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由来不可求,刀剑相投几时休。几回腥风血雨,无数恨与仇。愿为野鹤逐闲云,如何能够?伤心芸芸众生,自我伤残。捶胸洒泪问苍天,为甚人类如此好斗?流血断头何所求,和平神州。
窜走山野者杀;聚啸河泽者杀;逃避差科者杀;无良民证书者罚银十五贯,立即迁徙当徒;各村保甲守护相望,勿违官禁,走失村民者连坐。
宣武节度使特示
自黄巢造逆之后,唐朝江山危若累卵,流寇四窜,天下大乱。各路藩镇军阀以征讨黄巢余逆之名,暗中干着招兵买马,争夺地盘,蚕食李氏唐朝江山的无耻勾当。此时唐朝皇帝昭宗的政令根本传不出长安城,只能龟缩在长安一隅夜郎自大。而正忙着吞食天下的各路枭雄,谁也没拿李唐皇帝当回事。
许多读者也许至今也搞不懂代表中国最强盛的唐朝为什么陷入动乱?笔者依据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唐朝之所以大乱,原因是唐朝中央无兵可遣,也没有钱招兵买马。一个没兵的朝廷岂能不乱,岂能不亡。造成这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唐朝贵族和他的既得利益者士族同盟自毁长城;二是藩镇割据削弱唐朝中央政府实力。
自唐之前,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发动战争或者抵制异族侵略,都是从农民中抽丁征兵,为帝王家打仗卖命送死是农民应尽的义务,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农民们耕帝王家的田,就要无条件服从皇帝征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胆敢抗命,杀你没商量。自唐之前,中国境内所有王朝都没有职业军人这个概念。帝王征战,兵从何来?王朝疆域内所有的人都是兵,其实就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凡六十岁以下的人,一挨国家有事,必须服役。这种兵役法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国家体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匈奴、契丹等国家,一旦与邻国开战,男女老少一齐上阵。
而在唐朝之前,中国历代王朝也是奉行这一套兵役法。这套兵役法有很多败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搞到农民忍无可忍。读过《木兰辞》的读者应该有个印象,木兰代父从军,自己买马打造兵器,甚至自己准备干粮,皇帝请你替他打江山还不管饭哩,实在太离谱了。这些当兵的农民在打仗其间可以免税,不过打完仗回家种田,该交的税还是照交。
入唐以后,国家承太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些农民兵好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你以为这些贵族和士族官员是白痴呀?放着这么多好处便宜不占,人不为己,当心天诛地灭。皇室权贵与士族集团挖空心思调遣这些士兵为自己摆阔充门面,修建皇宫城墙,修建庄园屋宇,甚至充当修建陵园家坟的杂役,把这些农民呼来喝去,象使用奴仆一般羞辱作贱,你说爽不爽?有工资吗?你休想。包饭吗?你自己解决。
那时候这些皇室权贵和士族官员当然很爽,不过农民就很不爽。惹不起躲得起,于是农民被迫抛荒土地,落草为寇,纷纷聚啸山林河泽,做强盗勾当去了。做强盗被逮住难免砍头,但活得比当兵更有尊严。
到唐高宗武后那时,唐朝那套以农民为主,征召战士的府兵制度基本完蛋了,折冲府(国防部)无兵可交,一旦国家有事,怎么办?安史之乱,让无兵可遣的唐朝吃尽苦头。幸亏郭子仪有办法弄出一支军队,再塑李唐,否则唐朝提早完蛋了。郭子仪搞那套呀?他当然不会搞李唐搞过那套己经证明行不通的征兵法。李唐那套怎么搞的?读过杜甫《石吏壕》的人应该有点印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老翁逾墙走。……”李唐那套靠欺压农民的征兵制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郭子仪如果还兴那一套,一个兵也拉不来。郭子仪绝不是脑残之辈,他首创在民间招募勇敢的做法,说白了就是雇佣兵役制,因郭子仪这么一弄,中国从此就诞生了职业军人这个行业。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设置十个节度经略使(十大军区)作为唐朝边防戍边的主要军队,是为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和长乐郡三捉守。
节度使的设置,催生了藩镇割据。因为节度使以自己辖地的赋税招聘职业军人,形成地方武装。而这些地方武装一旦坐大,就会拥兵自重,不但赋税不上交中央政府,而且还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强臣压主的局面。节度使花钱雇佣的职业军人,说白了就是拿国家的钱培养一支私人的军队。比喻朱温用河南、山东赋税发展起来的一支军队,按照传统说法叫做“朱家军”,而不是唐军。而当兵的人也只认直接给他发饷粮的老板,替那个给他工资的老板卖命。
唐朝由治到乱,问题就是出在藩镇割据这个源头上。而藩镇炽兴,形成私人军队,同时造成唐朝中央财政危机,因为地方节使度“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军队),又有其财赋(税收)。”地方政府不向中央交税,最后唐朝中央国库真是内帑空空,一贫如洗,又穷又窝囊,搞到那个叫昭宗的皇帝死时连付棺材板都没有,只是用草席包裹埋了。(这事不是作者杜撰,有央视十套电视节目发掘唐昭宗墓录像为证。)天下大乱,不仅老百姓受苦受难,连皇帝老子也没有好日子过。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江山怎能维持下去?而藩镇割据有兵就是霸王,我想干啥就干啥,舍得一身剐,把皇帝也拉下马。
各路藩镇有了自己的军队之后,胆子渐大,一个个胡作非为,无法无天,争地盘,掠人口,不在话下。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带来巨大破坏,象长安、潼关、洛阳这些唐朝大城市的人口在军阀混战中消耗净尽,弄得十室九空。
中原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祸,常常携家带口,举族南迁。现在江南、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数是这场大迁徙中的逃难人后代。当时逃避兵祸的老百姓有两条路线,一是南下,二是西迁。西迁只要是向太行山和秦岭一带深山老林藏匿,现在太行山深处还发现一些在穷乡僻壤兴建的村落,村民出山入山,路险行难,象闯鬼门关,经过所谓百丈天梯,鬼愁悬崖等等许多天险才能进入村子。说到底,这些村民其实是躲避五代十国战乱逃难人的后代,因为中原一带兵连祸结,才不得不在这种穷山恶水中求生定居。
大多数藩镇割据对这些逃避战祸的难民都恨入骨髓,因为军阀们抢到地盘,难免要雇佣农民替他们耕田种地,军阀只有通过残酷剥削自己辖下的人民,才能弄到银子招兵买马,继续扩张。为了把农民牢牢栓在土地上,一些藩镇割据军阀制定严惩逃难人的制度,谁敢迁徙逃跑,诛杀九族,甚至连坐乡邻。当时有个叫李罕之的军阀,此人是黄巢余逆,占据怀、孟、晋、绛四州郡的时候,派兵守住入山的主要路口,凡是出来打柴挑水的人,一经逮住,立即杀无赦,一日盈尸数千,搞到百里之内不见炊烟。李罕之还气愤地咒骂道:“此类欲彰我恶劣,不杀难平心忿。”
而朱温作为宣武节度使据有山东、河南的时侯,为了对付逃兵逃民,发明“黥面”之计。这黥面就是象烙马印一样在逃难人的脸额烙上记号。第一次抓住逃难人一律烙上记号,表示这人是我治下的“牲口”,再次逃跑逮着立即砍头抛尸。其他军阀也不得收留这些脸额打上烙印的难民,否则惹毛朱温大佬,后果很严重,朱大佬说不定纠集一帮流氓过来把你砍成肉酱。
尽管逃跑被捉九死一生,人们还是挺而走险,不要命地往深山野岭乱窜。
窜走山野者杀;聚啸河泽者杀;逃避差科者杀;无良民证书者罚银十五贯,立即迁徙当徒;各村保甲守护相望,勿违官禁,走失村民者连坐。
宣武节度使特示
自黄巢造逆之后,唐朝江山危若累卵,流寇四窜,天下大乱。各路藩镇军阀以征讨黄巢余逆之名,暗中干着招兵买马,争夺地盘,蚕食李氏唐朝江山的无耻勾当。此时唐朝皇帝昭宗的政令根本传不出长安城,只能龟缩在长安一隅夜郎自大。而正忙着吞食天下的各路枭雄,谁也没拿李唐皇帝当回事。
许多读者也许至今也搞不懂代表中国最强盛的唐朝为什么陷入动乱?笔者依据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唐朝之所以大乱,原因是唐朝中央无兵可遣,也没有钱招兵买马。一个没兵的朝廷岂能不乱,岂能不亡。造成这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唐朝贵族和他的既得利益者士族同盟自毁长城;二是藩镇割据削弱唐朝中央政府实力。
自唐之前,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发动战争或者抵制异族侵略,都是从农民中抽丁征兵,为帝王家打仗卖命送死是农民应尽的义务,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农民们耕帝王家的田,就要无条件服从皇帝征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胆敢抗命,杀你没商量。自唐之前,中国境内所有王朝都没有职业军人这个概念。帝王征战,兵从何来?王朝疆域内所有的人都是兵,其实就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凡六十岁以下的人,一挨国家有事,必须服役。这种兵役法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国家体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匈奴、契丹等国家,一旦与邻国开战,男女老少一齐上阵。
而在唐朝之前,中国历代王朝也是奉行这一套兵役法。这套兵役法有很多败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搞到农民忍无可忍。读过《木兰辞》的读者应该有个印象,木兰代父从军,自己买马打造兵器,甚至自己准备干粮,皇帝请你替他打江山还不管饭哩,实在太离谱了。这些当兵的农民在打仗其间可以免税,不过打完仗回家种田,该交的税还是照交。
入唐以后,国家承太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些农民兵好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你以为这些贵族和士族官员是白痴呀?放着这么多好处便宜不占,人不为己,当心天诛地灭。皇室权贵与士族集团挖空心思调遣这些士兵为自己摆阔充门面,修建皇宫城墙,修建庄园屋宇,甚至充当修建陵园家坟的杂役,把这些农民呼来喝去,象使用奴仆一般羞辱作贱,你说爽不爽?有工资吗?你休想。包饭吗?你自己解决。
那时候这些皇室权贵和士族官员当然很爽,不过农民就很不爽。惹不起躲得起,于是农民被迫抛荒土地,落草为寇,纷纷聚啸山林河泽,做强盗勾当去了。做强盗被逮住难免砍头,但活得比当兵更有尊严。
到唐高宗武后那时,唐朝那套以农民为主,征召战士的府兵制度基本完蛋了,折冲府(国防部)无兵可交,一旦国家有事,怎么办?安史之乱,让无兵可遣的唐朝吃尽苦头。幸亏郭子仪有办法弄出一支军队,再塑李唐,否则唐朝提早完蛋了。郭子仪搞那套呀?他当然不会搞李唐搞过那套己经证明行不通的征兵法。李唐那套怎么搞的?读过杜甫《石吏壕》的人应该有点印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老翁逾墙走。……”李唐那套靠欺压农民的征兵制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郭子仪如果还兴那一套,一个兵也拉不来。郭子仪绝不是脑残之辈,他首创在民间招募勇敢的做法,说白了就是雇佣兵役制,因郭子仪这么一弄,中国从此就诞生了职业军人这个行业。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设置十个节度经略使(十大军区)作为唐朝边防戍边的主要军队,是为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和长乐郡三捉守。
节度使的设置,催生了藩镇割据。因为节度使以自己辖地的赋税招聘职业军人,形成地方武装。而这些地方武装一旦坐大,就会拥兵自重,不但赋税不上交中央政府,而且还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强臣压主的局面。节度使花钱雇佣的职业军人,说白了就是拿国家的钱培养一支私人的军队。比喻朱温用河南、山东赋税发展起来的一支军队,按照传统说法叫做“朱家军”,而不是唐军。而当兵的人也只认直接给他发饷粮的老板,替那个给他工资的老板卖命。
唐朝由治到乱,问题就是出在藩镇割据这个源头上。而藩镇炽兴,形成私人军队,同时造成唐朝中央财政危机,因为地方节使度“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军队),又有其财赋(税收)。”地方政府不向中央交税,最后唐朝中央国库真是内帑空空,一贫如洗,又穷又窝囊,搞到那个叫昭宗的皇帝死时连付棺材板都没有,只是用草席包裹埋了。(这事不是作者杜撰,有央视十套电视节目发掘唐昭宗墓录像为证。)天下大乱,不仅老百姓受苦受难,连皇帝老子也没有好日子过。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江山怎能维持下去?而藩镇割据有兵就是霸王,我想干啥就干啥,舍得一身剐,把皇帝也拉下马。
各路藩镇有了自己的军队之后,胆子渐大,一个个胡作非为,无法无天,争地盘,掠人口,不在话下。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带来巨大破坏,象长安、潼关、洛阳这些唐朝大城市的人口在军阀混战中消耗净尽,弄得十室九空。
中原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祸,常常携家带口,举族南迁。现在江南、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数是这场大迁徙中的逃难人后代。当时逃避兵祸的老百姓有两条路线,一是南下,二是西迁。西迁只要是向太行山和秦岭一带深山老林藏匿,现在太行山深处还发现一些在穷乡僻壤兴建的村落,村民出山入山,路险行难,象闯鬼门关,经过所谓百丈天梯,鬼愁悬崖等等许多天险才能进入村子。说到底,这些村民其实是躲避五代十国战乱逃难人的后代,因为中原一带兵连祸结,才不得不在这种穷山恶水中求生定居。
大多数藩镇割据对这些逃避战祸的难民都恨入骨髓,因为军阀们抢到地盘,难免要雇佣农民替他们耕田种地,军阀只有通过残酷剥削自己辖下的人民,才能弄到银子招兵买马,继续扩张。为了把农民牢牢栓在土地上,一些藩镇割据军阀制定严惩逃难人的制度,谁敢迁徙逃跑,诛杀九族,甚至连坐乡邻。当时有个叫李罕之的军阀,此人是黄巢余逆,占据怀、孟、晋、绛四州郡的时候,派兵守住入山的主要路口,凡是出来打柴挑水的人,一经逮住,立即杀无赦,一日盈尸数千,搞到百里之内不见炊烟。李罕之还气愤地咒骂道:“此类欲彰我恶劣,不杀难平心忿。”
而朱温作为宣武节度使据有山东、河南的时侯,为了对付逃兵逃民,发明“黥面”之计。这黥面就是象烙马印一样在逃难人的脸额烙上记号。第一次抓住逃难人一律烙上记号,表示这人是我治下的“牲口”,再次逃跑逮着立即砍头抛尸。其他军阀也不得收留这些脸额打上烙印的难民,否则惹毛朱温大佬,后果很严重,朱大佬说不定纠集一帮流氓过来把你砍成肉酱。
尽管逃跑被捉九死一生,人们还是挺而走险,不要命地往深山野岭乱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