些课程讲述的内容在过去,比如上个世纪的时代背景下,非常有用,但在现在已经成为相对比较小众的领域,不具有普适性。

    学生发现就算他们认真学了这种课程,最后除了应付考试外,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自然没有太多认真学习的念头。

    就像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去修读“bb机维修方法”一样。

    当然,具体的课程安排上不会像“bb机”这么夸张,但大多数课程都会或多或少包含类似这样的内容。

    另外,老师们的科研压力也会向下传导给研究生,研究生获得了科研压力,比如“发不够多少篇sci就延毕”。

    那他们在时间分配上,就会更倾向于在课堂上忙与自己科研相关的事情,或者干脆翘课做实验。

    种种原因之下,当学生普遍不认真听课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老师也不可能让大多数人都挂科,那就只好降低课程通过的难度了。

    这也算是在多方博弈下,形成的一种近乎平衡的状态。

    有人说,造成高校、科研圈各种乱象的背后,是由于现在国内“唯sci论英雄”的原因。

    认为只要废除了sci评价标准,就能极大的好转。

    但事实上大概率还是比较困难的。

    可能这种政策上的改变会利好于一些只为了混文凭的研究生,但却难以对整个科研大环境产生太大的变革。

    因为本质上的原因,还是涌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太多,而留给他们的位置又少,或者说资源不够分了。

    正如“少年强则种花家强……”,一个行业能不能壮大,主要看的还是这个行业年轻一代人的力量,这才是行业的中坚力量。

    如果不取消sci竞争机制,青椒们(青年学者)会为了晋升而“东搞西搞”,追逐“考核指标下的盛世”。

    如果取消了sci竞争机制,而又没有一个足够观、公平的竞争机制出来的话,晋升通道会被堵死大半,没有背景的优秀青椒上不了位,就会选择往外面跑,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相对不那么强的。

    面临这种情况,除非想办法增大资源的总量,也即生产力方面取得极大的突破,比如推动某种形式上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研发出强人工智能,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不然基本上是无解的难题。

    现状就是,虽然大家都知道问题在那里观存在着,但都没办法彻底解决,只能从中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是走钢丝一样,稳住自己,不让自己掉下去。

    不仅是国内,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有的能够收割其他弱势的国家,让自己资源总量增大的,就可以暂时过的比较滋润,比如漂亮国;

    而如果没办法收割其他国家,那就只能躺平装死,比如霓虹国。

    许秋这学期,除了必修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已经结课,并拿了个p档(通过)成绩外,还有三门课程。

    其中,一门是单独的开卷考试,一门是开卷考试加上ppt汇报,一门是不考试只做ppt汇报,复习压力并不是很大。

    因此,接下来的几天,许秋没有停止做实验。

    他一边继续优化基于idic-叠层器件,一边在空闲的时候准备考试。

    周五,吴菲菲找到许秋,说道:“之前你从漂亮国nano-c公司购买的pcb现在已经到达魔都的海关了,需要你做一下清关的手续。”

    “好啊,”许秋点头应和:“你把之前的清关方法给我讲一下呗。”

    “嗯,我给你发几个文件,你照着改一改,然后把材料打印出来,交给资产管理处审核,具体的清关工作由代办公司负责,我们只需要提供材料即可……”吴菲菲一边说,一边登录电脑端进行文件传输:“有什么问题的话再找我。”

    之前购买进口药品的清关工作,一般都是吴菲菲处理的。

    这回的pcb一方面算是以有机光伏团队购买的药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最近比较忙,所以就把这活儿转交给许秋了。

    其实,像实验室里类似的这种事情,通常也都需要若干个成员同时掌握处理方法。

    这样一旦主要的负责人有事或者毕业了,就不用担心后继无人。

    不然,别人都毕业了,你还去打扰人家也不太好。

    另外,指望毕业前一次性把所有事情交接完毕,也不靠谱。

    且不说很多人在临毕业的时候都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很关注实验室这边的情况,也经常都找不到人。

    就算认认真真的花几天时间做交接,也很难把全部的事情都交待清楚。

    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一些细节,或者琐碎的小事,在没有遇到的时候,根本想不到。

    比如,某种特殊的螺丝钉的更换方式,某种不常用小设备的存放位置,如何维护手套箱的净化装置(有时候一两年才会维护一次)等等……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让每个人都接触一下各种课题组里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很有必要的。

    许秋接收了吴菲菲发过来的四个文件,开始一一浏览。

    其中,两个是新文件,还有三个是吴菲菲之前报关时用到的旧文件。

    新文件中,有一个pdf格式的文件,来自fedex国际快递公司,是他们出具的到货通知书。

    上面附有快递单的扫描件,以及快递的各种具体信息,包括快递到达魔都海关的时间,总运单号、分运单号、快递件数、快递重量、申报金额等等,还贴心的附上了一份“进口快件清关服务指南”。

    另外一个是word格式的文件,来自魔都金施报关有限公司,是货物清关信息确认文件。

    对方公司的措辞非常正式:“贵司此次进口快件货物由我司受fedex委托,全权负责贵司的清关工作,为尽快为贵司办理清关手续,请您配合提供以下信息及资料。”

    最后他们还温馨提示:“根据海关规定,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十四日内未向海关申报的话,依法收取相关滞报金。超过三个月未向海关申报的,其进口货物由海关提取依法变卖处理。”

    许秋大致看了看,他们要求的信息,主要有进口货物运单号、经营单位、海关十位编号、收货单位、商检十位编号、贸易方式、运费信息、货物信息等等。

    要求的资料,主要有报关委托书、报检委托书、合同与订单、代理协议书、箱单、空白公章纸等。

    还是比较复杂的。

    接着,许秋又看向吴菲菲发来的三份旧文件,分别是“富勒烯衍生物-情况说明”和“富勒烯衍生物-其他信息”,以及吴菲菲之前填写的,来自同一家报关公司的货物清关信息确认文件。

    许秋首先打开“情况说明”,这个文件内容比较简单,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情况说明:

    尊敬的校资产管理处:

    本人因研究工作需要,从漂亮国nano-c公司购买了10克富勒烯衍生物pc[60]b1克pc[70]bpcb一种富勒烯衍生物,由于它的较好的溶解性,很高的电子迁移率,与常见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形成良好的相分离,主要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子受体的标准物。该聚合物系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无动物原性,无活性成分。pcb过fedex于10月21日运抵魔都,运单号:770543229636。

    特此说明,望准予办理相关手续。

    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科学系

    2014年10月24日

    ##

    这份文件需要提交给学校的资产管理处。

    许秋参照吴菲菲的模板,直接把日期、运单号、还有pcb克数改了改,然后保存下来。

    这回pc[60]b共买了5克,pc[70]b了1克,共计花费2270美刀,大约一万多软妹币。

    其中,pc[60]b克是300美刀,pc[70]b克是675美刀,运费是95美刀。

    从这里也能看出,富勒烯材料的成本其实远低于现阶段的非富勒烯材料,后者1克的费用可以买前者5克。

    毕竟pc[60]b是在富勒烯c-60的基础上进行修饰,分子结构相对比较简单,c-60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存在多种大批量制备的方法,价格被打了下来。

    而非富勒烯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五步以上的合成反应,同时还涉及在液氮低温条件下引入醛基之类的,反应条件比较极端的反应。

    当然,日后如果真的能够确定一种性能非常好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大批量制备,将价格打下去的。

    现在价格卖的贵,也有专供科研的溢价在里面。

    接着,许秋打开另外一个“其他信息”文件。

    是关于pbc质的,一共列出七点基本信息,这个不用更改就可以直接使用:

    1.品名:富勒烯衍生物(苯基丁酸甲酯)

    2.来源:由c-60和c-70经化学合成

    3.有无活性:无活性

    4.细度:无

    5.包装:黑色塑料瓶

    6.型号:pc[60]bpc[70]bbr />

    7.品牌:漂亮国nano-c公司

    最后,许秋打开吴菲菲上次填写的货物清关信息确认文件。

    之前他还比较发愁怎么查询包括海关十位编号、商检十位编号、hs编号在内的各种信息。

    现在好了,直接参照吴菲菲的历史版本即可。

    许秋把大概的流程弄清楚后,花费半个小时备齐材料,然后将各种文件到魏兴思办公室打印出来。

    他把各种材料统一交给小弟莫文琳。

    莫文琳又转手把文件传给了徐心洁。

    徐心洁苦哈哈的捧着材料出了门。

    说起来,有机光伏这边的殷后浪,因为常年在江弯跟着邬胜男干活的缘故,省下了不少跑腿的时间,基本上这边有什么跑腿的任务都被分给了徐心洁。

    最终,在晚上五点半下班前,徐心洁将学校资产管理处审核过后的各种材料交予许秋。

    许秋把材料打包装好,叫了个快递邮寄给魔都金施报关有限公司。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清关公司处理,只需要等待对方把pcb料发过来即可。

    周日,基于idic-系的叠层器件效率,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5.7%。

    同时,在现实中,许秋也重复出了15.4%的结果,已经正式超过了原先idic-4f的体系,效率上限大约提升了0.3%左右。

    到了这个阶段,想要再往上提升确实非常难。

    许秋估摸着idic-个体系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看不到突破16%的希望。

    毕竟这是模拟实验室中上千片器件得出的结论,样本数量已经足够大了。

    于是,许秋决定暂时把现实中叠层器件的优化工作和重复性实验工作,转交给莫文琳进行。

    想要进一步提升叠层器件效率,许秋构想中的一条可行路径,是保持现有的idic-电池不变,使用其他课题组开发的近红外受体材料,去取代顶电池中的ieico-4f。

    现在模拟实验室中,模拟实验人员已经把包括coi8dfic在内的,几种许秋选定的近红外非富勒烯材料给合成了出来,并开始正式的进行叠层器件性能摸索。

    而现实中邬胜男那边的进度比较慢,几种材料合成的进程大约七成。

    很正常,现实嘛,不能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

    周一,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

    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吴菲菲的ja文章已经写好投出,孙沃二作,于娅和邓虎两个本科生混了个三四作。

    另外,因为上周许秋做器件没有做太猛,给他们留了一些空间的缘故,所以孙沃一共制备了三批基于二维钙钛矿的叠层器件。

    继上上周孙沃把叠层器件效率从8%突破到9.6%以后,上周他们再次把效率突破到了10.1%,现在效率的增速已经明显开始放缓。

    吴菲菲看到二维钙钛矿叠层器件不太能出大文章的样子,于是打算到新的领域里面寻找机会。

    这回,她瞄准了之前孙沃做过一段时间的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进行了文献汇报。

    主要还是因为最近锡基二维钙钛矿发了一篇《科学》。

    国内的一个团队把锡基二维钙钛矿器件的效率做到了12%,而之前锡基二维钙钛体系的效率,经常性的只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算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锡基钙钛矿材料的主要优点就是没有铅,毒性很小。

    同时二维的结构又赋予了它较高的稳定性,因此是一个比较完美的钙钛矿光电材料。

    之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效率比较低,现在国内的团队取得了突破,吴菲菲也想着进去掺一脚,看看能不能搞点成果出来。

    当然,吴菲菲没有贸然的开始实验,进行尝试,她的第一步打算还是干老本行——撰写这个领域的综述。

    实验方面的事情,依然是交给孙沃他们进行前期的摸索工作。

    段云组会处于划水状态。

    现在组里热电相关的工作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虽然吴菲菲经过交接,继承了一些热电相关的知识,但她平常主要是在做她更加熟悉的钙钛矿领域。

    上周段云回去和台城那边的职业技术学院谈了谈,了解到的情况是,实验室启动经费50w,要绑定八年不能走人,60w的安家费,分五年发放每年十二万,事业编制,提供租房补贴,也可以提供教职工宿舍,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给配偶解决工作……

    薪水方面段云没有透露,许秋推测大概率不是很高,毕竟从对方给出的其他福利上来看,有点好的过头了……

    物极必反,初期给出这么好的条件,就说明长期的收入多半不太行,需要放出“饵料”来吸引人签订“卖身契”。

    不然的话,像这种门槛不算太高的岗位,大概率会涌入一大堆人,进而让整体薪资水平回归正常。

    而且,段云走的时候是开开心心的,回来的时候是面无表情的。

    估计内心也在纠结吧。

    选择回去,面临的就是一个比较安逸的,可以躺平的工作,上限不会太高,可能每个月拿着几千块的工资,晋升无望,日子差不多是每天喝喝茶刷刷页游,偶尔教导教导学生,做做实验。

    如果拼一把,留在一线城市,比如去华威或者魔都的那家创业公司,上限会高一些,但可能非常辛苦,也可能因为中年精力不足被优化而失业。

    田晴上周写文章的速度突然加快,“三个h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文章,当前进度已经达到九成,目标期刊acsa。

    她这种就属于间歇性的努力,有时候想做科研了,就多投入一些精力,不想做科研了,就少投入一些精力。

    陈婉清没有汇报,组会划水+1。

    许秋也没有汇报,组会划水+2。

    因为上周许秋做叠层器件的那几天,魏兴思格外的勤快,每天都往实验室跑好几回,一见面就问许秋的结果怎么样。

    每次许秋刚到手的结果,魏兴思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去讲一遍。

    韩嘉莹继续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a,当前进度八成半。

    另外ptq1的工作,只差光源数据,下周就能拿到手补齐数据了。

    刚好学妹手上的ja文章投掉后,可以无缝衔接,撰写新的文章。

    这次的ptq1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开发了一种结构简单、合成步骤比较少的给体材料,同时还保持了优秀的器件光电性能。

    韩嘉莹之前表示:“这个工作让师兄来写文章的话,可以两人共一,谁在上面,谁在下面都可以。”

    许秋想了想,还是决定让学妹自己写,他最近还是有些忙的。

    这篇工作倒是可以投一篇大文章,可以试一试a者nc之类的。

    毕竟这个实验想法也是在若干个实验想法中,经由模拟实验室筛选出来的优质成果,不能浪费了。

    某种程度上,也是许秋脑海中一大堆科研成果,经由内卷而得到的一个“卷王”级别的科研成果。

    许秋突然发现,好像很多东西都可以内卷的模型来解释。

    内卷似乎是一种比较泛用化的模型——万物皆可内卷。

    邬胜男帮魏兴思写的杰青基金申请书已经完成,许秋上周帮忙看了看,写出来的本子还是不错的,主要也是因为中途两人也有过多次的讨论,所以博后学姐的方向没有跑偏。

    实验方面,她在江弯那边合成的coi8dfic等材料,目前进度七成。

    自己的foic材料,已经合成完毕,开始计划制备半透明器件。

    莫文琳上周同样没怎么做实验,继续专心整理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的工作,目标期刊af目前进度六成半。

    几位本科生由于考试周的缘故,没有参加组会,同时也减少了到实验室的频次。

    因为今天组会因为划水的人比较多,所以比较简短,只持续了半小时左右就结束了。

    组会结束后,魏兴思说道:“许秋,来我办公室一趟。”

    进入218办公室,魏兴思开门见山说道:“叠层器件,现在已经有15.3%的效率,这个结果非常的不错……我觉得我们先把文章写起来,你觉得呢?”

    “唔……”许秋开始思考,他现在模拟实验室中的最高结果是15.7%,本来是想等一等16%再写文章的,不过既然魏老师主动提了,再考虑到写文章和做实验不冲突,反正有了效率突破随时都可以跟进,于是他点头同意:“可以。”

    “问题来了,这篇你打算投什么期刊?”魏兴思语气轻松,还开了个玩笑:“《自然》还是《科学》,这是一个问题,总不能去投《细胞》吧。”

    许秋思索片刻,说道:“还是《科学》吧,如果被拒了就转投《自然》,再被拒的话,大概率能够转到《自然》大子刊上,也不算很亏。”

    “……行,”魏兴思没有异议:“就先按照《科学》的模板进行撰写,加油!”

章节目录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肥美的韭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457 《自然》还是《科学》,这是一个问题-助学贷款坑了不少人,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笔趣阁并收藏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