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历皇帝临幸王淑蓉,诞下庶长子朱常洛,以致引发史上要命的国本之争……可要说全是风流惹的祸,肯定也不尽然。
要知道,将朱常洛生下来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即便万历皇帝即将发现郑贵妃才是他一生所爱和精神支柱,后来想立她儿子朱常洵为皇太子时,朱常洛的出生依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可历史上为什么还是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国本之争呢?
以朱翊镠后世的眼光看,其实处理立储的问题上,要命的是万历皇帝优柔寡断的性格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那一套伦理道德标准——这才是致命的。
熟知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因为郑贵妃深得万历皇帝的宠信,万历皇帝便想立她儿子,也就是三皇子朱常洵为皇太子。
所以册封郑氏为皇贵妃,位于皇后之下其她嫔妃之上。而后宫素来子以母贵(反之亦然)。
这样,三皇子朱常洵的地位就超越了皇长子朱常洛,可以顺理成章立为皇储。
然而,这只是万历皇帝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绝大部分文臣看来,这是以幼凌长,自然不合伦常之道。
可这时候,万历皇帝找不到充分的理由公开表明自己的意图,只能找种种借口来拖延。可以说,他一直在犯错误。
第一个借口是,以朱常洛的年纪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折磨(这显然很荒唐,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
第二个借口是,立储大计属于皇帝的职权,不容任何人干扰逼迫(这不可能,自古帝王无私事。别说古代,就是现代大公众人物,都做不到,因为继承权的问题会牵涉到利益);
两个借口都不奏效后,万历皇帝又忽然别出心裁,同日册封三个儿子为王,而不册封太子,继续回避拖延。
臣僚们自然不能接受这种做法。
没辙,万历皇帝只能继续找借口了:王皇后还年轻,仍有生育的可能。如果王皇后生下儿子,那子以母贵,自然就不用争了。
这算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种种借口,实际上表明,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没有足够的气魄。
也正因如此,臣僚们的抗议自然不会偃旗息鼓。
如果,万历皇帝强势一些,硬气一些,难道真的一定会发生国本之争吗?
在朱翊镠看来,立储问题的僵局十几年都不能打破,原因并不在于律法。
如果站在律法的角度,万历皇帝一定要废长立幼,就是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并不是找不到理论上的支持。
假若将立储问题看作是一个法律案件,交由一个独立的法庭来判定,那万历皇帝委托律师根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来辩护,胜诉的可能性得有七八成。
这就意味着,万历皇帝完全有能力将朱常洵推上太子的位置。
首先,朱常洛虽是皇长子,可并不天生就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他几个弟弟同样没有这个权利。
皇帝的儿子在被册封之前统统没有权利,否则就不用特别举行册封太子或封王的典礼了。
就是说,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赋予才有,不赋予就没有。
其次,立长不立幼,只是传统的习惯,叫宗法也可以,但并不是强制性的法规。
尤其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更是明显。明成祖以第四子的身份,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根本不考虑他二哥三哥的优先继承权。
如果非得坚持继承皇位必须按出生次序来定,那不等于是要否定永乐皇帝的合法性吗?
第三,根据太祖洪武皇帝的规定,嫡子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优先继承权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还是子以母贵,皇子的地位取决于他母亲的地位,出生年月乃属次要,并非关键。
那么,朱常洛的母亲王氏是恭妃,而朱常洵的母亲郑氏却是皇贵妃,谁更有优先继承权?
第四,再退一步,如果非要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不可,万历皇帝仍然有办法。
他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比如不孕)废去王皇后而立郑氏为后。
这样,朱常洵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了。
在大明一朝,宣德皇帝、景泰皇帝、成化皇帝、嘉靖皇帝,都有过废后之举,也没见朝局发生什么政治波澜。
所以,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皇帝如果执意坚持废长立幼,十有**是可以取胜的。
但很可惜,他没有采取强硬的立场,一拖再拖,最后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步。
如果说万历皇帝是考虑李太后的感受,似乎也说不通。
为什么敢避开李太后狠狠拿下张居正,继而又拿下冯保,却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呢?
当然,也不能将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
好像皇帝没有办法抵御文官集团似的,好像皇帝的权威完全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好像皇帝就是名义上的天子,实际上受制于廷臣。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看,这逻辑似乎成立,因为皇帝(或总统或主席)不是国事的处置者,只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象征。
但问题是,朱明王朝从来不是一个法治国家。
皇帝一旦强硬地做出决定,下面的文官集团,或言官们再怎么逼逼,可以置之不理啊!
远的不说,像永乐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的事迹不说,就说万历皇帝自己。
张居正夺情时反对的声音有多强大!最后本是一场道德的较量照样屈服于皇权,在廷杖下结束,也没见发生动荡啊!
所以,在朱翊镠看来,国本之争并不是不能避免。
皇长子朱常洛的出生,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关键还在于万历皇帝。
当然,朱翊镠也不能凭借自己后世的理论与经验完全断定。
毕竟,后世理论与经验是一回事,拿到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现实中文官集团到底有多大能量,朱翊镠暂时也没见识过。
不过,他相信迟早要见识。而且,有一种预感,马上就要面对。
他是亲王,年纪越来越大,最近活动有些频繁,“猪”这个角色没怎么扮好,肯定有人注意到了。
但其实,说心里话,他还真想见识见识,就当是一场演习吧。
从东暖阁回来,已是夜深人静时分。
刚回到慈宁宫偏殿,便见赵灵素迎上来禀道:“潞王爷,太后娘娘刚来过。”
“有事?”
“娘娘说睡不着,不知为何,想找你唠会儿。”
“哦,那我马上过去。”朱翊镠还以为是麻将的事被发现了。
赵灵素连忙喊住:“潞王爷,现在已经很晚,要不明天再去吧?”
朱翊镠回道:“万一娘还没睡意呢?如果睡了,我回来便是。”
说罢,扭头就走。
……
跪求推荐收藏……啥时候让激动一发啊?
要知道,将朱常洛生下来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即便万历皇帝即将发现郑贵妃才是他一生所爱和精神支柱,后来想立她儿子朱常洵为皇太子时,朱常洛的出生依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
可历史上为什么还是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国本之争呢?
以朱翊镠后世的眼光看,其实处理立储的问题上,要命的是万历皇帝优柔寡断的性格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那一套伦理道德标准——这才是致命的。
熟知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因为郑贵妃深得万历皇帝的宠信,万历皇帝便想立她儿子,也就是三皇子朱常洵为皇太子。
所以册封郑氏为皇贵妃,位于皇后之下其她嫔妃之上。而后宫素来子以母贵(反之亦然)。
这样,三皇子朱常洵的地位就超越了皇长子朱常洛,可以顺理成章立为皇储。
然而,这只是万历皇帝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绝大部分文臣看来,这是以幼凌长,自然不合伦常之道。
可这时候,万历皇帝找不到充分的理由公开表明自己的意图,只能找种种借口来拖延。可以说,他一直在犯错误。
第一个借口是,以朱常洛的年纪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折磨(这显然很荒唐,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
第二个借口是,立储大计属于皇帝的职权,不容任何人干扰逼迫(这不可能,自古帝王无私事。别说古代,就是现代大公众人物,都做不到,因为继承权的问题会牵涉到利益);
两个借口都不奏效后,万历皇帝又忽然别出心裁,同日册封三个儿子为王,而不册封太子,继续回避拖延。
臣僚们自然不能接受这种做法。
没辙,万历皇帝只能继续找借口了:王皇后还年轻,仍有生育的可能。如果王皇后生下儿子,那子以母贵,自然就不用争了。
这算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种种借口,实际上表明,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没有足够的气魄。
也正因如此,臣僚们的抗议自然不会偃旗息鼓。
如果,万历皇帝强势一些,硬气一些,难道真的一定会发生国本之争吗?
在朱翊镠看来,立储问题的僵局十几年都不能打破,原因并不在于律法。
如果站在律法的角度,万历皇帝一定要废长立幼,就是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并不是找不到理论上的支持。
假若将立储问题看作是一个法律案件,交由一个独立的法庭来判定,那万历皇帝委托律师根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来辩护,胜诉的可能性得有七八成。
这就意味着,万历皇帝完全有能力将朱常洵推上太子的位置。
首先,朱常洛虽是皇长子,可并不天生就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他几个弟弟同样没有这个权利。
皇帝的儿子在被册封之前统统没有权利,否则就不用特别举行册封太子或封王的典礼了。
就是说,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赋予才有,不赋予就没有。
其次,立长不立幼,只是传统的习惯,叫宗法也可以,但并不是强制性的法规。
尤其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更是明显。明成祖以第四子的身份,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根本不考虑他二哥三哥的优先继承权。
如果非得坚持继承皇位必须按出生次序来定,那不等于是要否定永乐皇帝的合法性吗?
第三,根据太祖洪武皇帝的规定,嫡子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优先继承权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还是子以母贵,皇子的地位取决于他母亲的地位,出生年月乃属次要,并非关键。
那么,朱常洛的母亲王氏是恭妃,而朱常洵的母亲郑氏却是皇贵妃,谁更有优先继承权?
第四,再退一步,如果非要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不可,万历皇帝仍然有办法。
他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比如不孕)废去王皇后而立郑氏为后。
这样,朱常洵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了。
在大明一朝,宣德皇帝、景泰皇帝、成化皇帝、嘉靖皇帝,都有过废后之举,也没见朝局发生什么政治波澜。
所以,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皇帝如果执意坚持废长立幼,十有**是可以取胜的。
但很可惜,他没有采取强硬的立场,一拖再拖,最后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步。
如果说万历皇帝是考虑李太后的感受,似乎也说不通。
为什么敢避开李太后狠狠拿下张居正,继而又拿下冯保,却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呢?
当然,也不能将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
好像皇帝没有办法抵御文官集团似的,好像皇帝的权威完全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好像皇帝就是名义上的天子,实际上受制于廷臣。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看,这逻辑似乎成立,因为皇帝(或总统或主席)不是国事的处置者,只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象征。
但问题是,朱明王朝从来不是一个法治国家。
皇帝一旦强硬地做出决定,下面的文官集团,或言官们再怎么逼逼,可以置之不理啊!
远的不说,像永乐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的事迹不说,就说万历皇帝自己。
张居正夺情时反对的声音有多强大!最后本是一场道德的较量照样屈服于皇权,在廷杖下结束,也没见发生动荡啊!
所以,在朱翊镠看来,国本之争并不是不能避免。
皇长子朱常洛的出生,并不是引发国本之争的充分必要条件,关键还在于万历皇帝。
当然,朱翊镠也不能凭借自己后世的理论与经验完全断定。
毕竟,后世理论与经验是一回事,拿到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现实中文官集团到底有多大能量,朱翊镠暂时也没见识过。
不过,他相信迟早要见识。而且,有一种预感,马上就要面对。
他是亲王,年纪越来越大,最近活动有些频繁,“猪”这个角色没怎么扮好,肯定有人注意到了。
但其实,说心里话,他还真想见识见识,就当是一场演习吧。
从东暖阁回来,已是夜深人静时分。
刚回到慈宁宫偏殿,便见赵灵素迎上来禀道:“潞王爷,太后娘娘刚来过。”
“有事?”
“娘娘说睡不着,不知为何,想找你唠会儿。”
“哦,那我马上过去。”朱翊镠还以为是麻将的事被发现了。
赵灵素连忙喊住:“潞王爷,现在已经很晚,要不明天再去吧?”
朱翊镠回道:“万一娘还没睡意呢?如果睡了,我回来便是。”
说罢,扭头就走。
……
跪求推荐收藏……啥时候让激动一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