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这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你说你一个校尉造什么反,带领着百十个人就想推翻朝廷,并不是每个癞蛤蟆都能吃到天鹅肉。
一次又一次的造反使得赵祯脸上很没面子,他自认在位时期一心都扑在了老百姓身上,在陆子非没有出现之前,他想吃顿好的都需要考虑一下。
河北的情况杜衍比较清楚,因为他在河北做过经略使,而且皇上把难题抛出来了,作为臣子你得主动站出来为皇上排忧解难。
“一个校尉造反不足为虑,宣毅军没有动是因为韩琦担心北边的辽国的动向,朝廷给河北东路一道圣旨,臣以为叛乱很快就能平息。”
杜衍的话赵祯点了点头,事实上确实是像他说的那样,一个小的叛乱在他接到手里的奏折时就没有放在心上,接二连三的叛乱对他的威信打击太大了。
那么问题来了,谁去平叛,这是眼睛能看到,手能摸到的功劳,枢密院、兵部加上皇上三方势力的人都有可能去,是个人去都能拿到这个功劳。
最好的人选是狄青,平定侬智高,攻占大理,以他的能力去贝州擒拿王则可以说手到擒来,但文人会让狄青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书的人都看向杜衍,可杜衍盯着脚尖不抬头,好像脚底下有什么绝世美女吸引着他一样,张升倒是有些意动,但他知道在自己心照不宣的小团体里,文彦博是最需要这个资本的人。
这时候作为搅屎棍的王拱辰站出来了,他说道:“我认为望北候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熟悉北方的环境,再一个他对战事不是纸上谈兵。”
曾经同一个阵营的小伙伴在各自登上自己的巅峰后开始了分道扬镳的道路,王拱辰纯粹是恶心文彦博,既然我去不了,我也要让你去不了。
有人推荐陆子非当然会有人出来反对了,最不想让陆子非上战场的必须是宋祁,现在他是参知政事,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他理所当然的站了出来。
“望北候在外为国家征战两年,今天皇上都是念其辛苦没让来参加早朝,朝廷又不止望北候一个能打仗的人,这么无休止的用一个人,没有道理的。”
现在是婆说婆有理,媳说媳有理,陆子非相比狄青来说更能让文人接受一点,文彦博有点站不住了,真要让皇上强行通过了这个决策,那自己在枢密院的位置可就不保了。
没等他说章得象这个墙头草又站出来说道:“臣举荐德州知州贾昌朝,德州靠近贝州,贾昌朝又是深谙兵法之道,对付一个小小的校尉臣以为还是很轻松的。”
赵祯感觉这些人越说越离谱了,再说一会说不定会把奄奄一息的吕夷简抬出来,贾昌朝再回来安置到那去,搅屎棍之称果真是名不虚传。
掌得象的提议都没过众人的脑子就被否决掉了,陆子非灭掉大理给他父亲挣回来一个侯爵,王则这个小蟊贼再怎么说也能给个子爵吧!
官职小的人都想为家里挣一份家业,官职大的想利用这次机会谋求更大的利益,反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现在的朝
堂已经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大家都差不多,我没有怕你的必要。
文彦博看到局势一步步的脱离自己的掌控,到嘴的肥肉被人抢走,不由得也有点焦急,作为枢密使他担心他那一系的官员不理解他的意思,在他人看来你都是枢密使了还在乎那点功劳。
在功劳面前没有人能不动心,这就是所谓的人性,赵祯坐在龙椅上微微眯了眯眼睛,这种关头他坐在上面将每个人的表情都看的很清楚,他喜欢这种感觉。
“枢密使去吧!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去视察一番河北两路的军事,我希望下次不要再发生这种儿戏似的事情了,顺便告诉韩琦,看好北方的辽人。”
赵祯对此已经显得不耐烦了,大理是他功绩的体现,他不想看到这样叛乱无休止的发生,他需要有人强势的镇压王则叛乱,他正是看准了文彦博立功心切这一点。
狄青和文彦博之间的事情,在朝堂上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也没人提起,好像就跟没发生过一样,文彦博去平叛,顺利的话他回来会在军方有了绝对的权威,狄青那时候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韩琦经略河北,王则叛乱的消息他的奏折比密谍司的慢一点,当他知道宣毅军的一个校尉造反时,他的内心是不敢相信的。
贝州在他的印象中就是穷乡僻壤,他们的生活基本都是政府支助,长期的抵御北方辽人入侵,那里的潜力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庆历新政失败后,韩琦由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他不在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到了河北以后,勤练兵,多囤田,广积粮,修城建寨,他将自己的权利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韩琦在沉下心做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只要给他时间,将积累积攒到超出界限时,辽国就不足为虑,仅凭一腔热血是胜不了辽国的。
他对朝廷派来平叛的人也很好奇,这是摆明送功劳的,大理的消息他也听到了,他不相信朝堂那群人能经的住这个白送的诱惑。
“大人,这种功劳我们自己就可以啊!为什么非要等朝廷派兵来,您不需要······。”
韩琦停下脚步看着自己的属官说道:“兵部、枢密院、皇上的圣旨,你告诉我,我们有哪一项,你可知道,我们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做了,功劳也会变成犯罪,你信不信。”
属官心里和朝堂的那些人差不多,看见功劳就踏不开步子,自己是以被贬的身份治理河北,而他能再次启用的原因就是侬智高叛乱,这其中的道理他比谁都懂。
“下官没有大人的高瞻远瞩。”
看来属官内心还是不以为然,韩琦也不想为他多解释那么多,只是淡淡的说道:“只要让河北的民生恢复正常生活,抵御住辽国的入侵,这就是最大的功劳,不要整天想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说完不理还在懵懂中的属官,韩琦就带着几个护卫出城了,今天他要去巡查辽宋两国的榷场,陆子非建立这个榷场后,最大的受利者是那些吸血鬼一样的商人,虽然他们拿走了大头,但河
北的百姓还是能喝到一点汤水。
对衙门来说税收是最直接的好处,有了钱他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河北离不开榷场,辽国也离不开,在那里韩琦可以了解到辽国最新的消息,这些对别人无关紧要的小道消息对他来说却无比重要。
对付辽国这个庞然大物,在正面不能直接对抗时,那就要从别处下手,经济、农业、商业都是另类的战争,而辽国不擅长的正是他们宋人擅长的。
而在西北的范仲淹已经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河北虽然有榷场,但西北在范仲淹手里全力的支持商人,只要是去西夏、青塘、回纥,回鹘的商人,都会受到西北军方的保护。
这样的情势下,商人都是蜂拥而至,除去泉州、广州、登州这几个特殊的海港外,西北就成了大宋第二大交易市场,在范仲淹的手里,长安有可能恢复到盛唐时的繁荣。
葱葱郁郁的麦田预示着生命的希望,范仲淹很喜欢看着这一幕,别的都是虚的,只有实实在在粮食才是正道、王道,他只后悔自己领悟到这个道理有点迟。
这个想法和韩琦基本保持一致,他们致力于改革的国家矛盾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最蠢的办法,难怪当时他和陆子非通信时陆子非告诉他,无论他怎么做都不会成功。
大理成为大宋的土地也让范仲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改革方式,这种方式同样也有弊病,但却比当初他那个直来直去的方式要好得多,在拥有了足够的土地后,朝廷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消灭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陆子非向外扩张的办法并不是他第一个使用,每当土地兼并严重到无法阻挡的时候,那这个王朝即将就要面临灭亡,新王朝开始,大家又重新分地,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造成了一代代的王朝更替,所以土地永远是中华大地上最核心的问题。
种世衡见范仲淹心情很好就说道:“大人是想到什么开心的事了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范仲淹笑道:“望北侯覆灭大理这件事要是放在太祖、太宗时期封个异姓王都不为过,本朝的话可能有点难,除非他能像皇上封给他的侯爵名字一样,收复燕云十六州。”
种世衡说道:“我跟望北侯接触的时间不多,但他给我的感觉是看不透,听说他早就发下了这样的宏愿,要说在本朝谁能完成这个惊世目标,我觉着也唯有他了。”
范仲淹看到种世衡便秘的表情说道:“想笑就笑,别把身体给憋坏了,当初我就是和他在这里相识的,他当日在这里对我说过的那些计划全都实现了,西夏传回的消息你也听到了,根已经烂了。”
种世衡说道:“狄青陷入朝堂那个泥潭之中,张岊回来的可能性也不大,西北军大人怎么看。”
“西北军当初就是一支实验队伍,现在已经发挥了他的作用,有生之年你别像再看到他们了,起一支新军很有必要,未来不管局势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有一支可战之兵,我们随时都能应付局面。”
“大人说的正是属下所想,难道我和大人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次又一次的造反使得赵祯脸上很没面子,他自认在位时期一心都扑在了老百姓身上,在陆子非没有出现之前,他想吃顿好的都需要考虑一下。
河北的情况杜衍比较清楚,因为他在河北做过经略使,而且皇上把难题抛出来了,作为臣子你得主动站出来为皇上排忧解难。
“一个校尉造反不足为虑,宣毅军没有动是因为韩琦担心北边的辽国的动向,朝廷给河北东路一道圣旨,臣以为叛乱很快就能平息。”
杜衍的话赵祯点了点头,事实上确实是像他说的那样,一个小的叛乱在他接到手里的奏折时就没有放在心上,接二连三的叛乱对他的威信打击太大了。
那么问题来了,谁去平叛,这是眼睛能看到,手能摸到的功劳,枢密院、兵部加上皇上三方势力的人都有可能去,是个人去都能拿到这个功劳。
最好的人选是狄青,平定侬智高,攻占大理,以他的能力去贝州擒拿王则可以说手到擒来,但文人会让狄青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书的人都看向杜衍,可杜衍盯着脚尖不抬头,好像脚底下有什么绝世美女吸引着他一样,张升倒是有些意动,但他知道在自己心照不宣的小团体里,文彦博是最需要这个资本的人。
这时候作为搅屎棍的王拱辰站出来了,他说道:“我认为望北候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熟悉北方的环境,再一个他对战事不是纸上谈兵。”
曾经同一个阵营的小伙伴在各自登上自己的巅峰后开始了分道扬镳的道路,王拱辰纯粹是恶心文彦博,既然我去不了,我也要让你去不了。
有人推荐陆子非当然会有人出来反对了,最不想让陆子非上战场的必须是宋祁,现在他是参知政事,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他理所当然的站了出来。
“望北候在外为国家征战两年,今天皇上都是念其辛苦没让来参加早朝,朝廷又不止望北候一个能打仗的人,这么无休止的用一个人,没有道理的。”
现在是婆说婆有理,媳说媳有理,陆子非相比狄青来说更能让文人接受一点,文彦博有点站不住了,真要让皇上强行通过了这个决策,那自己在枢密院的位置可就不保了。
没等他说章得象这个墙头草又站出来说道:“臣举荐德州知州贾昌朝,德州靠近贝州,贾昌朝又是深谙兵法之道,对付一个小小的校尉臣以为还是很轻松的。”
赵祯感觉这些人越说越离谱了,再说一会说不定会把奄奄一息的吕夷简抬出来,贾昌朝再回来安置到那去,搅屎棍之称果真是名不虚传。
掌得象的提议都没过众人的脑子就被否决掉了,陆子非灭掉大理给他父亲挣回来一个侯爵,王则这个小蟊贼再怎么说也能给个子爵吧!
官职小的人都想为家里挣一份家业,官职大的想利用这次机会谋求更大的利益,反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现在的朝
堂已经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大家都差不多,我没有怕你的必要。
文彦博看到局势一步步的脱离自己的掌控,到嘴的肥肉被人抢走,不由得也有点焦急,作为枢密使他担心他那一系的官员不理解他的意思,在他人看来你都是枢密使了还在乎那点功劳。
在功劳面前没有人能不动心,这就是所谓的人性,赵祯坐在龙椅上微微眯了眯眼睛,这种关头他坐在上面将每个人的表情都看的很清楚,他喜欢这种感觉。
“枢密使去吧!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去视察一番河北两路的军事,我希望下次不要再发生这种儿戏似的事情了,顺便告诉韩琦,看好北方的辽人。”
赵祯对此已经显得不耐烦了,大理是他功绩的体现,他不想看到这样叛乱无休止的发生,他需要有人强势的镇压王则叛乱,他正是看准了文彦博立功心切这一点。
狄青和文彦博之间的事情,在朝堂上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也没人提起,好像就跟没发生过一样,文彦博去平叛,顺利的话他回来会在军方有了绝对的权威,狄青那时候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韩琦经略河北,王则叛乱的消息他的奏折比密谍司的慢一点,当他知道宣毅军的一个校尉造反时,他的内心是不敢相信的。
贝州在他的印象中就是穷乡僻壤,他们的生活基本都是政府支助,长期的抵御北方辽人入侵,那里的潜力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庆历新政失败后,韩琦由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他不在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到了河北以后,勤练兵,多囤田,广积粮,修城建寨,他将自己的权利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韩琦在沉下心做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只要给他时间,将积累积攒到超出界限时,辽国就不足为虑,仅凭一腔热血是胜不了辽国的。
他对朝廷派来平叛的人也很好奇,这是摆明送功劳的,大理的消息他也听到了,他不相信朝堂那群人能经的住这个白送的诱惑。
“大人,这种功劳我们自己就可以啊!为什么非要等朝廷派兵来,您不需要······。”
韩琦停下脚步看着自己的属官说道:“兵部、枢密院、皇上的圣旨,你告诉我,我们有哪一项,你可知道,我们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做了,功劳也会变成犯罪,你信不信。”
属官心里和朝堂的那些人差不多,看见功劳就踏不开步子,自己是以被贬的身份治理河北,而他能再次启用的原因就是侬智高叛乱,这其中的道理他比谁都懂。
“下官没有大人的高瞻远瞩。”
看来属官内心还是不以为然,韩琦也不想为他多解释那么多,只是淡淡的说道:“只要让河北的民生恢复正常生活,抵御住辽国的入侵,这就是最大的功劳,不要整天想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说完不理还在懵懂中的属官,韩琦就带着几个护卫出城了,今天他要去巡查辽宋两国的榷场,陆子非建立这个榷场后,最大的受利者是那些吸血鬼一样的商人,虽然他们拿走了大头,但河
北的百姓还是能喝到一点汤水。
对衙门来说税收是最直接的好处,有了钱他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河北离不开榷场,辽国也离不开,在那里韩琦可以了解到辽国最新的消息,这些对别人无关紧要的小道消息对他来说却无比重要。
对付辽国这个庞然大物,在正面不能直接对抗时,那就要从别处下手,经济、农业、商业都是另类的战争,而辽国不擅长的正是他们宋人擅长的。
而在西北的范仲淹已经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河北虽然有榷场,但西北在范仲淹手里全力的支持商人,只要是去西夏、青塘、回纥,回鹘的商人,都会受到西北军方的保护。
这样的情势下,商人都是蜂拥而至,除去泉州、广州、登州这几个特殊的海港外,西北就成了大宋第二大交易市场,在范仲淹的手里,长安有可能恢复到盛唐时的繁荣。
葱葱郁郁的麦田预示着生命的希望,范仲淹很喜欢看着这一幕,别的都是虚的,只有实实在在粮食才是正道、王道,他只后悔自己领悟到这个道理有点迟。
这个想法和韩琦基本保持一致,他们致力于改革的国家矛盾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最蠢的办法,难怪当时他和陆子非通信时陆子非告诉他,无论他怎么做都不会成功。
大理成为大宋的土地也让范仲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改革方式,这种方式同样也有弊病,但却比当初他那个直来直去的方式要好得多,在拥有了足够的土地后,朝廷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消灭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陆子非向外扩张的办法并不是他第一个使用,每当土地兼并严重到无法阻挡的时候,那这个王朝即将就要面临灭亡,新王朝开始,大家又重新分地,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造成了一代代的王朝更替,所以土地永远是中华大地上最核心的问题。
种世衡见范仲淹心情很好就说道:“大人是想到什么开心的事了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范仲淹笑道:“望北侯覆灭大理这件事要是放在太祖、太宗时期封个异姓王都不为过,本朝的话可能有点难,除非他能像皇上封给他的侯爵名字一样,收复燕云十六州。”
种世衡说道:“我跟望北侯接触的时间不多,但他给我的感觉是看不透,听说他早就发下了这样的宏愿,要说在本朝谁能完成这个惊世目标,我觉着也唯有他了。”
范仲淹看到种世衡便秘的表情说道:“想笑就笑,别把身体给憋坏了,当初我就是和他在这里相识的,他当日在这里对我说过的那些计划全都实现了,西夏传回的消息你也听到了,根已经烂了。”
种世衡说道:“狄青陷入朝堂那个泥潭之中,张岊回来的可能性也不大,西北军大人怎么看。”
“西北军当初就是一支实验队伍,现在已经发挥了他的作用,有生之年你别像再看到他们了,起一支新军很有必要,未来不管局势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有一支可战之兵,我们随时都能应付局面。”
“大人说的正是属下所想,难道我和大人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