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驶入商於郡地界之后,甘茂便先走一步了。
得了楚王赴约确凿消息的昭王政已经到了蓝田大营,甘茂要先一步前去汇报,并安排会盟时的事务。
而以自身为质的扶苏当然还是得跟着楚王亦步亦趋,到了武关之后再考虑脱身。
卢炯同样出乎预料地留了下来,用的理由自然还是担心扶苏孤独。
那夜山上闲聊一晚之后,两人之间的友谊似乎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这让扶苏怀疑卢炯此刻是用上了泡妞的手段——要想搞定一个妹子,得先搞定她的闺蜜。
被自己的跳脱思想逗得一乐,本应保持严肃的扶苏没忍住便笑出了声。
大昭长公子突然的笑声令就在扶苏身旁的屈原眉头一皱。
相比于扶苏的轻松态度,屈子在这两日里可是越发沉闷了。
而且越临近武关,屈子身上的气压便越是低得可怕,这让队伍中无论昭楚之人都对他选择了敬而远之。
扶苏自然也不是很想招惹这位在自己看来性情多少有些极端倾向的前辈,绝望之时连自己生命都能付之流水的人,想来对他人的下手也不会轻了。
只是老狐狸甘茂早早溜了,就只有他来与以左徒身份自然成为楚国使团主使的屈原来商讨会盟时的礼仪。
这是一个以“礼”来维系和调解社会关系的时代,处处都可见礼的约束,会盟自然也同样不能例外。
战国时代的诸侯会盟,可远不是大家坐一起吃顿酒席,再聊聊天,以投票或者打架的方式来选出一个老大(盟主)那么简单。
天子与诸侯的会盟、大诸侯之间的会盟、大诸侯与小诸侯的会盟,全都不尽相同,且都有着繁复的礼仪章程。
首先便是要在会盟的地点筑台。
为了显示诸侯地位的尊崇,以及盟约的郑重,势必不能随便找块平地就办了,而是要同祭神时一般,修建一座高台来作为盟约的场所。
然后在高台的北面,还要设置“方明”神的神位。
“方明”是盟约之神,其作用同样是为了彰显盟约的重要,盟约时要祭祀的神明,便是这位方明神了。
《五礼通考》中对方明神的神位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方明之制,方四尺之木、设上下四方之色,上圭以象天神之制,用下璧以象地祗之居体,东圭而南璋,西琥而北璜,各象其方而体之。”
古人要做大事之前都得祭祀,会盟这样直接关系到区域政治走向的大事当然也必须要祭祀,而且要很隆重的祭祀。
如何隆重呢?用牛。
在农耕社会,牛是仅次于马的战略物资,更因为其敦厚的外表与性情,在祭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牛来做的祭祀,无疑是最高规格的。
祭祀之时,身为盟主的诸侯将会拉着牛的耳朵,将其牵到高台边上的土坑里,古语中的“执牛耳者”便是出自这个仪式。
杀牲之后,盟主便会割下牛的左耳拿着,然后以牛血歃血为盟。
歃血为盟并非是电视剧里常演的那样,好汉们端一碗血咕嘟咕嘟当酒喝了。血太腥膻,那真不是一般人喝得了的,还容易得病。
所谓歃血为盟,是盟友们在盟主的带领下,以牛血涂在嘴唇上,然后向神灵盟誓,大约就说些“有违此盟,天打雷劈”之类的赌咒言语。
别说后世并不会以此为真,如今订盟的诸侯们也都是无论盟约之时如何信誓旦旦,往往转头就忘个一干二净的。
最后,会有专人以朱砂按人头数写成数本盟书,除一本要埋入方坑中给上天神灵看外,其余的都会被各盟友都带回家。
当然,不久之后这些盟书大概都会被扔到故纸堆里,只会偶尔被两国的外交官提起,用来作为攻讦对方不守盟约的借口。
感觉有些复杂?不要紧,这些都是东道主所要忙活的事情,奉常署会把一切都办妥,不需要扶苏去操心这些。
那扶苏来找屈原商量些什么呢?
主要是座次问题。
此次会盟,昭楚两王自然是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参与之人却并非只有两人。昭王政在邀请楚王的同时,还请了赵、魏、卫、周四国观礼。
除了太远的齐、燕两国没有通知到,中原硕果仅存的几个国家都到了。
因而这次关于座次的商讨,除了扶苏与屈原之外,还有其他几国的代表。
原本历史上在长平之战后被灭亡的周国,如今因为长平之战不复存在而得以保留,因为昭国不想冒着被列国合纵攻伐的危险。
不过随着如今安邑、上党以及晋阳之战的先后胜利,大昭的战力已经彻底凌驾于列国之上,已经为昭国国土彻底包围的周国,其灭亡想来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周天子如果亲身前来,便只能是他做盟主,这样就会造成各王,尤其是昭王的不满,因此只派出了丞相作为使者。
周天子的丞相,在礼法上是比诸侯还高上半级的,与昭王的“方伯”身份同级,也不算失礼。
至于赵、魏、卫三国当然不敢托大只派个使节糊弄昭王,都是亲身赶往武关,唯恐晚了时日,被昭王找到借口攻伐。
方伯,是代表着诸侯之长的荣誉头衔,原本由周天子赐予孝公,如今又传给了始皇帝。
原本这种荣誉头衔自然是不可以继承的,但这难不倒昭国的君臣,他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每当有新王登基,都派人去找周王室讨要一次罢了。
可怜周王不但不敢拒绝,还要从饭钱里抠出用以祭奠文王与武王的胙肉来,用作赏赐。
堂堂天下共主做到了这份上,实在是有够窝囊的。
读者们可别以为前面说的“从饭钱里抠”只是一句玩笑话。
实际上,如今的周王为了吃上一顿肉,还真的要从牙缝里抠才行。
何至于此呢?周国虽小但也有一县之地,几万民众,周王为何会过得如斯凄凉?
这还要从周国分裂说起。
周考王弑兄篡位之后,为了防止自己也被弟弟杀掉——他自己就是杀了他的兄长周思王叔袭上位的,而叔袭又是杀了长兄周哀王去疾而谋得的王位。
总之,为了防止继续套娃,周考王自己住在东边的成周,而将王弟揭分封到了王城所在的西边,续周公之职,为新周公,史称西周恒公。
大有果汁分你一半的意思。
之所以以“新周公”称之,是为了与原本的周公世系相区别。
原本周公的世系来自周公旦,就是曹孟德《观沧海》中吐哺的那位,武王的弟弟,姬旦。这一世系在周王室内部严酷的倾轧中已经失传。
本来这也没什么,周王不过就是把本来就芝麻大小的土地再分出去一块,从县长沦落为了村长,可村长也能过得不错吧。
问题就在于西周恒公的儿子,西周威公去世以后,两个儿子分别在韩、赵两国的支持下展开了内斗。
至于这位西周威公也是个人物,在位期间做了不少大事来维持周王室的存续,比如导致韩相侠累殒命的聂政刺杀事件,就是他引发的。
说回二子内斗的结果,是本想坐山观虎斗的东周天子倒了大霉。
时任周王的周显王被其中一个在西周斗争失败的儿子从成周赶了出来,只好跑到了西周公那里避难。
而东周就被那位败者占据后建立了东周国。
于是周王便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孤家寡人,只能寄人篱下。周国实际上落到了两位周天子的管家——东西两位周公的手里。
除了各国君主偶尔念旧情——主要是与其同源的燕国,施以援手以外,失去了土地的周天子便只能仰人鼻息得活着。
如此人间惨事,真让闻者……其实扶苏也不怎么伤心。
历来亡国之君除了献帝刘协,以及赶上了新中国的溥仪外,哪里又有下场好的。
只是因为东周的亡国时间令人痛苦的漫长,才造成了末代几位周王的悲凉结局。
原本座次安排上的商量不过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昭王作为会盟的发起人,又是毫无争议的霸主,当然得以上座,在扶苏提出的这点上,即便是抗昭主力屈原都没有反对,只是神色更冷些而已。
可接下来的位次却起了争执,屈原对扶苏接下来的安排提出了反对。
本来在昭王之后,理当要由天子的代表,周相姬玢【bin,玉名】坐在次席,扶苏也是这么安排的。
毕竟是天子的代表,即便周王室如何衰微,作为正统的周相本就比诸侯高半级,如此安排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诸国代表都没有反对的意思。
然而屈原却不干了。
以屈子的意思,昭王之所以能够凌驾周相而得以上座,正是因为昭国的实力强横。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仅次于昭国一线的楚国当然也可以凭借实力同样凌驾其上。
周相姬玢的代表,司徒姬凖对此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将求助的目光看向了在他眼里儒雅讲礼的大昭长公子,扶苏。
扶苏先以温言劝慰这位年纪大概能做自己太爷爷的司徒平静下来,以免老人气得背过气去。
这才跟左徒屈原商量,“设宴之时,可请楚王于我王之左安坐,再请周相坐于右手,可否?”
楚国尚左,而周国与昭一样,以右为尊,因此这样的安排等于是让两国都坐在了各自的尊位上。
姬凖自然点头答应,屈原也在众位的劝导下勉强答应了下来。
只是还没等扶苏松一口气,屈原便又提出了一个可恶的问题。
“如此,王旗的顺序又该如何安排?”
没完了是吧?
扶苏气得不轻,旗帜可是只有从右到左这一个顺序,容不得他取巧。
得了楚王赴约确凿消息的昭王政已经到了蓝田大营,甘茂要先一步前去汇报,并安排会盟时的事务。
而以自身为质的扶苏当然还是得跟着楚王亦步亦趋,到了武关之后再考虑脱身。
卢炯同样出乎预料地留了下来,用的理由自然还是担心扶苏孤独。
那夜山上闲聊一晚之后,两人之间的友谊似乎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这让扶苏怀疑卢炯此刻是用上了泡妞的手段——要想搞定一个妹子,得先搞定她的闺蜜。
被自己的跳脱思想逗得一乐,本应保持严肃的扶苏没忍住便笑出了声。
大昭长公子突然的笑声令就在扶苏身旁的屈原眉头一皱。
相比于扶苏的轻松态度,屈子在这两日里可是越发沉闷了。
而且越临近武关,屈子身上的气压便越是低得可怕,这让队伍中无论昭楚之人都对他选择了敬而远之。
扶苏自然也不是很想招惹这位在自己看来性情多少有些极端倾向的前辈,绝望之时连自己生命都能付之流水的人,想来对他人的下手也不会轻了。
只是老狐狸甘茂早早溜了,就只有他来与以左徒身份自然成为楚国使团主使的屈原来商讨会盟时的礼仪。
这是一个以“礼”来维系和调解社会关系的时代,处处都可见礼的约束,会盟自然也同样不能例外。
战国时代的诸侯会盟,可远不是大家坐一起吃顿酒席,再聊聊天,以投票或者打架的方式来选出一个老大(盟主)那么简单。
天子与诸侯的会盟、大诸侯之间的会盟、大诸侯与小诸侯的会盟,全都不尽相同,且都有着繁复的礼仪章程。
首先便是要在会盟的地点筑台。
为了显示诸侯地位的尊崇,以及盟约的郑重,势必不能随便找块平地就办了,而是要同祭神时一般,修建一座高台来作为盟约的场所。
然后在高台的北面,还要设置“方明”神的神位。
“方明”是盟约之神,其作用同样是为了彰显盟约的重要,盟约时要祭祀的神明,便是这位方明神了。
《五礼通考》中对方明神的神位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方明之制,方四尺之木、设上下四方之色,上圭以象天神之制,用下璧以象地祗之居体,东圭而南璋,西琥而北璜,各象其方而体之。”
古人要做大事之前都得祭祀,会盟这样直接关系到区域政治走向的大事当然也必须要祭祀,而且要很隆重的祭祀。
如何隆重呢?用牛。
在农耕社会,牛是仅次于马的战略物资,更因为其敦厚的外表与性情,在祭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牛来做的祭祀,无疑是最高规格的。
祭祀之时,身为盟主的诸侯将会拉着牛的耳朵,将其牵到高台边上的土坑里,古语中的“执牛耳者”便是出自这个仪式。
杀牲之后,盟主便会割下牛的左耳拿着,然后以牛血歃血为盟。
歃血为盟并非是电视剧里常演的那样,好汉们端一碗血咕嘟咕嘟当酒喝了。血太腥膻,那真不是一般人喝得了的,还容易得病。
所谓歃血为盟,是盟友们在盟主的带领下,以牛血涂在嘴唇上,然后向神灵盟誓,大约就说些“有违此盟,天打雷劈”之类的赌咒言语。
别说后世并不会以此为真,如今订盟的诸侯们也都是无论盟约之时如何信誓旦旦,往往转头就忘个一干二净的。
最后,会有专人以朱砂按人头数写成数本盟书,除一本要埋入方坑中给上天神灵看外,其余的都会被各盟友都带回家。
当然,不久之后这些盟书大概都会被扔到故纸堆里,只会偶尔被两国的外交官提起,用来作为攻讦对方不守盟约的借口。
感觉有些复杂?不要紧,这些都是东道主所要忙活的事情,奉常署会把一切都办妥,不需要扶苏去操心这些。
那扶苏来找屈原商量些什么呢?
主要是座次问题。
此次会盟,昭楚两王自然是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参与之人却并非只有两人。昭王政在邀请楚王的同时,还请了赵、魏、卫、周四国观礼。
除了太远的齐、燕两国没有通知到,中原硕果仅存的几个国家都到了。
因而这次关于座次的商讨,除了扶苏与屈原之外,还有其他几国的代表。
原本历史上在长平之战后被灭亡的周国,如今因为长平之战不复存在而得以保留,因为昭国不想冒着被列国合纵攻伐的危险。
不过随着如今安邑、上党以及晋阳之战的先后胜利,大昭的战力已经彻底凌驾于列国之上,已经为昭国国土彻底包围的周国,其灭亡想来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周天子如果亲身前来,便只能是他做盟主,这样就会造成各王,尤其是昭王的不满,因此只派出了丞相作为使者。
周天子的丞相,在礼法上是比诸侯还高上半级的,与昭王的“方伯”身份同级,也不算失礼。
至于赵、魏、卫三国当然不敢托大只派个使节糊弄昭王,都是亲身赶往武关,唯恐晚了时日,被昭王找到借口攻伐。
方伯,是代表着诸侯之长的荣誉头衔,原本由周天子赐予孝公,如今又传给了始皇帝。
原本这种荣誉头衔自然是不可以继承的,但这难不倒昭国的君臣,他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每当有新王登基,都派人去找周王室讨要一次罢了。
可怜周王不但不敢拒绝,还要从饭钱里抠出用以祭奠文王与武王的胙肉来,用作赏赐。
堂堂天下共主做到了这份上,实在是有够窝囊的。
读者们可别以为前面说的“从饭钱里抠”只是一句玩笑话。
实际上,如今的周王为了吃上一顿肉,还真的要从牙缝里抠才行。
何至于此呢?周国虽小但也有一县之地,几万民众,周王为何会过得如斯凄凉?
这还要从周国分裂说起。
周考王弑兄篡位之后,为了防止自己也被弟弟杀掉——他自己就是杀了他的兄长周思王叔袭上位的,而叔袭又是杀了长兄周哀王去疾而谋得的王位。
总之,为了防止继续套娃,周考王自己住在东边的成周,而将王弟揭分封到了王城所在的西边,续周公之职,为新周公,史称西周恒公。
大有果汁分你一半的意思。
之所以以“新周公”称之,是为了与原本的周公世系相区别。
原本周公的世系来自周公旦,就是曹孟德《观沧海》中吐哺的那位,武王的弟弟,姬旦。这一世系在周王室内部严酷的倾轧中已经失传。
本来这也没什么,周王不过就是把本来就芝麻大小的土地再分出去一块,从县长沦落为了村长,可村长也能过得不错吧。
问题就在于西周恒公的儿子,西周威公去世以后,两个儿子分别在韩、赵两国的支持下展开了内斗。
至于这位西周威公也是个人物,在位期间做了不少大事来维持周王室的存续,比如导致韩相侠累殒命的聂政刺杀事件,就是他引发的。
说回二子内斗的结果,是本想坐山观虎斗的东周天子倒了大霉。
时任周王的周显王被其中一个在西周斗争失败的儿子从成周赶了出来,只好跑到了西周公那里避难。
而东周就被那位败者占据后建立了东周国。
于是周王便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孤家寡人,只能寄人篱下。周国实际上落到了两位周天子的管家——东西两位周公的手里。
除了各国君主偶尔念旧情——主要是与其同源的燕国,施以援手以外,失去了土地的周天子便只能仰人鼻息得活着。
如此人间惨事,真让闻者……其实扶苏也不怎么伤心。
历来亡国之君除了献帝刘协,以及赶上了新中国的溥仪外,哪里又有下场好的。
只是因为东周的亡国时间令人痛苦的漫长,才造成了末代几位周王的悲凉结局。
原本座次安排上的商量不过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昭王作为会盟的发起人,又是毫无争议的霸主,当然得以上座,在扶苏提出的这点上,即便是抗昭主力屈原都没有反对,只是神色更冷些而已。
可接下来的位次却起了争执,屈原对扶苏接下来的安排提出了反对。
本来在昭王之后,理当要由天子的代表,周相姬玢【bin,玉名】坐在次席,扶苏也是这么安排的。
毕竟是天子的代表,即便周王室如何衰微,作为正统的周相本就比诸侯高半级,如此安排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诸国代表都没有反对的意思。
然而屈原却不干了。
以屈子的意思,昭王之所以能够凌驾周相而得以上座,正是因为昭国的实力强横。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仅次于昭国一线的楚国当然也可以凭借实力同样凌驾其上。
周相姬玢的代表,司徒姬凖对此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将求助的目光看向了在他眼里儒雅讲礼的大昭长公子,扶苏。
扶苏先以温言劝慰这位年纪大概能做自己太爷爷的司徒平静下来,以免老人气得背过气去。
这才跟左徒屈原商量,“设宴之时,可请楚王于我王之左安坐,再请周相坐于右手,可否?”
楚国尚左,而周国与昭一样,以右为尊,因此这样的安排等于是让两国都坐在了各自的尊位上。
姬凖自然点头答应,屈原也在众位的劝导下勉强答应了下来。
只是还没等扶苏松一口气,屈原便又提出了一个可恶的问题。
“如此,王旗的顺序又该如何安排?”
没完了是吧?
扶苏气得不轻,旗帜可是只有从右到左这一个顺序,容不得他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