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意,呵呵,既然收买不得,劝说不听,那就只有换人了!”
“换人?他可是平章军国事,辅政大臣,如何换得了?”柳治平顿时哑然,瞪大眼睛盯着陈再兴,这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比起三年前他越发显得高深莫测了,如果说三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池塘,现在已经是一个湖泊了。
“那又如何?”陈再兴冷笑了一声:“宫内有秉笔内相,地方有官府,天子纵然年幼,满朝也不能他一个人就说了算吧?上海、天津、金陵、汉京的工业就有百余万,这么多人闹起事来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些工厂、商铺的税收也不是个小数目。他王启年就算圣眷再隆,也经不起这般消磨吧?”
听了陈再兴这番话,柳治平眼前不禁一亮,问道:“复生,那我们应该先联络各地的同仁,然后——”
“不必,柳公你我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游说倒也还罢了,若是如此反而授人口实,反倒给了那厮倒打一耙的机会,我们只需先让人在朝堂上把害处说清楚,后来的事情就顺其自然,我们躲在幕后,静观其变就是了!”
“复生果然高见!”柳治平听到这里不由得连连点头,他做了几十年生意,对于朝堂之上的斗争倒不如陈再兴熟稔,正如陈再兴所说的,王启年既然铁了心要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自然会预料到那些利益受损的敌对势力会在朝堂上下权力阻挠,如果陈再兴与柳治平联络各地的商人发起事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定然逃不出王启年的双眼,反而会授人口实,不如静观其变,反为上策。
“那我们现在去哪里?”
“回住处去!”陈再兴笑了笑:“谁也不见!”
次日,朝会。
“圣人有云:‘理政之道,首在不烦,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
王启年强自按捺住心中的厌恶,听着礼部侍郎鲁善信在大声念诵着自己的奏折,他自然知道这位平日里很少发表自己意见的大臣为什么突然跳出来大讲“省苛事,薄赋敛”的黄老之学,显然与自己门生卢御史数日前上的要求禁止进口缅甸米以确保国内米价的折子有着很深的关系。
“哼,就为了些许阿堵物,便将自己买了!”王启年在腹中骂道,正好鲁善信已经念到自己奏折的最后一段了:“今藩国商人往来,互通有无,乃是寻常事,朝廷何须无事生非,图生事端?”
“这么说鲁大人您是反对对进口缅甸米加以限制了?”帘幕后传来邓太后的声音。
“不错!”
“嗯,列位爱卿以为如何?”
随着太后的询问,又有几位大臣出列发言,有支持禁令的,也有反对的,不过反对的人要多得多,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启年冷冷的看着出言反对的人,心中暗自冷笑:“且让尔等猖狂,待会再将尔等一网打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已经到了朝会即将结束的时间了,邓太后已经好几次用探询的目光投向王启年了,她也知道这份折子是王启年的门生写的,本以为已经得到了他的首肯,可没想到朝堂上的形势渐渐对其不利,王启年还站在那里一声不吭,难道是看到反对的人多胆怯了?这可和他平日的作风不一样呀!终于,邓太后耐不住性子了,她低咳了一声,向王启年问道:“王先生,你以为如何呢?”
“太后陛下,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前,老臣想先说一件事情!”
“事情?”邓太后的莞尔一笑:“王先生请讲!”
“太后知道,老臣有个习惯,晚饭散步后便回到书房中看一个时辰书,也不见外客,所以知道我这个习惯的朋友也不会来拜访我!”王启年说到这里,顿了一下:“不过昨天晚上,却有一人前来拜访!”
“喔?那是何人?”邓太后露出好奇的神色,王启年这个习惯她还是从先帝口中听说的,当时先帝还称赞王启年不结党营私,乃是当世少有的孤臣。
“乃是老臣的亲家,毕竟女儿是人家的媳妇,老臣也只得破了规矩!”
“原来如此,那就怪不得了!”邓太后毕竟是个女人,听到王启年为了自己女儿破了规矩,心中反倒生出一股亲近之意。
“亲家翁赶来见我却是代人求我一桩事!”王启年说到这里,声音突然转高:“那些人愿意出两百万两银子,让王某人阻挠禁止缅甸大米进口之事!”
朝堂之上顿时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王启年的身上,只见其目光如电,扫过方才那些反对禁止缅甸大米进口的人身上,那些出言过的人本能的低下了头,避开与其目光交接。
“此,此事当真?”帘幕后传来邓太后有些颤抖的声音。
“太后陛下,老臣所言句句属实!”王启年声音如铁:“本来老臣对于禁止缅甸大米输入之事还有些未定,毕竟牵涉甚大,国家大事不可不慎重。但昨日我亲家离去之后,老臣便下定决心,就算拼了这个官不当了,也要把这个禁令通过了!”
朝堂上一片肃静,每一个刚刚出言反对禁令的大臣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露出了沮丧之色,在他们看来,一切已经成为定局了,任何人如果还敢替解除禁令一方说话,便等于是在太后面前承认自己拿了别人的好处,但想起那人向自己许下的丰厚承诺,他们也不禁暗自肉疼。
“我反对禁止缅甸粮食进口!”
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静寂的朝堂上几乎可以听到大臣们倒吸凉气的声音,人们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这个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勇者,只见他走出行列,向丹陛之上的太后和天子行礼,沉声道:“微臣工部左侍郎沈宏茂反对禁止进口缅甸米!”
帘幕后的宝座上,已经感觉到有些无聊的天子终于遇到了让他感觉到兴趣的事情了,他挪动了一下身体,好让自己的视线不被台阶挡住,丹陛下那个脊背挺直的中年男子目光炯炯的向自己这边看过来,仿佛可以透过珠帘看到自己。
“母后,这个人的眼光好利呀!”天子有些畏惧的缩了缩脖子。
“乖,崇斌坐好!”太后轻轻的拍了拍儿子的膝盖,她也感觉到了这个沈宏茂目光中的力量,这让她犹豫了一下,按照她预先的打算,应该是将其斥退的,现在她决定还是听听这个人到底要说些什么。
“沈大人,你说说为何反对禁止缅甸粮食进口?”
“是,太后!”沈宏茂转过身面朝王启年,沉声问道:“王相公,您支持禁止缅甸大米进口是因为今年江南丰收,防止米价太低,谷贱伤农吗?”
“不错!”
“我请问王相,您可曾想过,米价低了会伤农,那米价高了会如何?城市中的贫民何以为生?而且工厂主们就必须加发米贴,这些都提高了工厂主们的成本,要知道这两年来,日本的纺织等工业发展很快,与我江南的纺织厂、面粉厂经营竞争十分激烈,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王启年冷哼了一声:“你说的这些不过是那些商贾一面之辞罢了,他们贪得无厌,为了钱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农夫、粮户才是国家的根基!”
“是吗,可是去年朝廷三分之一的税入是来自江南,其中有七成是工商业的税入,更不要说这几年新发的国债,有一大半都是这些‘唯利是图’的商贾买的,若是新发的国债无人认购,那会如何?”
王启年闻言不禁有些悚然,税入倒也罢了,毕竟那些工厂摆在那里,只要他们开工,就不能不交。但国债就不同了,1885年后缅甸和蒙古的两次战争虽然大顺在军事上干净漂亮的取得了胜利,但对于其脆弱的财政却不啻是沉重的一击,对于这个财政体制还处于半古代的帝国,应对战争这种突然性支出的办法很有限,无非是发债、临时征附加税、出卖盐引等特许权等几种,而这几种办法中后遗症最小,比较有持续性的就是发行国债。但发行国债不啻于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政府要确保自己能够不断从发行国债中获取资金,在支付相应的利息的同时,还不得不不断向国债的购买者做出让步,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或者说至少是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而在当时的大顺,国债的最大的买主毫无疑问就是江南的资产阶级了,只有他们才有那么多的资金来购买国债。
“是呀,若是新发的国债无人购买,那可是大事情呀!”
“此事须得三思呀!”
朝堂上开始有人出声应和了,他们不敢出头来和王启年作对,但这个时候打打边鼓的胆量还是有的,出声这几人都是江南人,他们与那些工厂主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个节骨眼上自然要为乡里说话。
“哼,朝廷的发的债卷,几乎是没风险的,每年平白就有五六分的利息落下来,这等的好事难道还怕卖不出去?笑话!”王启年冷笑了一声,猛挥了一下袖子:“沈侍郎,你是工部侍郎,钱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
作者的话:列位书友,新站已经开了差不多二十天了,《新顺之钢铁世纪》的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让韦伯很苦恼。韦伯自问书花了心思,不敢说是仙草,但粮草总有吧,再退一步,至少是干草吧。但是这个成绩在历史分类都进不了前十,大家觉得这个成绩和书的成绩是对应的吗?
有的朋友在群里和我说与其给老白写书,不如给小白写,因为老白不像小白那样愿意为他喜欢的书叫好、出钱。很多大神不是写不出好书,而是这么做划不来。所以老白们找不到他们喜欢的书也很公平,不肯付出的自然得不到回报。听到这么说,韦伯也不禁感到郁闷,像我这种不会写小白书的写手难道只有死路一条吗?以前觉得既然没有好书看,干脆自己写,这样也不行吗?这本书虽然是买断,但是如果成绩不好,那自然编辑不会给你下一本合同。希望大家如果可能的话,帮我在外面发点帖子推荐下,如果觉得书写的不错,推荐也好、打赏也罢,也给些,毕竟我这种书不可能像仙侠文那种一天更一万。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换人?他可是平章军国事,辅政大臣,如何换得了?”柳治平顿时哑然,瞪大眼睛盯着陈再兴,这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比起三年前他越发显得高深莫测了,如果说三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池塘,现在已经是一个湖泊了。
“那又如何?”陈再兴冷笑了一声:“宫内有秉笔内相,地方有官府,天子纵然年幼,满朝也不能他一个人就说了算吧?上海、天津、金陵、汉京的工业就有百余万,这么多人闹起事来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些工厂、商铺的税收也不是个小数目。他王启年就算圣眷再隆,也经不起这般消磨吧?”
听了陈再兴这番话,柳治平眼前不禁一亮,问道:“复生,那我们应该先联络各地的同仁,然后——”
“不必,柳公你我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游说倒也还罢了,若是如此反而授人口实,反倒给了那厮倒打一耙的机会,我们只需先让人在朝堂上把害处说清楚,后来的事情就顺其自然,我们躲在幕后,静观其变就是了!”
“复生果然高见!”柳治平听到这里不由得连连点头,他做了几十年生意,对于朝堂之上的斗争倒不如陈再兴熟稔,正如陈再兴所说的,王启年既然铁了心要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自然会预料到那些利益受损的敌对势力会在朝堂上下权力阻挠,如果陈再兴与柳治平联络各地的商人发起事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定然逃不出王启年的双眼,反而会授人口实,不如静观其变,反为上策。
“那我们现在去哪里?”
“回住处去!”陈再兴笑了笑:“谁也不见!”
次日,朝会。
“圣人有云:‘理政之道,首在不烦,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
王启年强自按捺住心中的厌恶,听着礼部侍郎鲁善信在大声念诵着自己的奏折,他自然知道这位平日里很少发表自己意见的大臣为什么突然跳出来大讲“省苛事,薄赋敛”的黄老之学,显然与自己门生卢御史数日前上的要求禁止进口缅甸米以确保国内米价的折子有着很深的关系。
“哼,就为了些许阿堵物,便将自己买了!”王启年在腹中骂道,正好鲁善信已经念到自己奏折的最后一段了:“今藩国商人往来,互通有无,乃是寻常事,朝廷何须无事生非,图生事端?”
“这么说鲁大人您是反对对进口缅甸米加以限制了?”帘幕后传来邓太后的声音。
“不错!”
“嗯,列位爱卿以为如何?”
随着太后的询问,又有几位大臣出列发言,有支持禁令的,也有反对的,不过反对的人要多得多,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启年冷冷的看着出言反对的人,心中暗自冷笑:“且让尔等猖狂,待会再将尔等一网打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已经到了朝会即将结束的时间了,邓太后已经好几次用探询的目光投向王启年了,她也知道这份折子是王启年的门生写的,本以为已经得到了他的首肯,可没想到朝堂上的形势渐渐对其不利,王启年还站在那里一声不吭,难道是看到反对的人多胆怯了?这可和他平日的作风不一样呀!终于,邓太后耐不住性子了,她低咳了一声,向王启年问道:“王先生,你以为如何呢?”
“太后陛下,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前,老臣想先说一件事情!”
“事情?”邓太后的莞尔一笑:“王先生请讲!”
“太后知道,老臣有个习惯,晚饭散步后便回到书房中看一个时辰书,也不见外客,所以知道我这个习惯的朋友也不会来拜访我!”王启年说到这里,顿了一下:“不过昨天晚上,却有一人前来拜访!”
“喔?那是何人?”邓太后露出好奇的神色,王启年这个习惯她还是从先帝口中听说的,当时先帝还称赞王启年不结党营私,乃是当世少有的孤臣。
“乃是老臣的亲家,毕竟女儿是人家的媳妇,老臣也只得破了规矩!”
“原来如此,那就怪不得了!”邓太后毕竟是个女人,听到王启年为了自己女儿破了规矩,心中反倒生出一股亲近之意。
“亲家翁赶来见我却是代人求我一桩事!”王启年说到这里,声音突然转高:“那些人愿意出两百万两银子,让王某人阻挠禁止缅甸大米进口之事!”
朝堂之上顿时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王启年的身上,只见其目光如电,扫过方才那些反对禁止缅甸大米进口的人身上,那些出言过的人本能的低下了头,避开与其目光交接。
“此,此事当真?”帘幕后传来邓太后有些颤抖的声音。
“太后陛下,老臣所言句句属实!”王启年声音如铁:“本来老臣对于禁止缅甸大米输入之事还有些未定,毕竟牵涉甚大,国家大事不可不慎重。但昨日我亲家离去之后,老臣便下定决心,就算拼了这个官不当了,也要把这个禁令通过了!”
朝堂上一片肃静,每一个刚刚出言反对禁令的大臣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露出了沮丧之色,在他们看来,一切已经成为定局了,任何人如果还敢替解除禁令一方说话,便等于是在太后面前承认自己拿了别人的好处,但想起那人向自己许下的丰厚承诺,他们也不禁暗自肉疼。
“我反对禁止缅甸粮食进口!”
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静寂的朝堂上几乎可以听到大臣们倒吸凉气的声音,人们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这个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勇者,只见他走出行列,向丹陛之上的太后和天子行礼,沉声道:“微臣工部左侍郎沈宏茂反对禁止进口缅甸米!”
帘幕后的宝座上,已经感觉到有些无聊的天子终于遇到了让他感觉到兴趣的事情了,他挪动了一下身体,好让自己的视线不被台阶挡住,丹陛下那个脊背挺直的中年男子目光炯炯的向自己这边看过来,仿佛可以透过珠帘看到自己。
“母后,这个人的眼光好利呀!”天子有些畏惧的缩了缩脖子。
“乖,崇斌坐好!”太后轻轻的拍了拍儿子的膝盖,她也感觉到了这个沈宏茂目光中的力量,这让她犹豫了一下,按照她预先的打算,应该是将其斥退的,现在她决定还是听听这个人到底要说些什么。
“沈大人,你说说为何反对禁止缅甸粮食进口?”
“是,太后!”沈宏茂转过身面朝王启年,沉声问道:“王相公,您支持禁止缅甸大米进口是因为今年江南丰收,防止米价太低,谷贱伤农吗?”
“不错!”
“我请问王相,您可曾想过,米价低了会伤农,那米价高了会如何?城市中的贫民何以为生?而且工厂主们就必须加发米贴,这些都提高了工厂主们的成本,要知道这两年来,日本的纺织等工业发展很快,与我江南的纺织厂、面粉厂经营竞争十分激烈,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王启年冷哼了一声:“你说的这些不过是那些商贾一面之辞罢了,他们贪得无厌,为了钱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农夫、粮户才是国家的根基!”
“是吗,可是去年朝廷三分之一的税入是来自江南,其中有七成是工商业的税入,更不要说这几年新发的国债,有一大半都是这些‘唯利是图’的商贾买的,若是新发的国债无人认购,那会如何?”
王启年闻言不禁有些悚然,税入倒也罢了,毕竟那些工厂摆在那里,只要他们开工,就不能不交。但国债就不同了,1885年后缅甸和蒙古的两次战争虽然大顺在军事上干净漂亮的取得了胜利,但对于其脆弱的财政却不啻是沉重的一击,对于这个财政体制还处于半古代的帝国,应对战争这种突然性支出的办法很有限,无非是发债、临时征附加税、出卖盐引等特许权等几种,而这几种办法中后遗症最小,比较有持续性的就是发行国债。但发行国债不啻于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政府要确保自己能够不断从发行国债中获取资金,在支付相应的利息的同时,还不得不不断向国债的购买者做出让步,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或者说至少是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而在当时的大顺,国债的最大的买主毫无疑问就是江南的资产阶级了,只有他们才有那么多的资金来购买国债。
“是呀,若是新发的国债无人购买,那可是大事情呀!”
“此事须得三思呀!”
朝堂上开始有人出声应和了,他们不敢出头来和王启年作对,但这个时候打打边鼓的胆量还是有的,出声这几人都是江南人,他们与那些工厂主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个节骨眼上自然要为乡里说话。
“哼,朝廷的发的债卷,几乎是没风险的,每年平白就有五六分的利息落下来,这等的好事难道还怕卖不出去?笑话!”王启年冷笑了一声,猛挥了一下袖子:“沈侍郎,你是工部侍郎,钱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
作者的话:列位书友,新站已经开了差不多二十天了,《新顺之钢铁世纪》的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让韦伯很苦恼。韦伯自问书花了心思,不敢说是仙草,但粮草总有吧,再退一步,至少是干草吧。但是这个成绩在历史分类都进不了前十,大家觉得这个成绩和书的成绩是对应的吗?
有的朋友在群里和我说与其给老白写书,不如给小白写,因为老白不像小白那样愿意为他喜欢的书叫好、出钱。很多大神不是写不出好书,而是这么做划不来。所以老白们找不到他们喜欢的书也很公平,不肯付出的自然得不到回报。听到这么说,韦伯也不禁感到郁闷,像我这种不会写小白书的写手难道只有死路一条吗?以前觉得既然没有好书看,干脆自己写,这样也不行吗?这本书虽然是买断,但是如果成绩不好,那自然编辑不会给你下一本合同。希望大家如果可能的话,帮我在外面发点帖子推荐下,如果觉得书写的不错,推荐也好、打赏也罢,也给些,毕竟我这种书不可能像仙侠文那种一天更一万。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