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不仅成功地从武清伯升为武清侯,而且还得到李太后的同意,万历皇帝将颁旨礼部为他勘定吉壤修坟的事宜……
这对于一项喜欢吹嘘的李伟来说,无疑风光一时。
但是,京城当官儿的并不关心这件事的本身,而是纷纷猜测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的微妙变化。
可也只能是猜测,没有人敢去探问李太后心中的真正所想。
然而,人性总是如此,越是不明白吧,就越想搞明白。
关键是,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当官儿的前途。
……
这天,顺天府宛平县石景山王伟的家里非常热闹。
王伟,即永年伯,也就是当今王喜姐皇后的亲生父亲。
王伟是浙江余姚人,世袭军职出身。
因为他为人厚朴谨守本分,而女儿王喜姐自幼在京城长大,又长得温婉端庄,小鸟依人……
所以,早在万历四年,就由两宫太后主持,为万历皇帝选定了皇后——也就是王伟的女儿。
当时,王伟还只是京城里的一个千户所镇抚——正五品的武官。
在京城,人们总喜欢讥笑这等官儿是“啄木官”。
或许也正是如此,才合了李太后的心意。
毕竟李太后自己出身卑微,所以一心想找个小户人家的女儿,嫁给万历皇帝当她的儿媳。
依照李太后的观点,小户人家的闺女贤淑善良,懂得艰难,不会胡搅蛮缠不识大体。
因此,当时从上千名待选的淑女中单单挑选了王喜姐。
第一这是王喜姐的福报,第二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
但无论怎么说,王喜姐当上了尊贵的皇后(而且是明朝皇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就在万历皇帝与王皇后大婚之时,万历皇帝就提出来了,要给自己老丈人王伟晋封。
可张居正坚决反对。他以前朝赏赠太滥遗患无穷为理由,专门写了一篇《论外戚封爵疏》。
张居正在疏中指出:“臣等恭照圣祖定制,公、侯、伯爵非有军功,不得滥封。国初如魏、定两公,自以佐命元勋,连姻帝室;彭城、惠安,虽托籍戚里,然亦半有军功,昨上剖符,皆无容议。宣德中季,始有恩泽之封,弘治以来,遂为故事,然实非高皇帝之旧制也。”
张居正以“不得滥封”为由,只答应给王伟从锦衣卫千户升职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后经万历皇帝一再催促,张居正才勉勉强强给王伟晋升一个永年伯,但言明只是流职,不能世袭。
为了这件事儿,万历皇帝一直耿耿于怀。
可以说,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张居正忤旨独断,虽然他号称是遵从祖制,以国家利益至上,但得罪了万历皇帝是事实,也得罪了王皇后,还得罪了外戚,当然包括老国丈李伟。
关于晋封流职永年伯一事,王伟自己倒不是很在意。
毕竟,当初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啄木官”,女儿又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能被选为皇后,已经是祖坟里冒青烟,老天爷眷顾他王家了。
王伟可不像李伟,怎么说他也算是官员科班出身了,所以他压根不像李伟那般贪慕虚位。
李伟可是晋封武清伯后便一直惦记着再升一级。
王伟不是那种人。不晋封他为永年伯,他都没话说。
总之,王伟觉得自己和女儿已经超级幸福了,晋不晋封他都觉得无所谓。
然而,这件事儿还真是应了那句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为王伟操心的人可多了去。
甭管是出于真的关心,还是借此试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反正这两天去李伟家的官员络绎不绝,关心的重点也大同小异。
“永年伯啊永年伯,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难道你就不想从`伯`升到`侯`吗?”
“对呀!看人家武清侯,当初刚一晋封武清伯,他就惦记着要升为武清侯,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的努力,心愿终于实现。”
“确实是这个理儿,既然武清伯有资格晋升为武清侯,那永年伯为何就不行呢?要我说呀,永年伯就应该学习武清侯,去找太后娘娘、找皇帝陛下说理去。”
“就是,就是,人家武清侯是国丈,永年伯不也是吗?他`侯`得,那永年伯一样也能`侯啊!依我看,永年伯就是胆小、不争。”
“……”
七嘴八舌,一片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都在想着,王伟和李伟一样同属外戚,既然李伟升侯了,那王伟肯定要紧随其后嘛——刚好可以去试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
无论是李伟要晋升,还是王伟要晋升,反正途中都遇到了张居正的强烈反对,最后都黄了。
直到张居正一离开京城,李伟才立马儿迫不及待地去试探,万万没想到……结果,居然成了,李太后终究还是满足了她自己的爹。
老国丈都已经升了侯,新国丈岂能原地不动?
因此前来劝导的官员很多,就想看看李太后会不会答应。
……
面对诸多官员的劝导与建议,王伟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
最后也不知是哪位官员提议,让他先去找万历皇帝套一套口风。
和自己女婿,话还不好说?
然而,王伟依然犹豫、犯难,因为他知道自己女儿当下的处境:并不得万历皇帝宠信。
别人不知,但他这个当父亲的清楚得很。
也不知什么原因,女婿即万历皇帝很少光顾女儿即王皇后的绣榻,即使偶而光顾,也是心不在焉的,仓促了事。
更令万历皇帝不愉快的是,多少次的辛勤耕耘,却没有收获到期盼的龙种,这使万历皇帝在感到浪费了精力和时间的同时,终于找到一个疏远王皇后的借口……
女儿得宠还好说,可女儿自顾不暇,被万历冷落在旁,让他怎么找女婿去?
所以,想来想去,王伟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去。
他与李伟本就不是一路人,两人还有许多差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王伟他不愿意去问并决定放弃申请,并不代表那些劝他的官员也死了心。
毕竟,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还没有试探出来呢。
这才是重点。
因此,有好几个官员特意为王伟写奏疏、鸣不平。
……
。
这对于一项喜欢吹嘘的李伟来说,无疑风光一时。
但是,京城当官儿的并不关心这件事的本身,而是纷纷猜测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的微妙变化。
可也只能是猜测,没有人敢去探问李太后心中的真正所想。
然而,人性总是如此,越是不明白吧,就越想搞明白。
关键是,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当官儿的前途。
……
这天,顺天府宛平县石景山王伟的家里非常热闹。
王伟,即永年伯,也就是当今王喜姐皇后的亲生父亲。
王伟是浙江余姚人,世袭军职出身。
因为他为人厚朴谨守本分,而女儿王喜姐自幼在京城长大,又长得温婉端庄,小鸟依人……
所以,早在万历四年,就由两宫太后主持,为万历皇帝选定了皇后——也就是王伟的女儿。
当时,王伟还只是京城里的一个千户所镇抚——正五品的武官。
在京城,人们总喜欢讥笑这等官儿是“啄木官”。
或许也正是如此,才合了李太后的心意。
毕竟李太后自己出身卑微,所以一心想找个小户人家的女儿,嫁给万历皇帝当她的儿媳。
依照李太后的观点,小户人家的闺女贤淑善良,懂得艰难,不会胡搅蛮缠不识大体。
因此,当时从上千名待选的淑女中单单挑选了王喜姐。
第一这是王喜姐的福报,第二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
但无论怎么说,王喜姐当上了尊贵的皇后(而且是明朝皇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就在万历皇帝与王皇后大婚之时,万历皇帝就提出来了,要给自己老丈人王伟晋封。
可张居正坚决反对。他以前朝赏赠太滥遗患无穷为理由,专门写了一篇《论外戚封爵疏》。
张居正在疏中指出:“臣等恭照圣祖定制,公、侯、伯爵非有军功,不得滥封。国初如魏、定两公,自以佐命元勋,连姻帝室;彭城、惠安,虽托籍戚里,然亦半有军功,昨上剖符,皆无容议。宣德中季,始有恩泽之封,弘治以来,遂为故事,然实非高皇帝之旧制也。”
张居正以“不得滥封”为由,只答应给王伟从锦衣卫千户升职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后经万历皇帝一再催促,张居正才勉勉强强给王伟晋升一个永年伯,但言明只是流职,不能世袭。
为了这件事儿,万历皇帝一直耿耿于怀。
可以说,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张居正忤旨独断,虽然他号称是遵从祖制,以国家利益至上,但得罪了万历皇帝是事实,也得罪了王皇后,还得罪了外戚,当然包括老国丈李伟。
关于晋封流职永年伯一事,王伟自己倒不是很在意。
毕竟,当初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啄木官”,女儿又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能被选为皇后,已经是祖坟里冒青烟,老天爷眷顾他王家了。
王伟可不像李伟,怎么说他也算是官员科班出身了,所以他压根不像李伟那般贪慕虚位。
李伟可是晋封武清伯后便一直惦记着再升一级。
王伟不是那种人。不晋封他为永年伯,他都没话说。
总之,王伟觉得自己和女儿已经超级幸福了,晋不晋封他都觉得无所谓。
然而,这件事儿还真是应了那句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为王伟操心的人可多了去。
甭管是出于真的关心,还是借此试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反正这两天去李伟家的官员络绎不绝,关心的重点也大同小异。
“永年伯啊永年伯,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难道你就不想从`伯`升到`侯`吗?”
“对呀!看人家武清侯,当初刚一晋封武清伯,他就惦记着要升为武清侯,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的努力,心愿终于实现。”
“确实是这个理儿,既然武清伯有资格晋升为武清侯,那永年伯为何就不行呢?要我说呀,永年伯就应该学习武清侯,去找太后娘娘、找皇帝陛下说理去。”
“就是,就是,人家武清侯是国丈,永年伯不也是吗?他`侯`得,那永年伯一样也能`侯啊!依我看,永年伯就是胆小、不争。”
“……”
七嘴八舌,一片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都在想着,王伟和李伟一样同属外戚,既然李伟升侯了,那王伟肯定要紧随其后嘛——刚好可以去试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
无论是李伟要晋升,还是王伟要晋升,反正途中都遇到了张居正的强烈反对,最后都黄了。
直到张居正一离开京城,李伟才立马儿迫不及待地去试探,万万没想到……结果,居然成了,李太后终究还是满足了她自己的爹。
老国丈都已经升了侯,新国丈岂能原地不动?
因此前来劝导的官员很多,就想看看李太后会不会答应。
……
面对诸多官员的劝导与建议,王伟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
最后也不知是哪位官员提议,让他先去找万历皇帝套一套口风。
和自己女婿,话还不好说?
然而,王伟依然犹豫、犯难,因为他知道自己女儿当下的处境:并不得万历皇帝宠信。
别人不知,但他这个当父亲的清楚得很。
也不知什么原因,女婿即万历皇帝很少光顾女儿即王皇后的绣榻,即使偶而光顾,也是心不在焉的,仓促了事。
更令万历皇帝不愉快的是,多少次的辛勤耕耘,却没有收获到期盼的龙种,这使万历皇帝在感到浪费了精力和时间的同时,终于找到一个疏远王皇后的借口……
女儿得宠还好说,可女儿自顾不暇,被万历冷落在旁,让他怎么找女婿去?
所以,想来想去,王伟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去。
他与李伟本就不是一路人,两人还有许多差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王伟他不愿意去问并决定放弃申请,并不代表那些劝他的官员也死了心。
毕竟,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还没有试探出来呢。
这才是重点。
因此,有好几个官员特意为王伟写奏疏、鸣不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