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城东的皇家别院内亦是***通明。梁临渊两眼走边对身旁的一官员道:“谢大人,柔然诸可汗来朝,朝中上下均甚为重视,稍后你四下再看一看有无疏漏之处。”

    这姓谢的官员名叫谢国璋,是尚书楚名南的心腹之一。听梁临渊这般吩咐,谢国璋漫不经心地应了声是,忽眼睛一亮:“楚公子来了。”当下抛下梁临渊,快步向门口走去。

    以楚名棠之意,近期本不想让楚铮参与朝中之事。这儿子去北疆转了一圈回来,锋芒毕露,连方令信都有些坐立不安,再下去怎么了得。楚名棠已费尽心思打压楚铮,幸亏这儿子很懂事,不仅没反对反而相当配合,让楚名棠很是欣慰,闲下心来有时暗想.自己当年果断弃长立幼如今看来愈发英明,若换了轩儿,以他心高气傲的性格,定不会赞同这等自污之举。

    不过楚铮对图穆尔等人来朝之事总有些放心不下,向父亲进言道,既然大赵今后的首要之事为一统中原,那北疆至少需一二十年的太平,对此次柔然诸部来朝不可有所轻视大意,楚铮特意强调了下“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观念,何况柔然诸部还可用来防御突厥,以少许代价安抚这些柔然可汗亦是值得的。

    楚名棠亦觉有理,因此楚铮天未亮便赶到皇家别院内。

    谢国璋陪着楚铮走了过来,院内的官员都放开手中之事。纷纷上前施礼,有地居然还从屋内跑了出来。梁临渊怒喝道:“成何体统!皇上今晨一早便出城,那些柔然人可能中午时分就到了,你等居然还这般散漫,当真将上命视若无物么?”

    礼部诸多官员顿时僵在那里,过了片刻,楚铮拱了拱手道:“诸位大人暂且散去吧,莫要为了在下误了公务。”楚铮如今怎么说亦是位居三品,与梁临渊相仿。再向这些官员执晚辈之礼也太过做作了,因此言语间已带有一丝命令之意。

    众官员渐渐散去,唯独谢国璋动也不动,在他心里自己是在场礼部楚系的最高官员。莫说梁临渊,就算方令信在此,自己也应陪在楚公子身边。

    梁临渊见楚铮并未着官服,只是一袭淡蓝色锦袍。身后竟还跟着两个丫环,轻哼一声道:“楚将军至此,不知有何贵干?”

    楚铮随口说道:“在下奉家父之命,到此等候柔然诸部可汗。”

    梁临渊哦了一声:“可有公文?”

    楚铮一愣。摇了摇头:“没有。”

    梁临渊毫不客气:“此地乃皇家别院,奉皇上旨意,暂由礼部代管。楚将军说是奉太尉大人之命。但口说无凭。请回吧。”

    谢国璋冷笑道:“梁大人,据下官所知。楚公子不仅通晓柔然语,且对柔然一族习俗所知甚深,敢问梁大人,我礼部可有这等人才?太尉大人命楚公子前来,正是为我礼部着想,梁大人却欲拒之门外,不知是何用心?”

    梁临渊语塞。

    “算了,谢大人。”楚铮却当起了好人,“梁大人秉公职守,是在下一时疏忽未曾携带公文。梁大人,告辞了。”

    说完,楚铮向梁谢二人拱了拱手,准备离去。他不想与梁得渊这犟驴较劲,没这必要,至于公文那还不是小菜一碟,盖有父亲太尉大人印的空白公文自己书房就有好几张,去取来回也不过半个时辰。眼看天快要亮了,还可以在路上买些早点填填肚子。

    “楚将军留步。”梁临渊忽道。

    楚铮转过身来,微微笑道:“梁大人还有何吩咐?”

    梁临渊吸了口气,道:“谢大人方才所言有理,楚将军,请!”这半年来,梁临渊历经风雨,性情已是沉稳许多,深知这种意气用事完全与事无补,而且谢国璋的话让梁临渊想起自己上次奉皇上之命巡视北疆,到了不久楚铮便出塞去了柔然诸部,此次柔然诸可汗来朝听说亦是由他一力促成,有他在此,确是对自己大有帮助。

    倒是楚铮和谢国璋颇为意外,相互看了看,楚铮笑了笑道:“可……在下并无公文啊。”

    “事后补上吧。”梁临渊淡淡说道,“这点小事自然难不倒楚将军。”

    “既是如此,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梁临渊与谢国璋陪着楚铮在院了转了一圈。梁临渊见楚铮脸色颇有不以为然之意,问:“怎么,楚将军觉得有何不妥么?”

    “梁大人事无巨事均考虑得十分周到,在下甚是佩服。不过……”楚铮沉吟了下道,“在下有些担心,大人这般精心准备恐怕全然无用。”

    梁临渊双眉微扬:“楚将军此言何意?”

    “此地用来接待南齐或东吴使臣,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对于柔然人,简直明珠暗投。”楚铮指指不远处的一块大草坪,“这些塞外蛮族一辈子与马为伴,怎会习惯睡在我们中原人的屋子。在下愿与梁大人打一赌,最迟两日,那块草地上就会冒出大片的大帐篷来。”大概只有图穆尔会这个一心向往中原文化的人会是例外吧。

    梁临渊想了想,觉得当真很有可能,苦笑道:“反正我大赵之礼待客,至于这些柔然人想如何,只要不触及律法,就由他们去吧。”

    楚铮呵呵一笑。将柔然诸可汗安排在皇家别院原本就是他建议许庭晓的,这里地方宽敞,又远离闹市,是一理想所在,不过有一件事还需提醒一下梁临渊。

    “话虽如此,不过在下觉得还是将各间屋内地名人字画收起来吧,”楚铮道,“其中不乏诸葛相国和曹孟德父子的真迹,那些胡蛮可不会有什么爱惜之心。若是毁了,礼部定要担大干系了。”

    梁临渊脸色微变,这地确是他未曾想到的,届时楚名南定会将罪名全推到他身上。谢国璋也出了身冷汗,自已担责亦是不小,忙起身道:“下官即刻便命人将字画收起来,一一登记在案。”

    楚铮挥了挥手:“再去南城几家字画店铺买几幅赝品挂上,屋内空荡荡地未免太过怪异了。”

    谢国璋应了声是,对楚铮和梁临渊俯首施礼:“下官这就去办。”

    梁临渊点点头:“谢大人。早去早回。”

    “且慢,”楚铮指指身后地采芸和映雪,“这两个丫头一宿没睡,烦劳谢大人安排间屋子让她二人歇息。”婢女被柔然诸部奉为圣女。不过都以为这是楚铮设计或是他与柔然之间的交易而已,因此并未太过在意,而采芸和映雪已随武媚娘在柔然族内待了一段时日,对那些可汗已经甚为熟悉。楚铮把她们带来了纯粹是为混淆视听。

    谢

    着采芸和映雪离去,梁临渊见这边只剩下自己和楚铮有些尴尬。从内心深处来说,梁临渊宁愿面对楚名棠也不愿面对楚铮。虽说这少年看似对自己并无敌意,可在他面前梁临渊总有一种被看透了的感觉,着实令人不安。

    楚铮却是很随意。见梁临渊没来由地有些拘谨。便问道:“此番柔然诸部可汗来朝。不知梁大人怎么看待此事?”

    梁临渊定了定心神,答道:“此乃我大赵前所未有之盛事。”

    楚铮讶然。道:“梁大人……当真如此认为?”

    梁临渊道:“自后汉末年以来,中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若想要让百姓长久安定,唯有天下一统。梁某虽才疏学浅,但亦知柔然可汗来朝,预示北疆已经安定,我大赵可全力讨伐西秦,平定中原,尔后再挥师南下,一统天下。”

    “正是,”楚铮点点头,“不过朝中亦有些大臣曾言,此事对我大赵也有不利之处?”

    梁临渊凝思片刻,道:“嗯,柔然可汗来朝,我大赵的雄心由此昭然若揭,定会引得他国戒备。但这又何妨,战国末年秦国虎狼之心路人皆知,最终却仍平定六国,可见诸国博弈终究乃实力使然,宋襄公那般仁义连圣人都为之不屑。”

    楚铮微微笑道:“想不到梁大人与家父亦有些不谋而合之处。”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我儒家弟子之宗旨。”梁临渊道,“平心而论,梁某对太尉大人甚为佩服。自后汉太宗设文武状元以来,三百余年七十八位状元中,太尉大人当年应试那篇策论可说首屈一指,梁某少年时对此篇推崇备至,至今仍可通篇背诵。只可惜自太尉大人出任平原郡太守后,一些所作所为与那策论所写完全背道而驰,令梁某扼腕不已。”

    楚铮轻咳一声,心中有些后悔,自己简直是自讨没趣,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立场完全不同,能与梁临渊说得到一起才是咄咄怪事。

    可若就此拂袖而去又显得太过无礼,何况还未说到正题,楚铮不经意般说道:“据闻柔然可汗来朝还有不少子女跟随,到了京城将作为质子留京,梁大人可曾听说?”

    “略有耳闻。”梁临渊点点头道。

    “不过在下觉得此举弊多利少,甚至可能惹出诸多事端来。”

    梁临渊微微一惊,拱手道:“梁某愿闻其详。”

    楚铮道:“梁大人,在下可否先问一问,在梁大人看来,将柔然众可汗地子女留在京中为质子,对北疆安定有无实效?”

    梁临渊沉吟片刻,断然道:“并无大用,春秋战国诸侯相互将嫡亲子弟交换为质子,可诸国之间仍是战乱不休,我汉人尚且如此,更勿论这些塞外蛮族,何况……”

    楚铮接口道:“何况我大赵对这些柔然诸部所知无多,此番随同前来的是否是各族可汗的嫡亲子女也不得而知。这质子之策,实是一鸡肋之举。”

    “正是。”梁临渊亦是认同,“楚将军认为该如何?”

    “在下准备向家父建议,奏请皇上。废弃设质子之举。”

    梁临渊一愣,只听楚铮又道:“梁大人请试想一番,这数十位柔然可汗子女留在京城,若论其身份应与一国王子或公主相当,对朝廷、对礼部都是一大负担;再者,我中原子民对胡蛮痛恨者不在少数,而这些柔然人野性难驯,勇猛过人,日子久了。两者难免会有冲突,若出现死伤,朝廷该如何处置?偏向柔然,我大赵军民不服。反之则柔然诸部不安生,实是两难……”

    梁临渊渐渐也觉得楚铮所言有理,可想了想又道,“但据梁某所知。是王老侯爷提议质子之策地,楚将军难道不怕……”

    “此一时彼一时矣。”楚铮道,“当初北疆之时,是柔然诸部欲依附我大赵。而非我大赵有求于柔然。老侯爷提出此议乃是一苛刻之举,试探柔然诸部诚意如何,如今已到了上京城。自然另当别论了。若由皇上提议赦免柔部诸部质子。更彰显我大赵泱泱大国之风。”

    “不错。”梁临渊欣然道。“梁某稍后便草拟奏折,劝皇上休要采纳质子之策。”

    “多谢梁大人。在下亦会劝家父及早上奏,向皇上陈明利害。”

    楚铮拱手道谢。似梁临渊这等纯臣一心为公,是朝中不可或缺地,即使处于敌对之势,也大有可用之处。有时政敌的攻讦亦可作为一面明镜,从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反倒是一家独大满朝上下只有喏喏应之时,才是最为凶险地。

    当然,若这些纯臣有能力危及已方根本,那就另当别论了。

    ————————————————————————————————

    ————————————————————————————————

    赵国顺应元年,六月初三,新皇赵应率满朝文武出城十里,在东岭坡迎接北疆大营凯旋之师。

    后世地史书对这一天亦是着墨甚重。毕竟这是相隔数百年后,中原王朝再次接受塞外几十位蛮族可汗地朝拜,虽说这些部落有的只有千余人,有些记载甚有夸大之嫌,可除了一些“有良心地历史学家”外,多数史籍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除了之前所述,恐怕也是因为柔然一族本身,之后虽也有过数次小动乱,可最终仍慢慢地融入了北方各地地汉人之中,以致于不到两百年,“柔然”一词只现于史书之上,而世间再无这个马背民族的身影了。对于这样一个既未作为主体与中原王朝为敌,又很快被融合地民族,后世之人自然亦愿意对其宽容对待了。

    刘公谨乃是大赵国起居左史。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今日所录之事必将流传千古,握笔的手都有些颤抖,全然不顾赵应厌烦地目光,寸步不离皇帝左右。

    赵应虽贵为皇帝,可对此人亦是无可奈何。起居史是记录皇王言行地官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合录为《起居注》,是历代史家篡修史书地主要来源之一。起居史只忠于职而不忠于君,“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而且能被朝廷任命为起居史地,性格均绝大多数宁折不弯。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当时齐王,齐国太史秉笔直书毫不隐晦地在史册写道“崔抒弑其君”,崔杼一怒,就将齐太史杀了。太史如同如今赵国地起居史,通常由同一家族地人担任此职,太史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先后任太史,仍在史册上写道:“崔抒弑其君。”都被崔抒杀了。

    弟弟不过是一少年,奉命继任此职,他在家中备好棺然如此所写,崔杼无法,只好任由他了。

    连胆敢弑君的权臣对史官都毫无办法,赵应自然更是无能为力。可若是要问世上赵应最痛恨何人,非这位刘公谨刘大人莫属,另一位起居右史只是记录皇上今日做了什么事,不象刘公谨如苍蝇一般整日跟在赵应身旁。

    而赵应在平原城时几乎就是一纨绔子弟,自由自在惯了,哪象现在一言一行都需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记诸于史书为后人所嘲笑。而且皇帝是不可以观看自己地起居注地,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但赵应总有些怀疑姑姑是否经常翻看自己地起居注,平时自己地一些不妥之举总会传到太平宫里,如今在皇宫内只有在皇后景阳宫地寝宫内,赵应才敢偶尔发几句牢骚。

    不过今天是大喜的日子,赵应自我安慰道,就不与他计较了。

    随赵应一同出城地还有在上京城内的诸国使节,西秦自然不在其中。三年前刑部尚书梁上允被刺之案查明后,赵国就已将秦国使节尽数逐出境内,至今仍未召回一人。前礼部尚书韦在世曾多次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合礼制,可当时的赵王虽对此人向来甚为尊重,可唯独这件事却一直坚持已见。赵应即位后,梁临渊亦曾为此事几次上奏。但随着北疆战况地演变,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南齐与东吴的使节走在最前列,对今日之事,两人心头可说百味杂生。原本势均力敌的赵秦两国。如今赵国已占据绝对上风,作为齐吴两国当然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北方,可当这趋势越来越显得不可逆转,作为使节只能暂时静观其变。

    在楚名棠和方令信地陪同下。赵应缓步登上礼台,跟在他们身后的,自然还是那位刘公谨。几乎与此同时。北疆大营一千名膀大腰圆的军士半裸着上身擂起了战鼓。震天的鼓声将赵应吓了一跳。从高处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黑旗旌旌,近万骑兵清一色黑盔黑甲。一股凌厉地杀气充盈于整个山谷,连当空的艳阳亦为之失色。

    “北疆黑骑,名不虚传!”

    “壮哉,壮哉!”

    “有此精兵,天下何愁不平?”

    台下的百官大多数只听说北疆大营黑骑军威名,今日亲眼所见,无不为之震撼。赵应亦被这等气势所慑,感慨地说道:“这就是我大赵的黑骑军吗?”

    楚名棠微微俯首:“亦是陛下地黑骑军。”

    赵应顿时精神一振:“不错,是朕的精兵。”

    无耻。方令信看了眼楚名棠,这等话他是说不出口的。方家世代书香,自命清高,向来以当世清流自居,根本不屑为此阿谀奉承之事。而楚名棠虽亦出身楚家,但却是一旁系子弟,少年时更是贫寒交迫,尝尽世间人情冷暖,早已习惯于不拘小节。因此在皇室中无论赵茗还是赵应,虽然明知楚名棠九成九是一奸臣,可心里对他却没有什么太多恶感。

    或许这就是两人最大地差别所在。

    忽听鼓声骤然停歇,北疆大营阵中一骑飞驰而出,到了近前翻身下马,单膝点地,声若洪钟:“臣,北疆大营副统领樊兆彦参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樊兆彦话音方落,身后地众将士战刀齐出鞘,亦三呼万岁。

    赵应热血沸腾,鼓足全身力气喝道:“众将士平身!”他地声音虽比不过樊兆彦,可在万人寂静的山谷中,站在最远端地北疆大营军士亦隐约可闻。

    “谢皇上。”

    大内总管连奇上前一步,用太监独有的尖利嗓音长吟道:“宣……北疆大营副统领樊兆彦觐见。”

    “臣尊旨。”樊兆彦站起身来,硕大的身躯在这一刻显得甚是灵活,俯首一路小跑着登上礼台,方令信看了不禁莞尔。

    台下的文武百官却有感到有些奇怪,怎么代表北疆大营晋见皇上的既非兵部尚书兼北疆大帅郭怀亦非大营统领孟德起,居然是副统领樊兆彦?这无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可是见相国大人和太尉大人均神色如常,就连皇上也毫无惊异之色,似乎对此早已知晓,众官员无一敢冒然出声,只得将满腹疑惑藏在心中。

    楚名棠看着远处的北疆大营将士,却没找到郭怀的身影,不由微微摇了摇头。木已成舟,再这般执拗又有何意义?若换成自己,管他这份战功从何而来,只当是提高自己声望的大好时机就是了。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他是这等性格,进入枢密院王方两家都还可容忍,论玩弄权术,这老小子差得远呢。

    赵应对樊兆彦说了一些早已背熟了的勉励之词,而后在樊兆彦的陪同下开始检阅黑骑军。这是皇上独有的殊荣,楚名棠和方令信并没有跟随,二人走下礼台,各自派系的官员上前相迎,彼此之间径渭分明。

    赴北疆的三位尚书大人及所属数十名官员已回到百官之列。楚名棠敏锐地感觉到,北疆一行回来,堂弟楚名南与成奉之矛盾更深。不过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楚名南这些年一直是楚系官员的二号人物,如今又是礼部尚书,更是水涨船高,没想到突然冒出来一个成奉之,不仅夺走楚名原本亦有意的吏部尚书,如今更是进入了枢密院,成为朝中六重臣之一,楚名南心有怨气亦是在所难免。

    过了近一个时辰,赵应回到观礼台前。按照朝中礼制,他今日不必接见柔然众可汗,因此询问了楚名棠和方令信几句,便下旨起驾回上京城。而边军不可进京亦是铁律,北疆大营八千黑骑军就在东岭坡驻营,樊兆彦和华长风等一干将领只带各自亲兵随皇上回京。

    上京城的百姓也沸腾了,将北城门官道两旁围得水泄不通。作为东汉和后汉两朝国都,京城内仍流传着不少关于几百年前万邦来朝的传说。今日来的虽然只是几十个蛮族可汗,有的部落甚至还不满千人,但在礼部的操控之下,寻常老百姓哪懂得那么多,看着大军之中身披裘皮长相凶恶却又低眉顺目的蛮族人,百姓们均感振奋不已,待到赵应的御驾经过,不由自主纷纷拜倒高呼万岁。

    赵应心神激荡,不顾大内总管连奇等人劝阻,从御驾内探出身来挥手示意,自然又引起更大的欢呼声。

    看着拜服于地的军民百姓,赵应志得意满,自进京以来所受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生平第一次有了种不枉此生的感觉。

章节目录

楚氏春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宁致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三十七章 班师回朝(下)-楚氏春秋讲的什么,楚氏春秋,笔趣阁并收藏楚氏春秋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