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袁耀虽然昨晚很晚才睡,但还是坚持四更天就起来了,因为昨天的晚宴上袁术对他说了,从今天开始,他也要上早朝参与政事了,等乔玄回来了,再一起为他举行成人礼,到时就要独自开府了。
在秀儿和香儿的服侍下,袁耀洗漱吃了些点心后,就去了崇德殿准备上早朝。
汉朝是火德,火生土,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陈国的大夫辕涛涂,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所以仲家王朝上至袁术下至百官的服侍全是黄色的。
袁耀身穿黄色的太子服,上面绣有八条龙,张牙舞爪,袁耀穿上后很是威武,看的两个小侍女连连称叹。
快到五更天时,袁耀来到了午门前面,那些大臣们都已经排好队等了不少时间了,看见袁耀到来,只有张勋和韩胤没有意外的表情,上前行礼,其他的大臣虽然很是惊奇,但是都纷纷前来向袁耀行礼,行礼后大多数人都没离开,向袁耀攀谈讨好。
袁耀本来只认识张勋和韩胤,经过这么一番交谈,倒是让他认识了不少“名人”。
“二五仔”雷薄和陈兰,雷薄和陈兰在袁术九月之战失败后就叛变了,掠粮草奔于灊山,后来袁术想去投靠袁绍时被刘备截住退路,纪灵还被张飞给杀了,无奈下又回到寿春,中途想要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的部曲雷薄、陈兰,却为雷薄等拒绝,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于是又退军至江亭。当时军中仅有麦屑三十斛。时六月盛暑,袁术欲得蜜浆解渴,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最后呕血斗余而死。
袁耀想起史书上他们的事例,表面上对他们的谈话很热情,但是暗地里已经在想怎么杀掉他们了。
还有就是被夏侯悙三合杀了的桥蕤桥大先锋,虽然看史书上描述的有些废材,但是袁耀看他也有一流初期的武力,被一流后期的夏侯悙三合就杀了,估计也是当时他驻守的苦城城破在即,心里悲凉慌乱,才导致发挥失常的,当时曹操帅大军七万攻击苦城,袁术向寿春逃走,桥蕤只有两千人守苦城断后,显然已经被袁术抛弃了,但是他却选择全力拖延曹操大军,直至战死无一句怨言。
而接下来的几个人,是陈纪,乐就,李丰和梁刚了,他们四人在曹操攻破苦城后,苦守寿春,袁术此时已经渡过淮河避难去了,在军心低迷的情况下,虽然寿春城墙高大,但是也没有守太久,四人被抓到后,却无一投降,全被曹操斩首示众了。
袁耀都很真心地与他们一一交谈,他们虽然都只有二流巅峰的武力,但是就冲他们那份愚忠,袁耀也不能辜负他们,必要重用之。
还有一个,以前是扬州长史现在是仲家司空的杨弘了。
杨弘很是谦恭地对袁耀说了句,“微臣教子无方,劣子杨杰得罪了太子殿下,多谢殿下不计前嫌地手下留情,派人把他送回了府里,微臣本该早来请罪的,但是殿下去了庐江,这些天劣子一直求我向殿下求情,能让他再进殿下的骑军,从小兵做起,向殿下学习,争取能够打败那个军司马陈到,以往他总是顽劣不成大器,这次微臣看他确实是真心诚意地想浪子回头了,只好来恳求殿下了。”
袁耀想了半天才想到这杨杰是谁,就是那个在校场上被陈到打败的小军官,看来自己的一时无心之举,只是心中不忍他失败后那般凄惨末落的神情,就派人送那杨杰回去了,想不到他还感恩在心啊,陈到对他的打击倒是点醒了他,激起了斗志,这是好事啊。
袁耀对杨弘笑了笑,“司空大人言重了,既然杨杰他有这份上进心总是好的,就来做我的亲兵吧。”
杨弘闻言惊喜地向袁耀行礼道:“多谢殿下,”他知道宰相门前七品官,这袁耀的亲兵可比以前的校尉还要好啊。
袁耀看史书中对杨弘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杨弘对袁术的多次错误都直言力谏,比如说过借孙策兵马征江东就是养虎为患,只是袁术不听良言,在袁术死后,史书上就没有记载杨弘这个人了,估计是随袁术一起死了吧。
所以袁耀把杨杰作为自己的亲兵,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拉拢杨弘,只有一小部分是看杨杰还有潜力可挖,现在十八岁是二流初期,骨头还在发育,还有上升的空间,不像袁天他们已经二十七八了,骨头已经定型了。
杨弘达到了目的,高兴地从新站进了队伍里。
袁耀看了只有四个人行礼后就回到了队伍,没有攀谈,还有一个没来行礼,一个是武将打扮,排在张勋的身后,就是车骑将军纪灵了,还有一个是站在文官第二位的,是仲家司徒阎象了。
最后两个没有与袁耀攀谈的人是站在文官后面的,其中一个看上去三十出头,体格有些消瘦,独自一人,并不与人交谈,袁耀观其服饰,虽然只是个谏议大夫,连九卿也不是,在大汉他这般年纪能达到这个地位很是难得了,但是比起旁边一大堆的三公和大将军什么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但是他自有一股高洁孤傲之气,再加上那满脸正气,袁耀一看就顿生好感,不过是谁呢?袁术手下应该没这么出彩的谋士吧!
另一个官职比谏议大夫还要小,只是个议郎,也是三十上下,他虽然也是独自站立在一边,但是却用好奇中略带点希望的眼神观察着袁耀。
虽然袁耀想礼贤下士主动地上前与这四人攀谈,毕竟有脾气的大多数应该都是人才,但还是要顾虑一下其他大臣的感受的,压住好奇并没有上前。
毕竟主动来交好你,你不在乎,不和你交谈的,你倒巴巴地贴上去,不是犯贱吗?这样以后人人都装清高,谁还来理你啊,反正越不睬你,你才会越看重。
至于那个没来行礼的是站在文官首位的,袁耀还是要上前主动行礼的。
“侄儿袁耀见过叔叔。”
仲家太尉袁胤闻言很高兴,笑了笑,“耀儿不必多礼,听说你这次去了庐江还抱了媳妇回来了,一晃多年,耀儿真是长大了。”
袁耀听了一阵尴尬,讪笑着没说话。这袁胤虽然只是袁术的从弟,没什么突出的才能,但是他从小就跟在袁术身边,是袁术的铁杆粉丝,袁术对他极其信任,再加上他是看着袁耀从小长大的,他自己并没有儿女,所以对袁耀和袁媛的喜爱并不输于袁术和冯氏多少。
袁耀记忆里对他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即便现在是太子了,他们之间都还是叔侄关系,也只是叔侄关系,这份亲情是不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的。
不一会,到了五更,皇宫卫尉桥蕤就准时命人把午门打开了,文武百官通过金光桥走进崇德殿,袁耀看着这气派的大殿,暗自点点头,虽是仅占淮南的伪朝,但是却也气势十足,并不像是个暴发户。
文左武右,袁耀看能上朝议事的官员中,武将有九个,分别是张勋,纪灵,桥蕤,雷薄,陈纪,乐就,陈兰,李丰,梁刚。
而文臣有九个,前面五个分别是阎象,杨弘,袁胤,韩胤和那个满脸正气的文官,后面四个应该是凑数的,在袁耀来之前,文武都是九人,才显得搭配有气势。
袁耀就站在了右边,袁胤虽然只把袁耀当成是侄儿,但是在这种正规场合,若袁耀站在左边,他肯定会让袁耀站在了左边首位的,让叔叔居于自己之下,袁耀还是有些不太舒服的。
张勋心里早就认可了袁耀,十分敬畏他,立刻就请袁耀站在了右边首位,其他人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左边站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阎象和杨弘看着袁耀的背影,心里都有些期盼,忠臣不侍二主,他们这一生已经认了袁术为主了,只是这段时间,袁术称帝骄奢淫逸,根本听不进去他们的苦谏,心中失望透顶,以为未来再无希望,胸中所学再也无法造福万民,只能追随袁术去地下了。
但是他们发现袁术最近一改勤俭的作风,打听之下,发现这是太子袁耀的劝诫之功,立刻又对未来有了希望。
袁耀并不知道阎象和杨弘都将希望放在了他的身上,还是在想着那个高洁雅致的文官是谁。
经过一番仔细回想,才想起这个人应该就是袁涣了。
袁涣虽也姓袁,但跟袁家无丝毫关系,他为人正直,袁术虽敬他,但是却不能用他。后来袁术死后,他还在吕布手下做事,但是也不得志,毕竟他那直言不讳的性子,主公不是明君的话,肯定是无法任用的。
袁涣直到归了曹操后,才被重用,虽然只做了几年官就死了,但是给曹操的帮助还是不少的,死后曹操还为他流下了眼泪,这待遇可就不多见了,绝对是大才啊。
袁涣在政务上很是能干,做官清正廉明,在曹操军屯的时候也提了不少建议,袁耀想要改革和进行军屯的话还是要多多询问他的。(袁涣的确是大才,能力强品德好,在政务上就算比不上荀彧,也不会比孙策的二张差的,不知道的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就在袁耀想着怎么获取袁涣的效忠的时候,袁术上朝了,众臣行礼后,就开始议事了。
在秀儿和香儿的服侍下,袁耀洗漱吃了些点心后,就去了崇德殿准备上早朝。
汉朝是火德,火生土,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陈国的大夫辕涛涂,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所以仲家王朝上至袁术下至百官的服侍全是黄色的。
袁耀身穿黄色的太子服,上面绣有八条龙,张牙舞爪,袁耀穿上后很是威武,看的两个小侍女连连称叹。
快到五更天时,袁耀来到了午门前面,那些大臣们都已经排好队等了不少时间了,看见袁耀到来,只有张勋和韩胤没有意外的表情,上前行礼,其他的大臣虽然很是惊奇,但是都纷纷前来向袁耀行礼,行礼后大多数人都没离开,向袁耀攀谈讨好。
袁耀本来只认识张勋和韩胤,经过这么一番交谈,倒是让他认识了不少“名人”。
“二五仔”雷薄和陈兰,雷薄和陈兰在袁术九月之战失败后就叛变了,掠粮草奔于灊山,后来袁术想去投靠袁绍时被刘备截住退路,纪灵还被张飞给杀了,无奈下又回到寿春,中途想要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的部曲雷薄、陈兰,却为雷薄等拒绝,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于是又退军至江亭。当时军中仅有麦屑三十斛。时六月盛暑,袁术欲得蜜浆解渴,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最后呕血斗余而死。
袁耀想起史书上他们的事例,表面上对他们的谈话很热情,但是暗地里已经在想怎么杀掉他们了。
还有就是被夏侯悙三合杀了的桥蕤桥大先锋,虽然看史书上描述的有些废材,但是袁耀看他也有一流初期的武力,被一流后期的夏侯悙三合就杀了,估计也是当时他驻守的苦城城破在即,心里悲凉慌乱,才导致发挥失常的,当时曹操帅大军七万攻击苦城,袁术向寿春逃走,桥蕤只有两千人守苦城断后,显然已经被袁术抛弃了,但是他却选择全力拖延曹操大军,直至战死无一句怨言。
而接下来的几个人,是陈纪,乐就,李丰和梁刚了,他们四人在曹操攻破苦城后,苦守寿春,袁术此时已经渡过淮河避难去了,在军心低迷的情况下,虽然寿春城墙高大,但是也没有守太久,四人被抓到后,却无一投降,全被曹操斩首示众了。
袁耀都很真心地与他们一一交谈,他们虽然都只有二流巅峰的武力,但是就冲他们那份愚忠,袁耀也不能辜负他们,必要重用之。
还有一个,以前是扬州长史现在是仲家司空的杨弘了。
杨弘很是谦恭地对袁耀说了句,“微臣教子无方,劣子杨杰得罪了太子殿下,多谢殿下不计前嫌地手下留情,派人把他送回了府里,微臣本该早来请罪的,但是殿下去了庐江,这些天劣子一直求我向殿下求情,能让他再进殿下的骑军,从小兵做起,向殿下学习,争取能够打败那个军司马陈到,以往他总是顽劣不成大器,这次微臣看他确实是真心诚意地想浪子回头了,只好来恳求殿下了。”
袁耀想了半天才想到这杨杰是谁,就是那个在校场上被陈到打败的小军官,看来自己的一时无心之举,只是心中不忍他失败后那般凄惨末落的神情,就派人送那杨杰回去了,想不到他还感恩在心啊,陈到对他的打击倒是点醒了他,激起了斗志,这是好事啊。
袁耀对杨弘笑了笑,“司空大人言重了,既然杨杰他有这份上进心总是好的,就来做我的亲兵吧。”
杨弘闻言惊喜地向袁耀行礼道:“多谢殿下,”他知道宰相门前七品官,这袁耀的亲兵可比以前的校尉还要好啊。
袁耀看史书中对杨弘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杨弘对袁术的多次错误都直言力谏,比如说过借孙策兵马征江东就是养虎为患,只是袁术不听良言,在袁术死后,史书上就没有记载杨弘这个人了,估计是随袁术一起死了吧。
所以袁耀把杨杰作为自己的亲兵,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拉拢杨弘,只有一小部分是看杨杰还有潜力可挖,现在十八岁是二流初期,骨头还在发育,还有上升的空间,不像袁天他们已经二十七八了,骨头已经定型了。
杨弘达到了目的,高兴地从新站进了队伍里。
袁耀看了只有四个人行礼后就回到了队伍,没有攀谈,还有一个没来行礼,一个是武将打扮,排在张勋的身后,就是车骑将军纪灵了,还有一个是站在文官第二位的,是仲家司徒阎象了。
最后两个没有与袁耀攀谈的人是站在文官后面的,其中一个看上去三十出头,体格有些消瘦,独自一人,并不与人交谈,袁耀观其服饰,虽然只是个谏议大夫,连九卿也不是,在大汉他这般年纪能达到这个地位很是难得了,但是比起旁边一大堆的三公和大将军什么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但是他自有一股高洁孤傲之气,再加上那满脸正气,袁耀一看就顿生好感,不过是谁呢?袁术手下应该没这么出彩的谋士吧!
另一个官职比谏议大夫还要小,只是个议郎,也是三十上下,他虽然也是独自站立在一边,但是却用好奇中略带点希望的眼神观察着袁耀。
虽然袁耀想礼贤下士主动地上前与这四人攀谈,毕竟有脾气的大多数应该都是人才,但还是要顾虑一下其他大臣的感受的,压住好奇并没有上前。
毕竟主动来交好你,你不在乎,不和你交谈的,你倒巴巴地贴上去,不是犯贱吗?这样以后人人都装清高,谁还来理你啊,反正越不睬你,你才会越看重。
至于那个没来行礼的是站在文官首位的,袁耀还是要上前主动行礼的。
“侄儿袁耀见过叔叔。”
仲家太尉袁胤闻言很高兴,笑了笑,“耀儿不必多礼,听说你这次去了庐江还抱了媳妇回来了,一晃多年,耀儿真是长大了。”
袁耀听了一阵尴尬,讪笑着没说话。这袁胤虽然只是袁术的从弟,没什么突出的才能,但是他从小就跟在袁术身边,是袁术的铁杆粉丝,袁术对他极其信任,再加上他是看着袁耀从小长大的,他自己并没有儿女,所以对袁耀和袁媛的喜爱并不输于袁术和冯氏多少。
袁耀记忆里对他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即便现在是太子了,他们之间都还是叔侄关系,也只是叔侄关系,这份亲情是不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的。
不一会,到了五更,皇宫卫尉桥蕤就准时命人把午门打开了,文武百官通过金光桥走进崇德殿,袁耀看着这气派的大殿,暗自点点头,虽是仅占淮南的伪朝,但是却也气势十足,并不像是个暴发户。
文左武右,袁耀看能上朝议事的官员中,武将有九个,分别是张勋,纪灵,桥蕤,雷薄,陈纪,乐就,陈兰,李丰,梁刚。
而文臣有九个,前面五个分别是阎象,杨弘,袁胤,韩胤和那个满脸正气的文官,后面四个应该是凑数的,在袁耀来之前,文武都是九人,才显得搭配有气势。
袁耀就站在了右边,袁胤虽然只把袁耀当成是侄儿,但是在这种正规场合,若袁耀站在左边,他肯定会让袁耀站在了左边首位的,让叔叔居于自己之下,袁耀还是有些不太舒服的。
张勋心里早就认可了袁耀,十分敬畏他,立刻就请袁耀站在了右边首位,其他人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左边站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阎象和杨弘看着袁耀的背影,心里都有些期盼,忠臣不侍二主,他们这一生已经认了袁术为主了,只是这段时间,袁术称帝骄奢淫逸,根本听不进去他们的苦谏,心中失望透顶,以为未来再无希望,胸中所学再也无法造福万民,只能追随袁术去地下了。
但是他们发现袁术最近一改勤俭的作风,打听之下,发现这是太子袁耀的劝诫之功,立刻又对未来有了希望。
袁耀并不知道阎象和杨弘都将希望放在了他的身上,还是在想着那个高洁雅致的文官是谁。
经过一番仔细回想,才想起这个人应该就是袁涣了。
袁涣虽也姓袁,但跟袁家无丝毫关系,他为人正直,袁术虽敬他,但是却不能用他。后来袁术死后,他还在吕布手下做事,但是也不得志,毕竟他那直言不讳的性子,主公不是明君的话,肯定是无法任用的。
袁涣直到归了曹操后,才被重用,虽然只做了几年官就死了,但是给曹操的帮助还是不少的,死后曹操还为他流下了眼泪,这待遇可就不多见了,绝对是大才啊。
袁涣在政务上很是能干,做官清正廉明,在曹操军屯的时候也提了不少建议,袁耀想要改革和进行军屯的话还是要多多询问他的。(袁涣的确是大才,能力强品德好,在政务上就算比不上荀彧,也不会比孙策的二张差的,不知道的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就在袁耀想着怎么获取袁涣的效忠的时候,袁术上朝了,众臣行礼后,就开始议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