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都,铜雀台。
曹丕正欣赏一场新雪,心神畅慰,与往常赏雪不同,这次他戴着一副茶色水晶打磨的眼镜。
打磨水晶制作生活器皿的传统由来已久,田信早年得到一盏水晶杯子视为家中珍宝,后来又多方搜集水晶,对宝石、金银、象牙、宝珠之类不感兴趣,唯独喜欢水晶,以及一些奇异的琥珀。
曹丕送了一些水晶过去,他的谈判使者从关中回邺都时,也就顺路带来了田信的回礼,以及魏军中高级军吏的骨灰、随身遗物。
其中张雄、鲜于辅、张虎的盔甲经过修复后,也在遣还的名单中。
就关中决战来说,这三个人表现出色,只是时运不济,都因吴质的犹豫,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而轻易丧命,身死军覆。
或许是杀人诛心,或许是表达惋惜敬重,这三人的盔甲也被曹丕送还各自家中,由子弟继承。
曹丕居高远眺,能见城中许多公卿、诸侯宅院的朦胧景色,只觉得在茶色镜片下,一切都那么新奇。
雪地灼人眼睛,戴着茶色眼镜感觉景象光芒也润了许多,不由畅想夏日时戴着墨镜的视角。
眼镜这种东西就是个概念问题,打磨平镜几乎是加工难度最小的,很快他就能有十副、百副色泽各异,以金银装饰的眼镜。
至于放大镜之类的加工,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里就有制作冰镜聚光生火的记载,而金属冶炼、陶瓷烧制的副产品里就有琉璃、阳燧这类杂质杂色玻璃的副产品。
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阳燧,这是一种打磨为放大镜,可以聚光生火的杂色玻璃。
只是眼镜这种东西是没有的,曹丕已经准备大规模制作眼镜,这东西保准跟折扇一样会流行于中上层,能挣很多钱。
这个潮流引发的需求市场就在那里,皇室不去挣,其他家族也会着手去挣……挣钱么,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渔阳大捷以来本就心情渐好,这送来的眼镜等于是送了一个等待开发的奢侈品产业……做皇帝,也是很缺钱的。
只是朝中的事情越发的激烈,隐隐间仿佛回到了五六年前,很多事情已无法缓和,若各方都不肯退一步、退两步,退让出一条通道来,那各方之间必然要厮杀一场,杀出一个走得通的路。
这些年的战争已经证明原来的路走不通,魏军的人海战术在汉中时吃瘪,险些被刘备追击、歼灭;襄樊决战也是如此,在各军开拔还没有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关羽逆势进击,将曹仁打的措手不及。
后来襄阳决战时,曹仁麾下精锐交由牛金统率去冲击夏侯兰所部,这里没能突破,于是各线魏军就不行了,接连溃走。
等后来于禁、庞德驰援的许都中军、关陇援军被水淹后,整体局势就彻底崩了;若不是曹仁死守樊城争取了宝贵的半个月时间,等来了孙权请降、淮南二十六军后撤到豫州,否则那当时就全局崩解了。
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外军缺乏作战的士气。
不止是屯田制范围下的外军,就连一些中军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中军的士家聚集生活在都城区域,家庭财产、成员人身权利受到基本的保护,所以中军的战斗力相对高一些。
而外军的战斗力,真的不能指望。
很多时候,不是将领缺乏勇气,而是真的不敢去打。
特别是面对斩将夺旗的田信时,任何一个主将被杀,其麾下吏士失去约束,会迅速瓦解、奔逃;甚至发展到最后,已经到了将领无法约束、驱使、率领吏士去跟田信对垒的地步。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就是魏军的致命要害,当无法以军队规模恐吓对方时,当无法使用汉朝廷名义联合军阀部队作战时,仅靠各个精锐部队去打……夏侯渊、曹仁就是榜样。
后来的曹真、夏侯尚也都是例子,整个魏军绝大多数军队的基层吏士没有作战的热情,持抵触、敷衍态度。
如果把汉军封锁在益州,那依靠庞大的体量和最强的人口繁衍基数,可以不断的容错,能把老一辈汉军骨干耗死;至于吴军……魏军从未正眼看过这些鼠辈。
可惜,决定天下命运的襄樊决战里,汉军横扫魏吴二军。
再然后,骄横大意的魏军忽视了内部的问题,继续跟北伐的汉军硬碰硬,碰来碰去都给碰碎了。
这些年以来,即便魏国君臣有心改革弊端,可每年不是打仗,就在为打仗做准备。
到目前,已经具有改革的外部环境,是否要执行改革,改革力度的把握,就是曹魏朝廷争论的重点。
曹丕待在铜雀台也躲不了多久清闲,临近终末,重量级的朝臣陆续前往铜雀台表达看法。
就这样,曹丕戴着茶色墨镜分别接见,好在结果值得欣慰,董昭、裴潜、傅巽、蒋济等人纷纷表达改革意愿,区别只是规模大小。
最后来表达意见的是刘晔,他始终是一副深谋远虑的模样,见曹丕时表现的非常为难。
曹丕略感惊诧,摘掉墨镜审视刘晔:“卿即难言,何复至此?”
“陛下,至此社稷危难之际,臣不敢不来。”
刘晔长吁短叹,垂头片刻,又抬头说:“司马仲达为国做谋,朝野多有攻讦,以其类比夏王,意在中伤。仲达亦知兵制关系国本,改则有跟汉室一争之力,不改唯死而已。值此社稷存亡之际,臣亦深感惶恐。”
曹丕听到话又把墨镜戴上,头后仰望着大殿穹顶:“惶恐什么?仲达也有惶恐啊……可事至如今,已病入肌理,犹如人之烂疮,不剜难活。”
见皇帝已有决断,刘晔当即口吻坚决:“诚如陛下卓见,此破釜沉舟之际,断不可踌躇。”
谁都怕效仿府兵制度,再出一个类似田信的人。
看一看如旭日东升的季汉,硬是被田信割裂版图,将汉军主力堵在荆益二州。
如果田信卡住南阳不放行,汉室朝廷又没有决心打内战,那么季汉版图极有可能一分为五、一分为六。
魏国自然不能改府兵,司马懿在奏疏中要集合边郡,效仿府兵、汉僮制度,改制建立一种边镇兵制,一开口就要立幽云六镇军,也规划河北、河东、太原、洛阳地区进行军镇改制,立十军镇。
朝中反对的最大突破点就在于对司马懿忠诚、对今后幽云六镇的怀疑。
六镇从建立开始,必然胡风炽烈,若压不住胡风,必成大祸。
一些曹氏宗族老人已经叫嚣处死、严惩司马懿……可如果不改,大魏还能存在几年?
底层吏士,还有没有继续为大魏效死的决心?
保卫大魏的,究竟是朝廷公卿,还是披坚执锐的吏士?
道理是明白的,可就是为难。
曹丕正欣赏一场新雪,心神畅慰,与往常赏雪不同,这次他戴着一副茶色水晶打磨的眼镜。
打磨水晶制作生活器皿的传统由来已久,田信早年得到一盏水晶杯子视为家中珍宝,后来又多方搜集水晶,对宝石、金银、象牙、宝珠之类不感兴趣,唯独喜欢水晶,以及一些奇异的琥珀。
曹丕送了一些水晶过去,他的谈判使者从关中回邺都时,也就顺路带来了田信的回礼,以及魏军中高级军吏的骨灰、随身遗物。
其中张雄、鲜于辅、张虎的盔甲经过修复后,也在遣还的名单中。
就关中决战来说,这三个人表现出色,只是时运不济,都因吴质的犹豫,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而轻易丧命,身死军覆。
或许是杀人诛心,或许是表达惋惜敬重,这三人的盔甲也被曹丕送还各自家中,由子弟继承。
曹丕居高远眺,能见城中许多公卿、诸侯宅院的朦胧景色,只觉得在茶色镜片下,一切都那么新奇。
雪地灼人眼睛,戴着茶色眼镜感觉景象光芒也润了许多,不由畅想夏日时戴着墨镜的视角。
眼镜这种东西就是个概念问题,打磨平镜几乎是加工难度最小的,很快他就能有十副、百副色泽各异,以金银装饰的眼镜。
至于放大镜之类的加工,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里就有制作冰镜聚光生火的记载,而金属冶炼、陶瓷烧制的副产品里就有琉璃、阳燧这类杂质杂色玻璃的副产品。
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阳燧,这是一种打磨为放大镜,可以聚光生火的杂色玻璃。
只是眼镜这种东西是没有的,曹丕已经准备大规模制作眼镜,这东西保准跟折扇一样会流行于中上层,能挣很多钱。
这个潮流引发的需求市场就在那里,皇室不去挣,其他家族也会着手去挣……挣钱么,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渔阳大捷以来本就心情渐好,这送来的眼镜等于是送了一个等待开发的奢侈品产业……做皇帝,也是很缺钱的。
只是朝中的事情越发的激烈,隐隐间仿佛回到了五六年前,很多事情已无法缓和,若各方都不肯退一步、退两步,退让出一条通道来,那各方之间必然要厮杀一场,杀出一个走得通的路。
这些年的战争已经证明原来的路走不通,魏军的人海战术在汉中时吃瘪,险些被刘备追击、歼灭;襄樊决战也是如此,在各军开拔还没有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关羽逆势进击,将曹仁打的措手不及。
后来襄阳决战时,曹仁麾下精锐交由牛金统率去冲击夏侯兰所部,这里没能突破,于是各线魏军就不行了,接连溃走。
等后来于禁、庞德驰援的许都中军、关陇援军被水淹后,整体局势就彻底崩了;若不是曹仁死守樊城争取了宝贵的半个月时间,等来了孙权请降、淮南二十六军后撤到豫州,否则那当时就全局崩解了。
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外军缺乏作战的士气。
不止是屯田制范围下的外军,就连一些中军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中军的士家聚集生活在都城区域,家庭财产、成员人身权利受到基本的保护,所以中军的战斗力相对高一些。
而外军的战斗力,真的不能指望。
很多时候,不是将领缺乏勇气,而是真的不敢去打。
特别是面对斩将夺旗的田信时,任何一个主将被杀,其麾下吏士失去约束,会迅速瓦解、奔逃;甚至发展到最后,已经到了将领无法约束、驱使、率领吏士去跟田信对垒的地步。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就是魏军的致命要害,当无法以军队规模恐吓对方时,当无法使用汉朝廷名义联合军阀部队作战时,仅靠各个精锐部队去打……夏侯渊、曹仁就是榜样。
后来的曹真、夏侯尚也都是例子,整个魏军绝大多数军队的基层吏士没有作战的热情,持抵触、敷衍态度。
如果把汉军封锁在益州,那依靠庞大的体量和最强的人口繁衍基数,可以不断的容错,能把老一辈汉军骨干耗死;至于吴军……魏军从未正眼看过这些鼠辈。
可惜,决定天下命运的襄樊决战里,汉军横扫魏吴二军。
再然后,骄横大意的魏军忽视了内部的问题,继续跟北伐的汉军硬碰硬,碰来碰去都给碰碎了。
这些年以来,即便魏国君臣有心改革弊端,可每年不是打仗,就在为打仗做准备。
到目前,已经具有改革的外部环境,是否要执行改革,改革力度的把握,就是曹魏朝廷争论的重点。
曹丕待在铜雀台也躲不了多久清闲,临近终末,重量级的朝臣陆续前往铜雀台表达看法。
就这样,曹丕戴着茶色墨镜分别接见,好在结果值得欣慰,董昭、裴潜、傅巽、蒋济等人纷纷表达改革意愿,区别只是规模大小。
最后来表达意见的是刘晔,他始终是一副深谋远虑的模样,见曹丕时表现的非常为难。
曹丕略感惊诧,摘掉墨镜审视刘晔:“卿即难言,何复至此?”
“陛下,至此社稷危难之际,臣不敢不来。”
刘晔长吁短叹,垂头片刻,又抬头说:“司马仲达为国做谋,朝野多有攻讦,以其类比夏王,意在中伤。仲达亦知兵制关系国本,改则有跟汉室一争之力,不改唯死而已。值此社稷存亡之际,臣亦深感惶恐。”
曹丕听到话又把墨镜戴上,头后仰望着大殿穹顶:“惶恐什么?仲达也有惶恐啊……可事至如今,已病入肌理,犹如人之烂疮,不剜难活。”
见皇帝已有决断,刘晔当即口吻坚决:“诚如陛下卓见,此破釜沉舟之际,断不可踌躇。”
谁都怕效仿府兵制度,再出一个类似田信的人。
看一看如旭日东升的季汉,硬是被田信割裂版图,将汉军主力堵在荆益二州。
如果田信卡住南阳不放行,汉室朝廷又没有决心打内战,那么季汉版图极有可能一分为五、一分为六。
魏国自然不能改府兵,司马懿在奏疏中要集合边郡,效仿府兵、汉僮制度,改制建立一种边镇兵制,一开口就要立幽云六镇军,也规划河北、河东、太原、洛阳地区进行军镇改制,立十军镇。
朝中反对的最大突破点就在于对司马懿忠诚、对今后幽云六镇的怀疑。
六镇从建立开始,必然胡风炽烈,若压不住胡风,必成大祸。
一些曹氏宗族老人已经叫嚣处死、严惩司马懿……可如果不改,大魏还能存在几年?
底层吏士,还有没有继续为大魏效死的决心?
保卫大魏的,究竟是朝廷公卿,还是披坚执锐的吏士?
道理是明白的,可就是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