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当时大家都累得要命,在那个当口机械组也不得不接受现实,毕竟靠人力手工收割甘蔗确实太累人,骆老板他们也不是没有干过这类活,有过切身体验,所以那些日子机械组才勉强开始动员溶洞里的所有资源搞甘蔗收割机。
果然,机械组的设备能力很强大,在溶洞里忙活了一阵后,总算把甘蔗收割机造出来了,然而也消耗了不少工艺材料,对此,骆老板他们其实是非常肉疼的。
到后来,机械组没有顶住压力,同意王雪工程师的要求,组装加工了两台卷扬机,如今王雪主持组装生产的两台码头卷扬机投入使用后,确实大大减轻了所有人的劳动强度,也极大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
既然近在眼前的好处是明摆着的,因此各种要求机械组启用加工设备,生产这个生产那个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哪怕有些要求相当短视,但能吹糠见米获得实效的事情,对大家的诱惑度很大,至于那些所谓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什么的,还是暂时放一边吧……
因此人力轨道车的项目就这样启动了,不过,骆老板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他们要求提供劳动力,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最后机械组获得六名经过挑选的壮劳力,显然这些劳动力不是用来操作机床的,这些人是杂工,主要工作是搬运和清洁,平时给机械组成员们打打下手。
果然有了劳动力一切就好办了,机械组成员们简单讨论后,就决定仿制一种杠杆助力式轨道车,操作者通常是四人,当载重量不大时两个人也可以操作。轨道车的设计重量不到一百五十公斤,几个汉子合力就能抬走,然后往需要的铁轨上一放就能开跑,轻便且容易操作。
这种车辆虽然从蓝图上看起来不错,但有一个重大瓶颈——轴承。
骆老板他们几位商量了一番后,决心趁此机会,以轴承生产为起点,正式、全面启动骆老板早先提出的“工业母机本土化换代”计划。
为此,围绕着轴承的生产,机械组启封了溶洞里的大量的机械加工设备。
其中包括制造轴承的一台墩锻机和一套热处理淬火回火炉、以及各种金加工设备,其中包括普通的20/30/50车床,半自动液压多刀车床等,这些都是生产通用工业轴承的标准设备。
另外,还有内外圆磨床、立式钻床以及配套的注脂机等设备,再加上各种别人都叫不出名字的量具和检测工具,什么内外径测量仪、硬度仪,卡尺、千分尺、深度尺、管尺、高度仪等等等等。
除了轴承加工有些大费周章外,曲轴加工也是一个令人有些肉疼的地方,因为需要启用溶洞里从旧世界带来的的钢材。
至于轨道车其它方面的制造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反正人力轨道车的载重量不大,溶洞里的好钢材就不需要用了,前一阵子船队从苏禄国买回来的铁条完全可以胜任,而且车体用铆接的方式连接,溶洞里宝贵的焊条和焊机也不用消耗磨损了。
于是,骆老板带领他的机械组成员们,以此为起点,终于开始了他们的机械工业本土化复制大事业。
不久之后,溶洞里现成的蒸汽机和各种电机也启封使用了,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机械加工厂在溶洞外被建立起来,骆老板给这个机械厂起了一个名字——曙光机械厂,这是后来名震世界的名牌企业——“联邦曙光机械”的前身。
机械厂的基建和设备安装是船员们承担的,他们在工程机械车辆的帮助下,只用了二十天就把基建工程做完了。
望着初具规模的工厂,机械组的成员们很兴奋,他们已经发话说,如果再得到一些劳动力上的支持,他们将在几个月内把溶洞里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全部启用,建一个正式的、全能式的综合机械加工厂。
骆老板在一次例行的全体大会上宣布,如果通过贸易或者冶金组的生产,能持续不断地给机械厂搞到铜、铁等原材料,同时赵老师他们能给机械组提供工业润滑油等辅助材料,他们能造出任何任何你们需要的工艺装备---当然了,复杂程度不能超过像人力轨道车这样的东西。
至于更复杂的生产设备和交通工具,机械厂当然也能造,但不是现在。
机械组的成员们宣称,给他们一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将全面复制出第二代工业母机,只要各种原材料供应得上来,三年之内,他们就能把蒸汽机给做出来,最起码也能把斯特林发动机做出来,五年之内,他们能用第二带工业母机复制出第三代加工设备,届时那些第三代设备的运转将完全建立在新世界的工艺条件上,到了那时,只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品,你们想要什么,我们都能给你们捣鼓出来,当然了,质量和性能可能会打一些折扣。
此时此刻,听众之中没有认为机械组的人在吹牛皮,因为机械组从安娜那里获得的援助是最多,设备最齐全,各种工具和辅助材料、刀具磨具数量很大,人家机械组敢夸这个海口,绝不是没有把握的瞎掰。
当然了,前提条件是材料和辅料的充足供应,另外还有劳动力,这里面还包括培训合格的机床操作工人。
就这样,从此以后,机械组果然走上了用水泥做机床底座为代表的“设备本土化”道路,到了后来,他们利用溶洞里的机器复制出来的设备越来越“因陋就简”,虽然最后没有并发展到全部的机床底座都是水泥的地步,但确实符合“因陋就简”这四个字。
然而机械组就是依靠这样的思路,让自己的机械工业终于走完了计划中的三代复制,若干年以后,他们终于完全实现了机械工业的本土化。
只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场以生产轴承为起点的“本土化工业革命”,不是五年,而是持续了大约十五年的时间,直到那时,他们才完成了机械工业的本土化计划。
此时此刻,化工组的计划也跟机械组一样雄心勃勃,他们打算以煤干馏化工为起点,开启化学工业的本土化道路。
化学工业是工业建设的根基,这是全体穿越者的共识。
为此,赵西河表示化工组要争取在半年内试验性地搞出煤油,以及煤焦油里面的几种已知的大宗有机化工产品。其中包括制造药品的几种基础性有机化工原料,他们甚至还打算顺带搞出塑料。当然了,他们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东西——**。
关于溶洞里的化工设备,化工组打算跟机械组配合,利用新世界的材料,跟机械组一样,因陋就简做复制。
至于冶金组,他们的复制计划就缓慢且困难多了,因为机械制造的能力问题,哪怕是微型的冶金设备,想复制也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冶金组的决心还是很大,他们计划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冶铁炉和黄铁矿沸腾炉成功投产后,优先发展铸造业。(未完待续)
果然,机械组的设备能力很强大,在溶洞里忙活了一阵后,总算把甘蔗收割机造出来了,然而也消耗了不少工艺材料,对此,骆老板他们其实是非常肉疼的。
到后来,机械组没有顶住压力,同意王雪工程师的要求,组装加工了两台卷扬机,如今王雪主持组装生产的两台码头卷扬机投入使用后,确实大大减轻了所有人的劳动强度,也极大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
既然近在眼前的好处是明摆着的,因此各种要求机械组启用加工设备,生产这个生产那个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哪怕有些要求相当短视,但能吹糠见米获得实效的事情,对大家的诱惑度很大,至于那些所谓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什么的,还是暂时放一边吧……
因此人力轨道车的项目就这样启动了,不过,骆老板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他们要求提供劳动力,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最后机械组获得六名经过挑选的壮劳力,显然这些劳动力不是用来操作机床的,这些人是杂工,主要工作是搬运和清洁,平时给机械组成员们打打下手。
果然有了劳动力一切就好办了,机械组成员们简单讨论后,就决定仿制一种杠杆助力式轨道车,操作者通常是四人,当载重量不大时两个人也可以操作。轨道车的设计重量不到一百五十公斤,几个汉子合力就能抬走,然后往需要的铁轨上一放就能开跑,轻便且容易操作。
这种车辆虽然从蓝图上看起来不错,但有一个重大瓶颈——轴承。
骆老板他们几位商量了一番后,决心趁此机会,以轴承生产为起点,正式、全面启动骆老板早先提出的“工业母机本土化换代”计划。
为此,围绕着轴承的生产,机械组启封了溶洞里的大量的机械加工设备。
其中包括制造轴承的一台墩锻机和一套热处理淬火回火炉、以及各种金加工设备,其中包括普通的20/30/50车床,半自动液压多刀车床等,这些都是生产通用工业轴承的标准设备。
另外,还有内外圆磨床、立式钻床以及配套的注脂机等设备,再加上各种别人都叫不出名字的量具和检测工具,什么内外径测量仪、硬度仪,卡尺、千分尺、深度尺、管尺、高度仪等等等等。
除了轴承加工有些大费周章外,曲轴加工也是一个令人有些肉疼的地方,因为需要启用溶洞里从旧世界带来的的钢材。
至于轨道车其它方面的制造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反正人力轨道车的载重量不大,溶洞里的好钢材就不需要用了,前一阵子船队从苏禄国买回来的铁条完全可以胜任,而且车体用铆接的方式连接,溶洞里宝贵的焊条和焊机也不用消耗磨损了。
于是,骆老板带领他的机械组成员们,以此为起点,终于开始了他们的机械工业本土化复制大事业。
不久之后,溶洞里现成的蒸汽机和各种电机也启封使用了,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机械加工厂在溶洞外被建立起来,骆老板给这个机械厂起了一个名字——曙光机械厂,这是后来名震世界的名牌企业——“联邦曙光机械”的前身。
机械厂的基建和设备安装是船员们承担的,他们在工程机械车辆的帮助下,只用了二十天就把基建工程做完了。
望着初具规模的工厂,机械组的成员们很兴奋,他们已经发话说,如果再得到一些劳动力上的支持,他们将在几个月内把溶洞里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全部启用,建一个正式的、全能式的综合机械加工厂。
骆老板在一次例行的全体大会上宣布,如果通过贸易或者冶金组的生产,能持续不断地给机械厂搞到铜、铁等原材料,同时赵老师他们能给机械组提供工业润滑油等辅助材料,他们能造出任何任何你们需要的工艺装备---当然了,复杂程度不能超过像人力轨道车这样的东西。
至于更复杂的生产设备和交通工具,机械厂当然也能造,但不是现在。
机械组的成员们宣称,给他们一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将全面复制出第二代工业母机,只要各种原材料供应得上来,三年之内,他们就能把蒸汽机给做出来,最起码也能把斯特林发动机做出来,五年之内,他们能用第二带工业母机复制出第三代加工设备,届时那些第三代设备的运转将完全建立在新世界的工艺条件上,到了那时,只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品,你们想要什么,我们都能给你们捣鼓出来,当然了,质量和性能可能会打一些折扣。
此时此刻,听众之中没有认为机械组的人在吹牛皮,因为机械组从安娜那里获得的援助是最多,设备最齐全,各种工具和辅助材料、刀具磨具数量很大,人家机械组敢夸这个海口,绝不是没有把握的瞎掰。
当然了,前提条件是材料和辅料的充足供应,另外还有劳动力,这里面还包括培训合格的机床操作工人。
就这样,从此以后,机械组果然走上了用水泥做机床底座为代表的“设备本土化”道路,到了后来,他们利用溶洞里的机器复制出来的设备越来越“因陋就简”,虽然最后没有并发展到全部的机床底座都是水泥的地步,但确实符合“因陋就简”这四个字。
然而机械组就是依靠这样的思路,让自己的机械工业终于走完了计划中的三代复制,若干年以后,他们终于完全实现了机械工业的本土化。
只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场以生产轴承为起点的“本土化工业革命”,不是五年,而是持续了大约十五年的时间,直到那时,他们才完成了机械工业的本土化计划。
此时此刻,化工组的计划也跟机械组一样雄心勃勃,他们打算以煤干馏化工为起点,开启化学工业的本土化道路。
化学工业是工业建设的根基,这是全体穿越者的共识。
为此,赵西河表示化工组要争取在半年内试验性地搞出煤油,以及煤焦油里面的几种已知的大宗有机化工产品。其中包括制造药品的几种基础性有机化工原料,他们甚至还打算顺带搞出塑料。当然了,他们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东西——**。
关于溶洞里的化工设备,化工组打算跟机械组配合,利用新世界的材料,跟机械组一样,因陋就简做复制。
至于冶金组,他们的复制计划就缓慢且困难多了,因为机械制造的能力问题,哪怕是微型的冶金设备,想复制也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冶金组的决心还是很大,他们计划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冶铁炉和黄铁矿沸腾炉成功投产后,优先发展铸造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