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懋修看来,皇上收回军权,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难不成还会让地方政府坐拥没有编制的军队?显然不可能嘛。
故而说道:“既然入籍大明,军队须得接受大明的统一编制吧?”
舒尔哈齐点了点头,道:“虽然这正是大哥担心的问题,但其实大哥已经预料到了,皇上终究棋高一着。”
张懋修没有搭话,本想盛赞皇上两句来着,但觉得似乎也没必要。
都到这个时候了,想必舒尔哈齐与他大哥都早看出来皇上的厉害。
不过有一个问题,张懋修一直想问努尔哈赤本人,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感觉这会儿可以先问问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兄,你大哥想统一女真族各部,然后再建立属于女真族人自己的政权,再然后呢?”
“什么再然后?”舒尔哈齐一愣。
“女真各部一直都在大明的统治范围之内,只不过之前采取放任的姿态,而没有直接控制管理而已。如今大明皇帝改变之前的策略,却与你大哥的理念相冲突,即便让你大哥统一女真,然后建立属于自己族人的政权,最后是保持独立的姿态还是反攻大明?又或是继续依附于大明呢?只有这三条路吧?”
“这个问题我好像还没有想过。”
“你大哥既然倾向于建立自己族人的政权,那他肯定想过。”
“我没问过他。”舒尔哈齐继续摇头。
“如果是你呢?”
“我?我根本就不想。”舒尔哈齐笑了笑说,“入籍大明,在皇上的领导下,好好过日子,这才是我心之所向。”
“我是说如果。”
“如果,嗯,反攻大明不现实,继续依附于大明,那还不如入籍大明日子过得舒服,至于想保持独立的姿态,似乎更不可能吧?皇上绝不会答应。”
“那你大哥到底要将族人引向何方?”
“真不知道,没有与大哥讨论过,而且这个问题似乎太遥远。”
“看起来好像是很遥远,但其实也不遥远。”张懋修喃喃地道,“我们这代人不解决,下一代人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终究是逃不掉的。”
“那倒是,我们族人不能永远处于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也不能总是落后于大明,然后想着去掠边。”
“皇上不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知道,也同意皇上的意见,愿意全力配合,关键是我大哥。皇上将他调往京师,肯定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大哥自己也心知肚明。”
“……”
张懋修与舒尔哈齐算是进行了一番掏心掏肺的交谈。
尤其是舒尔哈齐,可谓知无不言。
倒不是他没有戒心,而是觉得他所想,甚至包括他大哥所想,都在大明皇帝的预料之中。
而张懋修是谁?
说得好听点是来协助他大哥的,说得不好听点,不就是皇上派来监视他大哥的吗?
那在张懋修面前还有什么隐瞒的必要?既然皇上什么都知道,张懋修肯定也知道呀。
所以舒尔哈齐没想着隐瞒。
张懋修在舒尔哈齐面前其实也算坦诚,不像在努尔哈赤面前。
在张懋修眼里,他觉得努尔哈赤城府很深的一个人,又有计谋。相比较而言,舒尔哈齐心机没那么重。
故而与舒尔哈齐交心要容易一些。
再者,也是因为舒尔哈齐的态度。
舒尔哈齐可不像努尔哈赤,一心想建立属于自己族人的政权。
然而,交心归交心,两人也聊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
毕竟,舒尔哈齐是舒尔哈齐,不是努尔哈赤,且不说他并不清楚他大哥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便清楚又如何?他又改变不了他大哥的态度。
舒尔哈齐自己也心知肚明,大哥就是一个有执念的人,认定一个方向就有绝不回头的气势与魄力。
想要改变大哥的认知太难了。
大哥的师父,即大明皇帝都感到为难,更何况是他人?
当然,张懋修也只是问问。如果努尔哈赤没有被调走,他问都不问。
努尔哈赤被调走,那建州女真这边理论上就是由舒尔哈齐做主了,皇上也是这么交代的。
所以,这会儿与舒尔哈齐说说,兴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是张懋修的考量。
但也没抱多大希望。
……
而此时此刻北京城那边,吏部尚书杨巍已经接到皇上的旨意,拟任努尔哈赤为兵部右侍郎。
即便杨巍深知皇上的处事风格,对这样一道任命也是颇有微词。
调任努尔哈赤进京做官,这个他没意见,但不能一上来就给一个“侍郎”人家做呀,那可是三品大官。
不说努尔哈赤是少数民族人,按照程序也没有这么干的呀?
给人家一个兵部主事做做,哪怕是兵部郎中也行啊,上来就是一个兵部右侍郎,杨巍实在难以接受。
这样天下岂不哗然?
所以在接到旨意后,杨巍第一时间跑去内阁找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得知此情也是惊讶。不过惊讶是惊讶,鉴于从前的经验,他静下心来想皇上这样决定的用意。
皇上绝不会因为努尔哈赤是他的徒弟,而颁发这样一道旨意。
一会儿,兵部尚书吴兑也来了,原来他也收到皇上的旨意,吩咐他引领努尔哈赤去见张居正。
三个人一交流,感觉这事儿来得蹊跷,不约而同想到去张大学士府,反正这三个人也算是那里的常了。
去了一问,三个人第一感觉更是诧异,皇上居然还让努尔哈赤做张居正的副手,从事军事化改革与建设。
这可是朝廷机密呀。
但张居正能理解、也懂得朱翊镠这样安排的的用意。
如果将这件事告诉李太后,相信李太后也一定能理解。
因为他们两个是少有的知道朱翊镠那个“预言”的人:努尔哈赤会危及大明江山的统治。
而朱翊镠之所以坐镇辽东久久不归也正是这个原因。
李太后最先知道。
张居正后来也知道了。
还有两人当时在江陵也知道,一个是冯保,一个是潘季驯。
但对于其他大臣,并不知道朱翊镠这个“预言”。
……
。
难不成还会让地方政府坐拥没有编制的军队?显然不可能嘛。
故而说道:“既然入籍大明,军队须得接受大明的统一编制吧?”
舒尔哈齐点了点头,道:“虽然这正是大哥担心的问题,但其实大哥已经预料到了,皇上终究棋高一着。”
张懋修没有搭话,本想盛赞皇上两句来着,但觉得似乎也没必要。
都到这个时候了,想必舒尔哈齐与他大哥都早看出来皇上的厉害。
不过有一个问题,张懋修一直想问努尔哈赤本人,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感觉这会儿可以先问问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兄,你大哥想统一女真族各部,然后再建立属于女真族人自己的政权,再然后呢?”
“什么再然后?”舒尔哈齐一愣。
“女真各部一直都在大明的统治范围之内,只不过之前采取放任的姿态,而没有直接控制管理而已。如今大明皇帝改变之前的策略,却与你大哥的理念相冲突,即便让你大哥统一女真,然后建立属于自己族人的政权,最后是保持独立的姿态还是反攻大明?又或是继续依附于大明呢?只有这三条路吧?”
“这个问题我好像还没有想过。”
“你大哥既然倾向于建立自己族人的政权,那他肯定想过。”
“我没问过他。”舒尔哈齐继续摇头。
“如果是你呢?”
“我?我根本就不想。”舒尔哈齐笑了笑说,“入籍大明,在皇上的领导下,好好过日子,这才是我心之所向。”
“我是说如果。”
“如果,嗯,反攻大明不现实,继续依附于大明,那还不如入籍大明日子过得舒服,至于想保持独立的姿态,似乎更不可能吧?皇上绝不会答应。”
“那你大哥到底要将族人引向何方?”
“真不知道,没有与大哥讨论过,而且这个问题似乎太遥远。”
“看起来好像是很遥远,但其实也不遥远。”张懋修喃喃地道,“我们这代人不解决,下一代人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终究是逃不掉的。”
“那倒是,我们族人不能永远处于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也不能总是落后于大明,然后想着去掠边。”
“皇上不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知道,也同意皇上的意见,愿意全力配合,关键是我大哥。皇上将他调往京师,肯定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大哥自己也心知肚明。”
“……”
张懋修与舒尔哈齐算是进行了一番掏心掏肺的交谈。
尤其是舒尔哈齐,可谓知无不言。
倒不是他没有戒心,而是觉得他所想,甚至包括他大哥所想,都在大明皇帝的预料之中。
而张懋修是谁?
说得好听点是来协助他大哥的,说得不好听点,不就是皇上派来监视他大哥的吗?
那在张懋修面前还有什么隐瞒的必要?既然皇上什么都知道,张懋修肯定也知道呀。
所以舒尔哈齐没想着隐瞒。
张懋修在舒尔哈齐面前其实也算坦诚,不像在努尔哈赤面前。
在张懋修眼里,他觉得努尔哈赤城府很深的一个人,又有计谋。相比较而言,舒尔哈齐心机没那么重。
故而与舒尔哈齐交心要容易一些。
再者,也是因为舒尔哈齐的态度。
舒尔哈齐可不像努尔哈赤,一心想建立属于自己族人的政权。
然而,交心归交心,两人也聊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
毕竟,舒尔哈齐是舒尔哈齐,不是努尔哈赤,且不说他并不清楚他大哥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便清楚又如何?他又改变不了他大哥的态度。
舒尔哈齐自己也心知肚明,大哥就是一个有执念的人,认定一个方向就有绝不回头的气势与魄力。
想要改变大哥的认知太难了。
大哥的师父,即大明皇帝都感到为难,更何况是他人?
当然,张懋修也只是问问。如果努尔哈赤没有被调走,他问都不问。
努尔哈赤被调走,那建州女真这边理论上就是由舒尔哈齐做主了,皇上也是这么交代的。
所以,这会儿与舒尔哈齐说说,兴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是张懋修的考量。
但也没抱多大希望。
……
而此时此刻北京城那边,吏部尚书杨巍已经接到皇上的旨意,拟任努尔哈赤为兵部右侍郎。
即便杨巍深知皇上的处事风格,对这样一道任命也是颇有微词。
调任努尔哈赤进京做官,这个他没意见,但不能一上来就给一个“侍郎”人家做呀,那可是三品大官。
不说努尔哈赤是少数民族人,按照程序也没有这么干的呀?
给人家一个兵部主事做做,哪怕是兵部郎中也行啊,上来就是一个兵部右侍郎,杨巍实在难以接受。
这样天下岂不哗然?
所以在接到旨意后,杨巍第一时间跑去内阁找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得知此情也是惊讶。不过惊讶是惊讶,鉴于从前的经验,他静下心来想皇上这样决定的用意。
皇上绝不会因为努尔哈赤是他的徒弟,而颁发这样一道旨意。
一会儿,兵部尚书吴兑也来了,原来他也收到皇上的旨意,吩咐他引领努尔哈赤去见张居正。
三个人一交流,感觉这事儿来得蹊跷,不约而同想到去张大学士府,反正这三个人也算是那里的常了。
去了一问,三个人第一感觉更是诧异,皇上居然还让努尔哈赤做张居正的副手,从事军事化改革与建设。
这可是朝廷机密呀。
但张居正能理解、也懂得朱翊镠这样安排的的用意。
如果将这件事告诉李太后,相信李太后也一定能理解。
因为他们两个是少有的知道朱翊镠那个“预言”的人:努尔哈赤会危及大明江山的统治。
而朱翊镠之所以坐镇辽东久久不归也正是这个原因。
李太后最先知道。
张居正后来也知道了。
还有两人当时在江陵也知道,一个是冯保,一个是潘季驯。
但对于其他大臣,并不知道朱翊镠这个“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