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刘承志正式进入昆阳省府衙,与众谋士、将官仔细核点昆阳省情况。
昆阳省位于大晋南疆,尽管不算富庶,土地人口却也不少,但是由于近年来杨希月横征暴敛,民多离心,不少人逃到了江南,目前记录在册的只有人口四千余万。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发现了多处铁矿,一方面利于兵器铸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府库收入。
此时,刘承志在本地减免赋税,减轻刑罚,不出两月,昆阳省民心归顺,不少逃到江南的人又纷纷回来。
同时,他铸造兵器,购买战马,仿照绵州城的做法征收兵员。
由于昆阳省靠近南蛮,民风彪悍,所得的兵士战斗力较强,加上刘承志之前的训练方法,承志军实力大增,目前已有八十万之众。
此时,各种讯息通过谍影门也纷纷进入刘承志的视野。原来,此时哥舒武吉已经占领了阳江省大部,但是与江南刺史李勋隆缠绵不绝,不分胜负。
不得已之下,哥舒武吉只得罢兵,向北方进发。武吉忌惮刘太尉的兵锋之盛,不敢发兵乌丸,开始进攻燕山省当地军阀闫忠卿。
而南蛮趁着昆阳省内乱,不停的骚扰边界,已然占领了昆阳省不少地盘,但是刘太尉当年在大晋与南蛮边境建立了大量的烽火台与防御设施,一时之间南蛮却也难以推进很快。
其实以前也一直有军情报到刘承志处,但是刘承志严令南部边境的部队不得与南蛮交战,只要南蛮的部队一出现,承志军就全部退入防御设施,此时南蛮部队已然日益骄纵。只是当地老百姓不堪其扰,已经有不少百姓逃离边境。
那一日夜间,刘承志处理完政务,来到了阳明府里的一座宅院。入得大门,只见庭院深深,当时已是仲春,桃树、李树花枝繁茂,满院子落英缤纷。
一名长着络腮胡子的老者正在赏花,见得刘承志过来,点了一下头,算是招呼过了,刘承志倒是不以为意,跟他抱拳道:“见过杨老先生
!”。
原来此人正是落凤城城主杨业成。杨业成哂笑道:“刘将军可是又来说我入伙啊?”
刘承志大方承认:“在下见老先生治军有方,颇为钦佩,愿意与先生共谋大业!”
杨业成道:“似你这般天天来,一般人只怕早已经动心了,只是我老头子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不想再折腾了!”
刘承志道:“先生如何自谦。我知道先生也有一个平定天下的愿望,这跟我是一样的,当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早结束眼前的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
杨业成身躯微微一抖,似有所动,道:“眼下的乱世众人,包括我,都不过是苟且偷生,想不到刘公子由此雄心,只是我心如死灰,早已不动心了!”
刘承志又道:“杨先生,我听说您有一子,已经有十年没见了?”
杨业成道:“是啊,要不是为了寻他,我如何会跟了杨希月将军!”
刘承志道:“听说当年你们失散于南蛮?”
杨业成眼睛一亮,道:“刘公子莫非有什么消息?”
刘承志从怀中拿出一副画来,道:“老先生请看!”
杨业成拿着画,仔细辨认起来,先是点点头,又是摇摇头,最后确定了下来,道:“刘公子,这幅画不知从何而来?”
刘承志道:“我自然有我的渠道,这幅画是贵公子现在的模样,可能跟十年前有所不同。”
杨业成道:“我之前也不敢确定,但是他的嘴角那颗痣却是逃不掉的,应该就是我儿宏毅!”
刘承志道:“如此甚好,贵公子目前正在南蛮军中,只要将军点头,我一定让你父子二人团聚!”
杨业成大喜,道:“如此有赖刘公子了!”
次日,刘承志带着杨业成见过众位谋士和将军,此时,承志军何去何从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战略选择,故远在绵州城的朱善昌和刘希武也被召到阳明城,大家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进军计划。
此次谋划,大家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就是先要打服南蛮,巩固后方,然后再向北方进发。
而朱善昌和杨业成的意见更为激进,就是将整个南蛮收为己有,作为大晋的一个行省。刘承志不置可否,但是大军南下已成定势了。
当日里,刘承志分兵二十万让朱善昌、刘玉壶带领仍然驻守于绵州城,绵州城有两十万承志军加上两万民兵,足以抵挡背面的李勋隆。
然后刘承志将刘希武调回阳明府,再次负责调配全军物资,以昆阳省为大后方,发兵六十万,向南方边境杀来。
南蛮位于大晋的南面,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仍然是部族制。
他们一共由三个大部落组成,大的曼西部落有人口上百万,是当地的统领;另外的胡利族和珠阙族合起来人口大约八十万;境内没有城池,所有居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但是南蛮民风彪悍,全民皆兵,战力颇为惊人。
大晋开朝以来多次征剿,数次落败,只有几十年前的刘太尉征讨至此,胜过一仗,将其打服,不敢再骚扰边境,但是由于大晋内乱,现在南蛮又开始蠢蠢欲动。
刘承志率领众将来到南疆之后,严令各部不得出击。
平时将部队拉出防御设施,在外围勤加训练,一旦南蛮部队过来,就赶紧退进城池,点起烽火,严加防守。
南蛮部队多是骑兵,没有攻城的辎重,故而无法与防御设施内的承志军交战,由于攻击没有对象,只有对附近的村落进行劫掠,慢慢得附近的村民也都躲入了防御设施以内。
南蛮部队一方面变得骄傲起来,以为承志军跟之前杨希月的部队差不了多少,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也苦于没有东西可抢,感觉甚是苦闷。
如此过了两个月,新加入承志军的兵员经过刘承志等人的调教,对于承志军的用兵之法更加熟悉起来,特别是对三人成虎阵已经运用得颇为娴熟。
昆阳省位于大晋南疆,尽管不算富庶,土地人口却也不少,但是由于近年来杨希月横征暴敛,民多离心,不少人逃到了江南,目前记录在册的只有人口四千余万。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发现了多处铁矿,一方面利于兵器铸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府库收入。
此时,刘承志在本地减免赋税,减轻刑罚,不出两月,昆阳省民心归顺,不少逃到江南的人又纷纷回来。
同时,他铸造兵器,购买战马,仿照绵州城的做法征收兵员。
由于昆阳省靠近南蛮,民风彪悍,所得的兵士战斗力较强,加上刘承志之前的训练方法,承志军实力大增,目前已有八十万之众。
此时,各种讯息通过谍影门也纷纷进入刘承志的视野。原来,此时哥舒武吉已经占领了阳江省大部,但是与江南刺史李勋隆缠绵不绝,不分胜负。
不得已之下,哥舒武吉只得罢兵,向北方进发。武吉忌惮刘太尉的兵锋之盛,不敢发兵乌丸,开始进攻燕山省当地军阀闫忠卿。
而南蛮趁着昆阳省内乱,不停的骚扰边界,已然占领了昆阳省不少地盘,但是刘太尉当年在大晋与南蛮边境建立了大量的烽火台与防御设施,一时之间南蛮却也难以推进很快。
其实以前也一直有军情报到刘承志处,但是刘承志严令南部边境的部队不得与南蛮交战,只要南蛮的部队一出现,承志军就全部退入防御设施,此时南蛮部队已然日益骄纵。只是当地老百姓不堪其扰,已经有不少百姓逃离边境。
那一日夜间,刘承志处理完政务,来到了阳明府里的一座宅院。入得大门,只见庭院深深,当时已是仲春,桃树、李树花枝繁茂,满院子落英缤纷。
一名长着络腮胡子的老者正在赏花,见得刘承志过来,点了一下头,算是招呼过了,刘承志倒是不以为意,跟他抱拳道:“见过杨老先生
!”。
原来此人正是落凤城城主杨业成。杨业成哂笑道:“刘将军可是又来说我入伙啊?”
刘承志大方承认:“在下见老先生治军有方,颇为钦佩,愿意与先生共谋大业!”
杨业成道:“似你这般天天来,一般人只怕早已经动心了,只是我老头子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不想再折腾了!”
刘承志道:“先生如何自谦。我知道先生也有一个平定天下的愿望,这跟我是一样的,当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早结束眼前的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
杨业成身躯微微一抖,似有所动,道:“眼下的乱世众人,包括我,都不过是苟且偷生,想不到刘公子由此雄心,只是我心如死灰,早已不动心了!”
刘承志又道:“杨先生,我听说您有一子,已经有十年没见了?”
杨业成道:“是啊,要不是为了寻他,我如何会跟了杨希月将军!”
刘承志道:“听说当年你们失散于南蛮?”
杨业成眼睛一亮,道:“刘公子莫非有什么消息?”
刘承志从怀中拿出一副画来,道:“老先生请看!”
杨业成拿着画,仔细辨认起来,先是点点头,又是摇摇头,最后确定了下来,道:“刘公子,这幅画不知从何而来?”
刘承志道:“我自然有我的渠道,这幅画是贵公子现在的模样,可能跟十年前有所不同。”
杨业成道:“我之前也不敢确定,但是他的嘴角那颗痣却是逃不掉的,应该就是我儿宏毅!”
刘承志道:“如此甚好,贵公子目前正在南蛮军中,只要将军点头,我一定让你父子二人团聚!”
杨业成大喜,道:“如此有赖刘公子了!”
次日,刘承志带着杨业成见过众位谋士和将军,此时,承志军何去何从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战略选择,故远在绵州城的朱善昌和刘希武也被召到阳明城,大家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进军计划。
此次谋划,大家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就是先要打服南蛮,巩固后方,然后再向北方进发。
而朱善昌和杨业成的意见更为激进,就是将整个南蛮收为己有,作为大晋的一个行省。刘承志不置可否,但是大军南下已成定势了。
当日里,刘承志分兵二十万让朱善昌、刘玉壶带领仍然驻守于绵州城,绵州城有两十万承志军加上两万民兵,足以抵挡背面的李勋隆。
然后刘承志将刘希武调回阳明府,再次负责调配全军物资,以昆阳省为大后方,发兵六十万,向南方边境杀来。
南蛮位于大晋的南面,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仍然是部族制。
他们一共由三个大部落组成,大的曼西部落有人口上百万,是当地的统领;另外的胡利族和珠阙族合起来人口大约八十万;境内没有城池,所有居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但是南蛮民风彪悍,全民皆兵,战力颇为惊人。
大晋开朝以来多次征剿,数次落败,只有几十年前的刘太尉征讨至此,胜过一仗,将其打服,不敢再骚扰边境,但是由于大晋内乱,现在南蛮又开始蠢蠢欲动。
刘承志率领众将来到南疆之后,严令各部不得出击。
平时将部队拉出防御设施,在外围勤加训练,一旦南蛮部队过来,就赶紧退进城池,点起烽火,严加防守。
南蛮部队多是骑兵,没有攻城的辎重,故而无法与防御设施内的承志军交战,由于攻击没有对象,只有对附近的村落进行劫掠,慢慢得附近的村民也都躲入了防御设施以内。
南蛮部队一方面变得骄傲起来,以为承志军跟之前杨希月的部队差不了多少,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也苦于没有东西可抢,感觉甚是苦闷。
如此过了两个月,新加入承志军的兵员经过刘承志等人的调教,对于承志军的用兵之法更加熟悉起来,特别是对三人成虎阵已经运用得颇为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