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卡车上,杨安思索着,听说这几天开进上海的部队,已经有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六十一师、九十八师等几支部队,加上上海保安总团、警察等武装力量,具体多少人是不知道的,但至少也有几万人的部队,不知道这么多部队的饮食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听说白天生火做饭的炊烟会招来日军的轰炸和炮击,晚上生火的火光一样会引起日军的轰炸和炮击,可以由此想像前线的条件之艰苦!
想到这里,杨安知道自己的经历实在有限,对**了解的实在有限,完全限制了想像力,不知道这种民间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为部队做后勤保障的有多少?不知道**在这种条件下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想到了多少个问题,但是他期望罪恶的侵略者受到应有惩罚,期望战争早日结束,民众和军人不再受这战火之累、不再受这被侵略的屈辱!
现在虽然已是立秋,但是还在三伏之内,天气本就火热,杨安迷茫地看着车后的天空,一阵燥热袭来,额上的汗珠缓缓地流下,他右手不自觉地将搭在脖颈上的长毛巾取下,擦拭额上的汗水。自从在汉口有过黄包车车夫和码头苦力的经历,经历了寒冬与酷暑的磨砺,杨安对酷热已经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即使是在这伏热尚存的时期,即使是天气依然十分火热,如果不是这心中的困惑与困扰,他不会有燥热的感觉。意识到心绪的不宁,杨安缓缓地加深呼吸,以期缓解内心这种燥热。
车厢里挨着杨安的杂役,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他看着身边这个穿着一件宽松的米白色长袖对襟袿子的男孩,袖子已经挽起了两卷,宽大的袖管让白白净净的手腕和小臂露出一截,让人看着更加瘦弱,左肩斜背着一个牛皮皮包,右肩斜背着一个军用水壶,胸前挂着一个德式钢盔,脖颈上还搭一条长毛巾,怎么看这个小子,都觉着衣着怪怪的。看着身边的男孩擦拭额上密密的汗珠,以为他岁数小、身体单薄,抬那么几筐东西,身子经不住,怕是早给累着了,顿时心生怜惜,于是关心地问道:“小哥,多大了?”
杨安面无表情地看了看那杂役,近近的距离让那杂役竟然一下子有些心神失守,不知所措。看到了那杂役的不自在,杨安面色有意缓和了一下,脸上漾起了与这夏秋时节一样的温度,本想着把年龄报大一点,很快还是决定报出自己的虚岁,于是浅笑着答道:“十八岁。”
“哦,不像,不像,你应该还是一个学生娃?”
“嗯。”杨安应声答道。想着回去就该到国立扬州中学念高中了,杨安担心起来,不知道扬州会不会受这场该死战争的影响,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到什么时间?
那年大水灾,扬州来了好多难民,这战争会不会有难民逃到扬州,扬州的学校会不会因为这些问题继续停课呢?在汉口一年多,经历了逃避与流浪,经历了拉黄包车与扛码头的生活,经历了离家的孤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苦力,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穷苦,杨安知道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东西,他心中当然惦记着上学。在学校那种安宁、那种沉静、那种美好,当然是他最期待的东西之一。想到战争会对这些美好产生的不确定影响,杨安面色一下子凝重起来。
听着杨安不咸不淡地回答,看着杨安又突然凝重的表情,那杂役也没有了说话的兴致,关住了话匣。
卡车飞快地离开了闸北,一路上仍然能够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炮弹的爆炸声。经过江湾镇不久,卡车停在了一个村子里边。这时,爆炸声音已经更加清晰,但仍然感觉很远。即使是很远,这声音也让杨安内心不由地生起紧张。
**部队在这个村子临时驻扎着,他们穿着卡其色长袖衬衣、齐膝短裤军装,头戴德式钢盔,腿上还扎着绑腿。这些人,有一部分人和衣躺在村街的两边,还有两小支队伍刚刚解散,显然是刚从村外回来,还搀扶着几个伤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风尘仆仆,满身硝烟,显然这支部队刚从前线撤了上来。杨安还看到在一丛大树中间,停着一辆救护车,车前还挂着白色的红十字会小旗。几个医生、护士还在那儿为伤兵包扎救治。
司机带着杨安他们分几批把软饼送到了几个营队,刚放下箩筐,杨安拿起毛巾擦了一把汗,看到了一门不知名小炮停放在几棵树下,钢板防盾、炮管上都绑上了新鲜的树枝。还有五名战士正在擦拭着小炮,一名战士正在用通杆给炮管上油保养。看到这门小炮,杨安也是一阵眼热,司机看到杨安的表情,对他说道:“这是战防炮、三七战防炮,没有见过吧?”
“嗯,还真没有见过。”说道,杨安慢慢地向小炮走了过去,一边走还一边小声念叨:“德国制三七战防炮,是轻型牵引反坦克火炮,火炮口径37毫米,战斗全重432公斤,最大射程4025米,炮管长度1665毫米,炮膛内有16条膛线,最大高度1.1米,最大射击速度每分钟13发,钨芯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仍然能够击穿48毫米垂直装甲。”
这种火炮的名字和这些不完整的参数,是杨安在医院里听炮兵上士讲的。嘴里念叨着火炮的名字和参数,看着这门战防炮,他想起了那受伤炮兵老兵讲述那门三七战防炮的故事。
那名受伤的炮兵上士是一名三七战防炮炮长,他说他们在战场上是步兵兄弟最欢迎的兵种,因为他们是坦克的克星,是坚固工事、战斗堡垒的克星。当然,他们也是最最危险的炮兵,因为他们往往战斗在最前线,前线日军的重机枪扫射甚至都可以要了他们的性命。在淞沪前线,**步兵缺乏爆破武器,面对日军坦克和坚固的工事,往往靠人海战术来突破,每一次突破都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下。因此,每一门三七战防炮都为战事的进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防炮连的军官和士兵都会被步兵兄弟们高看一眼。讲到这些,那炮兵上士一脸自豪。
接着,上士炮长讲述了那前一天战斗的情况,战防炮连所属火炮分别配属给步兵连战斗,上士炮长的战防炮一连攻克了三处街垒。看着步兵连队向前进攻,那上士炮长指挥着战防炮向前推进,一下子上来十来个步兵兄弟,抢着炮班战士手里的活,有抬战防炮炮架推炮的,有推火炮车轮的,有推火炮防盾的,有推火炮药室的,还有人帮助弹药手搬运炮弹箱的,大家七手八脚,高高兴兴地叫喊着推着战防炮前进,炮班的战士几乎不需要推炮,跟着向前行进,享受着成功摧毁日军街垒的喜悦,享受着来自炮兵身份的自豪!
想到这里,杨安知道自己的经历实在有限,对**了解的实在有限,完全限制了想像力,不知道这种民间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为部队做后勤保障的有多少?不知道**在这种条件下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想到了多少个问题,但是他期望罪恶的侵略者受到应有惩罚,期望战争早日结束,民众和军人不再受这战火之累、不再受这被侵略的屈辱!
现在虽然已是立秋,但是还在三伏之内,天气本就火热,杨安迷茫地看着车后的天空,一阵燥热袭来,额上的汗珠缓缓地流下,他右手不自觉地将搭在脖颈上的长毛巾取下,擦拭额上的汗水。自从在汉口有过黄包车车夫和码头苦力的经历,经历了寒冬与酷暑的磨砺,杨安对酷热已经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即使是在这伏热尚存的时期,即使是天气依然十分火热,如果不是这心中的困惑与困扰,他不会有燥热的感觉。意识到心绪的不宁,杨安缓缓地加深呼吸,以期缓解内心这种燥热。
车厢里挨着杨安的杂役,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他看着身边这个穿着一件宽松的米白色长袖对襟袿子的男孩,袖子已经挽起了两卷,宽大的袖管让白白净净的手腕和小臂露出一截,让人看着更加瘦弱,左肩斜背着一个牛皮皮包,右肩斜背着一个军用水壶,胸前挂着一个德式钢盔,脖颈上还搭一条长毛巾,怎么看这个小子,都觉着衣着怪怪的。看着身边的男孩擦拭额上密密的汗珠,以为他岁数小、身体单薄,抬那么几筐东西,身子经不住,怕是早给累着了,顿时心生怜惜,于是关心地问道:“小哥,多大了?”
杨安面无表情地看了看那杂役,近近的距离让那杂役竟然一下子有些心神失守,不知所措。看到了那杂役的不自在,杨安面色有意缓和了一下,脸上漾起了与这夏秋时节一样的温度,本想着把年龄报大一点,很快还是决定报出自己的虚岁,于是浅笑着答道:“十八岁。”
“哦,不像,不像,你应该还是一个学生娃?”
“嗯。”杨安应声答道。想着回去就该到国立扬州中学念高中了,杨安担心起来,不知道扬州会不会受这场该死战争的影响,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到什么时间?
那年大水灾,扬州来了好多难民,这战争会不会有难民逃到扬州,扬州的学校会不会因为这些问题继续停课呢?在汉口一年多,经历了逃避与流浪,经历了拉黄包车与扛码头的生活,经历了离家的孤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苦力,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穷苦,杨安知道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东西,他心中当然惦记着上学。在学校那种安宁、那种沉静、那种美好,当然是他最期待的东西之一。想到战争会对这些美好产生的不确定影响,杨安面色一下子凝重起来。
听着杨安不咸不淡地回答,看着杨安又突然凝重的表情,那杂役也没有了说话的兴致,关住了话匣。
卡车飞快地离开了闸北,一路上仍然能够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炮弹的爆炸声。经过江湾镇不久,卡车停在了一个村子里边。这时,爆炸声音已经更加清晰,但仍然感觉很远。即使是很远,这声音也让杨安内心不由地生起紧张。
**部队在这个村子临时驻扎着,他们穿着卡其色长袖衬衣、齐膝短裤军装,头戴德式钢盔,腿上还扎着绑腿。这些人,有一部分人和衣躺在村街的两边,还有两小支队伍刚刚解散,显然是刚从村外回来,还搀扶着几个伤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风尘仆仆,满身硝烟,显然这支部队刚从前线撤了上来。杨安还看到在一丛大树中间,停着一辆救护车,车前还挂着白色的红十字会小旗。几个医生、护士还在那儿为伤兵包扎救治。
司机带着杨安他们分几批把软饼送到了几个营队,刚放下箩筐,杨安拿起毛巾擦了一把汗,看到了一门不知名小炮停放在几棵树下,钢板防盾、炮管上都绑上了新鲜的树枝。还有五名战士正在擦拭着小炮,一名战士正在用通杆给炮管上油保养。看到这门小炮,杨安也是一阵眼热,司机看到杨安的表情,对他说道:“这是战防炮、三七战防炮,没有见过吧?”
“嗯,还真没有见过。”说道,杨安慢慢地向小炮走了过去,一边走还一边小声念叨:“德国制三七战防炮,是轻型牵引反坦克火炮,火炮口径37毫米,战斗全重432公斤,最大射程4025米,炮管长度1665毫米,炮膛内有16条膛线,最大高度1.1米,最大射击速度每分钟13发,钨芯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仍然能够击穿48毫米垂直装甲。”
这种火炮的名字和这些不完整的参数,是杨安在医院里听炮兵上士讲的。嘴里念叨着火炮的名字和参数,看着这门战防炮,他想起了那受伤炮兵老兵讲述那门三七战防炮的故事。
那名受伤的炮兵上士是一名三七战防炮炮长,他说他们在战场上是步兵兄弟最欢迎的兵种,因为他们是坦克的克星,是坚固工事、战斗堡垒的克星。当然,他们也是最最危险的炮兵,因为他们往往战斗在最前线,前线日军的重机枪扫射甚至都可以要了他们的性命。在淞沪前线,**步兵缺乏爆破武器,面对日军坦克和坚固的工事,往往靠人海战术来突破,每一次突破都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下。因此,每一门三七战防炮都为战事的进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防炮连的军官和士兵都会被步兵兄弟们高看一眼。讲到这些,那炮兵上士一脸自豪。
接着,上士炮长讲述了那前一天战斗的情况,战防炮连所属火炮分别配属给步兵连战斗,上士炮长的战防炮一连攻克了三处街垒。看着步兵连队向前进攻,那上士炮长指挥着战防炮向前推进,一下子上来十来个步兵兄弟,抢着炮班战士手里的活,有抬战防炮炮架推炮的,有推火炮车轮的,有推火炮防盾的,有推火炮药室的,还有人帮助弹药手搬运炮弹箱的,大家七手八脚,高高兴兴地叫喊着推着战防炮前进,炮班的战士几乎不需要推炮,跟着向前行进,享受着成功摧毁日军街垒的喜悦,享受着来自炮兵身份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