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大笑不已。
自被选中入昭,企图以己身破大昭灭韩死局以来,韩非就再没有机会如此畅快大笑了。
原本急着要与老师掰扯的扶苏看着韩非的大笑,突然垂下了双肩,只默默坐在了老师身边,等待笑容似有癫狂的老师冷静下来。
一头一尾,自己所教授的两个从性格到人品完全不同的杰出弟子虽然口吻不同,却最终说出了同样的话,不知为何却让再次听得此言的韩非如何都停不下来笑意。
如同自己的老师荀况那样,韩非的教育宗旨同样是因材施教。故而他传授给张良与扶苏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学问。
听着如今两人却说出同样的话语,韩非怎能不在大笑的同时稍微反思。
这是说明自己教育得太成功,还是太失败了?
良久,韩非伸手抹去了眼泪,终于渐渐止住了笑意。
无论教育得是成功还是失败,自己这两个弟子之间决出的胜负,都会决定天下未来的格局。
韩非没打算告诉扶苏他还有个师兄的事,师兄弟的竞争总得要有个公平的前提不是么?
扶苏所拥有的资源本就远胜张良了,如果再消弭了明暗之分,那未免太无趣了。
十五年来的身不由己就快结束,终于到了最后,总要给他韩非一个随心所欲的机会,不是吗?
“为何如此说?”
韩非半是好奇半是好笑地问。他忍不住去想,扶苏接下来要说的,是否还与张良相同。
“请老师自救。”
两人究竟还是不同的。
张良此前所言,分明是“请老师赴死”。
韩非并未接话,而是将手中正在看的书卷递给扶苏。
不知老师何意的扶苏终究还是接了过来。
同样是《韩非子》,却不是自己看过的篇章,想是老师最近完成,还未流传世间的新篇。
韩非看着扶苏恭敬接过书简的样子,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将下篇《韩非子》交给扶苏而非张良,并不是因为一个劝自己自救,另一个劝自己赴死;也不是因为更看重扶苏来继承衣钵。
实际上,韩非一直觉得论及性格,张良才是更像自己的那个。
韩非总是认为,扶苏性格中的仁爱,是他结束乱世的障碍。当然,如今他依然这样认为。
要论终结乱世的能力,杀伐果决的张良绝对要强于扶苏。
但这乱世,只需要终结就够了吗?
重回故韩之旅,带给韩非的,可远远不是一个虚无的王位那么简单。
世人都说他韩非出身公室,不懂民间疾苦。此前韩非虽然也承认这一点,但从未将其作为弱点看待。
领导这个天下前行的,从来就不是底层民众,不懂民间之事有何妨?
然而看过破碎山河之下的百姓之难,韩非才真的意识到,这些自古就被各家无视之人,也是与他们这些天之骄子共同生活在苍天之下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
韩非突然有些理解劫的壮烈所为了。
这样一个出身低微,一直被韩非视为不通法理的粗鄙之人,才真正能体会到韩非直到接近不惑之年,才稍有感受的事。
于是韩非对扶苏就更为好奇了。
以韩非的识人之明,早在初次相见时,就察觉了这个大昭长公子对普通百姓的仁爱。
究竟是怎样的伟力,能够让一个出身贵胄的公子,对百姓也保有如此浓烈的仁爱?
要治愈这数百年战乱带来的伤痕,还有比天生仁爱的扶苏更适合的人选吗?
“此篇写成于韩国。”
扶苏勉强振奋精神,听着老师良久沉默之后的教导,“此篇题为《养民篇》,主讲仁义之道。”
养民?扶苏不解其意。
与商鞅之说类似,韩非此前的教导,都是教扶苏弃绝民智,统治氓首如同牧羊。
扶苏心中疑惑不已,老师为何如今却提起养民来了?
“我教过你王道,而昭王是最好的霸道之师,你都学得极好。然而无人可教你仁道,总是个缺憾。至于腐儒之仁,不学也罢。”
这都什么时候了,老师还在这里说什么仁不仁的,也太不合时宜,扶苏打断了老师的讲话,急切道:“老师先脱了囹圄之灾,日后有的是机会传授仁道。”
“师长授课之时,谁准你插言的?”
“老师……”
扶苏还要再劝,却见韩非两眼紧闭,显然不想就此多说,只好拱手道:“扶苏,静听老师教诲。”
韩非这才微笑颔首,开始了最后一课的讲授。
扶苏听懂了老师的决死之意,只能勉力专心听讲。
与扶苏一起听课的,还有门外站着的大批不敢大声喘气的侍卫随从,以及他们头前的那位。
廷尉自然也小心陪在一旁,心中忐忑。
嬴启不敢上前打探大王神色如何,只是任由冷汗湿透了内衫。
注意力不在课业上的嬴启突然听闻大王不知听到什么而发出轻笑,心中稍稍放松,却又被大王接下来的话提起了小心。
“若是劫在此,你说扶苏敢硬闯吗?”
嬴启不知大王此时提起自己那位壮烈的前辈所为何意,只好小心回话,“臣未能阻止公子探视,有罪。”
“孤说他不敢。”嬴政回想起那个倔强老头如老农一般皱纹深刻的脸,笑道:“劫这个廷尉,是代表了昭法威严的。当着煌煌昭法,扶苏哪里敢放肆?”
嬴启冷汗淋漓,明白过来了大王的意思,却听嬴政继续道:“为何换了是你,扶苏就敢闯了?”
嬴启咬牙道:“是臣无能。”
“你哪里是无能,是太聪明了才对。”
说到这里,嬴政有些索然。
这世上,劫那样的“愚人”太少了。
如今又有一个企图以一己之力移山的“愚人”同样一心寻死,让嬴政突然有些腻烦。
为何这些“愚人”不肯多为自己所用一些?
嬴政看向门内那个不知何时肩膀已经宽阔起来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为何“愚人”们总是更愿意亲近他呢?
听到内里传出的笑容,嬴政不愿再听下去,转身而走。
走之前,嬴政顿了顿,下了一道诏书。
“蜀中新郡还差一个郡守,你即日去赴任吧。”
嬴启只得躬身领命。
自被选中入昭,企图以己身破大昭灭韩死局以来,韩非就再没有机会如此畅快大笑了。
原本急着要与老师掰扯的扶苏看着韩非的大笑,突然垂下了双肩,只默默坐在了老师身边,等待笑容似有癫狂的老师冷静下来。
一头一尾,自己所教授的两个从性格到人品完全不同的杰出弟子虽然口吻不同,却最终说出了同样的话,不知为何却让再次听得此言的韩非如何都停不下来笑意。
如同自己的老师荀况那样,韩非的教育宗旨同样是因材施教。故而他传授给张良与扶苏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学问。
听着如今两人却说出同样的话语,韩非怎能不在大笑的同时稍微反思。
这是说明自己教育得太成功,还是太失败了?
良久,韩非伸手抹去了眼泪,终于渐渐止住了笑意。
无论教育得是成功还是失败,自己这两个弟子之间决出的胜负,都会决定天下未来的格局。
韩非没打算告诉扶苏他还有个师兄的事,师兄弟的竞争总得要有个公平的前提不是么?
扶苏所拥有的资源本就远胜张良了,如果再消弭了明暗之分,那未免太无趣了。
十五年来的身不由己就快结束,终于到了最后,总要给他韩非一个随心所欲的机会,不是吗?
“为何如此说?”
韩非半是好奇半是好笑地问。他忍不住去想,扶苏接下来要说的,是否还与张良相同。
“请老师自救。”
两人究竟还是不同的。
张良此前所言,分明是“请老师赴死”。
韩非并未接话,而是将手中正在看的书卷递给扶苏。
不知老师何意的扶苏终究还是接了过来。
同样是《韩非子》,却不是自己看过的篇章,想是老师最近完成,还未流传世间的新篇。
韩非看着扶苏恭敬接过书简的样子,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将下篇《韩非子》交给扶苏而非张良,并不是因为一个劝自己自救,另一个劝自己赴死;也不是因为更看重扶苏来继承衣钵。
实际上,韩非一直觉得论及性格,张良才是更像自己的那个。
韩非总是认为,扶苏性格中的仁爱,是他结束乱世的障碍。当然,如今他依然这样认为。
要论终结乱世的能力,杀伐果决的张良绝对要强于扶苏。
但这乱世,只需要终结就够了吗?
重回故韩之旅,带给韩非的,可远远不是一个虚无的王位那么简单。
世人都说他韩非出身公室,不懂民间疾苦。此前韩非虽然也承认这一点,但从未将其作为弱点看待。
领导这个天下前行的,从来就不是底层民众,不懂民间之事有何妨?
然而看过破碎山河之下的百姓之难,韩非才真的意识到,这些自古就被各家无视之人,也是与他们这些天之骄子共同生活在苍天之下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
韩非突然有些理解劫的壮烈所为了。
这样一个出身低微,一直被韩非视为不通法理的粗鄙之人,才真正能体会到韩非直到接近不惑之年,才稍有感受的事。
于是韩非对扶苏就更为好奇了。
以韩非的识人之明,早在初次相见时,就察觉了这个大昭长公子对普通百姓的仁爱。
究竟是怎样的伟力,能够让一个出身贵胄的公子,对百姓也保有如此浓烈的仁爱?
要治愈这数百年战乱带来的伤痕,还有比天生仁爱的扶苏更适合的人选吗?
“此篇写成于韩国。”
扶苏勉强振奋精神,听着老师良久沉默之后的教导,“此篇题为《养民篇》,主讲仁义之道。”
养民?扶苏不解其意。
与商鞅之说类似,韩非此前的教导,都是教扶苏弃绝民智,统治氓首如同牧羊。
扶苏心中疑惑不已,老师为何如今却提起养民来了?
“我教过你王道,而昭王是最好的霸道之师,你都学得极好。然而无人可教你仁道,总是个缺憾。至于腐儒之仁,不学也罢。”
这都什么时候了,老师还在这里说什么仁不仁的,也太不合时宜,扶苏打断了老师的讲话,急切道:“老师先脱了囹圄之灾,日后有的是机会传授仁道。”
“师长授课之时,谁准你插言的?”
“老师……”
扶苏还要再劝,却见韩非两眼紧闭,显然不想就此多说,只好拱手道:“扶苏,静听老师教诲。”
韩非这才微笑颔首,开始了最后一课的讲授。
扶苏听懂了老师的决死之意,只能勉力专心听讲。
与扶苏一起听课的,还有门外站着的大批不敢大声喘气的侍卫随从,以及他们头前的那位。
廷尉自然也小心陪在一旁,心中忐忑。
嬴启不敢上前打探大王神色如何,只是任由冷汗湿透了内衫。
注意力不在课业上的嬴启突然听闻大王不知听到什么而发出轻笑,心中稍稍放松,却又被大王接下来的话提起了小心。
“若是劫在此,你说扶苏敢硬闯吗?”
嬴启不知大王此时提起自己那位壮烈的前辈所为何意,只好小心回话,“臣未能阻止公子探视,有罪。”
“孤说他不敢。”嬴政回想起那个倔强老头如老农一般皱纹深刻的脸,笑道:“劫这个廷尉,是代表了昭法威严的。当着煌煌昭法,扶苏哪里敢放肆?”
嬴启冷汗淋漓,明白过来了大王的意思,却听嬴政继续道:“为何换了是你,扶苏就敢闯了?”
嬴启咬牙道:“是臣无能。”
“你哪里是无能,是太聪明了才对。”
说到这里,嬴政有些索然。
这世上,劫那样的“愚人”太少了。
如今又有一个企图以一己之力移山的“愚人”同样一心寻死,让嬴政突然有些腻烦。
为何这些“愚人”不肯多为自己所用一些?
嬴政看向门内那个不知何时肩膀已经宽阔起来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为何“愚人”们总是更愿意亲近他呢?
听到内里传出的笑容,嬴政不愿再听下去,转身而走。
走之前,嬴政顿了顿,下了一道诏书。
“蜀中新郡还差一个郡守,你即日去赴任吧。”
嬴启只得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