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朱翊镠不希望任何人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在不违背自己良心与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不至于累,活得会更加开心,生活质量往往也更高。
然而,他也清楚这世界上的人其实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百分之九十不喜欢做的事,甚至百分之九十九,又有多少真是自己喜欢的事呢?
况且,他还担心另外一个问题,王衡之所以造诣颇高,能够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南剧代表人物,谁说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无关呢?
不经风雨哪有彩虹?
大凡取得一定成就的文人,有几个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不经历曲折与辛酸,就不能很好地体会人情冷暖,没有低到尘埃里,自然无法领会人间世的繁华。
倘若现在一味地劝王衡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生怎么舒服怎么来,那会不会泯为众人?这样大明就少了一位书法家和南剧代表人物?
这是朱翊镠纠结的地方。
至于有没有权利干预王衡的人生倒还不是他特别纠结的地方。
毕竟他的本心是为了王衡好嘛。
王衡不仅感情上曲折,三十岁前娶的三位妻子都不幸死去,一位与他生活两年,一位不到一年,一位九年。
在科举上更是蹉跎,两次乡试不第只是小儿科,实在不值一提,第三次乡试他考了第一,却被怀疑作弊。
当时闹得很大,朱翊钧只好下旨复校重考,结果王衡还是第一。
可因这次乡试,他父亲王锡爵被弹劾,王锡爵觉得受了很大委屈,便要请辞,惹得朱翊钧大怒,重罚弹劾他父亲以及与与此案相关的官员。
王衡一面劝父亲上疏救人,一面表示不再应试以免争端再起。
而王锡爵在负气之下也为此立下重誓,只要自己在朝为官一天,儿子王衡便不再应试,免得瓜田李下之嫌。
此后,王衡回太仓老家,闭置一室谢客读书不问世事,他曾经写诗自叹“生长宰官家,心情春后花”,那种矛盾、苦闷、无奈的心情可见一斑。
后来他父亲已经离开官场七年,在他母亲再三恳求之下,王衡才决定复出参加会试,那时他已经三十七岁了,可刚考完第一场便得知母亲病危,他无心再考,决定立即回家侍母。
再参加会试时已经四十岁了,为证明自己并非背靠大树好乘凉,王衡决定上京会试,成绩出来名列第二名,又在殿试中以第二名的好成绩高中榜眼,以过硬的才学向天下人昭示了自己的清白与真才实学。
因当年他父亲王锡爵也是榜眼,故朝野以“父子榜眼”传为美谈。
此后王衡被授翰林院编修,可由于他对仕途已经大失所望了,便索性借奉使江南之机,辞官回归故里。
回太仓后,王衡过着平谈的读书著书生活,终其一生再未出仕。
可以说因科举伤透了他的心,原本他就不喜欢,为了他母亲才参加科举考试的,考中进士也没做官。
所以在朱翊镠看来,既是如此,何必非要折腾得伤痕累累呢?
当然朱翊镠也只是好心相劝,王衡自己的人生还得需他自己做主。
但无疑,朱翊镠这番话让王衡感到震撼,震撼得他几次怔愣无语,所以回到家里他第一时间与父亲沟通。
“皇上把你召去,就是邀请你参加吐槽大会?”王锡爵诧异地道。
“还好心奉劝了孩儿几句。”
“劝你什么?”
“奉劝孩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皇上还说,说……”在他父亲面前,王衡支支吾吾发现不敢直抒胸臆。
“说什么了?”
“爹可不许生气。”王衡硬着头皮。
“皇上识人之明非我辈所能及,他似乎有一眼看穿任何人的超级能力,清楚地知道每个人最擅长什么。”
王锡爵一边感叹地说道,一边回想最近与朱翊镠交往的点点滴滴。
王衡听了心安两分:“爹,皇上告诉孩儿,如果不喜欢科举就不必考了,报效朝廷的方式又不止这一种。”
“……”王锡爵语塞无言以对。
“……”王衡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打破如此尴尬冷却的场景。
半晌过后,王锡爵才稍作平复,问道:“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王衡弱弱地回答:“孩儿倒觉得考不考进士无所谓,就怕爹与娘反对。”
王锡爵长舒一口气,缓缓言道:“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态,倘若你觉得科举很累,一点儿都不喜欢,爹也无能为力,自己将来不要后悔便是……”
“多谢爹!”王衡喜悦地道。
“我话还没说完呢。”王锡爵一本正经地道,“皇上说的对,报效朝廷的方式有许多种,不一定非得做官。但爹想说的是,身为人子,或者说天下任何人,是不是不能仅为自己而活?你去问问你娘吧,看她是否同意。”
“哦。”王衡应了一声,真的跑去问他娘,结果遭到一顿狠批。他娘说要不是皇上,都要赶到家里去骂人了。
王衡心凉半截,只好又问父亲:“那吐槽大会孩儿要不要参加?”
王锡爵只是撂下一句话:“幸得皇上邀请,岂有不去之理?”
“哦。”王衡知道怎么做了。
可第二天就听大管家说,他母亲闹着要回太仓……无它,只为他能专心致志地读书,而不受到外界打扰。
好在他知道他父亲没有同意,可也因此父母闹得不愉快。
王衡深感愧疚,当即作出决定,进宫回复朱翊镠说,吐槽大会可以参加,但科举考试也不能落下。
朱翊镠当然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也知道王衡的难处。
毕竟王家只有他一个儿子,父亲当年是榜眼,已经做到大学士了,让他不考科举似乎也不现实。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人情味儿超级浓烈的社会嘛,许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几百年后的现代人都做不到这点,更何况是古人?
不过,虽然王衡并未听从朱翊镠的奉劝,但还是记住了朱翊镠的话,特别震撼,心里也特别感激。
尤其是朱翊镠对他说的两句话,让他感觉要飞起来似的。
朱翊镠说的第一句话是:“朕希望能与你成为朋友。”第二句话是:“就像朕与张静修的那种。”
至于王衡的父亲王锡爵,对朱翊镠的另类“开导”倒是看得开,毕竟对朱翊镠有一定的了解,打心里也相信朱翊镠过人的能力。
可王衡的母亲就不一样了,在家里总时不时叨唠朱翊镠不劝人学好。在他母亲眼里,只有劝人读书才叫好,其它都是眼泪。
……
。
然而,他也清楚这世界上的人其实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百分之九十不喜欢做的事,甚至百分之九十九,又有多少真是自己喜欢的事呢?
况且,他还担心另外一个问题,王衡之所以造诣颇高,能够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南剧代表人物,谁说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无关呢?
不经风雨哪有彩虹?
大凡取得一定成就的文人,有几个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不经历曲折与辛酸,就不能很好地体会人情冷暖,没有低到尘埃里,自然无法领会人间世的繁华。
倘若现在一味地劝王衡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生怎么舒服怎么来,那会不会泯为众人?这样大明就少了一位书法家和南剧代表人物?
这是朱翊镠纠结的地方。
至于有没有权利干预王衡的人生倒还不是他特别纠结的地方。
毕竟他的本心是为了王衡好嘛。
王衡不仅感情上曲折,三十岁前娶的三位妻子都不幸死去,一位与他生活两年,一位不到一年,一位九年。
在科举上更是蹉跎,两次乡试不第只是小儿科,实在不值一提,第三次乡试他考了第一,却被怀疑作弊。
当时闹得很大,朱翊钧只好下旨复校重考,结果王衡还是第一。
可因这次乡试,他父亲王锡爵被弹劾,王锡爵觉得受了很大委屈,便要请辞,惹得朱翊钧大怒,重罚弹劾他父亲以及与与此案相关的官员。
王衡一面劝父亲上疏救人,一面表示不再应试以免争端再起。
而王锡爵在负气之下也为此立下重誓,只要自己在朝为官一天,儿子王衡便不再应试,免得瓜田李下之嫌。
此后,王衡回太仓老家,闭置一室谢客读书不问世事,他曾经写诗自叹“生长宰官家,心情春后花”,那种矛盾、苦闷、无奈的心情可见一斑。
后来他父亲已经离开官场七年,在他母亲再三恳求之下,王衡才决定复出参加会试,那时他已经三十七岁了,可刚考完第一场便得知母亲病危,他无心再考,决定立即回家侍母。
再参加会试时已经四十岁了,为证明自己并非背靠大树好乘凉,王衡决定上京会试,成绩出来名列第二名,又在殿试中以第二名的好成绩高中榜眼,以过硬的才学向天下人昭示了自己的清白与真才实学。
因当年他父亲王锡爵也是榜眼,故朝野以“父子榜眼”传为美谈。
此后王衡被授翰林院编修,可由于他对仕途已经大失所望了,便索性借奉使江南之机,辞官回归故里。
回太仓后,王衡过着平谈的读书著书生活,终其一生再未出仕。
可以说因科举伤透了他的心,原本他就不喜欢,为了他母亲才参加科举考试的,考中进士也没做官。
所以在朱翊镠看来,既是如此,何必非要折腾得伤痕累累呢?
当然朱翊镠也只是好心相劝,王衡自己的人生还得需他自己做主。
但无疑,朱翊镠这番话让王衡感到震撼,震撼得他几次怔愣无语,所以回到家里他第一时间与父亲沟通。
“皇上把你召去,就是邀请你参加吐槽大会?”王锡爵诧异地道。
“还好心奉劝了孩儿几句。”
“劝你什么?”
“奉劝孩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皇上还说,说……”在他父亲面前,王衡支支吾吾发现不敢直抒胸臆。
“说什么了?”
“爹可不许生气。”王衡硬着头皮。
“皇上识人之明非我辈所能及,他似乎有一眼看穿任何人的超级能力,清楚地知道每个人最擅长什么。”
王锡爵一边感叹地说道,一边回想最近与朱翊镠交往的点点滴滴。
王衡听了心安两分:“爹,皇上告诉孩儿,如果不喜欢科举就不必考了,报效朝廷的方式又不止这一种。”
“……”王锡爵语塞无言以对。
“……”王衡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打破如此尴尬冷却的场景。
半晌过后,王锡爵才稍作平复,问道:“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王衡弱弱地回答:“孩儿倒觉得考不考进士无所谓,就怕爹与娘反对。”
王锡爵长舒一口气,缓缓言道:“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态,倘若你觉得科举很累,一点儿都不喜欢,爹也无能为力,自己将来不要后悔便是……”
“多谢爹!”王衡喜悦地道。
“我话还没说完呢。”王锡爵一本正经地道,“皇上说的对,报效朝廷的方式有许多种,不一定非得做官。但爹想说的是,身为人子,或者说天下任何人,是不是不能仅为自己而活?你去问问你娘吧,看她是否同意。”
“哦。”王衡应了一声,真的跑去问他娘,结果遭到一顿狠批。他娘说要不是皇上,都要赶到家里去骂人了。
王衡心凉半截,只好又问父亲:“那吐槽大会孩儿要不要参加?”
王锡爵只是撂下一句话:“幸得皇上邀请,岂有不去之理?”
“哦。”王衡知道怎么做了。
可第二天就听大管家说,他母亲闹着要回太仓……无它,只为他能专心致志地读书,而不受到外界打扰。
好在他知道他父亲没有同意,可也因此父母闹得不愉快。
王衡深感愧疚,当即作出决定,进宫回复朱翊镠说,吐槽大会可以参加,但科举考试也不能落下。
朱翊镠当然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也知道王衡的难处。
毕竟王家只有他一个儿子,父亲当年是榜眼,已经做到大学士了,让他不考科举似乎也不现实。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人情味儿超级浓烈的社会嘛,许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几百年后的现代人都做不到这点,更何况是古人?
不过,虽然王衡并未听从朱翊镠的奉劝,但还是记住了朱翊镠的话,特别震撼,心里也特别感激。
尤其是朱翊镠对他说的两句话,让他感觉要飞起来似的。
朱翊镠说的第一句话是:“朕希望能与你成为朋友。”第二句话是:“就像朕与张静修的那种。”
至于王衡的父亲王锡爵,对朱翊镠的另类“开导”倒是看得开,毕竟对朱翊镠有一定的了解,打心里也相信朱翊镠过人的能力。
可王衡的母亲就不一样了,在家里总时不时叨唠朱翊镠不劝人学好。在他母亲眼里,只有劝人读书才叫好,其它都是眼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