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梁木横亘在暗夜里。两侧的壁画影影绰绰,描绘着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故事。高高的关公塑像如山般沉默屹立,青龙偃月刀闪着熠熠光辉。关公脚下有长长的供桌,桌上有新鲜果盘祭品,而更吸引视线的,则是祭品后面呈阶梯状的三排铜铸香烛台。
烛台中的香火已熄灭,但内中有厚厚余烬,昭示着有人常来此敬香。朱于渊朝供桌走近几步,眼光落在第三排第三座铜烛台上。
那烛台虽然精致,可却与别家寺庙中的烛台并无太大差别。朱于渊借着门中漏进来的月光,凑前瞧了瞧,又从怀中掏出一支细长的筷箸,轻轻拨了拨烛台中的香灰余烬。
四下静寂,毫无异变。
朱于渊细细端详了一会烛台,忽然退开身,小心地阖起庙门,摸出特意带来的火刀火石,点燃了一盏小小的风灯。
他将风灯挂在门后,借着火光,在关帝庙中缓缓巡踱了一周。那关帝庙很高,但面积并不太大,整座正殿被昏黄光线一涂,一览无余。但见关帝塑像的左右两边,交杂排列着十几张兵器台与香桌,但材质花纹均稍有差别,陈设也并非完全对称。朱于渊将殿中物事一一瞧过,忽又蹙起眉头,沿着四面墙壁,绕行了一圈。
他放慢脚步,绕了第二圈,突然摘下刻碣刀,横举刀身,以此为据,丈量了四面墙的长度。量完,他脸上神情微有变化,退到关公像面前,以关公像为中心,将它与两边墙壁的距离又细细测算了一遍。
他放下刻碣刀,眉宇间豁然开朗。打量殿内两侧陈设的兵器架和香桌,低声自语:“寻常人只见左右两边陈设之物格局不同,花样款式也不同,便不会再苛求所谓对称之美。于是更不容易发现,其实两边器物的尺寸皆有大小差别——这般布置,正为了掩饰正殿左右距离的不对称,右面那堵墙,应该是后来加建的。”
他将刻碣刀负在背上,快步走回第三排第三座铜铸香烛台边,伸出双手。握住烛台,上下左右,试探着晃了几下,忽然脸色一肃,牢牢把住烛台,将其自右朝左,轻轻旋了一圈。
殿内无声息。朱于渊边侧耳聆听,边放慢速度,继续将烛台旋了第二圈。右侧墙里忽传来轻微的“喀喀”声。
朱于渊沉住气,不紧不慢,将烛台旋满了三圈,烛台似已旋紧。无法再朝前转动,而右侧墙中的“喀喀”声也越来越响,墙正中挂着的一套红木兵器架忽然缓缓升起,露出墙中一方小小的红色木制暗门。
朱于渊放开烛台。提起风灯,来到那约一人高的红木暗门前。门上有小小的把手,他握住把手。稍一用力,门竟未上锁,顺势而开。
门内果然为一道窄窄的夹层。关帝庙大殿的真正侧墙,便在夹层另一端。朱于渊举起风灯,将那夹层照了一遍,那假墙与真墙之间,仅六尺的宽度。夹层的四面墙上,有三面空空荡荡,无任何装饰之物,唯有那堵真墙中央悬挂着一幅画,画纸上是很普通的山水,画工一般,也无署名落款。夹层的顶同大殿一样高,巨梁末端隐约可见。
在这窄长的空间里,所有的家俱,仅一桌一椅,也皆为红木制成。椅上空无一物,但桌上却有灯台,还摆着一个篮筐,篮筐中却盛着针线布卷和剪刀量尺,仿佛有人曾坐在这逼仄的空间里,静静缝补手中衣衫。
朱于渊打量了几眼桌椅,并未去动桌上之物,而是径直走向那幅山水画。画卷展开后的高度,与他的个头恰差不多。他端详了一会,忽然举起手,轻轻牵动挂绳,将画轴卷了起来。
山水画的背后,赫然现出一道长方形门洞,洞里幽幽深深,有一道窄窄的石制楼梯,斜斜通往下方。石梯并不长,另一端的尽头,是两扇紧闭的石门。
朱于渊回身举起风灯,另一手握住刻碣刀,一步一步,沿着石阶朝下走去。他走得很小心,两边的石墙很粗糙,昏黄的灯影里,依约可见人工砸凿的痕迹。夹层和石梯所在的通道都很窒闷,没有丝毫涌动的气流,但朱于渊每行一步,心头都凉飕飕的,恍如刚被寒风吹拂而过。
他在石门面前停下脚步。石门很朴素,宽度约五尺,其上没有任何纹饰,只在左边的墙上铸着一大一小两尊嘴中衔环的虎头。朱于渊将风灯放在地上,沿着石门的缝细细摸了一遍,忽然发现除去石门缝隙外,右边还有四道石缝,皆不过半尺长,恰组成一个“口”字形,看上去倒有些像一个封住的暗格。
他瞧了瞧一大一小的衔环虎头,心道:“大的应该是石门开启机关,小的多半便是暗格开启机关。”
他想了一想,便先伸手去扳那具小型虎口中的石环,可石环却纹丝不动。朱于渊握紧刻碣刀,左手缓缓移到大型虎口中的石环上,稍稍用力一拉,那石环格格连声,竟连着一根石棒,从虎嘴中降下大半尺,而那两扇紧闭的石门也伴随着格格的声音,訇然中开。
一股凉冷的气流自石门内涌流而出,尽数扑打在朱于渊身上。纵然他胆子再大,也不禁倒退了好几步。他端起刻碣刀,朝石门中望去,却见那被门扇切割成圆拱形的黑暗里,有一道身影正在淡淡的风灯光色中走近。
那是一名约十六七岁的少年。他身形纤瘦,穿一袭浅青衣衫——如瓷釉般的浅青色。他走得很慢,可是每一投足间,却有奇怪的光彩,在他胸前盘卷流溢。他慢慢在门后立定,与朱于渊相隔不过几步。他容颜清秀,脸色极其苍白,就像生着重病一般,可他的眼神却很温暖,周围凉寒与不安的氛围,刹那间仿佛都被他的眼神和浅浅笑容冲淡了。
他在门后朝朱于渊微微颔首,用清朗和悦的声音轻轻招呼道:
“你好。”(未完待续。。)
ps: 感谢慕雨纷纷童鞋投出的更新票,今晚决定加一更!更新时间大约在睡前!
烛台中的香火已熄灭,但内中有厚厚余烬,昭示着有人常来此敬香。朱于渊朝供桌走近几步,眼光落在第三排第三座铜烛台上。
那烛台虽然精致,可却与别家寺庙中的烛台并无太大差别。朱于渊借着门中漏进来的月光,凑前瞧了瞧,又从怀中掏出一支细长的筷箸,轻轻拨了拨烛台中的香灰余烬。
四下静寂,毫无异变。
朱于渊细细端详了一会烛台,忽然退开身,小心地阖起庙门,摸出特意带来的火刀火石,点燃了一盏小小的风灯。
他将风灯挂在门后,借着火光,在关帝庙中缓缓巡踱了一周。那关帝庙很高,但面积并不太大,整座正殿被昏黄光线一涂,一览无余。但见关帝塑像的左右两边,交杂排列着十几张兵器台与香桌,但材质花纹均稍有差别,陈设也并非完全对称。朱于渊将殿中物事一一瞧过,忽又蹙起眉头,沿着四面墙壁,绕行了一圈。
他放慢脚步,绕了第二圈,突然摘下刻碣刀,横举刀身,以此为据,丈量了四面墙的长度。量完,他脸上神情微有变化,退到关公像面前,以关公像为中心,将它与两边墙壁的距离又细细测算了一遍。
他放下刻碣刀,眉宇间豁然开朗。打量殿内两侧陈设的兵器架和香桌,低声自语:“寻常人只见左右两边陈设之物格局不同,花样款式也不同,便不会再苛求所谓对称之美。于是更不容易发现,其实两边器物的尺寸皆有大小差别——这般布置,正为了掩饰正殿左右距离的不对称,右面那堵墙,应该是后来加建的。”
他将刻碣刀负在背上,快步走回第三排第三座铜铸香烛台边,伸出双手。握住烛台,上下左右,试探着晃了几下,忽然脸色一肃,牢牢把住烛台,将其自右朝左,轻轻旋了一圈。
殿内无声息。朱于渊边侧耳聆听,边放慢速度,继续将烛台旋了第二圈。右侧墙里忽传来轻微的“喀喀”声。
朱于渊沉住气,不紧不慢,将烛台旋满了三圈,烛台似已旋紧。无法再朝前转动,而右侧墙中的“喀喀”声也越来越响,墙正中挂着的一套红木兵器架忽然缓缓升起,露出墙中一方小小的红色木制暗门。
朱于渊放开烛台。提起风灯,来到那约一人高的红木暗门前。门上有小小的把手,他握住把手。稍一用力,门竟未上锁,顺势而开。
门内果然为一道窄窄的夹层。关帝庙大殿的真正侧墙,便在夹层另一端。朱于渊举起风灯,将那夹层照了一遍,那假墙与真墙之间,仅六尺的宽度。夹层的四面墙上,有三面空空荡荡,无任何装饰之物,唯有那堵真墙中央悬挂着一幅画,画纸上是很普通的山水,画工一般,也无署名落款。夹层的顶同大殿一样高,巨梁末端隐约可见。
在这窄长的空间里,所有的家俱,仅一桌一椅,也皆为红木制成。椅上空无一物,但桌上却有灯台,还摆着一个篮筐,篮筐中却盛着针线布卷和剪刀量尺,仿佛有人曾坐在这逼仄的空间里,静静缝补手中衣衫。
朱于渊打量了几眼桌椅,并未去动桌上之物,而是径直走向那幅山水画。画卷展开后的高度,与他的个头恰差不多。他端详了一会,忽然举起手,轻轻牵动挂绳,将画轴卷了起来。
山水画的背后,赫然现出一道长方形门洞,洞里幽幽深深,有一道窄窄的石制楼梯,斜斜通往下方。石梯并不长,另一端的尽头,是两扇紧闭的石门。
朱于渊回身举起风灯,另一手握住刻碣刀,一步一步,沿着石阶朝下走去。他走得很小心,两边的石墙很粗糙,昏黄的灯影里,依约可见人工砸凿的痕迹。夹层和石梯所在的通道都很窒闷,没有丝毫涌动的气流,但朱于渊每行一步,心头都凉飕飕的,恍如刚被寒风吹拂而过。
他在石门面前停下脚步。石门很朴素,宽度约五尺,其上没有任何纹饰,只在左边的墙上铸着一大一小两尊嘴中衔环的虎头。朱于渊将风灯放在地上,沿着石门的缝细细摸了一遍,忽然发现除去石门缝隙外,右边还有四道石缝,皆不过半尺长,恰组成一个“口”字形,看上去倒有些像一个封住的暗格。
他瞧了瞧一大一小的衔环虎头,心道:“大的应该是石门开启机关,小的多半便是暗格开启机关。”
他想了一想,便先伸手去扳那具小型虎口中的石环,可石环却纹丝不动。朱于渊握紧刻碣刀,左手缓缓移到大型虎口中的石环上,稍稍用力一拉,那石环格格连声,竟连着一根石棒,从虎嘴中降下大半尺,而那两扇紧闭的石门也伴随着格格的声音,訇然中开。
一股凉冷的气流自石门内涌流而出,尽数扑打在朱于渊身上。纵然他胆子再大,也不禁倒退了好几步。他端起刻碣刀,朝石门中望去,却见那被门扇切割成圆拱形的黑暗里,有一道身影正在淡淡的风灯光色中走近。
那是一名约十六七岁的少年。他身形纤瘦,穿一袭浅青衣衫——如瓷釉般的浅青色。他走得很慢,可是每一投足间,却有奇怪的光彩,在他胸前盘卷流溢。他慢慢在门后立定,与朱于渊相隔不过几步。他容颜清秀,脸色极其苍白,就像生着重病一般,可他的眼神却很温暖,周围凉寒与不安的氛围,刹那间仿佛都被他的眼神和浅浅笑容冲淡了。
他在门后朝朱于渊微微颔首,用清朗和悦的声音轻轻招呼道:
“你好。”(未完待续。。)
ps: 感谢慕雨纷纷童鞋投出的更新票,今晚决定加一更!更新时间大约在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