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既然能大量获得,所以老朱最近正在跟孙老一起研究虾酱的制作。
但是听说进展不很顺利,原因是香辛料太缺乏了,为此老朱说,如果老王那边以后能大量提供香辛料,他肯定会把这种虾酱卖到全世界去,到了那时,荷兰人的香料生意说不定会被这个虾酱冲击得七零八落也未可知呢。
然而老王却对此很不感兴趣,他告诉老朱,虾酱什么的以后你自己搞搞自己吃,顶多小范围卖一卖也就算了,等到我能大规模种植香辛料的时候,我会搞出一种颠覆世界香辛料市场的东西。
老朱问是什么,老王笑着只说了三个字——“五香粉”……
结果这三个字一出口,立刻让旁边的孙老听了一拍大腿说,老王果然狠辣,这个东西一旦高出来,咱们肯定会很轻易地取代荷兰人,成为世界香料市场的大佬……
好吧,时间还是回到一六五七年的四月中旬,毕竟眼前大家还在各个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忙碌,与用五香粉称霸世界的目标不是一般的远。
在这些日子里,王占五和他的架线队大概是最辛苦的一群人了,他现在带着十来个人,每天都在野地里忙活。
为了节约输电线路材料,王占五不得不放弃了沿着道路架设输电线的方案,而是尽量让输电线路走直线,于是着就苦了这群人。
因为哥几个又要钻草丛,又要挖坑,还要竖电杆爬电杆,架设电线又没有机械化工具,全凭人力手工,所以这个工程不但苦累,架设进度也比较慢,直到最近几天,眼看着工期越来越紧,在王占五的强烈要求下,最高执行委员会终于给他加派了人手,另外还给他调配了一辆卡车吊,一台挖掘机和一台铲土装载机。
糖厂的设备安装完成后,试生产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糖厂的设备调试基本完备,剩在地里的甘蔗也可以砍伐了。
四月二十一日一大早,李三多带着十几个航海学员们爬上一辆拖拉机的拖车,顾晋开车,副驾驶位置上坐着老王,今天的目的地是那二十亩收获过后甘蔗田。
甘蔗田里的甘蔗仍然旺盛地生长着,这些都是上次收割后剩在地里的,因为保存条件的限制,这些用于榨糖的甘蔗需要留在地里几天,直到糖厂那边完成生产准备。
现在,地里的甘蔗七零八落地东一群西一蔟地长着,大多数又弯又细,或者很矮小,那些长得粗又直的甘蔗,早已经被收割并砍成甘蔗节子躺在新开垦的土地里做种苗了,所以地里现在长着的都是挑剩下的歪瓜裂枣。
甘蔗早就熟透,大伙用了一个上午就把甘蔗砍完,只留下根系,然后又是放水又是除草的忙活到下午,总算是做完了。
老王说,安娜给我们的甘蔗品种相当不错,虽然剩在地里的甘蔗长得都是歪瓜裂枣的样子,但含糖量一点也不比长得高帅的甘蔗底低,甚至还高一些,因此只要留下了根系,这片土地下半年还会长出新的优质甘蔗林。
这时程芳芳带着孩子们来了,但显然不是来帮忙的,孩子们的目标是刚刚砍下堆在地头的甘蔗。
不得不说,这些天孩子们过得很快乐,原因是孩子们多了一个好吃又好玩的去处----甘蔗地。
尽管这些挑剩下的甘蔗长得歪瓜裂枣的,但正如老王所说的那样,含糖量一点也不比那些粗又直的甘蔗低,甚至还强于那些粗又直的甘蔗。
关于这一点,女士们和孩子们是亲口体验过的。
所以这几天程芳芳和夏小欧她们没少带着孩子往甘蔗地跑----时间通常是在下午,女士们和桃桃海东两个大孩子推着四辆三轮车,车上坐着海南和十二个幼童,沿着竹林水泥路走到河湾地边的甘蔗林,大家辛苦走这么远,就是为了坐在地头吃甘蔗。
每当到了目的地,欢乐的孩子们不等车停稳就跳下三轮车冲向地头,砍下一根根甘蔗,然后在水渠边洗干净,再用小刀仔细刮去表皮,再砍成一节一节的,然后就开始大嚼特嚼。
直到孩子们吃得满嘴满手都黏糊糊的,才会被姑娘们制止。
当然了,甘蔗也少不了红楼里的人们,女人孩子们吃足了,再砍上一捆甘蔗带回来,因此这些天的餐桌上经常有一截一截的甘蔗放在餐厅角落里的一个大脸盆里,任人取食。
果然,大伙吃了都纷纷点赞说甜,此时老王会笑眯眯地告诉大家,因为这里的旱季昼夜温差比较大,而且甘蔗品种很优秀,所以,可以预计,咱们糖厂的出糖率应该比旧世界的普通甘蔗高。
孙老和老巴也偶尔加入这个吃甘蔗的欢乐队伍,孙老一边吃还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的童年故事,说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从母亲那里要一毛钱,然后去郊区的乡下甘蔗地里买甘蔗,那里的蔗农把自留地里甘蔗现砍现卖补贴家用,孙老对此很是感慨了一番,叹道那是他逝去的童年,然而暮然回首,竟然远逝如隔世。
今天既然是甘蔗地砍甘蔗的日子,那就意味着过了今天,地里所有的甘蔗都将送糖厂榨糖,再想吃新鲜甘蔗的话,就要等到下一茬的年底了。
于是闻讯而至的孩子们又开始在地头大嚼特嚼。
众人自然是不会阻拦的,因为糖厂试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那七十吨甜菜,至于地里剩下的这些甘蔗,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吨左右,都吃了也无所谓,何况哪里能吃得完呢。
于是后来不少吃货也加入了大嚼特嚼行列,末了还给带回红楼了几大捆给另外两队的伙伴们。
明天是星期天,但是大家并不休息,因为那是穿越者们在新世界第一次正式开工生产白糖的最后准备日。
毕竟这是大家自从穿越到新世界以来第一次生产对外贸易品,因此除了砍甘蔗的人外,相关人士都在做各种准紧张的备工作。
下午,大伙把地头刚刚砍下来的甘蔗装上了溶洞大门外的火车车皮上,成东和黄海穿着厚重的工作服上到机车上,跟后面打着招呼,一声口哨,在来一声汽笛,机车喷出浓重的烟雾,拖着两节满载甘蔗的车皮和一节载人的车厢,一路向东而去,傍晚时分,二十多吨甘蔗就运到了西流河口的糖厂的堆料场。
此时此刻,赵老师带领的化工组还在生产现场紧张地调试设备,所有人都忙得满头大汗。
卸下甘蔗后,机车拖着空载的车皮和人员直奔水泥厂方向而去,哪怕是傍晚时分,也要抓紧时间干一些活。
化工组最终讨论确定,将采用碳酸法工艺生产白糖。
因此,还需要准备大量的石灰,所以那群人是去运石灰的。
碳酸法工艺不仅能提高出糖率还能提高白糖的品相。
为此糖厂还配套安装了溶洞里的一套工业设备——微型石灰煅烧窑和二氧化碳发生器。
这些设备将用于制备石灰乳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从工艺上讲,这是新世界最先进的制糖工艺了。
石灰石本来就是水泥厂的原料,因此也顺带给糖厂预备了不少,而二氧化碳气体是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原本在水泥厂就有,但因为无法收集而排放到大气中去了,如今这个配套的微型煅烧窑加气体发生器只是权宜措施,以后糖厂会与联碱化工配套综合利用各种化工原料,当然这是后话。
一六五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星期一,晴,微风。
这一天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至少在朱北国的日记里是大书特书了一番,而且还详细记录的制糖工艺的整个过程。
是的,后来响誉全球的澳洲三白:即:白面、精盐、白糖之一绵白糖,就是在这天试制成功的。
从此以后,白糖成为后来的澳洲联邦支柱产业之一,其主导产品绵白糖和以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食品响誉全球,将行销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但是听说进展不很顺利,原因是香辛料太缺乏了,为此老朱说,如果老王那边以后能大量提供香辛料,他肯定会把这种虾酱卖到全世界去,到了那时,荷兰人的香料生意说不定会被这个虾酱冲击得七零八落也未可知呢。
然而老王却对此很不感兴趣,他告诉老朱,虾酱什么的以后你自己搞搞自己吃,顶多小范围卖一卖也就算了,等到我能大规模种植香辛料的时候,我会搞出一种颠覆世界香辛料市场的东西。
老朱问是什么,老王笑着只说了三个字——“五香粉”……
结果这三个字一出口,立刻让旁边的孙老听了一拍大腿说,老王果然狠辣,这个东西一旦高出来,咱们肯定会很轻易地取代荷兰人,成为世界香料市场的大佬……
好吧,时间还是回到一六五七年的四月中旬,毕竟眼前大家还在各个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忙碌,与用五香粉称霸世界的目标不是一般的远。
在这些日子里,王占五和他的架线队大概是最辛苦的一群人了,他现在带着十来个人,每天都在野地里忙活。
为了节约输电线路材料,王占五不得不放弃了沿着道路架设输电线的方案,而是尽量让输电线路走直线,于是着就苦了这群人。
因为哥几个又要钻草丛,又要挖坑,还要竖电杆爬电杆,架设电线又没有机械化工具,全凭人力手工,所以这个工程不但苦累,架设进度也比较慢,直到最近几天,眼看着工期越来越紧,在王占五的强烈要求下,最高执行委员会终于给他加派了人手,另外还给他调配了一辆卡车吊,一台挖掘机和一台铲土装载机。
糖厂的设备安装完成后,试生产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糖厂的设备调试基本完备,剩在地里的甘蔗也可以砍伐了。
四月二十一日一大早,李三多带着十几个航海学员们爬上一辆拖拉机的拖车,顾晋开车,副驾驶位置上坐着老王,今天的目的地是那二十亩收获过后甘蔗田。
甘蔗田里的甘蔗仍然旺盛地生长着,这些都是上次收割后剩在地里的,因为保存条件的限制,这些用于榨糖的甘蔗需要留在地里几天,直到糖厂那边完成生产准备。
现在,地里的甘蔗七零八落地东一群西一蔟地长着,大多数又弯又细,或者很矮小,那些长得粗又直的甘蔗,早已经被收割并砍成甘蔗节子躺在新开垦的土地里做种苗了,所以地里现在长着的都是挑剩下的歪瓜裂枣。
甘蔗早就熟透,大伙用了一个上午就把甘蔗砍完,只留下根系,然后又是放水又是除草的忙活到下午,总算是做完了。
老王说,安娜给我们的甘蔗品种相当不错,虽然剩在地里的甘蔗长得都是歪瓜裂枣的样子,但含糖量一点也不比长得高帅的甘蔗底低,甚至还高一些,因此只要留下了根系,这片土地下半年还会长出新的优质甘蔗林。
这时程芳芳带着孩子们来了,但显然不是来帮忙的,孩子们的目标是刚刚砍下堆在地头的甘蔗。
不得不说,这些天孩子们过得很快乐,原因是孩子们多了一个好吃又好玩的去处----甘蔗地。
尽管这些挑剩下的甘蔗长得歪瓜裂枣的,但正如老王所说的那样,含糖量一点也不比那些粗又直的甘蔗低,甚至还强于那些粗又直的甘蔗。
关于这一点,女士们和孩子们是亲口体验过的。
所以这几天程芳芳和夏小欧她们没少带着孩子往甘蔗地跑----时间通常是在下午,女士们和桃桃海东两个大孩子推着四辆三轮车,车上坐着海南和十二个幼童,沿着竹林水泥路走到河湾地边的甘蔗林,大家辛苦走这么远,就是为了坐在地头吃甘蔗。
每当到了目的地,欢乐的孩子们不等车停稳就跳下三轮车冲向地头,砍下一根根甘蔗,然后在水渠边洗干净,再用小刀仔细刮去表皮,再砍成一节一节的,然后就开始大嚼特嚼。
直到孩子们吃得满嘴满手都黏糊糊的,才会被姑娘们制止。
当然了,甘蔗也少不了红楼里的人们,女人孩子们吃足了,再砍上一捆甘蔗带回来,因此这些天的餐桌上经常有一截一截的甘蔗放在餐厅角落里的一个大脸盆里,任人取食。
果然,大伙吃了都纷纷点赞说甜,此时老王会笑眯眯地告诉大家,因为这里的旱季昼夜温差比较大,而且甘蔗品种很优秀,所以,可以预计,咱们糖厂的出糖率应该比旧世界的普通甘蔗高。
孙老和老巴也偶尔加入这个吃甘蔗的欢乐队伍,孙老一边吃还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的童年故事,说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从母亲那里要一毛钱,然后去郊区的乡下甘蔗地里买甘蔗,那里的蔗农把自留地里甘蔗现砍现卖补贴家用,孙老对此很是感慨了一番,叹道那是他逝去的童年,然而暮然回首,竟然远逝如隔世。
今天既然是甘蔗地砍甘蔗的日子,那就意味着过了今天,地里所有的甘蔗都将送糖厂榨糖,再想吃新鲜甘蔗的话,就要等到下一茬的年底了。
于是闻讯而至的孩子们又开始在地头大嚼特嚼。
众人自然是不会阻拦的,因为糖厂试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那七十吨甜菜,至于地里剩下的这些甘蔗,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吨左右,都吃了也无所谓,何况哪里能吃得完呢。
于是后来不少吃货也加入了大嚼特嚼行列,末了还给带回红楼了几大捆给另外两队的伙伴们。
明天是星期天,但是大家并不休息,因为那是穿越者们在新世界第一次正式开工生产白糖的最后准备日。
毕竟这是大家自从穿越到新世界以来第一次生产对外贸易品,因此除了砍甘蔗的人外,相关人士都在做各种准紧张的备工作。
下午,大伙把地头刚刚砍下来的甘蔗装上了溶洞大门外的火车车皮上,成东和黄海穿着厚重的工作服上到机车上,跟后面打着招呼,一声口哨,在来一声汽笛,机车喷出浓重的烟雾,拖着两节满载甘蔗的车皮和一节载人的车厢,一路向东而去,傍晚时分,二十多吨甘蔗就运到了西流河口的糖厂的堆料场。
此时此刻,赵老师带领的化工组还在生产现场紧张地调试设备,所有人都忙得满头大汗。
卸下甘蔗后,机车拖着空载的车皮和人员直奔水泥厂方向而去,哪怕是傍晚时分,也要抓紧时间干一些活。
化工组最终讨论确定,将采用碳酸法工艺生产白糖。
因此,还需要准备大量的石灰,所以那群人是去运石灰的。
碳酸法工艺不仅能提高出糖率还能提高白糖的品相。
为此糖厂还配套安装了溶洞里的一套工业设备——微型石灰煅烧窑和二氧化碳发生器。
这些设备将用于制备石灰乳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从工艺上讲,这是新世界最先进的制糖工艺了。
石灰石本来就是水泥厂的原料,因此也顺带给糖厂预备了不少,而二氧化碳气体是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原本在水泥厂就有,但因为无法收集而排放到大气中去了,如今这个配套的微型煅烧窑加气体发生器只是权宜措施,以后糖厂会与联碱化工配套综合利用各种化工原料,当然这是后话。
一六五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星期一,晴,微风。
这一天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至少在朱北国的日记里是大书特书了一番,而且还详细记录的制糖工艺的整个过程。
是的,后来响誉全球的澳洲三白:即:白面、精盐、白糖之一绵白糖,就是在这天试制成功的。
从此以后,白糖成为后来的澳洲联邦支柱产业之一,其主导产品绵白糖和以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食品响誉全球,将行销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