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也没有刻意加速,军队尚未抵达广宁,便收到乾清宫着火的消息。
他不禁心下一沉。
虽然着火仅限于乾清宫,烧毁的范围有限,并不算大。
但怎么说这也是一件大事儿。
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
朱翊镠能感觉到郑妙谨此时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立郑妙谨为后时就有朝臣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时更有朝臣反对。
张四维去世,由于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朝臣反对者更多。
郑妙谨这时候无疑处于议论的风口浪尖,这场火来得也太不凑巧了。
张四维过世的时间点也是赶巧,刚好在他出征后的第三天。
以致关于张泰征是否需要辞官回家守制必须由郑妙谨来决定。
压力自然落到郑妙谨头上了。
好在交代过王安,让他从中点拨提醒,不然当初让张泰征接任真定府知府这步棋,就成了一步误人误事的废棋。
朱翊镠想着,如果这会儿他在京的话,情形或许不一样。
收到信息后,朱翊镠沉吟半晌,而后作出这样几道指示——
第一,关于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二十七个月是皇帝的旨意,皇后与首辅都不过是奉旨行事。
第二,乾清宫着火需立即重建,多采用砖石,而少用木漆结构,同时加强避雷防火等措施的建设。
第三,乾清宫着火无论是人为还是天灾,都属意外突发事故,并非什么天谴或有违天和,此乃迷信,有再敢造谣唯恐天下不乱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等于是下了三道旨意,然后派人八百里加急赶紧送往京师。
对乾清宫着火一案的处理,戚继光与王象乾表示赞同,可对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的事表示不解。
这也难怪,毕竟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有几个人能像张居正那样,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
虽然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但在古代当与忠孝发生矛盾时,更多的人倾向于先孝而后忠,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孝还谈什么忠?
这个无所谓对错,只是认知与理念的问题。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没有强制而采取弹性守制的缘故。
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必非得回家守制三年,并没有强制规定说,一定不能回家守制三年。
朱翊镠与戚继光、王象乾他们一解释,他们似乎也能理解,只是感觉这条路走得不会那么容易。
根深蒂固的传统与理念,哪能会因为一道圣旨就能轻易改变?
……
朱翊镠的旨意很快传到京城。
郑妙谨知道这是为她减轻压力,无论是张泰征守制,还是乾清宫着火,都有人将矛头指向她。
关于张泰征守制,朱翊镠无疑是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
关于乾清宫着火,以强制的手段不许人们随意造谣。
首辅申时行也颇感欣慰,不然他的压力太大了,皇帝刚出征不久,朝中就发生这样两件大事。
而且都十分敏感,处理起来也是相当棘手,引起颇多争议,好像他这个首辅有多么无能似的。
如今有皇上旨意,立马不一样了。
他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三年,与皇上支持效果当然不一样。
他下令缉捕造谣生事者,与皇上下旨的效力又大大不同。
收到朱翊镠这三道旨意,申时行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
但尽管如此,他知道事情也不会就这样轻易结束,尤其是守制一事,反对的呼声依然会很高。
因为皇上的旨意无疑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号:要改革守制之礼。
其实有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
此前就传出风声,为什么首辅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而郑皇后也发声力挺?
很容易想到是因为皇上。如果没有皇上的支持,首辅与皇后的态度又岂敢如此坚决?
如今有了皇上的旨意,只是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其实“侍生不侍死”的理念,先前已有传出,但因理念与同时代格格不入,故而没几个人关注。
谁能想到皇上居然要挑战“孝道”?
从张泰征父亲去世一事的处理上已经看出来了皇上的决策,就要是改革守制的礼仪制度。
好在没有一锤子钉死,看上去很有弹性,但因为实在过于敏感,也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就在朱翊镠那三道旨意颁发的第二天,就收到了朝臣的质疑与抗议,火力集中在守制的礼仪上。
乾清宫着火的事自然被盖过去。
使得王安的压力小很多。
不然身为乾清宫的掌作,乾清宫着火,他必将成为议论的焦点。
……
朱翊镠率军继续前进,眼看就要抵达广宁城——李成梁的驻军之所。
在眼下全国军户卫所制尚未全面废除之际,广宁卫还依然保留着。
军队歇息时,朱翊镠坐下,忽然“哎呀”一声,想起一件事儿来。
朱八戒忙问:“师祖,怎么了?”
徐文颖也凝视着朱翊镠不眨眼。
“忘问了,乾清宫烧成怎样?”朱翊镠喃喃地道,因为想起藏着的私人银票。
也不知道这场火烧毁了没有。
这件事在座的只有陈炬知道,朱翊镠这一声讶然,让他立马也想到了。
忙心领神会地请示道:“万岁爷,要不奴婢派人立即回去查看?”
“得派一个心腹回去。”朱翊镠道。
“奴婢明白。”陈炬当然清楚,朱翊镠这些私房钱,外臣并不知道。他还清楚朱翊镠不想让外臣知道。
“万岁爷,不知有多少?”陈炬接着又弱弱地问道。
“记得有二十。”朱翊镠回道。
“呀,这可不少。”陈炬咂摸着嘴,知道朱翊镠省略了一个“万”字。
“赶紧派个心腹去问王安或伴伴。”
“奴婢遵旨。”陈炬忙起身安排去了。
“师祖,你们说什么呢?我怎么没听懂?”朱八戒瞪大双眼,又怕自己反应迟钝,转而问王象乾,“岳父听明白了吗?”
王象乾摇头。
朱八戒咧嘴一笑:“看来不是我笨。”
朱翊镠如实回道:“乾清宫有朕一些私房钱,着火了,也不知烧掉没有,要是烧掉,可就亏大发了。”
这一提醒,徐文颖也知道了,因为翊坤宫立里就有许多“私房钱”。
“师祖,是二十万吗?”朱八戒忙问。
朱翊镠点点头。
对在座几位,也没什么隐瞒的,都知道他是个财主。
“师祖,银票不安全,兑换成金子多好!”朱八戒心疼地道,“这要是烧毁了多可惜!这世上,有几个人一辈子能挣来二十万?”
这也是国家银行尚未开始运作,不然就存起来了。
二十万要烧毁了,真是可惜。
……
。
他不禁心下一沉。
虽然着火仅限于乾清宫,烧毁的范围有限,并不算大。
但怎么说这也是一件大事儿。
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
朱翊镠能感觉到郑妙谨此时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立郑妙谨为后时就有朝臣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时更有朝臣反对。
张四维去世,由于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朝臣反对者更多。
郑妙谨这时候无疑处于议论的风口浪尖,这场火来得也太不凑巧了。
张四维过世的时间点也是赶巧,刚好在他出征后的第三天。
以致关于张泰征是否需要辞官回家守制必须由郑妙谨来决定。
压力自然落到郑妙谨头上了。
好在交代过王安,让他从中点拨提醒,不然当初让张泰征接任真定府知府这步棋,就成了一步误人误事的废棋。
朱翊镠想着,如果这会儿他在京的话,情形或许不一样。
收到信息后,朱翊镠沉吟半晌,而后作出这样几道指示——
第一,关于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二十七个月是皇帝的旨意,皇后与首辅都不过是奉旨行事。
第二,乾清宫着火需立即重建,多采用砖石,而少用木漆结构,同时加强避雷防火等措施的建设。
第三,乾清宫着火无论是人为还是天灾,都属意外突发事故,并非什么天谴或有违天和,此乃迷信,有再敢造谣唯恐天下不乱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等于是下了三道旨意,然后派人八百里加急赶紧送往京师。
对乾清宫着火一案的处理,戚继光与王象乾表示赞同,可对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的事表示不解。
这也难怪,毕竟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有几个人能像张居正那样,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
虽然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但在古代当与忠孝发生矛盾时,更多的人倾向于先孝而后忠,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孝还谈什么忠?
这个无所谓对错,只是认知与理念的问题。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没有强制而采取弹性守制的缘故。
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必非得回家守制三年,并没有强制规定说,一定不能回家守制三年。
朱翊镠与戚继光、王象乾他们一解释,他们似乎也能理解,只是感觉这条路走得不会那么容易。
根深蒂固的传统与理念,哪能会因为一道圣旨就能轻易改变?
……
朱翊镠的旨意很快传到京城。
郑妙谨知道这是为她减轻压力,无论是张泰征守制,还是乾清宫着火,都有人将矛头指向她。
关于张泰征守制,朱翊镠无疑是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
关于乾清宫着火,以强制的手段不许人们随意造谣。
首辅申时行也颇感欣慰,不然他的压力太大了,皇帝刚出征不久,朝中就发生这样两件大事。
而且都十分敏感,处理起来也是相当棘手,引起颇多争议,好像他这个首辅有多么无能似的。
如今有皇上旨意,立马不一样了。
他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三年,与皇上支持效果当然不一样。
他下令缉捕造谣生事者,与皇上下旨的效力又大大不同。
收到朱翊镠这三道旨意,申时行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
但尽管如此,他知道事情也不会就这样轻易结束,尤其是守制一事,反对的呼声依然会很高。
因为皇上的旨意无疑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号:要改革守制之礼。
其实有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
此前就传出风声,为什么首辅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而郑皇后也发声力挺?
很容易想到是因为皇上。如果没有皇上的支持,首辅与皇后的态度又岂敢如此坚决?
如今有了皇上的旨意,只是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其实“侍生不侍死”的理念,先前已有传出,但因理念与同时代格格不入,故而没几个人关注。
谁能想到皇上居然要挑战“孝道”?
从张泰征父亲去世一事的处理上已经看出来了皇上的决策,就要是改革守制的礼仪制度。
好在没有一锤子钉死,看上去很有弹性,但因为实在过于敏感,也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就在朱翊镠那三道旨意颁发的第二天,就收到了朝臣的质疑与抗议,火力集中在守制的礼仪上。
乾清宫着火的事自然被盖过去。
使得王安的压力小很多。
不然身为乾清宫的掌作,乾清宫着火,他必将成为议论的焦点。
……
朱翊镠率军继续前进,眼看就要抵达广宁城——李成梁的驻军之所。
在眼下全国军户卫所制尚未全面废除之际,广宁卫还依然保留着。
军队歇息时,朱翊镠坐下,忽然“哎呀”一声,想起一件事儿来。
朱八戒忙问:“师祖,怎么了?”
徐文颖也凝视着朱翊镠不眨眼。
“忘问了,乾清宫烧成怎样?”朱翊镠喃喃地道,因为想起藏着的私人银票。
也不知道这场火烧毁了没有。
这件事在座的只有陈炬知道,朱翊镠这一声讶然,让他立马也想到了。
忙心领神会地请示道:“万岁爷,要不奴婢派人立即回去查看?”
“得派一个心腹回去。”朱翊镠道。
“奴婢明白。”陈炬当然清楚,朱翊镠这些私房钱,外臣并不知道。他还清楚朱翊镠不想让外臣知道。
“万岁爷,不知有多少?”陈炬接着又弱弱地问道。
“记得有二十。”朱翊镠回道。
“呀,这可不少。”陈炬咂摸着嘴,知道朱翊镠省略了一个“万”字。
“赶紧派个心腹去问王安或伴伴。”
“奴婢遵旨。”陈炬忙起身安排去了。
“师祖,你们说什么呢?我怎么没听懂?”朱八戒瞪大双眼,又怕自己反应迟钝,转而问王象乾,“岳父听明白了吗?”
王象乾摇头。
朱八戒咧嘴一笑:“看来不是我笨。”
朱翊镠如实回道:“乾清宫有朕一些私房钱,着火了,也不知烧掉没有,要是烧掉,可就亏大发了。”
这一提醒,徐文颖也知道了,因为翊坤宫立里就有许多“私房钱”。
“师祖,是二十万吗?”朱八戒忙问。
朱翊镠点点头。
对在座几位,也没什么隐瞒的,都知道他是个财主。
“师祖,银票不安全,兑换成金子多好!”朱八戒心疼地道,“这要是烧毁了多可惜!这世上,有几个人一辈子能挣来二十万?”
这也是国家银行尚未开始运作,不然就存起来了。
二十万要烧毁了,真是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