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族人,为了李氏,他只能放弃那个喜欢的自己,去做这个不喜欢的自己,成为一国之君,肩负起一国的希望。
“王封和呼韩邪都与我军交过手,二人相比呼韩邪更难对付,臣以为若是打一路放一路,应放呼韩邪打王封。”李虎用手指着地图上的风陵渡说道。
“避实击虚,打王封确实更有把握。”李乾首先支持李虎。
“打王封这老小子都不用动员。”李一飞也很想打王封。
“打谁我都没意见,但必须让我做先锋。”李龙只对冲锋陷阵感兴趣,至于打谁他丝毫不在意,反正在他看来无论是谁跟他打,结果只有一个-输。
“右武卫大将军仅仅因为王封指挥不如呼韩邪便决定打王封,是不是有些欠妥?”丞相申不二有不同意见。
“丞相以为该打谁?”李虎反问。
“不二乃文臣,对武事不甚精通,只是觉得大将军的决断似乎还有待完善的地方,是以才说欠妥。”申不二说道,李虎的反问十分犀利,他有些招架不住。
“右武卫大将军,除了王封指挥较弱外,可还有其他理由?”李东生替申不二解围。
“还有一个理由是西线有卧虎口天险可守,而东线是一马平川,敌人定会以为我们会将重兵集于东线。而我反其道而行,将重兵集于西线,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李虎说道。
他的用兵是妙招,也是险招,此招妙在出敌不意,险在万一西线还未对王封形成包围,东线的呼韩邪已突到中兴城下。
到时是继续包围王封,还是回援中兴城,会让自己的决策陷于两难之境。
“你的具体计划?”李东生问道。
“我的具体计划是东线找一得力之人率军冒充主力迎击呼韩邪,西线故意示弱诱王封冒进,再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之。”李虎说道。
“计策虽妙,可这东线的得力干将却难找,呼韩邪乃东奴名将,在大陆之上也是叫得上号的人物,不是易与之辈,想以弱势兵力唬住他,领兵之将需得是让他畏惧之人。”申不二说道。
“丞相所言不虚,东线无险可守,若领兵之将不是呼韩邪畏惧之人,只怕唬他不住。”李乾也认可申不二的说法。
“乾哥、龙哥、虎哥,再加上我,无一人能让呼韩邪畏惧,而这中兴城中胜过我们四人的将领,只怕很难找出一个。”李一飞说道。
李虎的锦囊妙计卡在选将之上。
“寡人御驾亲征,率一部去东线御敌于国门之外。”李东生想亲率一部前去东线阻挡呼韩邪进攻。
在座之人,若说有谁能让呼韩邪畏惧,除了他再不作第二人想。
“陛下,您是万金之躯岂可以身犯险,此事万万不能。”申不二听李东生说要亲率一支奇兵迎击呼韩邪立刻反对。
虽说呼韩邪屡次败于李东生之手,在心理上的确会对李东生有所畏惧,但那些都是基于过去的推断。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呼韩邪不按常理出牌,要强攻雪耻,李东生再怎么强,只怕也难用一路弱兵抵挡呼韩邪的进攻。
如此一来他势必陷于危险之中,或被俘,或战死,即便不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侥幸活了下来,败军之君必损他在中夏百姓心中的威望,于治理中夏无益。
“陛下,万万不可您一人身系整个中夏的命运,东线用兵是奇兵,也是险兵。万一不能出奇制胜,还陷陛下于险境,臣的罪过就大了。”李虎也反对李东生领兵东线。
计出于他,自然知晓领兵东线将冒极大的风险。
“陛下,您是一国之君,殿下尚有左右武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神机大将军等良将。我等健在,却让您以身犯险,岂不让天下英雄笑话。”李龙也不同意李东生领兵东线。
“陛下,臣愿做东线主将,与呼韩邪周旋。”李乾主动请缨以绝李东生领兵东线之意。
“陛下,臣也愿领兵东线做饵钓王封这条大鱼。”李一飞也不甘落后。
“臣愿领兵东线!”
“臣愿领兵东线!”
李龙、李虎也抢着领兵东线,他们都不希望李东生以身犯险。
“右武卫大将军西线需要你全权运筹指挥,左武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神机大将军,我军总兵力不过十五万。在兵力上既不及东线的东奴,也不及西线的西汗,以弱势兵力攻击强兵,还需仰仗四位将军神力,你们不可分开。”李东生说道。
“就算四位大将军共同出击西线,臣也不同意陛下领兵东线。且不说东奴是虎狼之师,单是东线无险可守,陛下便不应去东线冒险。”申不二坚持不让李东生领兵东线。
“寡人乃一国之君,若国家有难,不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中夏百姓的长城,怎配得上做中夏王?”
李东生的反问十分犀利,申不二与李乾等人难以回答,全默不作声,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不让李东生领兵东路的想法更加坚定。
像李东生这样把百姓利益与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王千年难遇,因此他们想要效忠和保护好心中完美无瑕的王。
“陛下,此次战事可是交给臣全权指挥?”沉默半晌李虎突然问道。
“正是,右武卫大将军何以有此一问?”李东生不知李虎意欲何为。
“既是臣全权指挥,这调兵派将之事是否也全权由臣做主?”李虎不答反问。
“那是……”李东生本想说“那是自然”,话说到一半突然反应过来,这是李虎在给他下套,想要利用他授予的职权剥夺他领兵东路的权力,便生生忍住,不给李虎机会。
“好可惜,差一点就得逞。”李东生突然停下不说,李虎暗自惋惜,心知再难劝阻李东生领兵东路。
李虎劝不了,其余人更劝不了,军机阁中众人再次沉默,最后还是李东生打破沉默说道:“此次反击作战,就按右武卫大将军的计策执行,天已不早大家回去休息,征战之事明天再作安排。”
“王封和呼韩邪都与我军交过手,二人相比呼韩邪更难对付,臣以为若是打一路放一路,应放呼韩邪打王封。”李虎用手指着地图上的风陵渡说道。
“避实击虚,打王封确实更有把握。”李乾首先支持李虎。
“打王封这老小子都不用动员。”李一飞也很想打王封。
“打谁我都没意见,但必须让我做先锋。”李龙只对冲锋陷阵感兴趣,至于打谁他丝毫不在意,反正在他看来无论是谁跟他打,结果只有一个-输。
“右武卫大将军仅仅因为王封指挥不如呼韩邪便决定打王封,是不是有些欠妥?”丞相申不二有不同意见。
“丞相以为该打谁?”李虎反问。
“不二乃文臣,对武事不甚精通,只是觉得大将军的决断似乎还有待完善的地方,是以才说欠妥。”申不二说道,李虎的反问十分犀利,他有些招架不住。
“右武卫大将军,除了王封指挥较弱外,可还有其他理由?”李东生替申不二解围。
“还有一个理由是西线有卧虎口天险可守,而东线是一马平川,敌人定会以为我们会将重兵集于东线。而我反其道而行,将重兵集于西线,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李虎说道。
他的用兵是妙招,也是险招,此招妙在出敌不意,险在万一西线还未对王封形成包围,东线的呼韩邪已突到中兴城下。
到时是继续包围王封,还是回援中兴城,会让自己的决策陷于两难之境。
“你的具体计划?”李东生问道。
“我的具体计划是东线找一得力之人率军冒充主力迎击呼韩邪,西线故意示弱诱王封冒进,再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之。”李虎说道。
“计策虽妙,可这东线的得力干将却难找,呼韩邪乃东奴名将,在大陆之上也是叫得上号的人物,不是易与之辈,想以弱势兵力唬住他,领兵之将需得是让他畏惧之人。”申不二说道。
“丞相所言不虚,东线无险可守,若领兵之将不是呼韩邪畏惧之人,只怕唬他不住。”李乾也认可申不二的说法。
“乾哥、龙哥、虎哥,再加上我,无一人能让呼韩邪畏惧,而这中兴城中胜过我们四人的将领,只怕很难找出一个。”李一飞说道。
李虎的锦囊妙计卡在选将之上。
“寡人御驾亲征,率一部去东线御敌于国门之外。”李东生想亲率一部前去东线阻挡呼韩邪进攻。
在座之人,若说有谁能让呼韩邪畏惧,除了他再不作第二人想。
“陛下,您是万金之躯岂可以身犯险,此事万万不能。”申不二听李东生说要亲率一支奇兵迎击呼韩邪立刻反对。
虽说呼韩邪屡次败于李东生之手,在心理上的确会对李东生有所畏惧,但那些都是基于过去的推断。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呼韩邪不按常理出牌,要强攻雪耻,李东生再怎么强,只怕也难用一路弱兵抵挡呼韩邪的进攻。
如此一来他势必陷于危险之中,或被俘,或战死,即便不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侥幸活了下来,败军之君必损他在中夏百姓心中的威望,于治理中夏无益。
“陛下,万万不可您一人身系整个中夏的命运,东线用兵是奇兵,也是险兵。万一不能出奇制胜,还陷陛下于险境,臣的罪过就大了。”李虎也反对李东生领兵东线。
计出于他,自然知晓领兵东线将冒极大的风险。
“陛下,您是一国之君,殿下尚有左右武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神机大将军等良将。我等健在,却让您以身犯险,岂不让天下英雄笑话。”李龙也不同意李东生领兵东线。
“陛下,臣愿做东线主将,与呼韩邪周旋。”李乾主动请缨以绝李东生领兵东线之意。
“陛下,臣也愿领兵东线做饵钓王封这条大鱼。”李一飞也不甘落后。
“臣愿领兵东线!”
“臣愿领兵东线!”
李龙、李虎也抢着领兵东线,他们都不希望李东生以身犯险。
“右武卫大将军西线需要你全权运筹指挥,左武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神机大将军,我军总兵力不过十五万。在兵力上既不及东线的东奴,也不及西线的西汗,以弱势兵力攻击强兵,还需仰仗四位将军神力,你们不可分开。”李东生说道。
“就算四位大将军共同出击西线,臣也不同意陛下领兵东线。且不说东奴是虎狼之师,单是东线无险可守,陛下便不应去东线冒险。”申不二坚持不让李东生领兵东线。
“寡人乃一国之君,若国家有难,不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中夏百姓的长城,怎配得上做中夏王?”
李东生的反问十分犀利,申不二与李乾等人难以回答,全默不作声,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不让李东生领兵东路的想法更加坚定。
像李东生这样把百姓利益与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王千年难遇,因此他们想要效忠和保护好心中完美无瑕的王。
“陛下,此次战事可是交给臣全权指挥?”沉默半晌李虎突然问道。
“正是,右武卫大将军何以有此一问?”李东生不知李虎意欲何为。
“既是臣全权指挥,这调兵派将之事是否也全权由臣做主?”李虎不答反问。
“那是……”李东生本想说“那是自然”,话说到一半突然反应过来,这是李虎在给他下套,想要利用他授予的职权剥夺他领兵东路的权力,便生生忍住,不给李虎机会。
“好可惜,差一点就得逞。”李东生突然停下不说,李虎暗自惋惜,心知再难劝阻李东生领兵东路。
李虎劝不了,其余人更劝不了,军机阁中众人再次沉默,最后还是李东生打破沉默说道:“此次反击作战,就按右武卫大将军的计策执行,天已不早大家回去休息,征战之事明天再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