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儒林风范,孔圣门风!-大唐贞观第一狼灭免费阅读
第一百七十八章 儒林风范,孔圣门风!-大唐贞观第一狼灭免费阅读-忆昔大唐贞观世-笔趣阁
忆昔大唐贞观世
作者:余万篇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回去吧,本王不需要你们做什么,之前的事情可以作罢。本王更希望你们好好想想,当初孔圣人门下为何会有七十二贤,倘若给不出本王答案,后果你们自己考虑便是!”
怀着忐忑的心情,孔家父子三人返回孔府,好在此行也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秦王殿下松口了。
回到家中,孔颖达更是长出一口气,或许过几日,整个长安,不,是整个天下,都有乐子看!
报纸啊报纸,原来以为是秦王殿下的玩物,现在看来,只怕五姓七望栽了,若不能求得秦王原谅,家破人亡,臭名远扬都算是轻的。
七天之后,第二期报纸出炉,所有识字之人都赶紧买了一卷入手品读。
上一期让人格外看重的就是《三国志》和《爱莲说》,除此之外,还多有一些短篇励志故事。
大多描写的都是先前寒门官员前辈的故事,最为知名者:李儒、田丰、郭嘉、戏志才......
可这接下来的第二期,却有所变化。
最中心部分,依旧是秦王所书,名唤《师说》。
此篇一出,立刻在儒林中引起了浩然大波,经过无数大儒考证,其中内容并未作假。
只是他们不知,李方晨将最后一句选择了修改,改为附言道:方氏子晨,算是变相的祭奠了一下原来世界,已经原来世界的那个“方晨”。
李世民亲自批注道:初闻之,惊为天人,细看之,意义深远!
颜师古抱着痛哭不止,后命府中人将其载录下来,打算请人印制成册,留在颜家,供后世之人不断瞻仰。
“孔子师从郯子、苌弘、师襄......”
孔颖达陷入了沉思,似乎这篇文章是秦王殿下故意写给自己看的,《师说》,学文者必读之作。
一坐一日,似是顿悟,又像是冥想。
孔府上下乱做一团,十分担心自家老爷就这么撒手人寰。
等二日上朝之前,孔颖达终于睁开了眼,“蒙蔽自珍,何以为儒?先祖收徒七十二位先贤,又何尝不是为了传扬道统?儒家教义,难道只是为了官路这一条吗?”
扪心自问,眼中光彩不断减少,到最后似乎变成了空洞一般,似是有些大道封堵,心如死灰。
直到他耳边再次回响起秦王殿下那一句,“孔子门下为何会有七十二贤!”
如惊雷炸耳,脑中长鸣。
这一刻,他终于悟了,原来殿下并不是因为孔家那管事而生气,他气的是孔家!
这个名传千载,儒家之首的圣人门第,日渐凋零,不懂变通。
他气的是,儒家与孔圣早已背道而驰,甚至完完全全变成了官学儒家。
不!本不该如此!
孔子一生为圣贤,麾下弟子众多,却少有想为官。
与圣人而言,官只是一个称呼,而并非一种荣耀。
与他孔家而言,他们背叛了先祖的初心。
孔圣周游列国,为民、为国、偏偏不为君!
七十二贤,代表着七十二人的传承,孔圣欲将儒家传世,让更多人知儒、懂儒!
而不是如今这般,一听儒家子,两腿奔官名!
孔颖达眼角不经意间留下一滴悔恨的泪水,为何...为何不能早遇见秦王,哪怕早上百年,也不会变成如今这般。
再细想,为何颜家与孔家明明是世交之家,如今却分崩离析。
其实,连他颜师古也不懂,也不明白!可他会看人,他知道秦王所做并无错,与大唐有大功。
这一刻,孔颖达甚至感觉到自己触摸到了先祖的思想,那看似虚无缥缈,实则篇篇卷卷,都是劝戒和引导的为人之道!
脑中这么多年以来记下的孔圣之说,此刻完全有了另外一层解读的方式。
低下头,看着自己这双已经只会写奏折,少有碰书文的手,忍不住叹气道:“为时不晚,老夫还有改变的机会!”
他很感谢秦王殿下,若非秦王,最多百年后,孔家名存实亡!
“志元,与老夫取来孺子袍!”
“父亲?”
本来看到老夫苏醒,孔志元十分高兴,可孔颖达一句话差点给他吓坏了,“父亲,已是到了该上朝的时候了。”
孔颖达抚须而笑,“吾儿,你明白先祖为何门下会有七十二贤吗?”
孔志元摇头,他不懂。
“老夫知道了,老夫终于明白了!”
不顾孔志元的阻拦,孔颖达这位名扬天下的大儒换上了一身孺子袍,大笑着走出府邸。
孔志元连连叹气,十分担心自家老父病了,而二子孔志约却笑道:“大兄,我们也该换袍子了。”
“二弟,你这是何意?”孔志元搞不懂,难道二弟也疯了不成?
孔志约哈哈大笑,“吾等为孔家人,便一生都是儒门士,贪恋权财,孔家何来?谋求高位,孔圣何存?”
孔志元似懂非懂,随后淡然笑道:“若要疯,我陪你们一同疯!”
到了今日的朝堂上,所有人都惊了。
孔颖达这个老东西疯了不成?怎得穿了一身孺子袍,难道不知朝会该着官衣吗?
李世民也纳闷,在完成百官朝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孔颖达,“孔卿这是何意?”
孔颖达怅然大笑,“陛下,儒家孔颖达,有礼了!”
施的是儒家礼,做的是儒家人,孔颖达的大彻大悟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孔颖达你疯了不成?”李世民第二次问话,可就严厉了不少。
孔颖达摇头,继续笑道:“蒙秦王殿下点播,今后只有儒家孔颖达,不见国子监祭酒孔颖达!”
百官静若无声,李世民更是惊起,“可是钰儿强迫于你?想让朕给你主持公道?”
“非也,孔某若非殿下点醒,只怕还会沉迷在权力与官位的浮云中,无法睁开双眼。还请陛下恩准,容老臣告老!”
颜师古赶忙出身劝解,“孔兄,你这是何必?殿下并非小肚鸡肠之辈,待得下朝,我与你同去秦王府一趟可好?”
李世民却看出了一些端疑,开口问道:“辞官之后,你意欲何为?”
“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一句出自《师说》,可却表明了孔颖达此刻的心志。
李世民默然起身,还了一礼,“若如此,孔师之道可成矣!”
儒家何以为天下第一大家,凭的就是人家这份气度。
一朝顿悟后的孔颖达,对于官爵再无任何野心,与他而言,更希望布道天下,传孔圣威名。
百官无不惊叹,谁都没有想过,一位秦王府十八学士,儒林大家,更是孔圣后人的三品大员,竟然会如此开悟。
臣子中不免有儒家子弟,同时出列拱礼,“贺孔家千载传承不断,贺孔圣门风不减!”
国子监?太小了,而且都是权贵,哪里比得天下寒门。
当初孔圣收徒,何意门别有分?
“令,孔家孔志元承继国子监祭酒之职,原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赐开国县子之爵位,永世不削!”
“臣孔颖达,拜谢陛下圣恩!”
怀着忐忑的心情,孔家父子三人返回孔府,好在此行也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秦王殿下松口了。
回到家中,孔颖达更是长出一口气,或许过几日,整个长安,不,是整个天下,都有乐子看!
报纸啊报纸,原来以为是秦王殿下的玩物,现在看来,只怕五姓七望栽了,若不能求得秦王原谅,家破人亡,臭名远扬都算是轻的。
七天之后,第二期报纸出炉,所有识字之人都赶紧买了一卷入手品读。
上一期让人格外看重的就是《三国志》和《爱莲说》,除此之外,还多有一些短篇励志故事。
大多描写的都是先前寒门官员前辈的故事,最为知名者:李儒、田丰、郭嘉、戏志才......
可这接下来的第二期,却有所变化。
最中心部分,依旧是秦王所书,名唤《师说》。
此篇一出,立刻在儒林中引起了浩然大波,经过无数大儒考证,其中内容并未作假。
只是他们不知,李方晨将最后一句选择了修改,改为附言道:方氏子晨,算是变相的祭奠了一下原来世界,已经原来世界的那个“方晨”。
李世民亲自批注道:初闻之,惊为天人,细看之,意义深远!
颜师古抱着痛哭不止,后命府中人将其载录下来,打算请人印制成册,留在颜家,供后世之人不断瞻仰。
“孔子师从郯子、苌弘、师襄......”
孔颖达陷入了沉思,似乎这篇文章是秦王殿下故意写给自己看的,《师说》,学文者必读之作。
一坐一日,似是顿悟,又像是冥想。
孔府上下乱做一团,十分担心自家老爷就这么撒手人寰。
等二日上朝之前,孔颖达终于睁开了眼,“蒙蔽自珍,何以为儒?先祖收徒七十二位先贤,又何尝不是为了传扬道统?儒家教义,难道只是为了官路这一条吗?”
扪心自问,眼中光彩不断减少,到最后似乎变成了空洞一般,似是有些大道封堵,心如死灰。
直到他耳边再次回响起秦王殿下那一句,“孔子门下为何会有七十二贤!”
如惊雷炸耳,脑中长鸣。
这一刻,他终于悟了,原来殿下并不是因为孔家那管事而生气,他气的是孔家!
这个名传千载,儒家之首的圣人门第,日渐凋零,不懂变通。
他气的是,儒家与孔圣早已背道而驰,甚至完完全全变成了官学儒家。
不!本不该如此!
孔子一生为圣贤,麾下弟子众多,却少有想为官。
与圣人而言,官只是一个称呼,而并非一种荣耀。
与他孔家而言,他们背叛了先祖的初心。
孔圣周游列国,为民、为国、偏偏不为君!
七十二贤,代表着七十二人的传承,孔圣欲将儒家传世,让更多人知儒、懂儒!
而不是如今这般,一听儒家子,两腿奔官名!
孔颖达眼角不经意间留下一滴悔恨的泪水,为何...为何不能早遇见秦王,哪怕早上百年,也不会变成如今这般。
再细想,为何颜家与孔家明明是世交之家,如今却分崩离析。
其实,连他颜师古也不懂,也不明白!可他会看人,他知道秦王所做并无错,与大唐有大功。
这一刻,孔颖达甚至感觉到自己触摸到了先祖的思想,那看似虚无缥缈,实则篇篇卷卷,都是劝戒和引导的为人之道!
脑中这么多年以来记下的孔圣之说,此刻完全有了另外一层解读的方式。
低下头,看着自己这双已经只会写奏折,少有碰书文的手,忍不住叹气道:“为时不晚,老夫还有改变的机会!”
他很感谢秦王殿下,若非秦王,最多百年后,孔家名存实亡!
“志元,与老夫取来孺子袍!”
“父亲?”
本来看到老夫苏醒,孔志元十分高兴,可孔颖达一句话差点给他吓坏了,“父亲,已是到了该上朝的时候了。”
孔颖达抚须而笑,“吾儿,你明白先祖为何门下会有七十二贤吗?”
孔志元摇头,他不懂。
“老夫知道了,老夫终于明白了!”
不顾孔志元的阻拦,孔颖达这位名扬天下的大儒换上了一身孺子袍,大笑着走出府邸。
孔志元连连叹气,十分担心自家老父病了,而二子孔志约却笑道:“大兄,我们也该换袍子了。”
“二弟,你这是何意?”孔志元搞不懂,难道二弟也疯了不成?
孔志约哈哈大笑,“吾等为孔家人,便一生都是儒门士,贪恋权财,孔家何来?谋求高位,孔圣何存?”
孔志元似懂非懂,随后淡然笑道:“若要疯,我陪你们一同疯!”
到了今日的朝堂上,所有人都惊了。
孔颖达这个老东西疯了不成?怎得穿了一身孺子袍,难道不知朝会该着官衣吗?
李世民也纳闷,在完成百官朝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孔颖达,“孔卿这是何意?”
孔颖达怅然大笑,“陛下,儒家孔颖达,有礼了!”
施的是儒家礼,做的是儒家人,孔颖达的大彻大悟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孔颖达你疯了不成?”李世民第二次问话,可就严厉了不少。
孔颖达摇头,继续笑道:“蒙秦王殿下点播,今后只有儒家孔颖达,不见国子监祭酒孔颖达!”
百官静若无声,李世民更是惊起,“可是钰儿强迫于你?想让朕给你主持公道?”
“非也,孔某若非殿下点醒,只怕还会沉迷在权力与官位的浮云中,无法睁开双眼。还请陛下恩准,容老臣告老!”
颜师古赶忙出身劝解,“孔兄,你这是何必?殿下并非小肚鸡肠之辈,待得下朝,我与你同去秦王府一趟可好?”
李世民却看出了一些端疑,开口问道:“辞官之后,你意欲何为?”
“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一句出自《师说》,可却表明了孔颖达此刻的心志。
李世民默然起身,还了一礼,“若如此,孔师之道可成矣!”
儒家何以为天下第一大家,凭的就是人家这份气度。
一朝顿悟后的孔颖达,对于官爵再无任何野心,与他而言,更希望布道天下,传孔圣威名。
百官无不惊叹,谁都没有想过,一位秦王府十八学士,儒林大家,更是孔圣后人的三品大员,竟然会如此开悟。
臣子中不免有儒家子弟,同时出列拱礼,“贺孔家千载传承不断,贺孔圣门风不减!”
国子监?太小了,而且都是权贵,哪里比得天下寒门。
当初孔圣收徒,何意门别有分?
“令,孔家孔志元承继国子监祭酒之职,原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赐开国县子之爵位,永世不削!”
“臣孔颖达,拜谢陛下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