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慈禧借助中法战争,清军屡屡战败之由将恭亲王奕訢驱逐军机处,同时,还罢黜了军机处几位重要大臣。(小说文学网)***至此,自“辛酉政变”以来,慈禧与奕訢之间20余年的争斗终告结束。慈禧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了清朝有史以来最高领导层的重大人事变动,史称“甲申朝局之变”。面对这次大规模地改组政府,我们不禁要问,慈禧为什么要驱逐奕訢?奕訢被驱逐军机处后,他在朝中的职位将由谁来代替呢?
隋丽娟:
作为归政前的准备,慈禧在归政之前对军机处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换选,把原有的军机处的人员全部地驱逐出军机处,然后换上她新的军机人员。这对于她来说,她似乎解决了一个威胁,这个威胁就是当她把权力归给光绪之后的一个最重要的准备。对于一个高层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一次变动,我们并没有看到整个朝野之间出现巨大的混乱,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那就是慈禧的原因。从慈禧而,20多年的垂帘听政,使慈禧的统治之术运用起来驾熟就轻。应该说在同治四年,她刚刚垂帘和现在光绪年间她继续垂帘两者之间,它的差别非常大。大在哪儿呢?如果说19年前,慈禧在同治四年的时候去打压奕訢的时候,那个时候慈禧还不成熟,她非常着急,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慈禧是赤膊上阵的,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大家还都记着,她用了一个蔡寿祺漏洞百出的这么一个折子,然后找借口来打压奕訢,而且她还急不可耐,连夜自己手写了一份诏书,这个诏书还错误百出,就借用这个诏书和蔡寿祺的折子把奕訢打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慈禧在政治谋略上,包括政治的手段上有非常大的欠缺。
那么这一次呢,这一次慈禧就老道多了,老道在哪儿呢?她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借口,这个借口是什么呢?是中法战争过程当中,清朝军队的屡屡战败,在全朝野上下都要求惩治相关人员的时候,她把这个最终的责任者推给了奕訢,所以她让奕訢做替罪羊。在这样的况之下,她做了充分的准备,不露声色,一步一步地设计,使得朝野上下无话可说。所以我们说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在奕訢。从奕訢而论,他不可替代的贤王的位置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在同治初年的时候,奕訢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清朝政府当中的叱咤风云的人物。慈禧刚刚垂帘,不懂得统治上的一些统治之术,包括统治上的策略和方针,而奕訢开阔的眼界,颇具有外交能力的这样一些风范,就使得奕訢在这个时期里独树一帜的。经过了同治四年的打压以后,尤其是经历了同治十二年同治帝的那一次打压,应该说奕訢的锐气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奕訢在整个王朝当中的作用也渐渐地被引退了,尤其在他生病的时候,慈禧还毅然决然地把他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中的负责外交事务的这个职务交给后期的李鸿章,所以在朝廷当中,奕訢的作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那么重要了。
画外音:
面对恭亲王奕訢不断遭受慈禧与同治帝的屡屡打压,隋丽娟教授认为,与同治初年那个不可替代的“贤王”相比,奕訢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慈禧弃用这颗棋子是早晚的事。而重新组建的军机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任慈禧随意摆布朝政的装饰品。“甲申朝局之变”后,慈禧有了不受任何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惟我独尊的政治地位至此完全确立。那么,这一次军机处大换血之后,奕訢这个重要的位置,慈禧会找谁来接替呢?
隋丽娟:慈禧罢黜了军机处以后,她对于新组的这个军机处的成员进行了非常非常细致的筛选,可以说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她这个准备不是寻找那些治国之良臣,或者是耿介之臣,而是寻找能够为她尽忠心的,而且能够帮助她控制权力的这样的一批人。她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一批人,她在颁布新军机处的当天,她又颁了一份懿旨,她颁布了一个什么样的懿旨呢?“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军机处一旦遇到紧急的事件以后,找谁呢?“会同醇亲王商办”,醇亲王不是军机处里的人,但是慈禧给了他一个更重要的权力,军机处的最重要的大臣都做不了主,也必须得找醇亲王去商量,那么醇亲王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承担起了军机处最核心的位置,也就是军机处的领班大臣。“俟皇帝亲政后”,等到光绪皇帝亲政以后,再降谕旨。慈禧如此地安排,我们就要问了,什么样的事才能算做军机处的大事?军机处我们先知道了,上一讲给大家讲过,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最主要的军政的机要机构,也就本身它就是处理大事的,作为军机处的大事又能是什么呢?那一定是关乎清王朝的军国大事,将军国大事最后的裁定权,包括商议权直接交给奕譞,说明这个时候慈禧已经完完全全在她的心目当中由奕譞来代替奕訢了。
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慈禧借助中法战争,清军屡屡战败之由将恭亲王奕訢驱逐军机处,同时,还罢黜了军机处几位重要大臣。(小说文学网)***至此,自“辛酉政变”以来,慈禧与奕訢之间20余年的争斗终告结束。慈禧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了清朝有史以来最高领导层的重大人事变动,史称“甲申朝局之变”。面对这次大规模地改组政府,我们不禁要问,慈禧为什么要驱逐奕訢?奕訢被驱逐军机处后,他在朝中的职位将由谁来代替呢?
隋丽娟:
作为归政前的准备,慈禧在归政之前对军机处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换选,把原有的军机处的人员全部地驱逐出军机处,然后换上她新的军机人员。这对于她来说,她似乎解决了一个威胁,这个威胁就是当她把权力归给光绪之后的一个最重要的准备。对于一个高层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一次变动,我们并没有看到整个朝野之间出现巨大的混乱,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那就是慈禧的原因。从慈禧而,20多年的垂帘听政,使慈禧的统治之术运用起来驾熟就轻。应该说在同治四年,她刚刚垂帘和现在光绪年间她继续垂帘两者之间,它的差别非常大。大在哪儿呢?如果说19年前,慈禧在同治四年的时候去打压奕訢的时候,那个时候慈禧还不成熟,她非常着急,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慈禧是赤膊上阵的,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大家还都记着,她用了一个蔡寿祺漏洞百出的这么一个折子,然后找借口来打压奕訢,而且她还急不可耐,连夜自己手写了一份诏书,这个诏书还错误百出,就借用这个诏书和蔡寿祺的折子把奕訢打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慈禧在政治谋略上,包括政治的手段上有非常大的欠缺。
那么这一次呢,这一次慈禧就老道多了,老道在哪儿呢?她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借口,这个借口是什么呢?是中法战争过程当中,清朝军队的屡屡战败,在全朝野上下都要求惩治相关人员的时候,她把这个最终的责任者推给了奕訢,所以她让奕訢做替罪羊。在这样的况之下,她做了充分的准备,不露声色,一步一步地设计,使得朝野上下无话可说。所以我们说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在奕訢。从奕訢而论,他不可替代的贤王的位置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在同治初年的时候,奕訢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清朝政府当中的叱咤风云的人物。慈禧刚刚垂帘,不懂得统治上的一些统治之术,包括统治上的策略和方针,而奕訢开阔的眼界,颇具有外交能力的这样一些风范,就使得奕訢在这个时期里独树一帜的。经过了同治四年的打压以后,尤其是经历了同治十二年同治帝的那一次打压,应该说奕訢的锐气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奕訢在整个王朝当中的作用也渐渐地被引退了,尤其在他生病的时候,慈禧还毅然决然地把他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中的负责外交事务的这个职务交给后期的李鸿章,所以在朝廷当中,奕訢的作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那么重要了。
画外音:
面对恭亲王奕訢不断遭受慈禧与同治帝的屡屡打压,隋丽娟教授认为,与同治初年那个不可替代的“贤王”相比,奕訢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慈禧弃用这颗棋子是早晚的事。而重新组建的军机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任慈禧随意摆布朝政的装饰品。“甲申朝局之变”后,慈禧有了不受任何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惟我独尊的政治地位至此完全确立。那么,这一次军机处大换血之后,奕訢这个重要的位置,慈禧会找谁来接替呢?
隋丽娟:慈禧罢黜了军机处以后,她对于新组的这个军机处的成员进行了非常非常细致的筛选,可以说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她这个准备不是寻找那些治国之良臣,或者是耿介之臣,而是寻找能够为她尽忠心的,而且能够帮助她控制权力的这样的一批人。她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一批人,她在颁布新军机处的当天,她又颁了一份懿旨,她颁布了一个什么样的懿旨呢?“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军机处一旦遇到紧急的事件以后,找谁呢?“会同醇亲王商办”,醇亲王不是军机处里的人,但是慈禧给了他一个更重要的权力,军机处的最重要的大臣都做不了主,也必须得找醇亲王去商量,那么醇亲王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承担起了军机处最核心的位置,也就是军机处的领班大臣。“俟皇帝亲政后”,等到光绪皇帝亲政以后,再降谕旨。慈禧如此地安排,我们就要问了,什么样的事才能算做军机处的大事?军机处我们先知道了,上一讲给大家讲过,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最主要的军政的机要机构,也就本身它就是处理大事的,作为军机处的大事又能是什么呢?那一定是关乎清王朝的军国大事,将军国大事最后的裁定权,包括商议权直接交给奕譞,说明这个时候慈禧已经完完全全在她的心目当中由奕譞来代替奕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