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yu’,此乃治国之金玉良言。今观吾朝,百家士子皆以至书累牍为业、狗苟蝇营为荣,视农桑为末途,以至劝农之道驰废。农桑稼穑乃立国之本,长此以往。。。。。。”潘兴汉的四弟潘兴民、五弟潘兴国坐在小马扎,各捧尚泛墨香的新书,摇头晃脑用稚嫩的声音朗诵其中内容。
这书就是潘兴汉为推广玉米和马铃薯两种作物所编著的《促农新纪》,弟弟们朗诵的就是潘兴汉老丈人袁黄给这本书作的名为《劝农新说》的序跋。
潘嘉义家仓房正中堆着一堆刚从南方运回来的马铃薯,一家人围坐在马铃薯堆的旁边,按着潘兴汉的指导挖马铃薯种子芽。
“老四、老五,为何翻来覆去的读这开篇文章,咋不往下念?”潘嘉义将一个挖好的马铃薯种子放到柳条筐,抬头询问朗读的两个儿子。
“先生说了,这书也就开篇之作值得读上一读,后边写的东西,都是桑农末节,读书人不该将时ri花费在那上面。”两个稚子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老爹的问话。虽然话音稚嫩,说出的话却有一股文人的朽暮陈腐味。
“小兔崽子,你爹让你们读,就往下接着读,哪来那么多废话,上了三天半的私塾,连老子的话都不听了!”坐在潘嘉义身边的潘母看到老伴吃瘪,赶忙训斥两个儿子。
“您每天都告诫,要我们听先生的教诲,不得丝毫违逆。先生这样说,当然就该照办。”两个孩子振振有词。
虽然明白小哥俩的说辞不对味,可又说不上个所以然,潘母只得默然,用鼻孔冷哼一声,埋首继续做手里的活计。
旁边的姐姐潘美娘虽然有空就往私塾凑合,也学着读书认字,先生不管,父母又不督促,反而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约束,站起身走到两个弟弟跟前,一手捏住一人耳朵,“不念书,就好好学着我们干活,总不能偷懒耍滑。”将两个弟弟拽到马铃薯堆旁边,“给我将挖剩下的马铃薯送到厨房。”
两个小鬼拧着鼻子捡拾半筐挖去幼芽的马铃薯,做出挎筐动作。美娘刚一放手,两个弟弟非常默契的同时撒丫子跑到仓房门口,“先生说了,读书人不干活计。”撂下一句敷衍话,一溜烟的跑出去玩耍。
“读书有啥子好,学的jiān懒馋滑。”潘嘉义有些不满的看了坐在旁边的潘兴汉一眼,随即忘记两个调皮的儿子,掂量着手里的马铃薯,不太确定的说道:“好好马铃薯挖的四分五裂,成这个样子还能成活?要依着我,还是种原来的杂粮妥当。”疑虑满腹,不无担心。
“爹,您放心吧,错不了,就怕您没准备好菜窖,上了秋没地方放马铃薯。”潘兴汉安慰老爹一番,转过身对妹妹美娘说道:“去厨房弄点柴灰掺和到薯芽里。”
潘兴汉把军营的事情安置妥当,就回到潘家口村苦口婆心说服爹娘同意自家土地全部种植这两种作物,并留下来指导一家如何种植玉米和马铃薯。
不过片刻,潘美娘气呼呼返回仓房,“小四、小五偷着在厨房烤马铃薯呢,弄的乌烟瘴气。娘,赶紧的过去揍他们一顿。”
。。。。。。
——————————————————————————————
“兴汉,你嫂子要回家看看,让我问问成不成?”帮着干完chun种活计的王顺征求潘兴汉的意见。虽然潘兴汉已经将他提拔到重要位置,两人还结拜为兄弟,王顺总是把自己放到仆从位置。
“这里是嫂子家,哈伦郭勒那边也是,回娘家有啥成不成的。”常回家看看乃是人伦,潘兴汉自然不会阻拦。
“自打你嫂子得知咱们去年冬天去了哈伦郭勒,她的心就长了草,总想回去撩一眼,要不是眼下天已转暖,我也不会答应。”虽然潘兴汉已经答应,王顺总觉得这会耽搁自己办正事,不好意思的解释。
“土蛮人刚退回西部草原,路上可要小心,大哥最好多带一些人手,顺便运过去一批货物,象铁锅,镰刀什么的多带一些,用那些东西换回一些战马。”现在火枪兵最缺的就是战马,正好可以用鞑靼人最缺的铁器交换,各取所需彼此互补。潘兴汉不会让王顺来回路上白耽搁功夫,顺便给了他一个重要差事。
“好的,不过那小子可就要家里多cāo心了。”王格也在村里私塾读书,王顺怕儿子闯祸,只好托付给潘家。
“放心吧,有老四、老五做伴,正好一起管束。”管一个是管,管一帮也是管,不在乎多一个捣蛋鬼,这点小事又不必由潘兴汉亲自出头,自然爽快答应。
“我这就回去收拾,好早点赶到矿山准备货物。”都是实在人,话不用多,王顺没再客气,走出书房,返回自家住的西跨院。
“哼,逮着蛤蟆就要攥出臊,人家送老婆回娘家,也要捎带干活。”在书房归拢东西的莺儿,为王顺抱不平。她为了引起潘兴汉的注意,总是没话找话的搭讪,甚至不惜处处挑毛病。
潘兴汉无视莺儿的挑衅,出了书房走向后宅。家里的农田已经种完,他准备明天也回军营。
“怎么,在婆家待不住了?”潘兴汉进了卧房向妻子打趣。袁红嫣已经开始收拾行礼。
“家里事情忙完了,你一天也呆不住,自然要早做打算。”袁红嫣边擦拭自己jing致的盔甲边回答。
“我呆不住,备不住你能呆住,总不能再跟我东跑西颠。”潘兴汉事情太忙,一天也闲不下来,不忍心再让妻子跟着自己四处奔波。何况枪骑兵那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的气氛,一个男人时间长了都会感觉身心疲惫。
“把我留在家,谁来伺候你?”袁红嫣第一次被丈夫拒绝,有些不可思议。
“不是不让你去,家里有更重要的事,别人做不来,只得把你留下。”潘兴汉的话倒不是完全找借口,确实有需要袁红嫣替他做的事情。
“家里除了农活还是农活,哪有需要我做的事情?”袁红嫣将手里的铠甲放下,坐到丈夫身边,准备来个软磨。
“我身边最缺少的就是读书人,想招揽一些,始终并不如意,所以想自己教授一些。可你也看到了,被迂腐的私塾教授出来的,多数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窝囊废。
远的不论,就说咱家那两个小弟,读了几天书,都变得有些瞧不起农人,要是再这样读下去,多数会被先生带坏,也就甭指着他们帮得上忙。家里除了咱俩,就没有一个说的服他们的。我可不想种下的豆子结出的却是歪瓜裂枣,所以想把你留家里,时不时的修理修理他们,还有村里的那些上私塾的孩子也是一样。
另外,我还准备从军营里抽调一些十六七岁的机灵新兵,来咱村私塾读书认字,这可是长远大计,你在家一并给管起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看就用老爹的《了凡四训》既可。还有,若是有人前来求取书籍,你也可以顺便讲授,给咱扬名立万不是。”
听了这番话,靠在潘兴汉身上的袁红嫣终于有了一丝意动,想想若是领着一帮十六七岁的小军卒耀武扬威也是不错,遂将脖子高高扬起,答道:“行是行,可得说好,到时候交给我一支队伍统带。”已经幻想着带领一支大军冲锋陷阵了。
这书就是潘兴汉为推广玉米和马铃薯两种作物所编著的《促农新纪》,弟弟们朗诵的就是潘兴汉老丈人袁黄给这本书作的名为《劝农新说》的序跋。
潘嘉义家仓房正中堆着一堆刚从南方运回来的马铃薯,一家人围坐在马铃薯堆的旁边,按着潘兴汉的指导挖马铃薯种子芽。
“老四、老五,为何翻来覆去的读这开篇文章,咋不往下念?”潘嘉义将一个挖好的马铃薯种子放到柳条筐,抬头询问朗读的两个儿子。
“先生说了,这书也就开篇之作值得读上一读,后边写的东西,都是桑农末节,读书人不该将时ri花费在那上面。”两个稚子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老爹的问话。虽然话音稚嫩,说出的话却有一股文人的朽暮陈腐味。
“小兔崽子,你爹让你们读,就往下接着读,哪来那么多废话,上了三天半的私塾,连老子的话都不听了!”坐在潘嘉义身边的潘母看到老伴吃瘪,赶忙训斥两个儿子。
“您每天都告诫,要我们听先生的教诲,不得丝毫违逆。先生这样说,当然就该照办。”两个孩子振振有词。
虽然明白小哥俩的说辞不对味,可又说不上个所以然,潘母只得默然,用鼻孔冷哼一声,埋首继续做手里的活计。
旁边的姐姐潘美娘虽然有空就往私塾凑合,也学着读书认字,先生不管,父母又不督促,反而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约束,站起身走到两个弟弟跟前,一手捏住一人耳朵,“不念书,就好好学着我们干活,总不能偷懒耍滑。”将两个弟弟拽到马铃薯堆旁边,“给我将挖剩下的马铃薯送到厨房。”
两个小鬼拧着鼻子捡拾半筐挖去幼芽的马铃薯,做出挎筐动作。美娘刚一放手,两个弟弟非常默契的同时撒丫子跑到仓房门口,“先生说了,读书人不干活计。”撂下一句敷衍话,一溜烟的跑出去玩耍。
“读书有啥子好,学的jiān懒馋滑。”潘嘉义有些不满的看了坐在旁边的潘兴汉一眼,随即忘记两个调皮的儿子,掂量着手里的马铃薯,不太确定的说道:“好好马铃薯挖的四分五裂,成这个样子还能成活?要依着我,还是种原来的杂粮妥当。”疑虑满腹,不无担心。
“爹,您放心吧,错不了,就怕您没准备好菜窖,上了秋没地方放马铃薯。”潘兴汉安慰老爹一番,转过身对妹妹美娘说道:“去厨房弄点柴灰掺和到薯芽里。”
潘兴汉把军营的事情安置妥当,就回到潘家口村苦口婆心说服爹娘同意自家土地全部种植这两种作物,并留下来指导一家如何种植玉米和马铃薯。
不过片刻,潘美娘气呼呼返回仓房,“小四、小五偷着在厨房烤马铃薯呢,弄的乌烟瘴气。娘,赶紧的过去揍他们一顿。”
。。。。。。
——————————————————————————————
“兴汉,你嫂子要回家看看,让我问问成不成?”帮着干完chun种活计的王顺征求潘兴汉的意见。虽然潘兴汉已经将他提拔到重要位置,两人还结拜为兄弟,王顺总是把自己放到仆从位置。
“这里是嫂子家,哈伦郭勒那边也是,回娘家有啥成不成的。”常回家看看乃是人伦,潘兴汉自然不会阻拦。
“自打你嫂子得知咱们去年冬天去了哈伦郭勒,她的心就长了草,总想回去撩一眼,要不是眼下天已转暖,我也不会答应。”虽然潘兴汉已经答应,王顺总觉得这会耽搁自己办正事,不好意思的解释。
“土蛮人刚退回西部草原,路上可要小心,大哥最好多带一些人手,顺便运过去一批货物,象铁锅,镰刀什么的多带一些,用那些东西换回一些战马。”现在火枪兵最缺的就是战马,正好可以用鞑靼人最缺的铁器交换,各取所需彼此互补。潘兴汉不会让王顺来回路上白耽搁功夫,顺便给了他一个重要差事。
“好的,不过那小子可就要家里多cāo心了。”王格也在村里私塾读书,王顺怕儿子闯祸,只好托付给潘家。
“放心吧,有老四、老五做伴,正好一起管束。”管一个是管,管一帮也是管,不在乎多一个捣蛋鬼,这点小事又不必由潘兴汉亲自出头,自然爽快答应。
“我这就回去收拾,好早点赶到矿山准备货物。”都是实在人,话不用多,王顺没再客气,走出书房,返回自家住的西跨院。
“哼,逮着蛤蟆就要攥出臊,人家送老婆回娘家,也要捎带干活。”在书房归拢东西的莺儿,为王顺抱不平。她为了引起潘兴汉的注意,总是没话找话的搭讪,甚至不惜处处挑毛病。
潘兴汉无视莺儿的挑衅,出了书房走向后宅。家里的农田已经种完,他准备明天也回军营。
“怎么,在婆家待不住了?”潘兴汉进了卧房向妻子打趣。袁红嫣已经开始收拾行礼。
“家里事情忙完了,你一天也呆不住,自然要早做打算。”袁红嫣边擦拭自己jing致的盔甲边回答。
“我呆不住,备不住你能呆住,总不能再跟我东跑西颠。”潘兴汉事情太忙,一天也闲不下来,不忍心再让妻子跟着自己四处奔波。何况枪骑兵那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的气氛,一个男人时间长了都会感觉身心疲惫。
“把我留在家,谁来伺候你?”袁红嫣第一次被丈夫拒绝,有些不可思议。
“不是不让你去,家里有更重要的事,别人做不来,只得把你留下。”潘兴汉的话倒不是完全找借口,确实有需要袁红嫣替他做的事情。
“家里除了农活还是农活,哪有需要我做的事情?”袁红嫣将手里的铠甲放下,坐到丈夫身边,准备来个软磨。
“我身边最缺少的就是读书人,想招揽一些,始终并不如意,所以想自己教授一些。可你也看到了,被迂腐的私塾教授出来的,多数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窝囊废。
远的不论,就说咱家那两个小弟,读了几天书,都变得有些瞧不起农人,要是再这样读下去,多数会被先生带坏,也就甭指着他们帮得上忙。家里除了咱俩,就没有一个说的服他们的。我可不想种下的豆子结出的却是歪瓜裂枣,所以想把你留家里,时不时的修理修理他们,还有村里的那些上私塾的孩子也是一样。
另外,我还准备从军营里抽调一些十六七岁的机灵新兵,来咱村私塾读书认字,这可是长远大计,你在家一并给管起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看就用老爹的《了凡四训》既可。还有,若是有人前来求取书籍,你也可以顺便讲授,给咱扬名立万不是。”
听了这番话,靠在潘兴汉身上的袁红嫣终于有了一丝意动,想想若是领着一帮十六七岁的小军卒耀武扬威也是不错,遂将脖子高高扬起,答道:“行是行,可得说好,到时候交给我一支队伍统带。”已经幻想着带领一支大军冲锋陷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