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大明到底有多少人?-不负大明不负卿TXT下载 奇书网
第1311章 大明到底有多少人?-不负大明不负卿TXT下载 奇书网-不负大明不负卿-笔趣阁
不负大明不负卿
作者:十光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朱氏集团员工正扎堆儿,围绕着身份证问题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我们还用得着办理身份证吗?”
“对呀,身份证与我们集团员工的工牌号好像是一个意思。”
“还需要交十文钱才能办呢,听说有不少人不愿意办这个。”
“……”
起初,朱氏集团的员工也有不少犹豫,没意识到身份证的重要性。
王衡负责为他们答疑解惑,“当然要办,而且必须得办,这是陛下颁发下来的一项国策,身份证怎会与我们的工牌号一样?身份证具有唯一性,全国各地通用,以后我们无论做什么去哪儿,都得需要出示身份证才行。”
“这不仅仅是我们需要配合陛下的问题,而且还是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待身份证制度推行开来,没有身份证将寸步难行。大家再忙,也得放下手中的活儿,尽快去衙门办理,这件事迟早要做,逃不掉。”
“还有,身份证号是唯一的,其实也好记,比如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前面六位代码一样,后面八位是各自的生日数字,要记的只有后面四位数字而已,大家办完身份证最好记住自己的号码,以后身份证比你们的名字更重要。”
“陛下的政策已经颁发下来,别的地方咱不管,反正咱朱氏集团的员工必须全力配合,争取三天之内全部办完,别舍不得这区区十文钱。记住,朱氏集团的工牌号只在朱氏集团里有效,放到其它地方就不能代表个人了,而只有身份证可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有了王衡的解读,朱氏集团员工自然无话可说,纷纷前往衙门办理。
可在许多地方依然有不理解这项举措的,毕竟这是新鲜事物。
尤其是天下的穷苦百姓,让他们掏十文钱去办理身份证,便犹如拿着刀子剁他们一刀放他们血一样。
“老百姓要这玩意儿干嘛?又不能当饭吃,还要自掏腰包办理。”
“就是嘛,十文钱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多大的事儿啊!免费都懒得办呢,就说办一张卡片有什么用吧?”
“咱又不像那些大官大僚地主们,他们需要进进出出各种应酬,需要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还是情有可原,可咱这些人要身份证何用?”
“不办,不办,朝廷让办身份证,给俺十文钱还差不多。”
“……”
类似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身份证”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配拥有。
的确,从前就是这样。
而且,这本也是人性,有便宜可占时蜂拥而上;可感觉自己要吃亏时,总会找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谩骂。
然而,任何时候总是还有一些理智的人,哪怕是穷苦百姓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常人看得更远,对新鲜事物更加宽容,通常被称之为意见领袖。
“身份证可不能不办呀,咱这些人虽然不用出远门,这一辈子或许就在这旮旯里度过,可国家马上就要分田分地给咱,就问你们要不要吧?”
“怎么?分田分地需要身份证吗?”
“当然了,没有身份证便意味着是黑户,国家怎么可能分给你田地?北直隶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这样说我们非办身份证不可了?”
“嗯,必须的,这是皇帝爷颁发下来的国策,身份证具有唯一性,代表每个人在大明拥有自己合法的身份地位,以及存在的合法依据,以后无论做什么去哪儿,咱都得出示身份证。”
这样啊,田地不能不要,如果因为舍不得十文钱而分不到田地,那孰重孰轻哪个划算不言自明了。
经过一番酝酿与讨论后,天下人都涌向各地能够办理身份证的衙门。
天下穷苦百姓也很积极,毕竟都盼着国家尽快分给他们田地。
当然,尚未想明白或是实在掏不出来十文钱的人也还是有的。
但只是少数。
故而身份证推行起来,相对于清田均田大计,切断对皇亲国戚的无条件供给等国策,相对要容易得多。
任务量虽然也很大,可这个事儿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将个人信息收集起来,利用设计好的模具制作一张证明自己身份的金属卡片容易。
伴随着身份证制度的推行,也可以促进更准确地普查全国人口。
朱翊镠刚登基不久,就曾下旨普查全国人口,后来又要统计军户数量,但因为黑户、流民过多,这两个方面的数字都还没有完全有效统计出来。
事实上,没有身份证,不将每个人备案,不将他们的唯一性确定下来,普查人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
即便能够统计出来一个数字,也只是一个概数,而不会很准确。
这就是为什么关于大明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直没有定论的缘故。
这个争议一直很大。
比如:据明实录所载,大明人口峰值为七千一百八十五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大明户口峰值出现在晚明,这个结论基本上没有异议。
但对于具体时间点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明末人口有六千余万,也有人认为实际人口大约为一亿,还有认为万历年间大明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至1.5亿之间,甚至有人认为约有1.97亿人口,并推测1655年明清之际人口谷底约为1.2亿人。
所以,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估计永远都不会有人清楚地知道。
即便有像明实录记载的那样得到一个数据,也不准确,因为大明有许多黑户与流民,而黑户与流民很难计入官方数据。
利用推行身份证制度与普查人口并行,朱翊镠希望得到一个有关大明人口相对比较准确的数字。
也只能说是相对准确了,毕竟即便在严格的京城都查不准实。
瞧郑妙谨的父亲郑承宪,不就藏着两个胡姬没有被查出来吗?像这样的现象肯定还有,绝非个例。
但无论如何,推行身份证制度,普查人口,利国利民毋庸置疑,朱翊镠的目标都要在泰和元年完成。
……
。
“我们还用得着办理身份证吗?”
“对呀,身份证与我们集团员工的工牌号好像是一个意思。”
“还需要交十文钱才能办呢,听说有不少人不愿意办这个。”
“……”
起初,朱氏集团的员工也有不少犹豫,没意识到身份证的重要性。
王衡负责为他们答疑解惑,“当然要办,而且必须得办,这是陛下颁发下来的一项国策,身份证怎会与我们的工牌号一样?身份证具有唯一性,全国各地通用,以后我们无论做什么去哪儿,都得需要出示身份证才行。”
“这不仅仅是我们需要配合陛下的问题,而且还是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待身份证制度推行开来,没有身份证将寸步难行。大家再忙,也得放下手中的活儿,尽快去衙门办理,这件事迟早要做,逃不掉。”
“还有,身份证号是唯一的,其实也好记,比如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前面六位代码一样,后面八位是各自的生日数字,要记的只有后面四位数字而已,大家办完身份证最好记住自己的号码,以后身份证比你们的名字更重要。”
“陛下的政策已经颁发下来,别的地方咱不管,反正咱朱氏集团的员工必须全力配合,争取三天之内全部办完,别舍不得这区区十文钱。记住,朱氏集团的工牌号只在朱氏集团里有效,放到其它地方就不能代表个人了,而只有身份证可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有了王衡的解读,朱氏集团员工自然无话可说,纷纷前往衙门办理。
可在许多地方依然有不理解这项举措的,毕竟这是新鲜事物。
尤其是天下的穷苦百姓,让他们掏十文钱去办理身份证,便犹如拿着刀子剁他们一刀放他们血一样。
“老百姓要这玩意儿干嘛?又不能当饭吃,还要自掏腰包办理。”
“就是嘛,十文钱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多大的事儿啊!免费都懒得办呢,就说办一张卡片有什么用吧?”
“咱又不像那些大官大僚地主们,他们需要进进出出各种应酬,需要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还是情有可原,可咱这些人要身份证何用?”
“不办,不办,朝廷让办身份证,给俺十文钱还差不多。”
“……”
类似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身份证”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配拥有。
的确,从前就是这样。
而且,这本也是人性,有便宜可占时蜂拥而上;可感觉自己要吃亏时,总会找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谩骂。
然而,任何时候总是还有一些理智的人,哪怕是穷苦百姓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常人看得更远,对新鲜事物更加宽容,通常被称之为意见领袖。
“身份证可不能不办呀,咱这些人虽然不用出远门,这一辈子或许就在这旮旯里度过,可国家马上就要分田分地给咱,就问你们要不要吧?”
“怎么?分田分地需要身份证吗?”
“当然了,没有身份证便意味着是黑户,国家怎么可能分给你田地?北直隶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这样说我们非办身份证不可了?”
“嗯,必须的,这是皇帝爷颁发下来的国策,身份证具有唯一性,代表每个人在大明拥有自己合法的身份地位,以及存在的合法依据,以后无论做什么去哪儿,咱都得出示身份证。”
这样啊,田地不能不要,如果因为舍不得十文钱而分不到田地,那孰重孰轻哪个划算不言自明了。
经过一番酝酿与讨论后,天下人都涌向各地能够办理身份证的衙门。
天下穷苦百姓也很积极,毕竟都盼着国家尽快分给他们田地。
当然,尚未想明白或是实在掏不出来十文钱的人也还是有的。
但只是少数。
故而身份证推行起来,相对于清田均田大计,切断对皇亲国戚的无条件供给等国策,相对要容易得多。
任务量虽然也很大,可这个事儿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将个人信息收集起来,利用设计好的模具制作一张证明自己身份的金属卡片容易。
伴随着身份证制度的推行,也可以促进更准确地普查全国人口。
朱翊镠刚登基不久,就曾下旨普查全国人口,后来又要统计军户数量,但因为黑户、流民过多,这两个方面的数字都还没有完全有效统计出来。
事实上,没有身份证,不将每个人备案,不将他们的唯一性确定下来,普查人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
即便能够统计出来一个数字,也只是一个概数,而不会很准确。
这就是为什么关于大明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直没有定论的缘故。
这个争议一直很大。
比如:据明实录所载,大明人口峰值为七千一百八十五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大明户口峰值出现在晚明,这个结论基本上没有异议。
但对于具体时间点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明末人口有六千余万,也有人认为实际人口大约为一亿,还有认为万历年间大明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至1.5亿之间,甚至有人认为约有1.97亿人口,并推测1655年明清之际人口谷底约为1.2亿人。
所以,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估计永远都不会有人清楚地知道。
即便有像明实录记载的那样得到一个数据,也不准确,因为大明有许多黑户与流民,而黑户与流民很难计入官方数据。
利用推行身份证制度与普查人口并行,朱翊镠希望得到一个有关大明人口相对比较准确的数字。
也只能说是相对准确了,毕竟即便在严格的京城都查不准实。
瞧郑妙谨的父亲郑承宪,不就藏着两个胡姬没有被查出来吗?像这样的现象肯定还有,绝非个例。
但无论如何,推行身份证制度,普查人口,利国利民毋庸置疑,朱翊镠的目标都要在泰和元年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